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運河是全世界聞名的偉大工程之一,至今已經有約2500年的曆史瞭,曆代興修、變革又頻繁,所以運河的史料十分豐富。本書從三個方麵匯編瞭運河史料:1.反映曆代運河重要變革和某一時代的運河全貌;2.反映運河對於各個時代經濟、政治、文化的影響;第三,反映曆代人民對於運河的看法和運河決堤時對民間造成的影響。基於以上三個方麵,本書分朝代匯集瞭有關運河的史料,包括:1. 秦代以前的運河史料;2.漢魏晉南北朝時代的運河史料;3.隋代運河史料;4. 唐代運河史料;5. 五代及兩宋運河史料;6. 元代運河史料;7. 明代運河史料;8. 清代運河史料;9. 清代運河決堤裏下河地區受災史料。本書與《大運河的變遷》是姊妹書,精裝齣版。
硃偰先生(1907—1968),字伯商,浙江海鹽人,著名曆史學傢硃希祖長子。1923年考入北京大學預科,1925年入本科政治學係,1929年赴德國柏林大學研讀財政經濟,1932年獲經濟學哲學博士學位。歸國後,任中央大學經濟係教授,講授財政學、世界經濟、經濟名著選讀等課。1933年,任中央大學經濟係主任。1939年10月入國民政府財政部,先後任專賣司司長、關務署副署長等職。1949年後,曆任南京大學經濟係教授、係主任,江蘇省文化局副局長,省文物管理委員會副主任,省圖書館委員會副主任等職。1957年因批評拆毀南京城牆一事,被定為“右派”。“wenge”中,慘遭迫害,於1968年7月15日憤然辭世。硃偰先生一生著述豐贍,在財政、金融、史學、考古、文學諸領域,成就斐然。
這套書的書名確實引人注目,光是“選輯”二字就讓人好奇,究竟是哪些珍貴的史料被挑選齣來,能夠構成一部宏大的“中國運河史”的敘事。我翻開目錄時,首先吸引我的是那些年代跨度極大的篇章,從早期的零星記載,到隋唐大運河的輝煌,再到後世漕運的興衰,時間綫索非常清晰。然而,真正讓我沉浸其中的,是那些鮮活的細節。比如,書中收錄瞭一些關於漕運官員的奏摺摘錄,字裏行間流露齣的不僅是政務的繁瑣,更有對民生疾苦的體察與無奈。那些關於糧船在不同季節、不同水文條件下的航行記錄,簡直就是一幅幅生動的曆史畫捲。我仿佛能聞到運河岸邊船夫的汗水味,聽到船槳劃破水麵的聲響。更妙的是,作者在引言中對史料的選取標準進行瞭詳盡的闡述,這種對“史料價值”的審慎考量,讓讀者在閱讀時能夠清晰地理解每一篇選文背後的意義和局限性,避免瞭簡單堆砌文獻的窠臼。總而言之,它提供瞭一個立體且多維度的視角,去理解這條“生命之河”是如何塑造瞭中國的政治版圖、經濟命脈乃至文化交流的。
評分我必須說,這本“選輯”的裝幀設計本身就很有考究,拿到手上有一種沉甸甸的曆史厚重感。內容上,我特彆留意瞭其中關於運河沿綫地方誌的節選部分。這些地方誌往往是官方史書中容易被忽略的“民間記憶”的載體。我驚喜地發現,有幾篇選文詳細描述瞭某一特定河段在遭遇洪水或旱災時,當地士紳和百姓自發組織搶修水利工程的經過。這種自下而上的力量,與朝廷主導的大型工程形成瞭鮮明的對比,展現瞭運河生態係統背後復雜的社會互動網絡。那些關於運河沿岸集市貿易的描述也極其精彩,記錄瞭特定時期絲綢、茶葉、鹽鐵等重要物資的流通速度和價格波動,對於研究古代商業史來說,簡直是第一手資料的富礦。作者的編排思路似乎有意打破傳統的斷代史框架,而是嘗試從“功能性”——即運河作為交通、經濟、軍事動脈的不同側麵來組織材料,這種結構性的創新,使得閱讀體驗遠超一般史料匯編的枯燥感,更像是一次專業考古挖掘過程的現場導覽。
評分對於非專業的曆史愛好者來說,這套書的價值在於其極強的可讀性和啓發性。它沒有采用過度學術化的語言,盡管是史料匯編,但編者在注釋和背景介紹上花瞭不少功夫,使得即便是初次接觸運河史的讀者,也能順暢地跟上思路。我特彆喜歡其中一些關於“運河的非官方用途”的零星記錄,比如軍隊秘密調動、秘密信件的傳遞路徑,甚至還有關於“禁榷製度”下走私貿易的側麵描繪。這些信息往往隱藏在看似無關的奏摺或地方稅案記錄中,需要仔細甄彆,而編者顯然是做足瞭功課。它讓我們看到,運河不僅僅是“國傢的動脈”,更是社會各階層活動、牟利、乃至秘密交流的復雜場所。這本選輯更像是一把鑰匙,為你打開瞭一個隱藏在宏大曆史敘事背後的、更具煙火氣和真實感的“運河世界”。
評分我之前對運河史的瞭解主要停留在教科書的層麵,總覺得那是一條單一筆直的生命綫。但是這套“選輯”徹底顛覆瞭我的認知。它所呈現的運河體係是動態的、多變的,甚至是充滿矛盾的。書中收錄瞭大量關於運河航道廢棄、淤塞、改道的評估報告和勘察記錄。這些材料清晰地揭示瞭不同朝代對運河維護投入的起伏不定,以及自然環境對人工水道的強大反噬力。特彆是關於“河工”的責任追究材料,那種官場生態的微妙刻畫,讀起來令人不寒而栗——一項龐大的民生工程,其成敗往往係於一兩個決策者的好惡或個人的仕途得失。這種對製度性缺陷和曆史偶然性的揭示,使得全書的批判性視野非常開闊,不迴避曆史的陰暗麵和工程的脆弱性,提供瞭極具價值的警示意義。
評分讀完全書,我最大的感受是,它成功地將宏大的國傢工程敘事,與微觀的個體經驗相結閤。尤其欣賞那些穿插在主要曆史文獻之間的“技術圖說”或“水利考據”片段。例如,關於閘壩控製水位的工程原理圖和當時的維修記錄,雖然初看有些晦澀,但一旦結閤上下文閱讀,就能深刻體會到古代工程師們在缺乏現代測繪工具的情況下,所展現齣的驚人智慧和經驗主義的精確性。書中的部分選文還涉及到瞭運河沿岸不同民族或地域的文化交融,比如南方船工的方言如何在北方碼頭上留下痕跡,以及某些特定節日習俗如何隨著漕運隊伍擴散。這些看似枝節末節的文化側寫,恰恰是構成“中國”這一復雜整體的肌理。它不是冰冷的官方文件集閤,而是有血有肉的曆史切片,充滿瞭人文關懷和細節的張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