新颖有趣的表达方式 便捷安全的解释方法
“拼贴画心理疗法”是森谷宽之教授结合美术拼贴画的艺术价值和箱庭疗法的操作经验开发的一种全新的心理治疗技术。它的形式十分有趣:只需剪下图画、照片或文字,粘贴到底纸上,即完成了作品。这是一种适合不同文化背景、年龄段、精神状态的来访者的安全、便利、实用的操作方法。
《拼贴画心理疗法》是我国首次正式引进出版的有关“拼贴画心理疗法”( collage therapy)的理论专著。该书有日本拼贴画心理疗法创始人森谷宽之教授所撰写。全书共分两卷七章,分别介绍了拼贴画心理疗法的起源、理论背景和拼贴画心理疗法的操作步骤、作品的解释方法、评价体系以及独具特色的咨询案例。非常适合心理咨询师、应用心理学专业教师和学生阅读。也适合从事人才测评等相关专业的读者阅读。
作者:森谷宽之
日本京都大学教育学博士、临床心理士、京都文教大学临床心理学部教授、日本拼贴画心理疗法学会理事长、日本艺术疗法学会理事。荣获日本艺术疗法学会成就奖、日本艺术疗法学会奖。
日本九分割统合绘画法、拼贴画心理疗法创始人。
主要作品有《抽动症的心理疗法》《拼贴画心理疗法入门》《儿童艺术疗法》《临床心理学》《拼贴画心理治疗实践》。
译者:吉沅洪
日本名古屋大学教育心理学博士、临床心理士、日本立命馆大学临床心理学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国西化大学客座教授。主要研究专长为投射心理测试、表达性艺术心理治疗和跨文化临床心理学。出版有专著《树木—人格投射测试》《图片物语——心理分析的世界》和译著《风景构成法》等。
中文版序/ 1
序/ 1
第一卷拼贴画心理疗法的由来
第一章拼贴画心理疗法的开发过程/ 3
第一节研究开发的制作动机——需要是发明之母/ 3
第二节构思,假说,突破/ 5
第三节面向心理临床实践出现的各种技术性难题/ 10
第四节确认效果——心理临床实践能力的必要性/ 11
第五节理论化/ 12
第六节最初的公开报告/ 12
第二章拼贴画心理疗法的构想及其理论背景/ 18
第一节卡尔夫的《卡尔夫沙盘疗法》/ 19
第二节《箱庭疗法入门》中的“箱庭疗法”/ 21
第三节《托普斯的知》中的“箱庭疗法”/ 22
第四节森谷的“构想”——“现成品(Ready-Made)的组合”的意义/ 25
第五节从艺术到艺术疗法(心理疗法)/ 26
第六节所谓“疗法”/ 46
第七节来访者创造的拼贴画/ 50
第八节总结——拼贴画的复数坐标轴/ 52
第三章拼贴画心理疗法的发展历程/ 56
第一节箱庭疗法和拼贴画心理疗法的历史年表/ 56
第二节研究背景——拼贴画心理疗法的前期研究/ 65
第三节日本拼贴画心理疗法的初期文献/ 67
第四节海外的初期文献/ 68
第五节《杂志·照片·拼贴画》(Magazine Photo Collage)/ 73
第六节解题——MPC 法和拼贴画心理疗法/ 74
第七节拼贴画心理疗法研究的发展/ 80
第二卷拼贴画心理疗法的应用
第四章拼贴画心理疗法的应用方法/ 87
第一节制作步骤/ 87
第二节制作前的准备/ 89
第三节裁剪素材的准备方法/ 91
第四节收集剪切素材的方法/ 94
第五节应该收集哪些素材/ 95
第六节拼贴画制作中的态度/ 102
第七节拼贴画制作后/ 105
第八节团体中的制作实习/ 105
第九节各种各样的研究/ 108
第五章拼贴画心理疗法的评估/ 111
第一节箱庭疗法的评估及其思考/ 112
第二节评估的基本思路/ 114
第三节作品的评估——各种各样的判断标准/ 121
第四节有关判断标准的意义/ 123
第五节根据主题的评估/ 131
第六节症状的评估/ 131
第六章拼贴画作品以及心理发展课题的主题/ 132
第一节埃里克森的社会心理发展理论概要/ 132
第二节拼贴画作品的发展变化——从统计调查的数据
来看/ 138
第三节小学生的拼贴画作品/ 142
第四节青春期——中学生的拼贴画作品/ 149
第五节成年早期——20 岁组的拼贴画作品/ 155
第六节壮年期——成人期的拼贴画作品/ 159
第七节老年人的拼贴画作品/ 162
第八节总结:贯穿拼贴画作品中的“旅行”主题/ 163
第七章拼贴画心理疗法的实践/ 165
第一节不登校学生的拼贴画心理疗法个案/ 166
第二节抑郁性神经症来访者的拼贴画心理疗法个案/ 176
第三节总结/ 185
译者注关于“不登校”的日本文化概念/ 186
参考文献/ 190
后记/ 214
译后记/ 216
中文版序
这次能够将我写的有关“拼贴画心理疗法”的专业图书,介绍给中国的各位同仁,我感到非常高兴、非常荣幸。
拼贴画心理疗法是1987 年5 月,我一边思考“如何能在缺少箱庭道具的地方,正常实施箱庭疗法”,一边和朋友交谈时,突然想出、命名和提倡的一种方法。拼贴画心理疗法只需剪下图画、照片或文字,粘贴到底纸上。它是一种非常简单的方法,但是适用范围非常广泛。拼贴画心理疗法,大体具有如下特征。
1. 只需“剪下,粘贴”。操作简单明了,不需要特别的技巧。
2. 对不擅长语言表达、不擅长绘画的人也适用。
3. 不需要任何费用。可以用一些废弃的旧杂志等物品作道具。
4. 不限场所,不限国籍。即使是在狭窄的屋子里,也可以实施。
5. 从小孩到老人,适用于任何年龄段的人。
6. 从精神疾病、神经症患者,到健康人群,都可以使用拼贴画心理疗法。适用范围广泛。
7. 每次(面谈) 都可以重复使用。
8. 不仅适用于个人面谈,也适用于团体辅导。
9. 被认为是一种非常安全的技巧。因为使用的道具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素材,且来访者有中途停止创作、拒绝创作的自由。
10. 创作出来的拼贴画作品,可以用来进行心理测试、心理评估。另外,一段时间以后回顾拼贴画作品,可以分析心理治疗的进展情况。
11. 在“剪下,粘贴”的拼贴画心理疗法中,来访者创作出的作品,表现形式非常多样。
以上就是拼贴画心理疗法的一些基本特征。
这次能将我的这本书介绍到中国,都是托了吉沅洪老师的福。日本京都文教大学于1996 年建校,吉老师就在那里就职。1998 年的时候,我也到了京都文教大学和吉老师一起任教。由于有了这样的缘分,在第一届表达艺术心理疗法国际学会(苏州,2007 年8 月) 的工作坊中,我对自创的“九分割统合绘画法”“拼贴画心理疗法”这两种方法,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和讲解。吉老师当时帮我做了全程翻译。另外,当时也得到了苏州大学陶新华教授的很多支持。2009 年的时候,由于桑志芹教授的关照,我能够在南京大学举行研修会。我真心地感谢这些中国同行。
在此,向以吉沅洪老师为首的,担任本次翻译工作的唐妍老师、汪为老师、陈婷婷老师、祝心怡老师、马珊珊老师,致以衷心的感谢。另外,也衷心感谢在中国为我做口译的许英美老师。
这次能为中国心理健康事业的发展做一些事情,我感到非常高兴。衷心希望今后能够相互交流、共同发展。
森谷宽之
2016 年4 月18 日
我一直觉得自己很难真正地“看见”自己。即便进行了很多年的自我反思,写了很多的日记,但很多时候,我感觉自己只是在原地打转,对内心深处的困惑依然束手无策。这本书的出现,为我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它没有给我任何艰涩的理论,也没有要求我进行复杂的心理分析,而是提供了一种近乎孩童般的纯粹游戏——拼贴。我被书中琳琅满目的图片和素材所吸引,它们就像一个巨大的情感宝库,等待着我去发掘。刚开始,我只是凭着一种直觉去挑选和组合,并没有给自己任何预设的主题或目标。我发现,我所选择的图片,往往能够奇妙地捕捉到我内心最真实的情感流露。例如,在某个失落的日子,我可能会不自觉地挑选出大量阴影的、破碎的、或者带有孤寂感的图片,而当我的心情明朗时,画面中则会充斥着温暖的色彩和生机勃勃的元素。这种“无意识的表达”让我感到无比震撼,它就像一面镜子,映照出我内心深处那些我可能自己都没有意识到的情绪和需求。书中的引导,并非是一种强制性的指令,而是一种温和的邀请,邀请我去观察,去思考,去感受。我开始注意到,当某些特定的图片组合在一起时,我内心会产生怎样的情感共鸣。有时候,是莫名的悲伤;有时候,是涌动的喜悦;有时候,是被压抑的愤怒。这些情绪,就像被尘封的往事,在拼贴的过程中被重新唤醒,然后以一种全新的、可视化的方式呈现在我面前。这是一种前所未有的体验,它让我能够以一种非侵入性的方式,去触碰那些敏感的内心角落。我不再需要强迫自己去回忆童年的创伤,也不需要费力去分析成年后的困惑。我只需要专注于眼前的画面,让画面自己去诉说。书中的价值,并不仅仅在于提供了一种“疗法”,更在于它提供了一种“看见”自己的方式。它让我明白,我的内心并非一片混沌,而是有着清晰的纹理和深刻的意义。通过这种“玩”的方式,我找到了与自己内心深处对话的语言,找到了与自己和解的途径。我不再害怕面对内心的“黑暗面”,因为我知道,即使是那些最令人不安的图像,也只是我整体的一部分,它们的存在,同样有着其深刻的意义。
评分这本书为我打开了一个全新的自我探索维度。长久以来,我习惯于通过语言来理解和表达自己,但这种方式常常显得笨拙且局限。当我阅读这本书时,我被它所倡导的“拼贴画心理疗法”深深吸引。这是一种多么奇妙的艺术形式,它将视觉的直观性与心理的深度洞察巧妙地结合在一起。书中并没有提供任何枯燥的心理学理论,也没有要求我进行复杂的自我分析。相反,它提供了一个充满想象力的素材库,以及一种纯粹自由的创作方式。我发现,当我开始在杂志和画册中搜寻图片时,我并不是在“寻找”什么,而是被某种无形的力量所牵引。我会被一张抽象的色彩组合吸引,会被一个破碎的玩偶触动,会被一片宁静的风景所打动。这些图片,就像我内心深处散落的碎片,它们各自独立,却又隐隐地暗示着某种联系。将这些图片剪下来,然后毫无预设地将它们拼贴在一起,是一个充满惊喜的过程。我惊奇地发现,我所组合出的画面,往往能够准确地反映出我当下最真实的情绪状态。例如,在一次感到压力巨大的时候,我创作出的拼贴画中,出现了一个被巨大岩石压迫的小人,周围则是密不透风的网格。看着这幅作品,我瞬间明白了自己内心的压抑感和束缚感,这种清晰的认知,是我以往任何语言描述都无法比拟的。书中的引导,并非强制性的指令,而是提供了一种邀请,邀请我去观察,去感受,去体验。我开始留意,当某些特定的图片组合在一起时,我内心会产生怎样的情感共鸣。有时候,是莫名的悲伤;有时候,是涌动的喜悦;有时候,是被压抑的愤怒。这些情绪,就像被尘封的往事,在拼贴的过程中被重新唤醒,然后以一种全新的、可视化的方式呈现在我面前。这是一种非常独特和有效的疗愈方式。它让我能够以一种非侵入性的方式,去触碰那些敏感的内心角落。我不再需要强迫自己去回忆痛苦的经历,也不需要费力去分析行为背后的原因。我只需要专注于眼前的画面,让画面自己去诉说。这本书的价值,并不仅仅在于提供了一种“疗法”,更在于它提供了一种“看见”自己的方式。它让我明白,我的内心并非一片混沌,而是有着清晰的纹理和深刻的意义。通过这种“玩”的方式,我找到了与自己内心深处对话的语言,找到了与自己和解的途径。我不再害怕面对内心的“黑暗面”,因为我知道,即使是那些最令人不安的图像,也只是我整体的一部分,它们的存在,同样有着其深刻的意义。
评分初次翻阅此书,我并没有抱持太高的期望,毕竟市面上关于心理疗法的书籍浩如烟海,真正能够打动人心的却寥寥无几。然而,这本书以其独特的方式,悄然改变了我对内心探索的看法。它没有那些冗长晦涩的理论,也没有要求我进行繁复的冥想或自我对话,而是提供了一种近乎孩童般的纯粹游戏——拼贴。我被那些精美的图画,各种风格的元素所吸引,仿佛置身于一个巨大的素材库,等待着我去发掘属于自己的宝藏。刚开始,我尝试着按照书中的一些例子来模仿,但很快我就发现,这样做并没有触及到我内心的真正需求。书中所倡导的,是一种完全自由的创作,是跟随直觉的引导。于是,我抛开了所有的预设,只是任由我的手指去挑选,去组合。我发现,我所选择的图片,往往与我当下最真实的情绪状态有着惊人的吻合。例如,在某个情绪低落的日子,我可能会不自觉地挑选出大量阴影的、破碎的、或者带有孤寂感的图片,而当我的心情明朗时,画面中则会充斥着温暖的色彩和生机勃勃的元素。这种“无意识的表达”让我感到无比震撼。它就像一面镜子,映照出我内心深处那些我可能自己都没有意识到的情绪和需求。书中的引导,并非强制性的指令,而是一种温和的邀请,邀请我去观察,去思考,去感受。我开始注意到,当某些特定的图片被组合在一起时,我内心会产生怎样的涟漪。有时是莫名的忧伤,有时是涌动的喜悦,有时是压抑已久的愤怒。这些情绪,就像被封存的记忆,在拼贴的过程中被重新唤醒,然后以一种可视化的形式呈现在我面前。这是一种前所未有的体验,它让我能够以一种非侵入性的方式,去触碰那些敏感的内心角落。我不再需要强迫自己去回忆童年的创伤,也不需要费力去分析成年后的困惑。我只需要专注于眼前的画面,让画面自己去诉说。书中的价值,并不仅仅在于提供了一种“疗法”,更在于它提供了一种“看见”自己的方式。它让我明白,我的内心并非一片混沌,而是有着清晰的纹理和深刻的意义。通过这种“玩”的方式,我找到了与自己内心深处对话的语言,找到了一种与自己和解的途径。我不再害怕面对内心的“黑暗面”,因为我知道,即使是那些最令人不安的图像,也只是我整体的一部分,它们的存在,同样有着其深刻的意义。
评分我一直在寻找一种能够让我“放下”思考,而是“感受”的方法。长久以来,我习惯于用逻辑和分析来处理我的情绪和人际关系,但这种方式常常让我感到疲惫不堪,甚至适得其反。当我接触到这本书时,我被它那充满艺术气息的封面所吸引,但真正让我心动的,是它所倡导的“拼贴画心理疗法”这一概念。我之前从未想过,通过简单的剪刀和胶水,就能触及到心理的深层。这本书并没有给我任何枯燥的心理学理论,也没有要求我进行复杂的自我分析。相反,它提供了一个充满想象力的空间,让我可以尽情地发挥创意。我喜欢书中提供的各种素材——那些来自不同杂志、不同风格的图片,它们就像一个巨大的情感宝库,等待着我去挖掘。我并不是有目的地去寻找某种意义上的图片,而是凭着一种纯粹的直觉,一种“就是它了”的冲动。我发现,我所挑选的图片,往往能够准确地反映出我当时内心最真实的状态。例如,当我感到焦虑不安时,我可能会不自觉地选择一些破碎的、带有尖锐边缘的、或者呈现出混乱的色彩的图片。而当我的心情平静祥和时,我则会倾向于选择一些柔和的、圆润的、或者充满自然元素的图片。这种“无意识的表达”,让我感到非常神奇。它就像一本关于我自己的图画日记,记录着我每一个时刻的心情和感受,而我,就是那个画家,用图片来描绘我的内心世界。书中的引导,并非是一种强制性的指令,而是一种温和的邀请,邀请我去观察,去感受,去体验。我开始注意到,当某些特定的图片组合在一起时,我内心会产生怎样的情感共鸣。有时候,是莫名的悲伤;有时候,是涌动的喜悦;有时候,是被压抑的愤怒。这些情绪,就像被尘封的往事,在拼贴的过程中被重新唤醒,然后以一种全新的、可视化的方式呈现在我面前。这是一种非常独特和有效的疗愈方式。它让我能够以一种非侵入性的方式,去触碰那些敏感的内心角落。我不再需要强迫自己去回忆痛苦的经历,也不需要费力去分析行为背后的原因。我只需要专注于眼前的画面,让画面自己去诉说。这本书的价值,并不仅仅在于提供了一种“疗法”,更在于它提供了一种“看见”自己的方式。它让我明白,我的内心并非一片混沌,而是有着清晰的纹理和深刻的意义。通过这种“玩”的方式,我找到了与自己内心深处对话的语言,找到了与自己和解的途径。我不再害怕面对内心的“黑暗面”,因为我知道,即使是那些最令人不安的图像,也只是我整体的一部分,它们的存在,同样有着其深刻的意义。
评分这本书如同一位沉默的向导,引领我走入内心世界的幽深之处。我一直认为,要了解自己,必须经历痛苦的自我剖析,要治愈自己,必须经历漫长的心理治疗。然而,这本书颠覆了我的固有认知。它没有给我任何艰涩的理论,也没有要求我进行任何痛苦的回忆。它只是提供了一个充满趣味的游戏——拼贴。我被书中琳琅满目的图片和素材所吸引,仿佛置身于一个巨大的情感宝库。刚开始,我只是凭着一种直觉去挑选和组合,并没有给自己任何预设的主题或目标。我发现,我所选择的图片,往往能够奇妙地捕捉到我内心最真实的情感流露。例如,在某个失落的日子,我可能会不自觉地挑选出大量阴影的、破碎的、或者带有孤寂感的图片,而当我的心情明朗时,画面中则会充斥着温暖的色彩和生机勃勃的元素。这种“无意识的表达”让我感到无比震撼,它就像一面镜子,映照出我内心深处那些我可能自己都没有意识到的情绪和需求。书中的引导,并非是一种强制性的指令,而是一种温和的邀请,邀请我去观察,去思考,去感受。我开始注意到,当某些特定的图片组合在一起时,我内心会产生怎样的情感共鸣。有时候,是莫名的悲伤;有时候,是涌动的喜悦;有时候,是被压抑的愤怒。这些情绪,就像被尘封的往事,在拼贴的过程中被重新唤醒,然后以一种全新的、可视化的方式呈现在我面前。这是一种前所未有的体验,它让我能够以一种非侵入性的方式,去触碰那些敏感的内心角落。我不再需要强迫自己去回忆童年的创伤,也不需要费力去分析成年后的困惑。我只需要专注于眼前的画面,让画面自己去诉说。书中的价值,并不仅仅在于提供了一种“疗法”,更在于它提供了一种“看见”自己的方式。它让我明白,我的内心并非一片混沌,而是有着清晰的纹理和深刻的意义。通过这种“玩”的方式,我找到了与自己内心深处对话的语言,找到了与自己和解的途径。我不再害怕面对内心的“黑暗面”,因为我知道,即使是那些最令人不安的图像,也只是我整体的一部分,它们的存在,同样有着其深刻的意义。
评分这本书的出现,让我对“表达”这个词有了全新的理解。我一直以为,能够清楚地用语言描述自己的感受,就是最有效的表达。然而,很多时候,那些最深刻的情感,最隐秘的伤痛,是无法用言语完全捕捉的。就像我曾经尝试过写日记,但很多时候,我发现自己只是在重复一些表面的话语,而内心的真正波澜,却被我刻意或无意地忽略了。直到我开始接触这本书中的方法,我才明白,原来还有一种如此直观,如此贴近灵魂的表达方式。当我拿起剪刀,在那些琳琅满目的杂志和画册中搜寻图片时,我感到自己像是在进行一场寻宝游戏。我并不是有意识地去寻找“代表某种情绪”的图片,而是完全凭着一种直觉,一种“就是它了”的冲动。有时候,我会被一张色彩斑斓的抽象画吸引,有时候,我会对一个破碎的玩偶产生共鸣,有时候,我又会被一片宁静的风景所打动。这些图片,就像我内心的碎片,它们各自独立,却又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当我将它们剪下来,然后随心所欲地拼贴在一起时,我并没有预设任何主题或故事。我只是让它们自由地组合,让它们在纸上碰撞,摩擦,融合。在这个过程中,我发现自己潜意识中的一些想法,一些被压抑的情感,就这样悄无声息地浮现了出来。例如,有一次,我拼贴了一幅画面,里面有一只挣扎着想要飞走的鸟,旁边却是密不透风的铁丝网。看着这幅作品,我突然意识到,原来我内心深处一直有种想要挣脱束缚,却又被某种无形的力量所困住的感觉。这种感觉,我之前从未用语言表达过,甚至没有清晰地意识到。而通过拼贴,它就这样以一种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呈现在我面前。这种“看见”的力量,远比任何语言的描述都要深刻。它让我能够更直接地面对自己,更诚实地接纳自己。这本书提供给我的,不仅仅是一种表达的方式,更是一种与自我深度连接的契机。它让我学会了“听”自己内心的声音,即使这种声音是以图像的形式呈现。我开始理解,原来我的内心世界是如此丰富多彩,如此充满力量,只是我之前被局限于一种单一的、线性的沟通方式。现在,我拥有了一张全新的图谱,可以更自由地在这个图谱上探索,发现,和疗愈。
评分我总觉得,自己的情感表达方式有些单一,很多时候,我能够用语言清晰地描述我的感受,但总觉得这种描述不够完整,不够深入。直到我翻开了这本书,我才发现,原来还有如此直接而有力的方式来触及内心。这本书没有给我任何枯燥的心理学理论,也没有要求我进行复杂的自我分析。相反,它提供了一个充满想象力的空间,让我可以尽情地发挥创意。我喜欢书中提供的各种素材——那些来自不同杂志、不同风格的图片,它们就像一个巨大的情感宝库,等待着我去挖掘。我并不是有目的地去寻找某种意义上的图片,而是凭着一种纯粹的直觉,一种“就是它了”的冲动。我发现,我所挑选的图片,往往能够准确地反映出我当时内心最真实的状态。例如,当我感到焦虑不安时,我可能会不自觉地选择一些破碎的、带有尖锐边缘的、或者呈现出混乱的色彩的图片。而当我的心情平静祥和时,我则会倾向于选择一些柔和的、圆润的、或者充满自然元素的图片。这种“无意识的表达”,让我感到非常神奇。它就像一本关于我自己的图画日记,记录着我每一个时刻的心情和感受,而我,就是那个画家,用图片来描绘我的内心世界。书中的引导,并非是一种强制性的指令,而是一种温和的邀请,邀请我去观察,去感受,去体验。我开始注意到,当某些特定的图片组合在一起时,我内心会产生怎样的情感共鸣。有时候,是莫名的悲伤;有时候,是涌动的喜悦;有时候,是被压抑的愤怒。这些情绪,就像被尘封的往事,在拼贴的过程中被重新唤醒,然后以一种全新的、可视化的方式呈现在我面前。这是一种非常独特和有效的疗愈方式。它让我能够以一种非侵入性的方式,去触碰那些敏感的内心角落。我不再需要强迫自己去回忆痛苦的经历,也不需要费力去分析行为背后的原因。我只需要专注于眼前的画面,让画面自己去诉说。这本书的价值,并不仅仅在于提供了一种“疗法”,更在于它提供了一种“看见”自己的方式。它让我明白,我的内心并非一片混沌,而是有着清晰的纹理和深刻的意义。通过这种“玩”的方式,我找到了与自己内心深处对话的语言,找到了与自己和解的途径。我不再害怕面对内心的“黑暗面”,因为我知道,即使是那些最令人不安的图像,也只是我整体的一部分,它们的存在,同样有着其深刻的意义。
评分我一直在寻找一种能够触及内心深处,却又不需要我用言语去层层剖析的表达方式,直到我翻开了这本书。它并非直接给予我答案,而是提供了一个充满可能性的空间。当我第一次看到那些丰富的色彩、奇特的组合和不期而遇的图像时,我的内心涌起一股莫名的熟悉感,仿佛它们一直潜藏在我的意识深处,等待着被召唤。书中没有那些冰冷的理论,没有复杂的心理学名词,而是通过一张张精心挑选的图片,一个个自由组合的元素,引领我走向一个属于自己的内心世界。我开始尝试着将那些原本毫不相关的图像并置,让它们在画布上碰撞出新的意义。有时,一个鲜艳的花朵旁边会突然出现一片荒芜的沙漠,我的思绪便在其中穿梭,试图理解它们之间微妙的联系。有时,我会将一个抽象的形状与一个熟悉的物体结合,仿佛在寻找现实与想象之间的桥梁。这个过程并非一帆风顺,有时我会感到困惑,但书中的引导让我明白,困惑本身也是探索的一部分。我学会了倾听图像的声音,感受它们传递的情绪,而不是试图用理性的语言去定义它们。每一次的创作,都是一次与自我的对话,一次对隐藏情感的释放。那些我曾经难以言说的痛苦、喜悦、恐惧和渴望,都在拼贴的过程中找到了出口,它们以一种全新的、可视化的方式呈现在我面前。这是一种奇妙的体验,仿佛我拥有了一把钥匙,打开了通往内心秘密花园的大门。我不再需要强迫自己去回忆,去分析,我只需要跟随直觉,让画面自己说话。这本书就像一位沉默而智慧的朋友,它不评判,不指导,只是静静地陪伴着我,让我能够以最真实、最自由的方式,去认识我自己。我曾经尝试过很多种心理疗法,有些过于理性,有些过于情绪化,但这本书提供的视角,兼具了理性的观察和感性的释放,是一种非常独特的疗愈方式。我发现,即使是那些看似简单的拼贴,也能唤醒我深藏的记忆和情绪,而这些记忆和情绪,往往是我内心深处冲突的根源。通过观察自己对不同图像的选择和组合,我开始意识到自己无意识的模式,以及它们是如何影响我的行为和决策的。这就像一面镜子,让我能够清晰地看到自己的内心,从而有勇气去面对那些我曾经试图逃避的部分。我不再是被动地接受心理分析,而是主动地参与到自我疗愈的过程中。每一个作品,都是我内心世界的一份地图,而我,就是那个勇敢的探险家,在地图上标记出新的发现,绘制出未知的疆域。这是一种 empowering 的体验,让我感到自己拥有了掌控自己情绪和生活的能力。
评分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是一种前所未有的“看见”自己的体验。我一直以来,都觉得自己的内心世界是模糊不清的,就像隔着一层厚厚的雾。我尝试过很多方法去解读自己,但总感觉不得要领。直到我遇到了这本书,我才发现,原来心理的探索,也可以如此直观,如此生动。书中没有那些令人望而生畏的理论,也没有要求我进行任何痛苦的自我剖析。相反,它提供了一个充满趣味的游戏——拼贴。我被书中琳琅满目的图片和素材所吸引,它们就像一个巨大的情感宝库,等待着我去发掘。刚开始,我只是凭着一种直觉去挑选和组合,并没有给自己任何预设的主题或目标。我发现,我所选择的图片,往往能够奇妙地捕捉到我内心最真实的情感流露。例如,在某个失落的日子,我可能会不自觉地挑选出大量阴影的、破碎的、或者带有孤寂感的图片,而当我的心情明朗时,画面中则会充斥着温暖的色彩和生机勃勃的元素。这种“无意识的表达”让我感到无比震撼,它就像一面镜子,映照出我内心深处那些我可能自己都没有意识到的情绪和需求。书中的引导,并非是一种强制性的指令,而是一种温和的邀请,邀请我去观察,去思考,去感受。我开始注意到,当某些特定的图片组合在一起时,我内心会产生怎样的情感共鸣。有时候,是莫名的悲伤;有时候,是涌动的喜悦;有时候,是被压抑的愤怒。这些情绪,就像被尘封的往事,在拼贴的过程中被重新唤醒,然后以一种全新的、可视化的方式呈现在我面前。这是一种前所未有的体验,它让我能够以一种非侵入性的方式,去触碰那些敏感的内心角落。我不再需要强迫自己去回忆童年的创伤,也不需要费力去分析成年后的困惑。我只需要专注于眼前的画面,让画面自己去诉说。书中的价值,并不仅仅在于提供了一种“疗法”,更在于它提供了一种“看见”自己的方式。它让我明白,我的内心并非一片混沌,而是有着清晰的纹理和深刻的意义。通过这种“玩”的方式,我找到了与自己内心深处对话的语言,找到了与自己和解的途径。我不再害怕面对内心的“黑暗面”,因为我知道,即使是那些最令人不安的图像,也只是我整体的一部分,它们的存在,同样有着其深刻的意义。
评分我一直在寻找一种能够让我“放下”思考,而是“感受”的方法。长久以来,我习惯于用逻辑和分析来处理我的情绪和人际关系,但这种方式常常让我感到疲惫不堪,甚至适得其反。当我接触到这本书时,我被它那充满艺术气息的封面所吸引,但真正让我心动的,是它所倡导的“拼贴画心理疗法”这一概念。我之前从未想过,通过简单的剪刀和胶水,就能触及到心理的深层。这本书并没有给我任何枯燥的心理学理论,也没有要求我进行复杂的自我分析。相反,它提供了一个充满想象力的空间,让我可以尽情地发挥创意。我喜欢书中提供的各种素材——那些来自不同杂志、不同风格的图片,它们就像一个巨大的情感宝库,等待着我去挖掘。我并不是有目的地去寻找某种意义上的图片,而是凭着一种纯粹的直觉,一种“就是它了”的冲动。我发现,我所挑选的图片,往往能够准确地反映出我当时内心最真实的状态。例如,当我感到焦虑不安时,我可能会不自觉地选择一些破碎的、带有尖锐边缘的、或者呈现出混乱的色彩的图片。而当我的心情平静祥和时,我则会倾向于选择一些柔和的、圆润的、或者充满自然元素的图片。这种“无意识的表达”,让我感到非常神奇。它就像一本关于我自己的图画日记,记录着我每一个时刻的心情和感受,而我,就是那个画家,用图片来描绘我的内心世界。书中的引导,并非是一种强制性的指令,而是一种温和的邀请,邀请我去观察,去感受,去体验。我开始注意到,当某些特定的图片组合在一起时,我内心会产生怎样的情感共鸣。有时候,是莫名的悲伤;有时候,是涌动的喜悦;有时候,是被压抑的愤怒。这些情绪,就像被尘封的往事,在拼贴的过程中被重新唤醒,然后以一种全新的、可视化的方式呈现在我面前。这是一种非常独特和有效的疗愈方式。它让我能够以一种非侵入性的方式,去触碰那些敏感的内心角落。我不再需要强迫自己去回忆痛苦的经历,也不需要费力去分析行为背后的原因。我只需要专注于眼前的画面,让画面自己去诉说。这本书的价值,并不仅仅在于提供了一种“疗法”,更在于它提供了一种“看见”自己的方式。它让我明白,我的内心并非一片混沌,而是有着清晰的纹理和深刻的意义。通过这种“玩”的方式,我找到了与自己内心深处对话的语言,找到了与自己和解的途径。我不再害怕面对内心的“黑暗面”,因为我知道,即使是那些最令人不安的图像,也只是我整体的一部分,它们的存在,同样有着其深刻的意义。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