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贴画心理疗法

拼贴画心理疗法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日] 森谷宽之 著,吉沅洪 译
图书标签:
  • 心理治疗
  • 艺术疗法
  • 拼贴画
  • 自我探索
  • 情绪管理
  • 创伤疗愈
  • 人本主义
  • 心理健康
  • 表达性艺术
  • 积极心理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重庆出版社 , 重庆出版集团
ISBN:9787229124274
版次:1
商品编码:12151247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9-01
用纸:轻型纸
页数:228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新颖有趣的表达方式 便捷安全的解释方法

“拼贴画心理疗法”是森谷宽之教授结合美术拼贴画的艺术价值和箱庭疗法的操作经验开发的一种全新的心理治疗技术。它的形式十分有趣:只需剪下图画、照片或文字,粘贴到底纸上,即完成了作品。这是一种适合不同文化背景、年龄段、精神状态的来访者的安全、便利、实用的操作方法。


内容简介

《拼贴画心理疗法》是我国首次正式引进出版的有关“拼贴画心理疗法”( collage therapy)的理论专著。该书有日本拼贴画心理疗法创始人森谷宽之教授所撰写。全书共分两卷七章,分别介绍了拼贴画心理疗法的起源、理论背景和拼贴画心理疗法的操作步骤、作品的解释方法、评价体系以及独具特色的咨询案例。非常适合心理咨询师、应用心理学专业教师和学生阅读。也适合从事人才测评等相关专业的读者阅读。

作者简介

作者:森谷宽之

日本京都大学教育学博士、临床心理士、京都文教大学临床心理学部教授、日本拼贴画心理疗法学会理事长、日本艺术疗法学会理事。荣获日本艺术疗法学会成就奖、日本艺术疗法学会奖。

日本九分割统合绘画法、拼贴画心理疗法创始人。

主要作品有《抽动症的心理疗法》《拼贴画心理疗法入门》《儿童艺术疗法》《临床心理学》《拼贴画心理治疗实践》。

译者:吉沅洪

日本名古屋大学教育心理学博士、临床心理士、日本立命馆大学临床心理学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国西化大学客座教授。主要研究专长为投射心理测试、表达性艺术心理治疗和跨文化临床心理学。出版有专著《树木—人格投射测试》《图片物语——心理分析的世界》和译著《风景构成法》等。


内页插图

目录

中文版序/ 1

序/ 1

第一卷拼贴画心理疗法的由来

第一章拼贴画心理疗法的开发过程/ 3

第一节研究开发的制作动机——需要是发明之母/ 3

第二节构思,假说,突破/ 5

第三节面向心理临床实践出现的各种技术性难题/ 10

第四节确认效果——心理临床实践能力的必要性/ 11

第五节理论化/ 12

第六节最初的公开报告/ 12

第二章拼贴画心理疗法的构想及其理论背景/ 18

第一节卡尔夫的《卡尔夫沙盘疗法》/ 19

第二节《箱庭疗法入门》中的“箱庭疗法”/ 21

第三节《托普斯的知》中的“箱庭疗法”/ 22

第四节森谷的“构想”——“现成品(Ready-Made)的组合”的意义/ 25

第五节从艺术到艺术疗法(心理疗法)/ 26

第六节所谓“疗法”/ 46

第七节来访者创造的拼贴画/ 50

第八节总结——拼贴画的复数坐标轴/ 52

第三章拼贴画心理疗法的发展历程/ 56

第一节箱庭疗法和拼贴画心理疗法的历史年表/ 56

第二节研究背景——拼贴画心理疗法的前期研究/ 65

第三节日本拼贴画心理疗法的初期文献/ 67

第四节海外的初期文献/ 68

第五节《杂志·照片·拼贴画》(Magazine Photo Collage)/ 73

第六节解题——MPC 法和拼贴画心理疗法/ 74

第七节拼贴画心理疗法研究的发展/ 80

第二卷拼贴画心理疗法的应用

第四章拼贴画心理疗法的应用方法/ 87

第一节制作步骤/ 87

第二节制作前的准备/ 89

第三节裁剪素材的准备方法/ 91

第四节收集剪切素材的方法/ 94

第五节应该收集哪些素材/ 95

第六节拼贴画制作中的态度/ 102

第七节拼贴画制作后/ 105

第八节团体中的制作实习/ 105

第九节各种各样的研究/ 108

第五章拼贴画心理疗法的评估/ 111

第一节箱庭疗法的评估及其思考/ 112

第二节评估的基本思路/ 114

第三节作品的评估——各种各样的判断标准/ 121

第四节有关判断标准的意义/ 123

第五节根据主题的评估/ 131

第六节症状的评估/ 131

第六章拼贴画作品以及心理发展课题的主题/ 132

第一节埃里克森的社会心理发展理论概要/ 132

第二节拼贴画作品的发展变化——从统计调查的数据

来看/ 138

第三节小学生的拼贴画作品/ 142

第四节青春期——中学生的拼贴画作品/ 149

第五节成年早期——20 岁组的拼贴画作品/ 155

第六节壮年期——成人期的拼贴画作品/ 159

第七节老年人的拼贴画作品/ 162

第八节总结:贯穿拼贴画作品中的“旅行”主题/ 163

第七章拼贴画心理疗法的实践/ 165

第一节不登校学生的拼贴画心理疗法个案/ 166

第二节抑郁性神经症来访者的拼贴画心理疗法个案/ 176

第三节总结/ 185

译者注关于“不登校”的日本文化概念/ 186

参考文献/ 190

后记/ 214

译后记/ 216


精彩书摘

  《拼贴画心理疗法》:
  第四节确认效果:心理临床实践能力的必要性
  实际上,要想确认疗法的有效性,需要有开展心理咨询与治疗的实践能力。还有,需要适合的案例。当时,笔者恰逢在心理临床一线工作。从小孩到老人,从学生咨询到精神病患者治疗,涉及范围很广。最初笔者将这一技术运用到长期入院治疗的精神病患者中。他们不但没有不愿意,而且很配合。基于此,笔者认为这种方法确实是可行的。在那之后,这样的案例在不断地增加。
  第五节理论化
  如何将实践理论化,并以一种经得起他人批判的形式发表,还存在着一些不得不克服的难关。为此,笔者必须运用至今为止所掌握的所有知识和经验。那时,我正好刚完成关于抽动症的博士论文。该论文也可以说是笔者当时所具有的知识和经验的最高点。包括以箱庭疗法、梦境分析、绘画研究,尤其是以“九分割统合绘画法”、心理测试等为基础的知识和经验。笔者还参考了池田满寿夫的《拼贴画论》、巾村雄二郎和河合隼雄的对谈集《托普斯的知》这两《拼贴画心理疗法》的内容。尤其是“箱庭疗法的本质是现成品的组合”这句话,对笔者影响很大。要是没有中村雄二郎的发言也不能完成理论化的过程。关于这部分会在第二章中详细地说明。
  第六节最初的公开报告
  笔者是1987年5月开始构想疗法,然后在半年后,也就是1987年12月5日,在第126届东海精神神经学会(静冈)上进行了公开报告。这之间仅有半年时间。估计是没有比这更快的报告准备了吧。日本精神神经学会的地方分会:东海精神神经学会会议是按季度召开的,每年可开数次会议。该学会规定,大会报告当天把报告摘要提交给事务局。摘要会在之后刊登在精神神经学的杂志上。学会报告虽然是在1987年12月,但摘要是在1988年5月在全国性杂志上发布。
  笔者从想到拼贴画心理疗法,到公开报告为止这期间,没有跟任何人交谈过,全都是独自一个人做的,案例也全都是一个人弄的。当时笔者一个人还要负责照顾父母和孩子,但没有借助任何人的帮助。
  以下是笔者最初的学会报告(1987.12.05)的节选(森谷,1988):
  森谷宽之.心理疗法中的拼贴画(剪贴游戏)的利用.精神神经学杂志,1988,90(5):450.
  此研究与箱庭疗法相比要简单(例如,可以在没有箱庭设备的各个病号楼实施)。因而研究重点在扩大箱庭疗法的利用范围上展开尝试。为了这一目的,首先要考虑的是把箱庭迷你化。尝试中的最大难题就是沙子的问题和玩具大小设定。至今为止似乎这样的尝试还没有人成功。
  那么,在箱庭疗法中重要程度不亚于使用沙子的是作为表现手法所使用的“现成品”。方法就是,事先准备好从报纸、杂志、宣传册等剪切下来的部分,让患者从中选出自己喜欢的图片,粘到画纸上。这个技法并不是笔者独创的,而是从毕加索就开始了的现代美术的重要技法之一“拼贴”。
  研究拼贴画心理疗法的人,有必要看先行研究。所以必须尽可能地收集过去报告过的文献。但是,很多人把这道程序给省略了,而是在没有人手过去原文文献的基础上,盲目地引用别人引用过的内容。但是,早期的文献中不知是故意还是过失,出现了记述上的错误,到后来就这样被原封不动地引用下去了。经过时代的变迁,错误也在不断扩大。现在,拼贴画心理疗法的文献就是这样混乱的状态(森谷,2008)。
  为了避免这样的事情,早期的文献检索还是需要的。所以笔者决定在《拼贴画心理疗法》里也收录当时摘要的全文。这个摘要虽然非常短,但是把为了拼贴画心理疗法成立所需要做的事情全部写了出来。顺便一提,在公开学会报告的时候,拼贴画心理疗法诞生了。
  ……

前言/序言

中文版序


这次能够将我写的有关“拼贴画心理疗法”的专业图书,介绍给中国的各位同仁,我感到非常高兴、非常荣幸。

拼贴画心理疗法是1987 年5 月,我一边思考“如何能在缺少箱庭道具的地方,正常实施箱庭疗法”,一边和朋友交谈时,突然想出、命名和提倡的一种方法。拼贴画心理疗法只需剪下图画、照片或文字,粘贴到底纸上。它是一种非常简单的方法,但是适用范围非常广泛。拼贴画心理疗法,大体具有如下特征。

1. 只需“剪下,粘贴”。操作简单明了,不需要特别的技巧。

2. 对不擅长语言表达、不擅长绘画的人也适用。

3. 不需要任何费用。可以用一些废弃的旧杂志等物品作道具。

4. 不限场所,不限国籍。即使是在狭窄的屋子里,也可以实施。

5. 从小孩到老人,适用于任何年龄段的人。

6. 从精神疾病、神经症患者,到健康人群,都可以使用拼贴画心理疗法。适用范围广泛。

7. 每次(面谈) 都可以重复使用。

8. 不仅适用于个人面谈,也适用于团体辅导。

9. 被认为是一种非常安全的技巧。因为使用的道具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素材,且来访者有中途停止创作、拒绝创作的自由。

10. 创作出来的拼贴画作品,可以用来进行心理测试、心理评估。另外,一段时间以后回顾拼贴画作品,可以分析心理治疗的进展情况。

11. 在“剪下,粘贴”的拼贴画心理疗法中,来访者创作出的作品,表现形式非常多样。

以上就是拼贴画心理疗法的一些基本特征。

这次能将我的这本书介绍到中国,都是托了吉沅洪老师的福。日本京都文教大学于1996 年建校,吉老师就在那里就职。1998 年的时候,我也到了京都文教大学和吉老师一起任教。由于有了这样的缘分,在第一届表达艺术心理疗法国际学会(苏州,2007 年8 月) 的工作坊中,我对自创的“九分割统合绘画法”“拼贴画心理疗法”这两种方法,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和讲解。吉老师当时帮我做了全程翻译。另外,当时也得到了苏州大学陶新华教授的很多支持。2009 年的时候,由于桑志芹教授的关照,我能够在南京大学举行研修会。我真心地感谢这些中国同行。

在此,向以吉沅洪老师为首的,担任本次翻译工作的唐妍老师、汪为老师、陈婷婷老师、祝心怡老师、马珊珊老师,致以衷心的感谢。另外,也衷心感谢在中国为我做口译的许英美老师。

这次能为中国心理健康事业的发展做一些事情,我感到非常高兴。衷心希望今后能够相互交流、共同发展。



森谷宽之

2016 年4 月18 日



《图语心境:探索内心世界的拼贴艺术》 引言 我们每个人都身处一个复杂而多变的世界,内心也承载着无数的情感、记忆、渴望与困惑。有时,语言的力量显得苍白无力,难以精准地捕捉和表达那些深藏于心底的细微感受。正是在这样的时刻,一种直观而充满创造力的表达方式——拼贴,便成为一座连接内心与外界的桥梁,一种通往自我理解与疗愈的路径。 《图语心境:探索内心世界的拼贴艺术》并非一本单纯的艺术教程,它更像是一本邀请您踏上深度自我探索之旅的指南。本书旨在揭示拼贴艺术作为一种强大的心理工具所蕴含的潜力,引导读者通过视觉语言,搭建起一座理解自身情感、释放内在压力、重塑积极心态的桥梁。本书不涉及具体的治疗流程或临床指导,而是将重点放在如何运用拼贴这一媒介,开启一段关于自我认知、情绪疏导与个人成长的探索。 第一部分:视觉语言的力量——为何选择拼贴?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习惯于用语言来沟通和思考。然而,语言往往受到逻辑、文化和经验的限制,有时甚至会刻意压抑我们真实的情感。相比之下,视觉语言以其直接、非线性、多层次的特质,能够绕过意识的过滤,直击我们潜意识的情感源泉。 跳脱语言的束缚: 很多时候,我们找不到合适的词语来形容内心的感受,或者因为害怕被评判而选择沉默。拼贴则提供了一个无需言语的表达空间。一张图片、一种色彩、一种质感,都可以成为我们内心状态的独特写照。通过搜寻、剪裁、组合,我们得以将那些难以言说的情绪具象化,从而获得一种前所未有的释放感。 激活潜意识的智慧: 我们的潜意识储存着海量的经验、记忆和情感。拼贴的过程,恰恰是一个与潜意识对话的过程。当您随手拿起一张图片,它可能并非您有意识地选择,但它却能触动您内心深处的某个角落,唤醒您遗忘的感受或未曾意识到的渴望。这种不经意间的选择,往往蕴含着深刻的自我信息。 创造与理解的双重奏: 拼贴既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也是一种自我解读的过程。在您将零散的素材编织成一幅画面时,您不仅是在进行艺术创作,更是在主动地构建和梳理内心的秩序。完成作品后,通过审视画面中的每一个元素及其组合,您可以从中发现隐藏的象征意义、内在的冲突或未被满足的需求。 一种非评判性的表达: 拼贴艺术不像绘画那样追求技法和技巧,它鼓励的是随性与自由。没有“对”与“错”的评判,只有您的真实表达。这为您提供了一个安全、舒适的环境,让您可以放下顾虑,大胆地探索内心的世界。 第二部分:搜寻与碰撞——拼贴素材的意义 拼贴的素材来源广泛,可以是杂志、报纸、旧照片、布料、卡片,甚至是您自己绘制的图案。这些看似平凡的素材,一旦进入拼贴的过程中,便被赋予了新的生命与意义。 杂志与报纸的图文世界: 杂志和报纸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最容易接触到的素材来源。它们包含了丰富的视觉信息:人物、风景、广告、文字。在搜寻过程中,您的潜意识会引导您去捕捉那些能够引起您共鸣的图像。一张引人注目的广告,可能触及您对物质的渴望或对某种生活方式的向往;一则新闻图片,或许唤醒了您对社会事件的关注或内心深处的担忧;一个特定的人物形象,则可能代表着您欣赏的品质,或是您渴望成为的自己。 旧照片与回忆的碎片: 翻箱倒柜找出的旧照片,每一张都承载着一段时光的记忆。将它们融入拼贴,就像将往昔的碎片重新串联。您可以选择那些让您感到温暖、快乐的照片,也可以选择那些带来复杂情绪的照片。它们是您人生轨迹的见证,是理解您过去经历,从而更好地面对现在的有力工具。 色彩与质感的语言: 除了具体的图像,色彩和质感本身也蕴含着丰富的情感信息。鲜艳的色彩可能代表着活力与热情,而深沉的颜色则可能暗示着忧郁或沉思。光滑的质感可能带来愉悦,粗糙的表面也许会引发不安。在选择素材时,不妨留意它们带给您的直观感受,这些感受往往是内心状态的直接反映。 文字的力量: 无论是完整的词语、句子,还是零散的字母,文字都能为拼贴作品增添一层解读的维度。一句恰巧出现的广告语,可能与您当下的心情不谋而合;一个您偶然剪下的字母,也许能构成您潜意识想要表达的某个概念。文字与图像的结合,能够产生意想不到的化学反应,深化作品的意义。 第三部分:创作的流程——打开内在的阀门 拼贴创作的过程,与其说是一种技巧的运用,不如说是一种心灵的释放。本书提供的创作流程,旨在帮助您更顺畅地进入状态,让您的内在能量得以流动。 创造一个安全舒适的空间: 在开始创作前,为自己准备一个不受打扰的空间。您可以播放舒缓的音乐,点燃香薰,让整个环境变得温馨而放松。这种仪式感能够帮助您从日常的琐碎中抽离,将注意力集中到内在的探索上。 无目的的搜寻与收集: 抛开任何预设的“想要创作什么”的想法。让您的眼睛和双手自由地游走在各种素材之间。看到什么能吸引您,就大胆地剪下来或撕下来。不要急于思考它们的意义,只是单纯地收集。这个阶段,重在“量”而非“质”,让潜意识有足够多的材料去选择。 直觉的排序与组合: 当您觉得收集的素材足够多时,将它们摊开在面前。然后,凭着您的直觉,将那些您觉得“对”的素材放在一起。不需要逻辑,不需要理由,只是跟随内心的“感觉”。尝试将不同的图像、文字、色彩进行搭配,看看它们组合在一起时,会给您带来怎样的感受。 自由的剪裁与粘贴: 一旦您有了初步的构想,就可以开始动手剪裁和粘贴了。不必追求完美的边缘,也不必拘泥于固定的形状。大胆地剪出您想要的形状,然后用胶水将它们固定在画布或纸张上。这个过程是您将内在想法外化的关键一步。 审视与解读: 当作品基本完成后,请暂时放下它,然后再次审视。不要急于下结论。观察画面中的每一个元素,它们的位置、大小、色彩、相互关系。问自己一些开放性的问题: 这张图吸引我的是什么? 我为什么选择这个颜色? 这些元素放在一起,让我联想到什么? 画面中是否存在某种对比或张力? 完成这幅作品,我的感觉是怎样的? 解读并非一次性的过程,您可以反复审视,每次可能会有新的发现。重要的是,保持开放的心态,允许画面自己“说话”。 第四部分:拼贴作为内在探索的工具 《图语心境》将拼贴艺术视为一种强大的内在探索工具,它能够帮助我们: 识别和接纳情绪: 很多时候,我们回避或压抑负面情绪。通过拼贴,我们可以将这些情绪具象化,看到它们的样子,从而更容易接纳和处理。例如,一张破碎的图像可能代表着一段受伤的经历,而强烈的色彩组合则可能暗示着内心的冲突。 理解内在的冲突与需求: 拼贴作品常常会呈现出我们内在的矛盾与需求。例如,画面中既有代表着自由的翅膀,又有象征着束缚的链条,这可能提示着您在追求自由的过程中,同时感受到内心的挣扎。画面中反复出现的某个意象,也可能揭示您内心深处未被满足的渴望。 发掘个人优势与潜能: 拼贴同样能够帮助我们看到自己内在的优势和潜能。那些您有意识或无意识选择的积极图像,例如代表着力量的狮子、象征着智慧的猫头鹰,或者是代表着成就的奖杯,都在无声地诉说着您的内在力量。 重塑积极心态: 通过有意识地选择和组合积极的元素,拼贴也可以成为重塑心态的有力工具。您可以创作“理想的我”、“期待的未来”等主题的拼贴画,将您希望拥有的特质和状态可视化,从而引导您的思维和行为向积极的方向发展。 促进自我关怀与连接: 拼贴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自我关怀的体现。在繁忙的生活中,花时间给自己,用创意的方式与内心对话,这是一种对自己负责的表现。完成的作品,也可能成为您与自己内心连接的独特纪念。 结语 《图语心境:探索内心世界的拼贴艺术》邀请您走进一个充满可能性的世界。在这里,您无需成为艺术家,只需敞开心扉,跟随内心的指引,用最直接的视觉语言,去触碰、去理解、去疗愈那个最真实的自己。让拼贴成为您心灵的画板,绘制出属于您自己的色彩斑斓的人生画卷。这趟旅程,从您手中的剪刀和您内心的感受开始。

用户评价

评分

我一直觉得自己很难真正地“看见”自己。即便进行了很多年的自我反思,写了很多的日记,但很多时候,我感觉自己只是在原地打转,对内心深处的困惑依然束手无策。这本书的出现,为我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它没有给我任何艰涩的理论,也没有要求我进行复杂的心理分析,而是提供了一种近乎孩童般的纯粹游戏——拼贴。我被书中琳琅满目的图片和素材所吸引,它们就像一个巨大的情感宝库,等待着我去发掘。刚开始,我只是凭着一种直觉去挑选和组合,并没有给自己任何预设的主题或目标。我发现,我所选择的图片,往往能够奇妙地捕捉到我内心最真实的情感流露。例如,在某个失落的日子,我可能会不自觉地挑选出大量阴影的、破碎的、或者带有孤寂感的图片,而当我的心情明朗时,画面中则会充斥着温暖的色彩和生机勃勃的元素。这种“无意识的表达”让我感到无比震撼,它就像一面镜子,映照出我内心深处那些我可能自己都没有意识到的情绪和需求。书中的引导,并非是一种强制性的指令,而是一种温和的邀请,邀请我去观察,去思考,去感受。我开始注意到,当某些特定的图片组合在一起时,我内心会产生怎样的情感共鸣。有时候,是莫名的悲伤;有时候,是涌动的喜悦;有时候,是被压抑的愤怒。这些情绪,就像被尘封的往事,在拼贴的过程中被重新唤醒,然后以一种全新的、可视化的方式呈现在我面前。这是一种前所未有的体验,它让我能够以一种非侵入性的方式,去触碰那些敏感的内心角落。我不再需要强迫自己去回忆童年的创伤,也不需要费力去分析成年后的困惑。我只需要专注于眼前的画面,让画面自己去诉说。书中的价值,并不仅仅在于提供了一种“疗法”,更在于它提供了一种“看见”自己的方式。它让我明白,我的内心并非一片混沌,而是有着清晰的纹理和深刻的意义。通过这种“玩”的方式,我找到了与自己内心深处对话的语言,找到了与自己和解的途径。我不再害怕面对内心的“黑暗面”,因为我知道,即使是那些最令人不安的图像,也只是我整体的一部分,它们的存在,同样有着其深刻的意义。

评分

这本书为我打开了一个全新的自我探索维度。长久以来,我习惯于通过语言来理解和表达自己,但这种方式常常显得笨拙且局限。当我阅读这本书时,我被它所倡导的“拼贴画心理疗法”深深吸引。这是一种多么奇妙的艺术形式,它将视觉的直观性与心理的深度洞察巧妙地结合在一起。书中并没有提供任何枯燥的心理学理论,也没有要求我进行复杂的自我分析。相反,它提供了一个充满想象力的素材库,以及一种纯粹自由的创作方式。我发现,当我开始在杂志和画册中搜寻图片时,我并不是在“寻找”什么,而是被某种无形的力量所牵引。我会被一张抽象的色彩组合吸引,会被一个破碎的玩偶触动,会被一片宁静的风景所打动。这些图片,就像我内心深处散落的碎片,它们各自独立,却又隐隐地暗示着某种联系。将这些图片剪下来,然后毫无预设地将它们拼贴在一起,是一个充满惊喜的过程。我惊奇地发现,我所组合出的画面,往往能够准确地反映出我当下最真实的情绪状态。例如,在一次感到压力巨大的时候,我创作出的拼贴画中,出现了一个被巨大岩石压迫的小人,周围则是密不透风的网格。看着这幅作品,我瞬间明白了自己内心的压抑感和束缚感,这种清晰的认知,是我以往任何语言描述都无法比拟的。书中的引导,并非强制性的指令,而是提供了一种邀请,邀请我去观察,去感受,去体验。我开始留意,当某些特定的图片组合在一起时,我内心会产生怎样的情感共鸣。有时候,是莫名的悲伤;有时候,是涌动的喜悦;有时候,是被压抑的愤怒。这些情绪,就像被尘封的往事,在拼贴的过程中被重新唤醒,然后以一种全新的、可视化的方式呈现在我面前。这是一种非常独特和有效的疗愈方式。它让我能够以一种非侵入性的方式,去触碰那些敏感的内心角落。我不再需要强迫自己去回忆痛苦的经历,也不需要费力去分析行为背后的原因。我只需要专注于眼前的画面,让画面自己去诉说。这本书的价值,并不仅仅在于提供了一种“疗法”,更在于它提供了一种“看见”自己的方式。它让我明白,我的内心并非一片混沌,而是有着清晰的纹理和深刻的意义。通过这种“玩”的方式,我找到了与自己内心深处对话的语言,找到了与自己和解的途径。我不再害怕面对内心的“黑暗面”,因为我知道,即使是那些最令人不安的图像,也只是我整体的一部分,它们的存在,同样有着其深刻的意义。

评分

初次翻阅此书,我并没有抱持太高的期望,毕竟市面上关于心理疗法的书籍浩如烟海,真正能够打动人心的却寥寥无几。然而,这本书以其独特的方式,悄然改变了我对内心探索的看法。它没有那些冗长晦涩的理论,也没有要求我进行繁复的冥想或自我对话,而是提供了一种近乎孩童般的纯粹游戏——拼贴。我被那些精美的图画,各种风格的元素所吸引,仿佛置身于一个巨大的素材库,等待着我去发掘属于自己的宝藏。刚开始,我尝试着按照书中的一些例子来模仿,但很快我就发现,这样做并没有触及到我内心的真正需求。书中所倡导的,是一种完全自由的创作,是跟随直觉的引导。于是,我抛开了所有的预设,只是任由我的手指去挑选,去组合。我发现,我所选择的图片,往往与我当下最真实的情绪状态有着惊人的吻合。例如,在某个情绪低落的日子,我可能会不自觉地挑选出大量阴影的、破碎的、或者带有孤寂感的图片,而当我的心情明朗时,画面中则会充斥着温暖的色彩和生机勃勃的元素。这种“无意识的表达”让我感到无比震撼。它就像一面镜子,映照出我内心深处那些我可能自己都没有意识到的情绪和需求。书中的引导,并非强制性的指令,而是一种温和的邀请,邀请我去观察,去思考,去感受。我开始注意到,当某些特定的图片被组合在一起时,我内心会产生怎样的涟漪。有时是莫名的忧伤,有时是涌动的喜悦,有时是压抑已久的愤怒。这些情绪,就像被封存的记忆,在拼贴的过程中被重新唤醒,然后以一种可视化的形式呈现在我面前。这是一种前所未有的体验,它让我能够以一种非侵入性的方式,去触碰那些敏感的内心角落。我不再需要强迫自己去回忆童年的创伤,也不需要费力去分析成年后的困惑。我只需要专注于眼前的画面,让画面自己去诉说。书中的价值,并不仅仅在于提供了一种“疗法”,更在于它提供了一种“看见”自己的方式。它让我明白,我的内心并非一片混沌,而是有着清晰的纹理和深刻的意义。通过这种“玩”的方式,我找到了与自己内心深处对话的语言,找到了一种与自己和解的途径。我不再害怕面对内心的“黑暗面”,因为我知道,即使是那些最令人不安的图像,也只是我整体的一部分,它们的存在,同样有着其深刻的意义。

评分

我一直在寻找一种能够让我“放下”思考,而是“感受”的方法。长久以来,我习惯于用逻辑和分析来处理我的情绪和人际关系,但这种方式常常让我感到疲惫不堪,甚至适得其反。当我接触到这本书时,我被它那充满艺术气息的封面所吸引,但真正让我心动的,是它所倡导的“拼贴画心理疗法”这一概念。我之前从未想过,通过简单的剪刀和胶水,就能触及到心理的深层。这本书并没有给我任何枯燥的心理学理论,也没有要求我进行复杂的自我分析。相反,它提供了一个充满想象力的空间,让我可以尽情地发挥创意。我喜欢书中提供的各种素材——那些来自不同杂志、不同风格的图片,它们就像一个巨大的情感宝库,等待着我去挖掘。我并不是有目的地去寻找某种意义上的图片,而是凭着一种纯粹的直觉,一种“就是它了”的冲动。我发现,我所挑选的图片,往往能够准确地反映出我当时内心最真实的状态。例如,当我感到焦虑不安时,我可能会不自觉地选择一些破碎的、带有尖锐边缘的、或者呈现出混乱的色彩的图片。而当我的心情平静祥和时,我则会倾向于选择一些柔和的、圆润的、或者充满自然元素的图片。这种“无意识的表达”,让我感到非常神奇。它就像一本关于我自己的图画日记,记录着我每一个时刻的心情和感受,而我,就是那个画家,用图片来描绘我的内心世界。书中的引导,并非是一种强制性的指令,而是一种温和的邀请,邀请我去观察,去感受,去体验。我开始注意到,当某些特定的图片组合在一起时,我内心会产生怎样的情感共鸣。有时候,是莫名的悲伤;有时候,是涌动的喜悦;有时候,是被压抑的愤怒。这些情绪,就像被尘封的往事,在拼贴的过程中被重新唤醒,然后以一种全新的、可视化的方式呈现在我面前。这是一种非常独特和有效的疗愈方式。它让我能够以一种非侵入性的方式,去触碰那些敏感的内心角落。我不再需要强迫自己去回忆痛苦的经历,也不需要费力去分析行为背后的原因。我只需要专注于眼前的画面,让画面自己去诉说。这本书的价值,并不仅仅在于提供了一种“疗法”,更在于它提供了一种“看见”自己的方式。它让我明白,我的内心并非一片混沌,而是有着清晰的纹理和深刻的意义。通过这种“玩”的方式,我找到了与自己内心深处对话的语言,找到了与自己和解的途径。我不再害怕面对内心的“黑暗面”,因为我知道,即使是那些最令人不安的图像,也只是我整体的一部分,它们的存在,同样有着其深刻的意义。

评分

这本书如同一位沉默的向导,引领我走入内心世界的幽深之处。我一直认为,要了解自己,必须经历痛苦的自我剖析,要治愈自己,必须经历漫长的心理治疗。然而,这本书颠覆了我的固有认知。它没有给我任何艰涩的理论,也没有要求我进行任何痛苦的回忆。它只是提供了一个充满趣味的游戏——拼贴。我被书中琳琅满目的图片和素材所吸引,仿佛置身于一个巨大的情感宝库。刚开始,我只是凭着一种直觉去挑选和组合,并没有给自己任何预设的主题或目标。我发现,我所选择的图片,往往能够奇妙地捕捉到我内心最真实的情感流露。例如,在某个失落的日子,我可能会不自觉地挑选出大量阴影的、破碎的、或者带有孤寂感的图片,而当我的心情明朗时,画面中则会充斥着温暖的色彩和生机勃勃的元素。这种“无意识的表达”让我感到无比震撼,它就像一面镜子,映照出我内心深处那些我可能自己都没有意识到的情绪和需求。书中的引导,并非是一种强制性的指令,而是一种温和的邀请,邀请我去观察,去思考,去感受。我开始注意到,当某些特定的图片组合在一起时,我内心会产生怎样的情感共鸣。有时候,是莫名的悲伤;有时候,是涌动的喜悦;有时候,是被压抑的愤怒。这些情绪,就像被尘封的往事,在拼贴的过程中被重新唤醒,然后以一种全新的、可视化的方式呈现在我面前。这是一种前所未有的体验,它让我能够以一种非侵入性的方式,去触碰那些敏感的内心角落。我不再需要强迫自己去回忆童年的创伤,也不需要费力去分析成年后的困惑。我只需要专注于眼前的画面,让画面自己去诉说。书中的价值,并不仅仅在于提供了一种“疗法”,更在于它提供了一种“看见”自己的方式。它让我明白,我的内心并非一片混沌,而是有着清晰的纹理和深刻的意义。通过这种“玩”的方式,我找到了与自己内心深处对话的语言,找到了与自己和解的途径。我不再害怕面对内心的“黑暗面”,因为我知道,即使是那些最令人不安的图像,也只是我整体的一部分,它们的存在,同样有着其深刻的意义。

评分

这本书的出现,让我对“表达”这个词有了全新的理解。我一直以为,能够清楚地用语言描述自己的感受,就是最有效的表达。然而,很多时候,那些最深刻的情感,最隐秘的伤痛,是无法用言语完全捕捉的。就像我曾经尝试过写日记,但很多时候,我发现自己只是在重复一些表面的话语,而内心的真正波澜,却被我刻意或无意地忽略了。直到我开始接触这本书中的方法,我才明白,原来还有一种如此直观,如此贴近灵魂的表达方式。当我拿起剪刀,在那些琳琅满目的杂志和画册中搜寻图片时,我感到自己像是在进行一场寻宝游戏。我并不是有意识地去寻找“代表某种情绪”的图片,而是完全凭着一种直觉,一种“就是它了”的冲动。有时候,我会被一张色彩斑斓的抽象画吸引,有时候,我会对一个破碎的玩偶产生共鸣,有时候,我又会被一片宁静的风景所打动。这些图片,就像我内心的碎片,它们各自独立,却又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当我将它们剪下来,然后随心所欲地拼贴在一起时,我并没有预设任何主题或故事。我只是让它们自由地组合,让它们在纸上碰撞,摩擦,融合。在这个过程中,我发现自己潜意识中的一些想法,一些被压抑的情感,就这样悄无声息地浮现了出来。例如,有一次,我拼贴了一幅画面,里面有一只挣扎着想要飞走的鸟,旁边却是密不透风的铁丝网。看着这幅作品,我突然意识到,原来我内心深处一直有种想要挣脱束缚,却又被某种无形的力量所困住的感觉。这种感觉,我之前从未用语言表达过,甚至没有清晰地意识到。而通过拼贴,它就这样以一种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呈现在我面前。这种“看见”的力量,远比任何语言的描述都要深刻。它让我能够更直接地面对自己,更诚实地接纳自己。这本书提供给我的,不仅仅是一种表达的方式,更是一种与自我深度连接的契机。它让我学会了“听”自己内心的声音,即使这种声音是以图像的形式呈现。我开始理解,原来我的内心世界是如此丰富多彩,如此充满力量,只是我之前被局限于一种单一的、线性的沟通方式。现在,我拥有了一张全新的图谱,可以更自由地在这个图谱上探索,发现,和疗愈。

评分

我总觉得,自己的情感表达方式有些单一,很多时候,我能够用语言清晰地描述我的感受,但总觉得这种描述不够完整,不够深入。直到我翻开了这本书,我才发现,原来还有如此直接而有力的方式来触及内心。这本书没有给我任何枯燥的心理学理论,也没有要求我进行复杂的自我分析。相反,它提供了一个充满想象力的空间,让我可以尽情地发挥创意。我喜欢书中提供的各种素材——那些来自不同杂志、不同风格的图片,它们就像一个巨大的情感宝库,等待着我去挖掘。我并不是有目的地去寻找某种意义上的图片,而是凭着一种纯粹的直觉,一种“就是它了”的冲动。我发现,我所挑选的图片,往往能够准确地反映出我当时内心最真实的状态。例如,当我感到焦虑不安时,我可能会不自觉地选择一些破碎的、带有尖锐边缘的、或者呈现出混乱的色彩的图片。而当我的心情平静祥和时,我则会倾向于选择一些柔和的、圆润的、或者充满自然元素的图片。这种“无意识的表达”,让我感到非常神奇。它就像一本关于我自己的图画日记,记录着我每一个时刻的心情和感受,而我,就是那个画家,用图片来描绘我的内心世界。书中的引导,并非是一种强制性的指令,而是一种温和的邀请,邀请我去观察,去感受,去体验。我开始注意到,当某些特定的图片组合在一起时,我内心会产生怎样的情感共鸣。有时候,是莫名的悲伤;有时候,是涌动的喜悦;有时候,是被压抑的愤怒。这些情绪,就像被尘封的往事,在拼贴的过程中被重新唤醒,然后以一种全新的、可视化的方式呈现在我面前。这是一种非常独特和有效的疗愈方式。它让我能够以一种非侵入性的方式,去触碰那些敏感的内心角落。我不再需要强迫自己去回忆痛苦的经历,也不需要费力去分析行为背后的原因。我只需要专注于眼前的画面,让画面自己去诉说。这本书的价值,并不仅仅在于提供了一种“疗法”,更在于它提供了一种“看见”自己的方式。它让我明白,我的内心并非一片混沌,而是有着清晰的纹理和深刻的意义。通过这种“玩”的方式,我找到了与自己内心深处对话的语言,找到了与自己和解的途径。我不再害怕面对内心的“黑暗面”,因为我知道,即使是那些最令人不安的图像,也只是我整体的一部分,它们的存在,同样有着其深刻的意义。

评分

我一直在寻找一种能够触及内心深处,却又不需要我用言语去层层剖析的表达方式,直到我翻开了这本书。它并非直接给予我答案,而是提供了一个充满可能性的空间。当我第一次看到那些丰富的色彩、奇特的组合和不期而遇的图像时,我的内心涌起一股莫名的熟悉感,仿佛它们一直潜藏在我的意识深处,等待着被召唤。书中没有那些冰冷的理论,没有复杂的心理学名词,而是通过一张张精心挑选的图片,一个个自由组合的元素,引领我走向一个属于自己的内心世界。我开始尝试着将那些原本毫不相关的图像并置,让它们在画布上碰撞出新的意义。有时,一个鲜艳的花朵旁边会突然出现一片荒芜的沙漠,我的思绪便在其中穿梭,试图理解它们之间微妙的联系。有时,我会将一个抽象的形状与一个熟悉的物体结合,仿佛在寻找现实与想象之间的桥梁。这个过程并非一帆风顺,有时我会感到困惑,但书中的引导让我明白,困惑本身也是探索的一部分。我学会了倾听图像的声音,感受它们传递的情绪,而不是试图用理性的语言去定义它们。每一次的创作,都是一次与自我的对话,一次对隐藏情感的释放。那些我曾经难以言说的痛苦、喜悦、恐惧和渴望,都在拼贴的过程中找到了出口,它们以一种全新的、可视化的方式呈现在我面前。这是一种奇妙的体验,仿佛我拥有了一把钥匙,打开了通往内心秘密花园的大门。我不再需要强迫自己去回忆,去分析,我只需要跟随直觉,让画面自己说话。这本书就像一位沉默而智慧的朋友,它不评判,不指导,只是静静地陪伴着我,让我能够以最真实、最自由的方式,去认识我自己。我曾经尝试过很多种心理疗法,有些过于理性,有些过于情绪化,但这本书提供的视角,兼具了理性的观察和感性的释放,是一种非常独特的疗愈方式。我发现,即使是那些看似简单的拼贴,也能唤醒我深藏的记忆和情绪,而这些记忆和情绪,往往是我内心深处冲突的根源。通过观察自己对不同图像的选择和组合,我开始意识到自己无意识的模式,以及它们是如何影响我的行为和决策的。这就像一面镜子,让我能够清晰地看到自己的内心,从而有勇气去面对那些我曾经试图逃避的部分。我不再是被动地接受心理分析,而是主动地参与到自我疗愈的过程中。每一个作品,都是我内心世界的一份地图,而我,就是那个勇敢的探险家,在地图上标记出新的发现,绘制出未知的疆域。这是一种 empowering 的体验,让我感到自己拥有了掌控自己情绪和生活的能力。

评分

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是一种前所未有的“看见”自己的体验。我一直以来,都觉得自己的内心世界是模糊不清的,就像隔着一层厚厚的雾。我尝试过很多方法去解读自己,但总感觉不得要领。直到我遇到了这本书,我才发现,原来心理的探索,也可以如此直观,如此生动。书中没有那些令人望而生畏的理论,也没有要求我进行任何痛苦的自我剖析。相反,它提供了一个充满趣味的游戏——拼贴。我被书中琳琅满目的图片和素材所吸引,它们就像一个巨大的情感宝库,等待着我去发掘。刚开始,我只是凭着一种直觉去挑选和组合,并没有给自己任何预设的主题或目标。我发现,我所选择的图片,往往能够奇妙地捕捉到我内心最真实的情感流露。例如,在某个失落的日子,我可能会不自觉地挑选出大量阴影的、破碎的、或者带有孤寂感的图片,而当我的心情明朗时,画面中则会充斥着温暖的色彩和生机勃勃的元素。这种“无意识的表达”让我感到无比震撼,它就像一面镜子,映照出我内心深处那些我可能自己都没有意识到的情绪和需求。书中的引导,并非是一种强制性的指令,而是一种温和的邀请,邀请我去观察,去思考,去感受。我开始注意到,当某些特定的图片组合在一起时,我内心会产生怎样的情感共鸣。有时候,是莫名的悲伤;有时候,是涌动的喜悦;有时候,是被压抑的愤怒。这些情绪,就像被尘封的往事,在拼贴的过程中被重新唤醒,然后以一种全新的、可视化的方式呈现在我面前。这是一种前所未有的体验,它让我能够以一种非侵入性的方式,去触碰那些敏感的内心角落。我不再需要强迫自己去回忆童年的创伤,也不需要费力去分析成年后的困惑。我只需要专注于眼前的画面,让画面自己去诉说。书中的价值,并不仅仅在于提供了一种“疗法”,更在于它提供了一种“看见”自己的方式。它让我明白,我的内心并非一片混沌,而是有着清晰的纹理和深刻的意义。通过这种“玩”的方式,我找到了与自己内心深处对话的语言,找到了与自己和解的途径。我不再害怕面对内心的“黑暗面”,因为我知道,即使是那些最令人不安的图像,也只是我整体的一部分,它们的存在,同样有着其深刻的意义。

评分

我一直在寻找一种能够让我“放下”思考,而是“感受”的方法。长久以来,我习惯于用逻辑和分析来处理我的情绪和人际关系,但这种方式常常让我感到疲惫不堪,甚至适得其反。当我接触到这本书时,我被它那充满艺术气息的封面所吸引,但真正让我心动的,是它所倡导的“拼贴画心理疗法”这一概念。我之前从未想过,通过简单的剪刀和胶水,就能触及到心理的深层。这本书并没有给我任何枯燥的心理学理论,也没有要求我进行复杂的自我分析。相反,它提供了一个充满想象力的空间,让我可以尽情地发挥创意。我喜欢书中提供的各种素材——那些来自不同杂志、不同风格的图片,它们就像一个巨大的情感宝库,等待着我去挖掘。我并不是有目的地去寻找某种意义上的图片,而是凭着一种纯粹的直觉,一种“就是它了”的冲动。我发现,我所挑选的图片,往往能够准确地反映出我当时内心最真实的状态。例如,当我感到焦虑不安时,我可能会不自觉地选择一些破碎的、带有尖锐边缘的、或者呈现出混乱的色彩的图片。而当我的心情平静祥和时,我则会倾向于选择一些柔和的、圆润的、或者充满自然元素的图片。这种“无意识的表达”,让我感到非常神奇。它就像一本关于我自己的图画日记,记录着我每一个时刻的心情和感受,而我,就是那个画家,用图片来描绘我的内心世界。书中的引导,并非是一种强制性的指令,而是一种温和的邀请,邀请我去观察,去感受,去体验。我开始注意到,当某些特定的图片组合在一起时,我内心会产生怎样的情感共鸣。有时候,是莫名的悲伤;有时候,是涌动的喜悦;有时候,是被压抑的愤怒。这些情绪,就像被尘封的往事,在拼贴的过程中被重新唤醒,然后以一种全新的、可视化的方式呈现在我面前。这是一种非常独特和有效的疗愈方式。它让我能够以一种非侵入性的方式,去触碰那些敏感的内心角落。我不再需要强迫自己去回忆痛苦的经历,也不需要费力去分析行为背后的原因。我只需要专注于眼前的画面,让画面自己去诉说。这本书的价值,并不仅仅在于提供了一种“疗法”,更在于它提供了一种“看见”自己的方式。它让我明白,我的内心并非一片混沌,而是有着清晰的纹理和深刻的意义。通过这种“玩”的方式,我找到了与自己内心深处对话的语言,找到了与自己和解的途径。我不再害怕面对内心的“黑暗面”,因为我知道,即使是那些最令人不安的图像,也只是我整体的一部分,它们的存在,同样有着其深刻的意义。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