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運河史料選輯

中國運河史料選輯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硃偰 著
圖書標籤:
  • 中國運河
  • 運河史
  • 史料
  • 曆史
  • 古代史
  • 水利
  • 交通史
  • 文化史
  • 中國曆史
  • 地方史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江蘇人民齣版社
ISBN:9787214186737
版次:1
商品編碼:12236727
包裝:精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7-12-01
用紙:純質紙
頁數:220
字數:120000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中國運河是全世界聞名的偉大工程之一,至今已經有約2500年的曆史瞭,曆代興修、變革又頻繁,所以運河的史料十分豐富。本書從三個方麵匯編瞭運河史料:1.反映曆代運河重要變革和某一時代的運河全貌;2.反映運河對於各個時代經濟、政治、文化的影響;第三,反映曆代人民對於運河的看法和運河決堤時對民間造成的影響。基於以上三個方麵,本書分朝代匯集瞭有關運河的史料,包括:1. 秦代以前的運河史料;2.漢魏晉南北朝時代的運河史料;3.隋代運河史料;4. 唐代運河史料;5. 五代及兩宋運河史料;6. 元代運河史料;7. 明代運河史料;8. 清代運河史料;9. 清代運河決堤裏下河地區受災史料。本書與《大運河的變遷》是姊妹書,精裝齣版。


作者簡介

硃偰先生(1907—1968),字伯商,浙江海鹽人,著名曆史學傢硃希祖長子。1923年考入北京大學預科,1925年入本科政治學係,1929年赴德國柏林大學研讀財政經濟,1932年獲經濟學哲學博士學位。歸國後,任中央大學經濟係教授,講授財政學、世界經濟、經濟名著選讀等課。1933年,任中央大學經濟係主任。1939年10月入國民政府財政部,先後任專賣司司長、關務署副署長等職。1949年後,曆任南京大學經濟係教授、係主任,江蘇省文化局副局長,省文物管理委員會副主任,省圖書館委員會副主任等職。1957年因批評拆毀南京城牆一事,被定為“右派”。“wenge”中,慘遭迫害,於1968年7月15日憤然辭世。硃偰先生一生著述豐贍,在財政、金融、史學、考古、文學諸領域,成就斐然。


目錄

第一編 秦代以前的運河史料
第一章中國開鑿運河的開始
第一節中國最古的運河——鴻溝
第二節吳國開鑿的邗溝
第三節漢初吳王濞開鑿的邗溝
第二編 漢魏晉南北朝時代的運河史料
第二章漢代開鑿的漕渠、漕直渠、滎陽漕渠、狼湯渠,汴渠
第三章魏開鑿的討虜渠、漕渠,淮揚渠、百尺渠,吳開鑿的破崗瀆
第四章晉及南北朝的三渠、壽春舊渠、汴渠、丹徒水道
第三編 隋代運河史料
第五章隋初開的廣通渠、山陽瀆
第六章隋大業元年開的通濟渠
第七章隋大業四年開的永濟渠
第八章隋大業六年開的江南運河
第四編 唐代運河史料
第九章唐代的漕渠、三門運渠
第十章唐代的山陽瀆(揚州漕渠)、通濟渠和廣濟渠,靈渠
第十一章唐代運河對於經濟政治文化上的影響
第五編 五代及兩宋運河史料
第十二章後周的汴渠和楚州運河
第十三章北宋的四渠——惠民、金水、五丈、汴渠
第一節汴渠
第二節惠民河
第三節金水河
第四節五丈河
第十四章北宋的揚州——楚州運河和南宋的江南運河
第一節揚州——楚河運河
第二節江南運河
第六編 元代運河史料
第十五章元初對於北方運河的經營史料(廣濟渠、金口河、通惠河)
第十六章元代溝通南北大運河史料(禦河、濟州河、會通河)
第七編 明代運河史料
第十七章有關明代運河總的記載
第十八章明初興建運河史料
第十九章明代中葉以後修建運河史料
第二十章明代末期運河失修史料
第八編 清代運河史料
第二十一章有關清代運河總的記載
第一節靳輔記載清初康熙時代的運河情況
第二節李大鏞記載清末同治時代的運河情況
第二十二章清初(順治、康熙、雍正、乾隆)修治運河史料
第二十三章清代嘉慶以後運河失修以至廢棄史料
第九編 清代運河決堤裏下河地區受災史料
第二十四章清代初期設置高堰及歸海五壩史料
第二十五章清代中葉以後開放歸海五壩成災史料

精彩書摘

  《中國運河史料選輯》:
  水一平壩,便已斷流,與舊有之壩徹底傾瀉者,大不相同。況運河水少之時,不過六七尺;即水長之時,亦不過一丈一二尺。今滾水壩麵,已高河底一丈四尺,是必河水異漲至一丈四尺有餘,始行過水。若僅止一丈四尺,猶無水可過。況壩麵所過之水,義係循序漸下,水勢平緩,分注下河湖港溝港,陸續消泄,必不緻有奔騰漫溢之患;而湖河盛漲之際,又可稍殺其洶湧之勢,雖有異漲,旬日即消。如此稍為變通,則淮、揚一帶,可免壅潰之虞;興、鹽地方,亦無渰沒之慮;且與山盱新建之滾壩,來源去路,形勢相應,製度閤宜,似有裨益。再查車邏、南關二壩,現議改建石壩,雖將來泄水無多,然去路亦不可不計。查由壩下之官河以達興化,由興化而東趨梓新、白塗諸河以齣範堤,再由丁溪小海以入於海,原皆有舊時水道, 見在水皆東下,海口並不高昂。止因河身窄狹,並有淤塞,不能暢齣,民田不免受淹。今詳細查勘,不必另開大河,另築長堤;止須將通海各河因勢利導,疏浚寬廣,增培子堰;再將窪下之地,督率百姓,修築圩圍,則水有歸宿,田有捍禦,更為有備無患。經廷議準行。
  ……
《絲路駝鈴:古代中西方貿易與文化交流史》 內容提要: 本書深入剖析瞭古代歐亞大陸上,以絲綢之路為核心的龐大貿易網絡如何構建與運作。它不僅是一部關於商品交換的曆史,更是一部關於人類文明互動、技術傳播與文化融閤的宏偉敘事。全書以時間為軸,地域為綱,係統梳理瞭從漢代張騫鑿空西域到宋元時期海上絲綢之路的興盛,展現瞭這條“文明大動脈”上錯綜復雜的經濟、政治、宗教和藝術交流圖景。 第一部分:陸上動脈的初現與奠基(秦漢至魏晉) 第一章:萌芽期的邊疆互動與早期聯係 本章追溯瞭絲綢之路的地理前身,探討瞭先秦時期中原與西域遊牧民族的初步接觸。重點研究瞭秦朝修築的馳道係統對早期貿易路綫的間接影響,以及中原王朝對玉石、馬匹等戰略物資的早期需求如何驅動瞭嚮西方的探索。魏晉南北朝時期,中原政權分裂與民族大融閤,為絲綢之路提供瞭新的活力與參與者,大量內遷民族成為東西方貿易的中介力量。 第二章:張騫鑿空與絲路的確立 詳細論述瞭漢武帝派遣張騫齣使西域的曆史背景、兩次齣行的具體路綫、遭遇的邦國及其物産信息。著重分析瞭張騫報告對漢朝製定對西域政策的決定性影響,以及“絲綢”作為核心貿易品如何成為連接東西方的標誌性符號。通過對齣土簡牘、壁畫的考古解讀,還原瞭河西四郡的軍事屯墾與商貿職能。 第三章:羅馬的東方渴望與黃金外流 本章轉嚮地中海彼岸,考察瞭羅馬帝國對東方奢華商品的巨大胃口,特彆是絲綢、香料和寶石。通過分析羅馬史學傢和作傢的記載,以及地中海沿岸發現的中國青瓷碎片,量化分析瞭古代貿易中白銀(黃金)嚮東方的單嚮流動對羅馬經濟構成的挑戰,探討瞭東西方貿易平衡的初期形態。 第二部分:黃金時代的繁榮與輻射(隋唐宋) 第四章:大唐氣象:絲路貿易的巔峰 隋唐時期,國傢統一與強大的國力為絲綢之路的鼎盛提供瞭政治保障。本章重點闡述瞭長安和洛陽作為國際性大都市的商業組織結構,以及“市署”對中外商人的管理製度。探討瞭佛教東傳與儒傢思想西播的雙嚮文化輸齣,以及唐代工匠技術(如冶金、製瓷技術)嚮中亞的擴散路徑。詳細對比瞭陸路與海路在唐代貿易結構中的比重變化。 第五章:粟特商人與中古世界的貿易精英 本書將焦點集中在粟特(Sogdians)這一關鍵的貿易民族上。通過分析其語言學遺存和墓葬壁畫,揭示瞭粟特人在中亞、河西走廊乃至唐朝都城中的商業網絡布局、傢族商業閤作模式以及跨語言、跨文化的適應能力。粟特語文書的發現,為我們提供瞭理解當時商業閤同、債務往來的第一手資料。 第六章:宋代的商業革命與海上絲路的崛起 宋代,隨著北方遊牧民族的崛起和陸路商道的動蕩,中國商業重心開始嚮東南沿海轉移。本章詳細描繪瞭宋代海運貿易的成熟,包括指南針的廣泛應用、造船技術的進步(如水密隔艙技術)以及政府對海外貿易的管理機構——市舶司的職能。重點分析瞭泉州、廣州等港口城市的繁榮及其與東南亞、印度洋沿岸的緊密聯係。 第三部分:技術、宗教與物質的跨界流動 第七章:重塑世界的技術流傳 本章聚焦於決定文明進程的關鍵技術,如造紙術、印刷術和火藥的西傳路徑。通過分析唐朝怛羅斯之戰後的技術人員俘獲與隨後在中亞、伊斯蘭世界的應用演變,展現瞭技術轉移的復雜過程,以及這些技術如何最終深刻影響瞭歐洲的文藝復興與近代轉型。 第八章:信仰之橋:佛教與伊斯蘭教的傳播路徑 貿易不僅僅是商品的流動,更是思想的載體。本章細緻考察瞭佛教從印度經中亞傳入中國的多階段過程,分析瞭沿途的石窟藝術(如敦煌、莫高窟)如何成為宗教信仰與商業資助的融閤産物。同時,本章也探討瞭伊斯蘭教在中亞和中國西北地區的早期傳播,以及不同信仰社群在貿易節點上的共存與互動模式。 第九章:異域珍寶:物質文化交換的細節 本章從具體物品入手,探討瞭貿易中的“物質文化史”。研究瞭來自波斯、大食的香料、玻璃器皿在中國上層社會的接受過程,以及中國陶瓷(如唐三彩、宋代定窯瓷)如何成為中亞、西亞貴族的身份象徵。通過對考古齣土的錢幣、度量衡工具的比較分析,揭示瞭古代國際貿易中金融工具的本地化與標準化趨勢。 第四部分:轉型與衰落的邊緣(元明清早期) 第十章:濛古帝國下的“Pax Mongolica”與全球網絡 元代對歐亞大陸的空前整閤,使絲綢之路達到瞭空前繁榮的“地緣政治穩定期”。本章分析瞭濛古帝國如何通過統一的法律、簡化的通關手續和驛站係統,極大地便利瞭東西方旅行者(如馬可·波羅)的通行。盡管貿易量劇增,但不同於以往的獨立王國貿易,此時的商業活動帶有強烈的帝國控製色彩。 第十一章:鄭和下西洋的商業側重與後續影響 明初,中國的對外貿易重心正式轉移至海洋,鄭和船隊的遠航構成瞭對傳統絲路(尤其是中亞腹地)的巨大補充和部分替代。本章分析瞭這次龐大航行的組織、目的(朝貢體係的維護)和貿易貨物,並討論瞭明代“海禁”政策對傳統陸路商道的長期抑製作用。 結語:古道的迴響 總結古代中西方貿易對世界曆史進程的不可磨滅的貢獻,探討絲綢之路的遺産在當代全球化背景下的意義,以及對理解人類文明連續性的啓示。 本書特色: 跨學科整閤: 綜閤運用曆史學、考古學、地理學、經濟學和藝術史學的最新研究成果。 細節導嚮: 摒棄宏觀敘述,注重對具體商隊組織、貿易口岸的微觀剖析。 雙嚮視角: 不僅關注中國對外的輸齣,更深入研究瞭中亞、西亞及歐洲對中國的影響,力求展現真正的“交流史”。 地圖與圖錶豐富: 包含多幅曆史演變路綫圖,以及貿易數據對比圖錶,便於讀者理解復雜的空間關係。

用戶評價

評分

這套書的書名確實引人注目,光是“選輯”二字就讓人好奇,究竟是哪些珍貴的史料被挑選齣來,能夠構成一部宏大的“中國運河史”的敘事。我翻開目錄時,首先吸引我的是那些年代跨度極大的篇章,從早期的零星記載,到隋唐大運河的輝煌,再到後世漕運的興衰,時間綫索非常清晰。然而,真正讓我沉浸其中的,是那些鮮活的細節。比如,書中收錄瞭一些關於漕運官員的奏摺摘錄,字裏行間流露齣的不僅是政務的繁瑣,更有對民生疾苦的體察與無奈。那些關於糧船在不同季節、不同水文條件下的航行記錄,簡直就是一幅幅生動的曆史畫捲。我仿佛能聞到運河岸邊船夫的汗水味,聽到船槳劃破水麵的聲響。更妙的是,作者在引言中對史料的選取標準進行瞭詳盡的闡述,這種對“史料價值”的審慎考量,讓讀者在閱讀時能夠清晰地理解每一篇選文背後的意義和局限性,避免瞭簡單堆砌文獻的窠臼。總而言之,它提供瞭一個立體且多維度的視角,去理解這條“生命之河”是如何塑造瞭中國的政治版圖、經濟命脈乃至文化交流的。

評分

我必須說,這本“選輯”的裝幀設計本身就很有考究,拿到手上有一種沉甸甸的曆史厚重感。內容上,我特彆留意瞭其中關於運河沿綫地方誌的節選部分。這些地方誌往往是官方史書中容易被忽略的“民間記憶”的載體。我驚喜地發現,有幾篇選文詳細描述瞭某一特定河段在遭遇洪水或旱災時,當地士紳和百姓自發組織搶修水利工程的經過。這種自下而上的力量,與朝廷主導的大型工程形成瞭鮮明的對比,展現瞭運河生態係統背後復雜的社會互動網絡。那些關於運河沿岸集市貿易的描述也極其精彩,記錄瞭特定時期絲綢、茶葉、鹽鐵等重要物資的流通速度和價格波動,對於研究古代商業史來說,簡直是第一手資料的富礦。作者的編排思路似乎有意打破傳統的斷代史框架,而是嘗試從“功能性”——即運河作為交通、經濟、軍事動脈的不同側麵來組織材料,這種結構性的創新,使得閱讀體驗遠超一般史料匯編的枯燥感,更像是一次專業考古挖掘過程的現場導覽。

評分

對於非專業的曆史愛好者來說,這套書的價值在於其極強的可讀性和啓發性。它沒有采用過度學術化的語言,盡管是史料匯編,但編者在注釋和背景介紹上花瞭不少功夫,使得即便是初次接觸運河史的讀者,也能順暢地跟上思路。我特彆喜歡其中一些關於“運河的非官方用途”的零星記錄,比如軍隊秘密調動、秘密信件的傳遞路徑,甚至還有關於“禁榷製度”下走私貿易的側麵描繪。這些信息往往隱藏在看似無關的奏摺或地方稅案記錄中,需要仔細甄彆,而編者顯然是做足瞭功課。它讓我們看到,運河不僅僅是“國傢的動脈”,更是社會各階層活動、牟利、乃至秘密交流的復雜場所。這本選輯更像是一把鑰匙,為你打開瞭一個隱藏在宏大曆史敘事背後的、更具煙火氣和真實感的“運河世界”。

評分

我之前對運河史的瞭解主要停留在教科書的層麵,總覺得那是一條單一筆直的生命綫。但是這套“選輯”徹底顛覆瞭我的認知。它所呈現的運河體係是動態的、多變的,甚至是充滿矛盾的。書中收錄瞭大量關於運河航道廢棄、淤塞、改道的評估報告和勘察記錄。這些材料清晰地揭示瞭不同朝代對運河維護投入的起伏不定,以及自然環境對人工水道的強大反噬力。特彆是關於“河工”的責任追究材料,那種官場生態的微妙刻畫,讀起來令人不寒而栗——一項龐大的民生工程,其成敗往往係於一兩個決策者的好惡或個人的仕途得失。這種對製度性缺陷和曆史偶然性的揭示,使得全書的批判性視野非常開闊,不迴避曆史的陰暗麵和工程的脆弱性,提供瞭極具價值的警示意義。

評分

讀完全書,我最大的感受是,它成功地將宏大的國傢工程敘事,與微觀的個體經驗相結閤。尤其欣賞那些穿插在主要曆史文獻之間的“技術圖說”或“水利考據”片段。例如,關於閘壩控製水位的工程原理圖和當時的維修記錄,雖然初看有些晦澀,但一旦結閤上下文閱讀,就能深刻體會到古代工程師們在缺乏現代測繪工具的情況下,所展現齣的驚人智慧和經驗主義的精確性。書中的部分選文還涉及到瞭運河沿岸不同民族或地域的文化交融,比如南方船工的方言如何在北方碼頭上留下痕跡,以及某些特定節日習俗如何隨著漕運隊伍擴散。這些看似枝節末節的文化側寫,恰恰是構成“中國”這一復雜整體的肌理。它不是冰冷的官方文件集閤,而是有血有肉的曆史切片,充滿瞭人文關懷和細節的張力。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