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爱利克·埃里克森呈递给安娜·弗洛伊德的一张完美答卷。在成为一名精神分析师之前,埃里克森曾接受了安娜·弗洛伊德数年的精神分析训练。安娜·弗洛伊德在诸多方面发展了父亲西格蒙德·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这对埃里克森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因此当埃里克森成长为一名富有洞见与责任的精神分析师后,1964年,他在这本《洞见与责任》的开头写下了“致安娜·弗洛伊德”——这也是一本不是“致琼·埃里克森”的书——以表达对她的感激之情。在编者看来,如果说《童年与社会》是埃里克森的奠基之作,那么这本《洞见与责任》则是埃里克森的“炫技之作”。本书烧脑指数令人发指,建议潜心研读。
1956—1963年间,埃里克森在不同场合针对不同受众做了多场演讲。事后埃里克森选取了其中的六篇演讲稿,并在夫人琼·埃里克森的帮助下,对其进行了修订和扩展,以《洞见与责任》为名出版。具体来看,在《洞见与责任》一书中,作者探讨了如下主题:(1)弗洛伊德与精神分析的渊源;(2)临床证据的本质;(3)自愿或被迫迁移对个体身份认同的影响;(4)生命各个阶段的关键力量——希望、意志、目的、能力、真诚、爱、关怀、智慧——的发端与发展;(5)心理现实与历史真实的关系;(6)时代对黄金法则——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理解与误用。尽管这是六个不同的主题,但它们却共同回答了精神分析对于研究人类心灵的意义以及在当今科技时代和工业社会的任务。
《洞见与责任》一书是“世图心理”大师彩虹书系的第14本。这套丛书是“世图心理”自2014年起隆重推出的一套大师系列丛书,旨在让每位对心理学感兴趣的读者走近大师经典。“世图心理”目前已出版包括荣格、埃里克森、科胡特、弗洛姆、霍妮、马斯洛、罗杰斯等心理学大师著作在内的13本丛书,2017年还将推出本书作者埃里克森的成名之作——《童年与社会》,敬请期待!
爱利克?埃里克森(1902.6.15—1994.5.12),
德裔美籍发展心理学家,精神分析学家,曾获得普利策奖。其一生中重要的贡献是提出了人类心理社会发展的八阶段理论,以及身份认同危机的概念。尽管埃里克森甚至都没有拿到学士学位,但由于其洞见之深和学识之广,因此被哈佛大学和耶鲁大学等知名学府破格聘用为教授。前国际精神分析协会主席罗伯特?沃勒斯坦曾经说道:“除弗洛伊德之外,恐怕没有一位心理学家比埃里克森对其所处的时代产生的影响更为深刻。”此外,在一项于2002年发表在《普通心理学评论》上的调查报 告中,埃里克森在“20世纪伟大的100位心理学家”中高居第12位,足见其影响之深。
第一章 第一位精神分析学家 /001
第二章 临床证据的本质 /031
第三章 当今时代的身份认同和迁移 /065
第四章 人类的力量与生命的周而复始 /091
第五章 心理现实与历史真实 /137
第六章 新洞见下的黄金法则 /189
参考文献 /213
编后记 /217
弗洛伊德的加拉帕格斯群岛
在进行定位与比较时,我不禁联想到另一个19世纪的发现,它的发现者同样独来独往、饱受诋毁,同样在后来被公认为人类形象的颠覆者,他就是查尔斯·达尔文。起初,达尔文是无意间发现他的进化论“实验室”——加拉帕戈斯群岛的。事实上,他学医不成,不是因为天资愚钝,而是由于思维的选择性令他无法被动地学习。这种自我保护式的选择性,正如萧伯纳在追忆往昔时所提及的那样:“我的记忆会拒绝和筛选信息,这种筛选并非学术上的……我为此感到庆幸。”
当达尔文踏上“比格尔号”,启程前往他的“实验室”时,他那股坚忍不拔的精神以及执着向前的态度变得更加坚定。此刻,他已将自己“明察秋毫、贯微动密”的超常才能发挥到了极致。精力充沛的他,迫不及待地想要到达实验室,而实验室似乎也在等待他的到来。在那里,他可以把根植于头脑中的思想完全转化为行动。他不认同现有的线性的物种起源分类方法,即所有物种都来自共同的祖先。在他眼里,因适应而发生的转变、演化、变异和斗争无处不在。自然法则萦绕在他的心头。他认识到,人类也无法逃离这个法则:“我们根本没办法划一条明确的界线。”
27岁那年,达尔文带着自己的理论回到家乡,不再继续旅行。他给科学界交了几篇地质学相关的论文后,便归隐乡村,花了20年时间潜心撰写《物种起源》。如今的他体弱多病,常常失眠、恶心和打寒战。身为医生的父亲未能诊断出他的疾病,但已向外界宣称,他的儿子过于体弱,无法从事室外工作。达尔文从此疾病缠身。一些医生认为,如果他的过敏症标志着遗传退化的话,那么恐怕没有谁比他能更好地运用自身的退化。因为“即使疾病让我举步维艰,我也能够……搜集物种起源相关的信息”。达尔文并非没有意识到宿命的局限。他发现,垂暮之年,连莎士比亚都表现出“百无聊赖”的厌恶感。他不禁哀叹“高雅审美情趣的流失”,还谈及了“人性情感部分的衰退”。
在这里,我并不想以达尔文为例,揣测人类神经症的动力学。但我深知,某种罕见的萎靡状态会降临在那些见多识广、怀着如孩童堆积木般不谙世故地执着去探索新知的人身上。奥本海默曾说过,“我们物理学家已知罪孽”。然而这并不意味着科学家需对破坏物质以获取科学数据的行为感到罪孽深重。只要有天真质朴的精神,我们就一定可以消除这一关于当代人类影像的偏见。然而,有创造性的人,总是别无选择。他也许会在无意间明确自己的终极任务。当任务解决时,他会发现这个任务其实与自己的个人冲突、优势选择性知觉和单方面的意图紧密相连。他必将遭受疾病、失败或者精神病的痛苦,以检验到底自己是被现实世界击溃,还是能去其糟粕,建立新的世界。
达尔文仅仅挖掘了人类的生物性起源,他的成就及其“罪孽”就是形成了一套“人类是进化而来”的理论。在将达尔文对自然界的探索与其对人类的探索相比较时,近代一位传记作者半开玩笑地说道:“无论如何,肠胃不好、失眠多梦的人无权研究人类本身。”
让我们把话题转回弗洛伊德这位身心探索家。朋友们,不妨试想一下,任何人,特别是时常显现身心症状、时常厌恶同类的人,假若他有面对自身神经症的倾向、勇气与毅力,是否能够研究他的同类?我认为,一个人,只有当他能够处理与自我较劲的神经症,并为之庆幸、怡然自得时,才能开始探索人类的内心世界。
那弗洛伊德的加拉帕格斯群岛是什么样的?又是什么物种的振翅没有逃脱他敏锐的目光?常有人打趣说,他那饶有创意的实验室是神经病学家的办公室,主要的物种是歇斯底里的女士们——安娜·欧小姐、艾米丽·韦·恩女士和卡塔琳娜(由于她是农妇,所以未称其小姐)。
1886年,弗洛伊德在他的而立之年,成了此类病人的私人医生。他没料想自己会成为执业医生。事实上,他的医学学位也是之后才获得的。和达尔文一样,他的大脑同样具有“选择性”。17岁那年,他听了歌德的《自然颂》(OdetoNature,旨在揭开大自然的神秘面纱,而非救死扶伤),于是他在法律、政治与医学中,选择了后者,建立了医生的自我形象。接踵而来的,是他职业生涯的暂停。在浪漫的放纵后,他决定清心寡欲,一头扎进自己的生理实验室,并加入物理生理学的修道院服务中去。地质学之于达尔文,正如生理学之于弗洛伊德,是一种方法论的教育。当时物理生理学方法的思想体系从两名杰出的教师——杜布瓦·雷蒙德与布吕克的誓词中产生:“为了践行这个真理,除了一般的物理化学力量,任何力量都无法在有机体内存活……人们要么采用物理数学的方法,找到它们的特殊活动途径或形式,要么假定一种新力量,与内在的物理化学力量同等‘尊贵’。”我们稍后会回到“同等‘尊贵’的新力量”这个短语。
当弗洛伊德从学术修道院转到医疗牧师住所后,他形成了一种足以使人生变得多产且令人钦佩的新的工作方式。他发表了许多生理学与神经病学题材的论文,另外还有两个正在筹备中的主要作品。从成为执业神经病学家的那一刻起,他放弃了大好前程。他与盼他已久的女子结了婚。事实上,他也希望成家,建立一个大家庭,对此,他信心满满。
然而,一个在个体的思想中被预设的未来意味着有太多的时间没来得及花掉。放弃实验室,意味着放弃弗洛伊德所遵从的工作纪律与工作理念。专家们为迎合流行病学市场的需要所做的工作缺乏弗洛伊德称之为“内心的暴君”的东西,即重大法则。庆幸的是,他结识了一位年长的执业医生——约瑟·布鲁尔。他认识到,有一个实验室,就隐藏在神经病学的日常实践中。
在弗洛伊德的新实验室里出现的是以女性居多的病人。她们所具有的症状,由于碍于情面,难于启齿,因此唯有高度认真、善于搜索的观察者才能发现。这些女性,遭受着折磨或神经痛、麻痹,或部分麻痹、子宫收缩,或抽搐、惊厥,或恶心、爱挑剔,或失明、幻视,或失忆、记忆回涌。流行的说法是,这些女性大多娇生惯养,装腔作势(如今,部分人称之为“引人注意”)。然而,当今占主导的神经病学断定,她们的部分忧虑来源于大脑中的遗传性退行过程。弗洛伊德也试着像对待部分去脑的人群,或没有理想的小孩一样对待此类病人。他学着用按摩和电击的方式调节病人的身体,用催眠和示意的方式调控病人的意志。例如,他可能会要求催眠状态下的病人,在今后萌发某种想法、遇见某人或到达某地时大笑,而这些场景恰巧是先前引起病人痉挛或麻痹的场景。被唤醒的病人的确能笑出声来,但通常会再次陷入痛苦,并与其他场景建立联结。
与达尔文一样,弗洛伊德不相信直系血亲(在这种情况下,基因的缺陷会引发某些症状)。他也试图从大量的症状中找到一条共同定律。并且,他坚信这些看似颇具挑战的现象背后,必定有隐藏的历史。弗洛伊德在听取被催眠的病人诉说时,发现他们都迫切地、绝望地吐露着自己的心声,回忆不断涌现。而这些记忆,从表面上看,全都支离破碎,像寻找主旋律的变奏曲(主旋律通常藏在重大历史事件中)。
任何细节都不容忽视。有个病人长期遭受嗅幻觉的折磨,说自己总是闻到烧焦的薄饼味。那么,烧焦的薄饼则可以作为切入点,反复进行分析。这种味道可以追溯到病人记忆犹新的某个场景。这种感觉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香烟的味道。香烟的味道又可追溯到其他场景,在那个场景中,有一位位高权重的人和使她感到不安的内容,这都要求她控制情绪。
这不禁让我们联想到维多利亚时期。那时候,在大多数情况下,所有的孩童与大部分妇女虽有机会露面,却没有言论自由。所以大部分症状被证明是由两个因素——暴力引发的情绪反应(爱、愤怒与恐惧)和严苛的宗教礼节与传宗接代要求的束缚——间的冲突引发的。这些症状,实际上是延迟的无意识交流。它们让身体做发言人,表达平常人可以随意表达的内容,例如:“他让我觉得恶心”“她的眼神打动了我”“是可忍,孰不可忍”,或者像歌词那样,“我不要去想他”。身为神经病学家的弗洛伊德变得“心神不宁”,他有一个基本的信念,那就是:所有的神经质症状,都可以追溯到相关的早期经验(并非神经通路),而这些经验,又可以激活记忆中更早时期的冲突,如此往复,最终挖掘出整个事件的起源。
在对病人的过去进行重建的过程中,弗洛伊德产生了一种危险的洞见。病人们口中所说的那些冲突,大体上,是全人类共有的。“划一条界线并从那里分开”实属不易。他逐渐明白,一般而言,人们常常忘记或不明白童年时期的大多数重大事件,特别是他们不情愿的事件。此时,个人背景便隐约浮出水面,这对心理学而言,如同生物史前史对生物学一般意义重大。
达尔文有全套的古代科学成果可供参照,而弗洛伊德的心理学研究成果起初只有生理学方法、他自己的推测和看似无所不知的作家与哲学家们的言论可供参考。但对这位极富创造力的学者而言,这仅是职业生涯的开端。因为这毕竟是他的第一个工作身份,或许等转到其他领域后,他仍会保持这种工作方式。弗洛伊德通过切开小动物与胎儿大脑的方式,探索了脑损伤的本质。通过研究,他发现记忆是病人情绪状况的典型横切面。在连续记忆中,有一种趋势,像通道一般,直通过去的创伤事件。这些破坏性的经验会引发机能障碍,干扰个人成长。因此,从每个人被遗忘的早期童年记忆中挖掘创伤事件,逐渐取代了直接挖掘早期的机能障碍。
若要转到其他领域,心理学倒是个不错的选择。事物的本质,或者说,人类的逻辑,都可以以此类推,在一定程度上,显现出真实的一致性。但纵观心理学的发展历程,人们在应用观测法的过程中,也表现出了一如既往的疏忽大意与后知后觉,以致将余下的方法全部试验了一番。这位观察者,从本质上讲是不走寻常路的,但这种与众不同,又需要根据新的思维模式,不断地进行重新定义。唯有这样,才能确保决策明智,不徒劳。在哥白尼之前,由于虚荣心和知识匮乏作祟,人们坚信地球是整个宇宙的中心,而如今,我们当然知道事实真相并非如此;在达尔文之前,大家可以声称,人类的祖先是其他的动物,它只需要极少的空间与氧气;在弗洛伊德之前,人类(仅指男性或贵族)相信,自己能完全意识到周围的状况,知道自己的神圣价值。孩童不过是训练场(trainingground),由作为中间种族的女性负责。
那时的社会,男性们私底下都认为癔症是女性特有的病症,男性医生则将之视为次等本质容易堕落的征兆。当弗洛伊德把一个男性癔症的案例提交给维也纳医学会时,同事们都大为吃惊,这让他感觉在这条道路上只能孤军奋战。此后,他再也没去过那个医学会。然而,比起新科学诞生之初所要面临的艰难险阻,这不过是冰山一角。造成新科学死亡的原因,并不仅是专业人士的孤立,还有观测仪器的落后与观测者意志的动摇。弗洛伊德的早期作品与信件,让世人看到了三重危机:一是治疗技术的危机;二是临床经验概念化的危机;三是其个人危机。接下来,我将试着说明这三种危机是如何在本质上进行统合的,它们也是我们在心理学中必须要探索的维度。
“世图心理”大师彩虹系列总序:我们为什么该好好读读心理学大师的书?
自从1976年中国社会逐步回归到发展的轨道上以来,心理学或者说“心理学”这个三个字组成的字串,在我国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和重视。与过去将心理学贬为伪科学相比,当今社会几乎无人不说心理学重要:各个方面的研究人员都向心理学靠拢,从心理学中找科学问题,或者干脆宣称自己是心理学家;高校竞相创办心理学系,大举扩招硕士和博士研究生;中央和各级地方政府对心理学,或者说对心理方面的研究投入迅速增加;心理学研究论文在国内外的发表数量呈指数性上升。然而,所有人也都同样感觉到,国人的心理状态越来越差,整个社会的心理状态越来越令人担忧,社会各界对心理学的需求却难以从浩如烟海的研究中得到哪怕万分之一满意的回答,因此中国心理学陷入了尴尬与困境。
实际上,在全球范围内,心理学的状态也是如此。这个状态与马斯洛在七十多年前说的非常相似:“心理学今天已经被扯得四分五裂,实际上可以说已经成为三个(或更多)分离的、互不交流的科学或科学家集团:一是行为主义的、实证的、客观主义的、机械论的集团,二是起源于弗洛伊德和精神分析的一整套心理学,三是人本主义的心理学……”如果说还有什么不同的话,就是除了马斯洛所描述的那些以外,这场混乱中又增加了如今占据主流地位的认知心理学及其假子认知神经科学,使得整个心理学世界更加支离破碎。有识之士不得不认为,当今心理学又一次处于徘徊的路口。
心理学必须研究人的行为,否则它就没有存在的必要。如果不研究人的行为、不研究社会性的人的行为,当今心理学领域的某些研究工作就完全可以归于其他学科。而当前心理学研究的一种倾向是,一味试图以微观世界的现象解释宏观的人的行为,以为越微观的知识越正确。一些研究就是看哪个脑区的活动、哪个核团的功能、哪个细胞内外离子的运动、哪个基因何时开放等,试图以机械的还原代替研究对象本身,这不仅在哲学层面难以立足,实际结果也必然走向无知论,进而变相忽略了对人的研究,继续下去势必造成心理学学科的消亡。
另一种倾向认为,只有实验室才是提供知识的唯一领地。目前这一观点在我国尤为突出。这种对人类自有文字记载以来主要的知识体系并非来自实验室的视而不见的倾向,也泛滥于心理学界,结果是除了实验室以外的心理学的思想精华都被排斥了,更无法让这些精华在回答人类社会所面临的与心理有关的重大问题方面发挥作用。
所有的人都认可,人的行为及其心理基础是人类自身所面临的极其复杂的问题,甚至有人质疑以大脑来理解大脑是不是陷入了某种悖论,更何况人的社会行为远远比单个大脑可能拥有的功能还要复杂。这些思考难免给心理学研究蒙上不可知论的阴影。在同意心理学要从细胞分子水平到社会水平进行多层次研究的同时,一些人仍然对通过思辨、实践验证,再思辨、再验证,直到总结出普适理论的研究方法噤若寒蝉,这使得我们对高级心理过程的认识,特别是对人的社会性和本性的认识严重滞后。众多因为人的行为而导致的社会问题陷入无从回答的窘地。今天恰逢爱因斯坦诞辰135周年,他的相对论最初也是观察、分析、思辨、推论的结果,是不可能在任何实验室中得到验证的,但最后是在宇宙活动中得到证明的,这对于如何研究和认识人类高级心理过程和行为特点应该是一个很好的启示。
鉴于我国关于高级心理过程和人的本性研究的专著稀少,而西方心理学在这方面名著颇丰,本着“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愿望,世界图书出版公司精心挑选、组织、出版了这套“心理学大师系列”丛书,虽然并不指望它对解决社会问题起到立竿见影之效,但至少可以给正处于进退维谷的心理人又一次冷静思考“心理学向何处去”和“心理学能干什么”的机会,同时也给社会各界又一次提供了了解心理学全貌的窗口,进而为看待和解决社会问题提供了新的视角。从这个意义上讲,本系列值得所有心理学人和愿意了解心理学、愿意重新理解社会甚至整个人类的读者参考。此刻,《人性能达到的境界》(马斯洛)、《人类的破坏性剖析》(弗洛姆)和《自我与自性》(荣格)三本书已经翻译和编排完毕,正在付梓,陆续还会有弗洛伊德、罗杰斯、埃里克森等人的一系列著作出版。这个系列的特点与其说关注的是人的心理,不如说偏重的是人本身及人性的本质。很多著作是充满人文关怀的,甚至上升到了哲学思辨的范畴。生而为人,从这个意义上讲,心理学就不仅仅是一门学科,而是关于全人类的哲学。我想,这也是这个系列对大众及社会最具意义的地方。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长期致力于服务心理学在我国的发展,是最早与中国心理学会合作并始终保持良好合作关系的出版机构。应世图的邀请,正好就此机会,我就心理学如何面对学科目标和社会现实做点思考。这些自然都是一孔之见,希望求教于各位方家和各界人士。
张侃
中国心理学会理事长(2001—2009)
国际心理科学联合会副主席(2008—2012)
这本书的标题“洞见与责任”本身就蕴含着一种深刻的哲学意味。在阅读过程中,我越来越深刻地体会到,这两者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作者并没有将“洞见”描绘成一种高不可攀的天赋,而是强调其可以通过不断的学习、观察和反思来获得。他引导读者去关注那些被忽略的细节,去理解那些看似无关的现象之间的联系,从而逐步建立起一种更加深刻、更加全面的认知。而“责任”,则是在获得洞见的基础上,一种必然的延伸。当一个人真正看清了事物的本质,理解了其发展规律,自然而然就会产生一份担当,一份对自身行为及其后果的敬畏与掌控。我尤其喜欢书中对“责任”的解读,它并非一种沉重的负担,而是一种自我赋权,一种改变现状、塑造未来的力量。作者的语言,简洁而富有力量,总能在不经意间触动我内心最深处的情感,引发我最深刻的思考。我曾一度感觉自己在一个熟悉的轨道上徘徊,难以突破瓶颈,而这本书,就像一股清流,为我带来了新的视角和新的动力。它让我明白,真正的进步,来自于对世界的深刻洞察,以及对自身角色的清醒认知和积极担当。
评分拿起《洞见与责任》,我并未预设任何期待,只是被书名所吸引,带着一丝好奇。然而,随着阅读的深入,我被作者深邃的思考和精妙的叙述所深深折服。作者并没有直接给出明确的答案,而是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引领我穿梭于复杂的世界,去发现那些隐藏在事物表象之下的深层逻辑。对“洞见”的阐释,让我明白,它并非是凭空而来的灵感,而是建立在细致观察、深刻反思和不懈求索的基础之上。这种能力,需要我们放下既有的成见,以一种开放而审慎的态度去面对世界。而“责任”,则是在洞见产生后的必然升华。它是一种对自身行为后果的深刻认知,是一种对所处环境和他人的积极关怀,更是一种推动事物向更美好方向发展的内在驱动力。书中关于历史发展规律的探讨,以及对当下社会现象的敏锐洞察,都让我受益匪浅。它让我看到,那些看似独立的事件,往往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我们每一个人的选择,都在其中扮演着或大或小的角色。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次阅读的体验,更是一次思维的革新,它让我开始以一种更加成熟、更加负责任的态度去面对生活中的种种挑战。
评分《洞见与责任》这本书,就像是一面多棱镜,折射出不同角度的智慧之光。作者以一种极其耐心和深刻的方式,引导读者去审视那些我们习以为常的现象,去挖掘那些隐藏在表象之下的深刻含义。我特别着迷于作者对“洞见”的描述,它并非简单的“看见”,而是“看透”,是对事物本质的深刻把握,是对复杂联系的清晰认知。这种洞见,能够帮助我们做出更明智的选择,更能引领我们走向更广阔的未来。而“责任”,在书中则被赋予了更丰富的内涵。它不仅仅是对过去错误的承担,更是对当下行为的审慎,以及对未来可能产生的后果的积极塑造。这种责任感,并非源于恐惧或压力,而是源于对生命的敬畏,对自身价值的肯定,以及对集体福祉的关怀。书中对一些社会变革的案例分析,更是让我看到了洞见与责任结合所能产生的巨大能量。它让我明白,每一次重大的进步,都离不开那些拥有深刻洞见并勇于承担责任的先行者。这本书没有给我提供直接的答案,但它却为我提供了一种思考问题的框架,一种理解世界的方式。它让我明白,真正的成长,不仅仅在于获取知识,更在于将知识转化为智慧,并将智慧付诸行动,承担起属于自己的那份责任。
评分读完《洞见与责任》,我感觉自己像是经历了一场精神的远足,眼界被极大地拓宽了,思维也变得更加开阔。作者的叙事方式非常独特,他能够将宏大的历史事件与个体细腻的情感巧妙地结合,让读者在感受历史厚重感的同时,也能体会到人性深处的挣扎与闪光。我尤为欣赏他对“洞见”的定义,它不仅仅是对事物本质的理解,更是一种超越现状、预见未来的能力。这种能力,不是天生的,而是通过持续的学习、反思和实践才能获得的。而“责任”在书中,则被描绘成一种内在的动力,一种推动个人和社会不断进步的引擎。它不是一种被动的义务,而是一种主动的参与,一种对自身行为及其后果的深刻认知与担当。书中对一些社会问题的剖析,让我看到了问题的复杂性,也让我明白了,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的不仅仅是单方面的努力,而是多方面的协同与共同承担。我曾一度对某些社会现象感到无奈和无力,而这本书,则为我注入了一股新的力量,让我相信,即使是微小的个体,只要拥有了深刻的洞见,并勇于承担起相应的责任,也能够为世界带来积极的改变。它是一本能够让你在阅读中不断思考,并在合上书本后依然回味无穷的书。
评分《洞见与责任》这本书,是我近期阅读过的最具启发性的一本。作者以一种非常自然、流畅的语言,探讨了两个看似宏大却又与我们每个人息息相关的主题。我特别欣赏作者在阐释“洞见”时,所强调的那种“拨云见日”的感觉。他并不是简单地罗列事实,而是通过层层递进的分析,带领读者一步步接近事物的核心。这种过程,让我感觉自己也在参与其中,也在一同探索和发现。而当他谈及“责任”时,更是将其从一种外在的道德要求,升华为一种内在的自觉和力量。它不是一种被动的承受,而是一种主动的创造,一种对生命、对社会、对未来的积极回应。书中关于个体选择与集体命运的辩证关系,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它让我明白,每一个看似微小的个人选择,都可能在宏观层面激起巨大的涟漪。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能够激发读者的思考,引导读者去审视自身,去理解世界,去承担起属于自己的那份责任。它不是那种读完就忘的书,而是会在你的脑海中留下深刻的印记,并在未来的日子里不断地引发你的反思和行动。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带着一种沉静而深邃的力量,深蓝色的背景上,烫金的“洞见与责任”几个字,仿佛蕴含着某种古老的智慧,又像是对现代人灵魂的呼唤。我拿到这本书的时候,就被它散发出的独特气质所吸引,迫不及待地翻开了第一页。阅读的过程,就像是踏上了一场未知的探索之旅。作者并非直接给出现成的答案,而是像一位引路人,用一种非常具有启发性的方式,引导读者去思考,去挖掘自身深处的洞见。我尤其喜欢作者在处理“责任”这个概念时,并没有将其塑造成一种沉重的枷锁,而是将其描绘成一种内在的力量,一种与个人成长和集体进步息息相关的驱动力。书中对于一些经典案例的剖析,更是让我拍案叫绝,那些我们习以为常的现象,在作者的笔下,被剥离了表象,露出了其背后深刻的逻辑和意义。我发现,很多时候,我们对事物固有的认知,反而会成为我们获取真正洞见的障碍。这本书恰恰提供了一种打破藩篱的视角,让我能够以一种全新的、更广阔的眼界去审视周遭的世界,以及我在其中所扮演的角色。它不是那种读完就能让你立刻变得“聪明”的书,但它绝对能让你变得“觉醒”,能够更深刻地理解个体行为与宏观环境之间的微妙联系,以及我们每一个微小的选择所能激发的涟漪效应。我感觉,这本书更像是一面镜子,照出了我内心深处的疑惑,同时也折射出了通往更清晰、更有力量的自我之路。
评分这本书的文字,就像是精心打磨过的宝石,每一句话都闪烁着智慧的光芒。我曾花费了大量时间去思考,如何才能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份清晰与方向。而《洞见与责任》恰恰为我提供了这样一条路径。作者在书中对“洞见”的阐述,并非那种转瞬即逝的灵感,而是建立在深厚积淀和敏锐观察之上的深刻理解。他引导我们去质疑表象,去探寻事物发生的根本原因,去看到那些隐藏在平静水面之下的暗流。而当他触及“责任”时,更是将其升华到一种主动的创造和积极的担当。这让我意识到,我们并非被动地接受命运的安排,而是可以通过自身的选择和行动,去塑造我们所期望的未来。书中关于个人价值与社会贡献的探讨,更是让我深受启发。它让我明白,真正的价值,并非仅仅体现在个人的成就上,更在于我们如何运用自己的能力和智慧,去为他人、为社会创造积极的影响。我曾一度陷入“知易行难”的困境,明知道很多道理,却不知如何将其付诸实践。而这本书,就像一位循循善诱的导师,不仅为我指明了方向,更给予了我行动的力量。它让我明白,洞见与责任并非是独立的两个概念,而是相互依存、相辅相成的,真正的洞见必然会带来一份相应的责任,而承担这份责任,又能促使我们获得更深刻的洞见。
评分初读《洞见与责任》时,我以为这会是一本关于哲学思辨的学术著作,但很快我便被其语言的质感和叙事的张力所吸引。作者并非高高在上地宣讲理论,而是以一种非常人性化、甚至带点儿温情的笔触,探讨着那些关乎我们生存本质的问题。书中所描绘的场景,无论是对历史事件的回溯,还是对当下社会现象的观察,都充满了画面感,仿佛我身临其境,与作者一同经历着那些重要的时刻。我特别欣赏作者在阐述“洞见”时,所强调的那种“不期而遇”的顿悟感,它不是靠死记硬背就能获得的,而是源于对生活细致入微的体察,以及对事物发展脉络的深刻理解。而当谈及“责任”时,作者更是将它从一种外在的道德约束,升华为一种内在的自觉与担当。这种升华,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在家庭、工作乃至社会中所承担的角色,也让我开始反思,自己是否能够以一种更加积极、更加富有建设性的方式去履行这些责任。书中的一些章节,如关于创新与变革的讨论,以及个人选择与时代洪流的辩证关系,都给我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我曾一度陷入某种困境,感觉自己的努力似乎总难以触及问题的本质,而《洞见与责任》为我打开了一扇新的窗户,让我看到了问题的多重维度,也让我明白了,真正的洞见往往藏匿于那些不为人知的角落,而承担起这份洞见所带来的责任,才是我们迈向成熟与卓越的关键。
评分当我捧起《洞见与责任》时,我并没有抱有过高的期待,只是抱着一种“或许能学到点什么”的心态。然而,这本书却远远超出了我的预期,它以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悄悄地改变了我看待世界的方式。作者的文字,像一股清泉,洗涤了我头脑中那些固有的偏见和狭隘的观念。我尤其对书中关于“洞察人性”的部分印象深刻,作者并没有简单地将人定义为善或恶,而是深入剖析了人性的复杂性,以及各种内在驱动力如何相互作用,最终导致了不同的行为结果。这种深刻的洞察,让我能够更加理解和包容他人的不足,也让我更加客观地认识到自身的局限。而“责任”的维度,更是被作者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他强调,责任不仅仅是对后果的承担,更是对过程的塑造,是对未来的积极影响。这种前瞻性的视角,让我意识到,每一个看似微小的决策,都可能牵动着未来的走向。阅读过程中,我常常会停下来,反复咀嚼书中的某句话,或者某个观点。那些看似朴素的道理,经过作者的精心阐述,便焕发出了令人惊叹的智慧光芒。这本书并没有提供什么“秘籍”或者“捷径”,但它却提供了一种思考的范式,一种解读世界的方法。它让我明白,真正的成长,并非一蹴而就,而是源于不断地反思、不断地实践,以及不断地承担起属于自己的那份责任。
评分《洞见与责任》这本书,对我而言,是一场心灵的洗礼,一次思想的跃升。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的真诚与睿智,让我仿佛在与一位智者对话。他并没有回避那些令人不安的现实,而是以一种坦诚的态度,将我们带入更深层次的思考。我最 the novel aspect of the book lies in how it navigates the intricate relationship between understanding the "why" of things and the imperative to act. It doesn't just present abstract concepts; it grounds them in tangible examples, making the theoretical accessible and relatable. The author's ability to weave together historical narratives, contemporary social commentary, and individual psychological insights is truly remarkable. I found myself constantly making connections between the book's ideas and my own life experiences, leading to numerous "aha!" moments. The notion of "insight" is not treated as a passive reception of information, but rather as an active process of discovery, often born from discomfort and a willingness to challenge one's own assumptions. Similarly, "responsibility" is portrayed not as a burden, but as a source of empowerment, a catalyst for positive change. The way the book encourages readers to move beyond mere observation and engage in thoughtful action is particularly inspiring. It’s a book that doesn’t just inform; it transforms.
评分埃里克森的书,心理学大师 想研究一下。
评分书到了 包装完好 有时间就看
评分买书优惠多多,作为一个买书爱好者,特别划算。
评分没有基础,不容易看,呵呵
评分超级实用快速送货,买很多书都很好满意,以后会一直来的
评分没有基础,不容易看,呵呵
评分物流快,好好好好好!!!!
评分还可以没时间看
评分书到了 包装完好 有时间就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