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識叢書 1913,一戰前的世界

見識叢書 1913,一戰前的世界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英] 查爾斯·埃默森 著,楊楠 譯
圖書標籤:
  • 曆史
  • 一戰
  • 歐洲
  • 國際關係
  • 政治
  • 文化
  • 社會
  • 曆史研究
  • 見識叢書
  • 1913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中信齣版集團
ISBN:9787508675718
版次:1
商品編碼:12236368
品牌:中信齣版
包裝:精裝
叢書名: 見識叢書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7-09-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500
字數:487000

具體描述

産品特色



編輯推薦

在一種綫性的時間觀和曆史觀裏,1913年不過是1914年的前一年。1914年*次世界大戰爆發,粉碎瞭世界經濟秩序,撕裂瞭歐洲,削弱瞭它的全球優勢,那麼1913年就是之前的*後一次盛宴狂歡,伴隨著權力的爭奪和對抗,對革命的恐懼,以及巴爾乾半島的暴力事件,之外毫無特色。但在這部富有啓發性的曆史著作中,作者將1913年的世界從那種“戰爭序幕”的狹隘觀點裏解放瞭齣來,揭示瞭它的本來麵目,還原瞭它所有的豐富性和復雜性。從歐洲各國的首都,那時它們正處於全球控製,到加拿大和美國正在形成的大都會,到亞洲和非洲的帝國都城,再到澳洲和南美洲的新興城市,作者為一個失落的世界恢復瞭勃勃生機,為一個充滿可能性的世界繪製瞭一幅全景圖,其中蘊含著如何理解過去、如何思考未來的深刻啓示。
(1)生動鮮活的文筆,彆開生麵的敘事手法,澎湃激情與深沉理性的完美結閤,使作者和作品充滿感人的力量。在眾多關於*次世界大戰及戰爭前後世界的研究作品中,本書堪稱獨樹一幟。
(2)廣闊的視野,奠基於廣泛的文獻資料,使本書在有限的一年時間裏,寫齣瞭大曆史的恢弘氣勢。23座城市的政治、文化、軍事、外交、科技、經濟、社會,盡現眼前,栩栩如生,宛如一次穿越時空的環球之旅,讓讀者産生某種魔幻主義的閱讀快感。
(3)作者對單嚮度的時間觀念和綫性曆史思維的批判與*,在曆史寫作乃至哲學理論上都具有極其重要的實踐意義。前後發生的事件並非就是因果相續。所有的曆史(曾經)都隻是無限可能,而並非命中注定。一個開放的世界勝過被決定的世界,一部豐富的曆史優於專斷一統的曆史。戰爭既非必然,亦非必要,然而為什麼要有戰爭?如何避免戰爭?作者提供瞭自己的解釋和解答。
關注人類文明和曆史走嚮,關注戰爭研究,以及感興趣文化、社會等問題,不甘於因循守舊、不甘於人雲亦雲的思想者和閱讀者,力薦!

內容簡介

1914年,一場大戰粉碎瞭世界經濟秩序,撕裂瞭歐洲,削弱瞭它的全球優勢,而1913年是它的前一年。但在這部富有啓發性的曆史著作中,作者將1913年的世界從那種“戰爭序幕”的狹隘觀點裏解放瞭齣來,揭示瞭它的本來麵目。
1913年的世界,遠比我們記憶中的更現代,比我們所預期的更像我們這個時代。金本位奠定瞭全球商品和貨幣流通的基礎,而大規模移民重塑瞭全球的人文地理學,輪船和海底電纜環繞瞭地球,伴之以新技術和新觀念;福特的*條流水綫在底特律啓動,伍爾沃斯大樓在紐約拔地而起,墨西哥正陷於流血革命的深淵,而溫尼伯和布宜諾斯艾利斯正走嚮繁榮;伊朗的石油政治時代降臨,中國開始從沉睡的帝國時代醒來;巴黎慶祝自己是一個光之城,而柏林則是一座名副其實的電之都……
作者為一個失落的世界恢復瞭勃勃生機,為一個充滿可能性的世界繪製瞭一幅全景圖,其中蘊含著如何理解過去、如何思考未來的深刻啓示。
---------------
見識叢書(見識城邦齣品)
《時間地圖:大曆史,130億年前至今》 [美]大衛·剋裏斯蒂安
《太陽底下的新鮮事:20世紀人與環境的全球互動》 [美]約翰·R. 麥剋尼爾
《革命的年代:1789-1848》 [英]艾瑞剋·霍布斯鮑姆
《資本的年代:1848-1875》 [英]艾瑞剋·霍布斯鮑姆
《帝國的年代:1875-1914》 [英]艾瑞剋·霍布斯鮑姆
《極端的年代:1914-1991》 [英]艾瑞剋·霍布斯鮑姆
《守夜人的鍾聲:我們時代的危機和齣路》 [美]麗貝卡·D·科斯塔
《1913,一戰前的世界》 [英]查爾斯·埃默森
《文明史:人類五韆年文明的傳承與交流》 [法]費爾南·布羅代爾
《瘟疫與人》 [美]威廉·麥剋尼爾
《西方的興起:人類共同體史》 [美]威廉·麥剋尼爾
《一萬年的爆發:文明如何加速人類進化》 [美]格雷戈裏·柯剋倫 等
《猶太文明:比較視野下的猶太曆史》 [以色列]S.N.艾森斯塔特
《奧斯曼帝國的終結:戰爭、革命和現代中東的誕生》 [美] 西恩·麥剋米金
《從黎明到衰落:西方文化生活五百年,1500年至今》 [美]雅剋·巴爾贊
《科學的發明:科學革命新史》 [美]戴維·伍頓
《競逐富強:公元1000年以來的技術、軍事與社會》 [美]威廉·麥剋尼爾
《無義之戰:太平洋戰爭中的種族與權力》 [美]約翰·W·道爾
《審問歐洲:二戰時期的閤作、抵抗與報復》 [美]伊斯塔萬·迪剋
《哥倫布大交換:1492年以後的生物影響和文化衝擊》 [美]艾爾弗雷德·剋羅斯比
《世界史:從史前到21世紀全球文明的互動》 [美]威廉·麥剋尼爾
…………

作者簡介

查爾斯·埃默森(Charles Emmerson),生於澳大利亞,長於英國倫敦,畢業於牛津大學,後在巴黎進行國際關係和國際公法研究。現為英國皇傢國際事務研究所高級研究員,另著有《北極的未來史》。

精彩書評

在大量的當時文獻的基礎上,包括旅行指南和遊記、新聞報道和外交備忘錄等,作者生動地描繪瞭那個時代在世界各地的日常生活中迅速發生的變化。埃默森抓住瞭那個時代所有的希望和興奮,宛如那是一個經濟上的黃金國。
——Wall Street Journal
作者生動地描繪瞭每座城市裏的政治、經濟、文化大觀,這令人感到興奮;《1913》是一個通行證,是一個時光機;戰後一百年來,很多優秀的曆史書很好地描述瞭當時的衝突和鬥爭,但很少有人願意並能夠描畫齣已被戰爭毀掉的曾經那個迷人的世界。
——Washington Post
埃默森是一位齣色的作者,他的敘事手法充滿熱情,並且擁有令人吃驚的豐富資料儲備。
——Daily Beast
《1913》是一部富有熱情和洞見的著作。
——The Guardian (UK)
古老的帝國開始崩潰,再也不能保持自己的核心地位。在這部雄心勃勃的著作中,埃默森抓住瞭黑暗降臨之前的*後一個閃耀的瞬間。
——The Times (UK)
埃默森並非意在解釋戰爭的起因或者造成的損失,而是希望從偏見中復原齣一個真實的世界……這有點像普魯斯特的《追憶逝水年華》,它的*部恰好是在1913年齣版,作者希望找到散亂的事物之下隱蔽的關聯……*終展現齣來的是一幅豐富的圖景和一係列重要的觀點。
——The Economist

目錄

導 論 001
第一章 世界的中心
倫 敦 世界城市 021
巴 黎 永恒的,世界的 044
柏 林 強力之都 067
羅 馬 教皇的飛機 087
維也納 影與光 096
聖彼得堡 東方的巨人 120
第二章 古老的新世界
華盛頓特區 共和國、國傢、帝國 154
紐 約 大都市 171
底特律 未來樣闆 192
洛杉磯 繁榮! 204
墨西哥城 門羅的遺産 216
第三章 遠方的世界
溫尼伯—墨爾本 海外的不列顛 240
布宜諾斯艾利斯 南方之星 263
阿爾及爾 共和國的光輝 279
孟買—德班 帝國的織錦 292
德黑蘭 在外國的眼皮底下 321
耶路撒冷 猶太人故鄉的不滿 337
第四章 大國的微明
君士坦丁堡 曆史的潮汐 368
北京—上海 從沉睡中蘇醒 392
東 京 旭日 420
倫 敦 天際之外 440
尾聲 1913 之後 459
注 釋 466
緻 謝 492

精彩書摘

倫 敦

前言/序言

導 論
1913 年,《經濟學人》(The Economist)雜誌編輯弗朗西斯· 裏格利·赫斯特(Francis Wrigley Hirst)發錶瞭一篇題為“ 海外旅行”(Foreign Travel)的隨筆。他在這篇文章中描述瞭那個年代的全球化,這一過程似乎隨著過去的一個又一個十年而越發加速。
赫斯特寫道:“ 鐵路和輪船已經使倫敦到芝加哥的旅程比兩個世紀前倫敦到愛丁堡還要快,還要舒適”——
英國的舒適用品、美國的奢侈品、法國的大餐、德國的侍者,隻要有錢便輕易可得。隻要一個地方的娛樂活動豐富,空氣清新適閤養病,或者做買賣的市場條件良好,就會有很不錯的旅館。資本的眼睛是雪亮的,不停地搜尋著*高的利潤和充分的安全感,不帶任何民族偏見。它一直在尋找機會,對旅行的愛好也隨著設施的完善而增強。瑞士是歐洲的第一個遊樂場。現在的世界已經遍布遊樂場,精力旺盛的遊民和疲憊的賺錢人士乖乖地蜂擁而至,加入時髦社交、消遣娛樂或醫療調養等形形色色的活動中。非洲沙漠、剋什米爾、加利福尼亞州、日本、加納利群島、百慕大、希臘群島、烏乾達、不列顛哥倫比亞(British Columbia),對於當代的環球旅行者來說都不算太遠。商業旅行者無處不在,“本社記者”對戰爭和戰爭謠言的追尋就像獵人追蹤獵物一樣敏銳。
旅行在赫斯特的生平年代(1913 年他39 歲)變得便宜多瞭,這裏所謂的旅行不僅包括富裕的旅行者追求新鮮體驗,還包括移民追求光明未來。他寫道:“ 於是,為瞭樂趣或利益的旅行者數量穩步增長也就不足為奇瞭。”
環球旅行一嚮險象環生,現在卻可以以海上航遊的形式齣售給好奇的旅行者,在奢侈的條件下實現。漢堡—美洲公司(Hamburg-American Line)定期推齣乘“ 剋利夫蘭”號(Cleveland)汽船環遊世界的旅程,從紐約到歐洲,之後經蘇伊士運河到達印度、緬甸、菲律賓、香港、日本、夏威夷和舊金山,一共隻需650 美元。“(環遊世界)這樣一項重大事業往往洋溢著浪漫的氣氛和冒險精神。”這段旅程的宣傳資料如是說。然而,當代旅行者享受到的舒適條件是先前的人們無法想象的。在“ 剋利夫蘭”號汽船上,甲闆之間通電梯,客艙之間還可以互通電話。船上配備著一間供業餘攝影師使用的暗室,一間存有英文、法文和德文書籍的藏書室,還有一間健身房,內有電動器械,其中一些是馬鞍的形狀。這段旅程的*後一段是從舊金山返迴紐約,在1913 年還隻能走橫貫大陸鐵路。巴拿馬運河於1914 年通航,這讓後來的旅行者得以走海路完成整個旅程。
本書是一種另類的環球旅行。從歐洲的首都城市——倫敦、巴黎、柏林、羅馬、維也納和聖彼得堡齣發,行至美國城市——華盛頓、紐約、底特律、洛杉磯和墨西哥城,之後是更廣闊的世界各地——溫尼伯、墨爾本、布宜諾斯艾利斯、阿爾及爾、孟買、德班、德黑蘭和耶路撒冷,*後來到1913 年歐洲以外各大帝國主要城市的核心——君士坦丁堡、北京、上海和東京。
這樣做的用意並不是要記錄單單這12 個月內在世界的各個角落都發生瞭些什麼,更不是要謹慎小心地尋找齣次年夏天爆發的第一次世界大戰的起因。第一次世界大戰的起因是曆史學界津津樂道的話題。自從戰爭爆發以來,對於這場戰爭的責任歸屬便一直存在著激烈的爭論。不同時期的不同曆史學傢將指責的矛頭對準過普魯士社會的軍國主義、德國統治世界的野心、德國內部的政治危機、奧匈帝國的冒險主義、奧匈帝國內部的政治危機、俄國的帝國主義、俄國內部的政治危機、歐洲的聯盟體係、對歐洲文化衰落的恐懼、火車時間錶殘酷無情的邏輯,或者是上述幾項或全部的結閤。個彆外交官的作為和疏忽必然會影響歐洲各個大使館所做齣的決定。對於國力和意圖以及二者在不遠的將來會有何走嚮的相關評估,這一切都在改變著不同的政治傢、君主和將軍在腦海中對戰爭的推演。當今的曆史學傢一般認為,1914 年6 月奧匈帝國弗朗茨·斐迪南大公在薩拉熱窩遇刺並沒有昭示戰爭的必然性。事實上,戰爭從何時開始走嚮必然——如果有這樣一個時間點的話,是不是在很久以前或者很久以後——是一個懸而未決的問題。曆史學傢大多承認,1914 年英國的參戰並非命中注定,事實上一些曆史學傢認為這是一個嚴重的錯誤。就算戰爭真的開始瞭,戰爭的過程和任何曆史事件一樣,取決於一係列偶然因素,以及諸如經濟實力、行政效率、人口等更為恒定的因素。在《虛擬的曆史》(Virtual History)中,一個個偶然因素發生瞭改變,這本書能夠幫助我們重新思考曆史中的偶然性、可能性和路徑依賴性。
世界大戰為何在1914 年爆發,戰爭又為何持續瞭四年,為瞭探索這些問題而做齣的努力,從曆史和政治角度來講都是至關重要的。我們隻有努力嘗試去理解過去,纔有望從中學到東西,不論理解得多麼有限。然而正如一位重要的曆史學傢所言,一心一意地探索戰爭的起因,在揭露過去的同時反而要冒著麯解過去的風險:
……從歐洲戰前數十年間所發生的大小事件中查找到的起因,像天平的砝碼一樣纍積,終於讓結論從可能走嚮瞭必然。偶然、選擇和行為都從我們的視野中抽離瞭齣來。
我們知道*終發生瞭什麼——一場把世界鬧得天翻地覆的戰爭。
正因如此,當我們迴首世界在戰爭之前的樣子時,視野會變得狹隘。因為戰爭是在歐洲爆發的,我們自然傾嚮於將目光聚集在戰前時代歐洲洶湧澎湃的希望與野心上,卻忘瞭把世界作為一個整體來看待。我們聽信那些在1913 年便預言瞭戰爭的人,就會對另外很多沒有預言到戰爭的人視而不見,其實這些人在戰爭*終到來時甚至感到震驚。1910年,作傢、和平宣傳者諾曼·安吉爾(Norman Angell)發錶瞭著名的宣言,認為在20 世紀早期各國之間相互依存的世界上,一場有利可圖的戰爭是“ 大幻覺”(不過,他還沒有全然否定其可能性)。即便是認為戰爭有可能甚至很可能發生的人,在展望未來時也是相當鎮定的,因為當時的人們普遍認為任何一場戰爭都隻是對於體製的一次短暫衝擊,而不是長達四年的流血犧牲。對於過去,隻需問一個問題——戰爭為什麼發生——便有很大可能讓此外的一切都成為證據,根據它們在答案中所發揮的作用來決定是用還是棄。這或許是必然的。人們很可能隻是把1913 年的世界視作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接待廳,卻不能就其本身來看待——用偉大的德國曆史學傢利奧波德·馮·蘭剋(Leopold von Ranke)的名言說,就是“ 還原其本來麵目”。
事後之明當然是在所難免的。我們不能隻用後來發生的事情來摺射齣1913 年的世界——當然,這一年中的某些利害關係確實是我們從後往前看纔看到的。但我們至少可以嘗試用當代的眼光、以未來的開闊性來觀察1913 年的世界,看清它錯綜復雜的全貌。通過閱讀個人對那個時代的記錄和報紙的報道,我們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做到這一點。我們可以閱讀派駐東京或布宜諾斯艾利斯的外交人員搜集整理的、嚮上級通報特定時間內特定國傢情況的密報。我們還可以將目光投嚮這個世界上那些西方曆史學傢關注較少的地區,也就是西方以外的世界,因為那些地區與歐洲戰爭導火索的牽涉沒那麼明顯和直接。
因此,相比很多關於這段時間的書,本書所設定的目標一方麵更樸素,另一方麵也更宏偉。樸素是因為本書不求對第一次世界大戰做齣解釋——應當將本書當作對戰爭起源的曆史記錄的補充,而不是這些記錄的替代品。樸素還因為本書隻關注這一年,而沒有像另外一些曆史學傢那樣精彩地描繪齣漫長的19 世紀的全貌。它更多是按照地理順序而非年代順序進行的。但書中又有獨特不凡的抱負,就是要真實地描繪齣1913 年的世界全景圖。這些描述通常是從當時的旅行者和作傢的角度齣發,那些人大多是西方人,但也會有當年的親曆者的視角,不論高低貴賤,有名無名,是不是西方人。本書試圖再現他們的世界。書中貫穿的理念是,將1913 年以及之前的那些年作為一段全球化程度空前、交流聯係頻繁、思想豐富多樣的時期來探討。1913 年是可能之年,而非命定之年。
關於1913 年的世界,我們在寫作時往往會迴溯至更久以前。寫作中有時還會明顯地體現齣我們對於這段時間的看法是歪麯的,因為對它比較熟悉,或者因為時間上比較接近——對於我們本身所處的時代,我們傾嚮於在心理上將它壓縮,而對於祖輩們所處的時代,我們則傾嚮於將它延展開來。然而對於生活在1913 年的人們來說,他們與19 世紀80 年代和90 年代之間的距離並不比我們與20 世紀80 年代和90 年代的距離更遠:東歐劇變、個人計算機的齣現、比爾·剋林頓的總統任期都處在這一時期內。1901 年,外國軍隊進占北京紫禁城,鎮壓以打擊西方利益為目標的義和團運動,這個事件與1913 年之間的距離,恰似2001 年9 月11 日發生的事件與我們今天之間的距離。僅僅100 年前的1913 年,成韆上萬名參加過美國內戰的老兵,在那場戰爭中*重要的一場戰役的地點、賓夕法尼亞州的葛底斯堡集會。在20 世紀初,19 世紀的陰霾依然陰魂不散。
與之相類似的是,1913 年的世界與我們之間雖然隔瞭兩次世界大戰和社會主義運動的興衰,但並非與我們自身的時代全然無關。這層關係不僅僅是指我們許多人都瞭解過曾經生活在一百年前的祖父母或曾祖父母。(我的祖父母都曾生活在1913 年;我的祖父當時還是個小夥子,生活在澳大利亞的鄉村,乘坐蒸汽機車上學。)另外還有一點,一百年前的世界從很多方麵來講,絕對是現代化的。
1913 年,我們的世界生氣勃勃,充滿活力。對於“ 全球化”這個詞,現在人們往往不假思索地認為它指的是20 世紀下半葉的一種現象,然而它早在1913 年就已經在進行瞭——事實上,在某些方麵,甚至可以說當年的全球一體化程度比現在還要高。在“ 一戰”之前的那一年,關於全球性社會或者國際法規則下的世界這些理念,已經是稀鬆平常,盡管當時的製度還沒有得到充分的發展。正如英國的自由主義曆史學傢G. P. 古奇(G. P. Gooch)在1912 年所言:“ 文明成瞭國際性的。”國際法院(International Court of Justice)的前身於1913 年開張。當今世界的地緣政治是從美國單極時代轉變為更具潛在競爭性的多極時代,這與一百年前英國相對衰落、亞洲重新蘇醒、新興強國試圖在彆的國傢設立的世界體係中分一杯羹的狀況有著驚人的相似之處,這樣的相似也讓人心神難安。此外,在文化和科技方麵,很多被我們視為現代典型的事物,例如立體主義和錶現主義現代藝術、飛機、電話、汽車,甚至空投炸彈,在1913 年就已經齣現瞭。
本書給齣瞭一份精選和一種詮釋。就此意義來看,它像是一幅肖像畫。但它同時也是一個世紀前的世界之旅——原來那個年代根本沒有那麼遙遠。


《帝國黃昏:1900-1914,歐洲的最後盛景與隱憂》 書籍簡介 在曆史的長河中,總有一些特定的年份或時期,如同舞颱上幕布落下前的最後一場盛大演齣,華麗、喧囂,卻也孕育著即將到來的巨大變革。本書將帶領讀者穿越迴1900年至1914年這“美好年代”的最後時光。這不是一部關於戰火紛飛的記錄,而是一幅描繪歐洲大陸在錶麵繁榮與深刻焦慮之間微妙平衡的油畫。 1914年的夏天,薩拉熱窩的槍聲徹底撕裂瞭歐洲大陸的穩定,但這場戰爭的根源,早已在這之前的十餘年間深埋發酵。本書聚焦於一戰爆發前的關鍵十五年,旨在剝離後世對那段時光的浪漫化或簡單化的解讀,深入剖析當時歐洲社會、政治、科技、文化和軍事領域的復雜肌理。 第一部分:光芒萬丈的“美好年代”:進步的幻覺與社會結構 十九世紀末至二十世紀初,歐洲被一種前所未有的樂觀情緒所籠罩。工業革命的成果達到瞭頂峰,電力、電話、汽車等新技術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改變著人們的生活。 工業奇跡與階級鴻溝: 我們將詳細審視巴黎、倫敦、柏林等大都市的景象。宏偉的新藝術運動建築拔地而起,萬國博覽會展示著人類智慧的結晶。然而,在這光鮮的錶象下,是日益擴大的貧富差距。工人的罷工運動此起彼伏,社會黨的勢力迅速增長,這預示著內部矛盾的尖銳化。本書將探討“Belle Époque”對不同階層意味著什麼——對於貴族和新興資産階級是無盡的享樂,而對於城市無産者則是殘酷的生存鬥爭。 文化的交響與解構: 藝術領域正經曆著劇烈的震蕩。從印象派的餘暉到後印象派的色彩爆發,再到野獸派和立體主義的先聲,傳統的審美觀念正在被挑戰。文學上,現實主義正嚮現代主義過渡,作傢們開始探索人類潛意識的幽暗角落。這種文化上的“先鋒性”,既是對舊有秩序的批判,也反映瞭社會內部精神的迷失感。 女性地位的緩慢嬗變: suffragette(女權鬥士)的抗爭在英國達到高潮,她們的激進行動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女性開始進入大學,參與公共生活,但傳統傢庭觀念的束縛依然強大。這種新舊觀念的碰撞,是理解當時社會深層張力的重要窗口。 第二部分:鐵幕下的角力:外交、聯盟與軍備競賽 一戰的爆發並非偶然,而是長期積纍的戰略誤判和不可逆轉的聯盟體係共同作用的結果。 俾斯麥體係的瓦解與新同盟的形成: 威廉二世的“世界政策”徹底顛覆瞭歐洲的權力平衡。我們將分析英德關係是如何從競爭走嚮對抗,以及法德之間的宿怨如何通過“英法協約”和“英俄協約”被加固。這種兩極化的軍事集團(同盟國與協約國)的形成,使得任何局部衝突都有升級為全麵戰爭的可能。 巴爾乾的“火藥桶”: 歐洲大陸的焦點早已從西歐轉嚮瞭東南歐。奧斯曼帝國的衰弱,引發瞭巴爾乾諸國的民族覺醒和領土野心。兩次巴爾乾戰爭(1912-1913年)不僅重塑瞭該地區版圖,更使得奧匈帝國與塞爾維亞之間的矛盾達到瞭白熱化。本書將詳細梳理這些衝突背後的俄國、奧匈以及意大利的復雜利益糾葛。 無休止的軍備競賽: 1906年,英國“無畏艦”(Dreadnought)的下水,標誌著海軍競賽的全麵升級。陸地上,德國的《陸軍法》和法國的“三年兵役製”不斷增加兵員額度。這種競賽並非僅僅為瞭防禦,更是一種“主動進攻”戰略的體現——軍方日益相信,隻有先發製人,纔能在未來的衝突中取得決定性優勢。我們將分析各國總參謀部製定的戰爭計劃(如德國的施裏芬計劃),揭示其內在的僵化與風險。 第三部分:精神的底色:焦慮、帝國主義與“非理性”的崛起 在這層進步與繁榮的塗裝之下,隱藏著一種深刻的、對未來不確定性的集體焦慮。 帝國主義的晚期癥狀: 殖民地已基本瓜分完畢,但列強之間的矛盾卻因爭奪剩餘影響力和資源而加劇。摩洛哥危機(1905年和1911年)是歐洲列強在非洲邊緣進行“代理人衝突”的經典案例,展示瞭外交危機的常態化。本書將探討這種以“光榮”名義進行的帝國擴張如何消耗著歐洲自身的元氣。 科學與哲學的動搖: 尼采的“上帝已死”不再是學術圈的囈語,而是滲透到社會大眾情緒中的虛無感。愛因斯坦的相對論顛覆瞭牛頓式的確定性宇宙觀。醫學上,對傳染病的勝利尚未完全鞏固,而精神分析學開始揭示人類行為中非理性的一麵。這種對既有知識體係的懷疑,使得人們更容易接受極端化的政治口號。 民族主義的狂熱化: 泛日耳曼主義、大斯拉夫主義、法蘭西復仇主義……民族主義在此時期被政治傢和媒體塑造成一種近乎宗教的狂熱。對於許多年輕人來說,參軍保衛祖國被描繪成最高尚、最光榮的自我實現途徑。這種集體情緒的凝聚力,是各國政府在危機來臨時能夠迅速動員民眾支持戰爭的基石。 結語:一場蓄謀已久的“意外” 本書試圖還原一個“未被戰爭改變”的歐洲的真實麵貌。他們生活在希望之中,相信科技可以解決一切問題,相信外交手段終能化解危機。然而,在那個充滿自信、充滿藝術創造力,也充滿傲慢與偏見的時代裏,歐洲的決策者們最終選擇瞭一條通往毀滅的道路。薩拉熱窩的事件,與其說是導火索,不如說是長期堆積的燃料終於找到瞭引爆的契機。通過對1900年至1914年歐洲社會肌理的細緻描摹,我們得以更深刻地理解,一個看似穩定、繁榮的體係是如何在內部的張力與外部的競爭中,最終走嚮自我毀滅的。 這本書,獻給那些試圖理解“我們如何走到這一步”的讀者。它不是一部戰爭史,而是一部通往戰爭的心靈史、政治史與社會史。

用戶評價

評分

這部作品的史料紮實得驚人,作者似乎將那個時代所有能找到的官方文件、私人信件乃至報章雜誌都翻瞭個底朝天。我最欣賞的是它對於當時歐洲各大強國間微妙力量平衡的細緻描摹。例如,對德意誌帝國日益增長的海軍野心如何與英國的“兩強標準”政策産生不可調和的矛盾,書中並非簡單地羅列事實,而是通過對俾斯麥時代遺留政策與威廉二世新策略之間張力的解析,讓人清晰地看到結構性的衝突是如何一步步將世界推嚮深淵的。更妙的是,作者沒有沉溺於宏大的地緣政治敘事,而是巧妙地穿插瞭對不同社會階層心態的捕捉。比如,對法國“復仇主義”情緒的分析,不僅僅是基於阿爾薩斯-洛林問題,更深入到文化和身份認同層麵,描繪齣巴黎沙龍裏那些知識分子們如何通過藝術和文學強化瞭對德意誌的敵意。讀完整本書,我感覺自己仿佛經曆瞭一場詳盡的、無聲的預演,那些看似偶然的政治失誤,實則都是被時代巨輪碾壓齣的必然痕跡。那種曆史宿命感,透過這些冰冷的檔案和生動的側寫交織在一起,震撼人心。

評分

這部作品最讓我感到耳目一新的是它對“信息戰”前夜的考察。在那個電報和國際長途電話剛剛普及的時代,信息的速度和真實性是如何被操縱的?作者深入挖掘瞭各國情報機構在戰前如何利用媒體散布虛假消息、誇大對手威脅,以及國內政治團體如何利用民族主義情緒來阻撓任何理性的外交努力。特彆是在考察奧匈帝國對塞爾維亞的最後通牒時,書中展示瞭外交電文中那些措辭的微妙變化,以及它們在不同首都之間被如何“翻譯”和“解讀”的過程。這揭示瞭一個深刻的悖論:通訊技術的發展,本應促進理解,但在高度緊張的政治環境下,反而成瞭加劇猜疑和誤判的工具。這對於理解當代信息傳播環境,也提供瞭非常寶貴的曆史鏡鑒,讓人警惕那種“被告知的真相”是如何塑造戰爭的開端的。

評分

這本書的敘事節奏處理得極具張力,它沒有遵循傳統曆史書那種平鋪直敘的編年史寫法,而是像一部精心布局的懸疑小說。作者善於選取關鍵的“引爆點”事件——比如薩拉熱窩事件前夕的巴爾乾半島暗流湧動、摩洛哥危機中的外交試探——進行深度剖析,每次都將敘事推嚮一個令人窒息的緊張高潮,然後戛然而止,讓你不得不翻到下一章去尋求答案。我尤其佩服作者對“偶然性”的把握。它沒有將一戰的爆發完全歸咎於陰謀論或單一領導人的決策失誤,而是將無數個微小的、近乎滑稽的誤判、溝通不暢和個人傲慢,如同多米諾骨牌般排列起來。這種寫法的好處在於,它極大地增強瞭讀者的代入感和焦慮感。你看到的不是教科書上的抽象國傢,而是一群身處信息不對稱睏境中,步步為營卻又步步驚心的政治傢。讀到最後,你會覺得,戰爭的爆發與其說是一場蓄意的災難,不如說是一場全球性的、無法停止的連鎖反應。

評分

從文學性角度來看,作者的筆觸極其細膩且富有畫麵感,簡直可以稱得上是“可觸摸的曆史”。他對於1913年維也納、倫敦、聖彼得堡這些歐洲文化中心的描繪,充滿瞭感官細節。比如,書中對那些“美好年代”的奢靡景象,貴族們在歌劇院裏交換著心照不宣的政治信號,軍官們在舞會上討論著最新的火炮射程,這些場景的描繪,讓人仿佛能聞到香水和雪茄混閤的氣味。然而,作者的高明之處在於,他總能在這種浮華的錶象之下,埋下一層腐朽和不安的底色。他筆下的進步主義思潮、技術樂觀主義,都帶著一種強烈的反諷意味——人類創造力的巔峰,最終指嚮的卻是自我毀滅的效率。這種對比構築瞭一種深沉的悲劇美學。讀這本書,你會體驗到一種奇特的“時空錯位感”,你既沉浸於那個時代的精緻與浮華,又帶著後見之明,目睹著即將到來的恐怖。

評分

這本書的價值,很大程度上在於它對“非核心行為體”的關注,打破瞭傳統上隻聚焦於少數幾個君主和首相的敘事窠臼。作者花瞭大量篇幅去刻畫那些被曆史洪流裹挾的“邊緣人物”,比如那些在東綫邊境執行軍事演習的年輕中尉,他們對即將到來的戰爭充滿瞭一種既恐懼又興奮的矛盾心理;還有那些在巴黎股票交易所裏,試圖在不確定的政治局勢中投機獲利的金融傢們。通過這些側麵描寫,曆史不再是少數精英的劇本,而是一個由無數普通人的焦慮、希望和短視共同構成的復雜生態係統。這種“自下而上”的視角,讓讀者得以更全麵地理解,為什麼當戰爭的號角吹響時,整個社會能夠如此迅速地被動員起來,接受一個似乎不符閤他們切身利益的命運。這種對社會心理深層結構的挖掘,讓本書遠超一般的外交史著作的範疇。

評分

以前基本沒認真評價過,不知道浪費多少積分瞭,聽他們說評價超過100字可以送積分,這個福利實在太贊,太好瞭,妥妥的每條都來評價下,賺積分,下次還能抵現金用,這是第N次在這裏購物,東西便宜又新鮮,日期很近。還不用自己跑齣去買,簡直太方便瞭,有時候還能碰上搞活動價格更是逆天,太給力瞭非常好,非常實惠,真的

評分

剛收到書不錯,包裝完好,接下來就是好好看瞭!

評分

這書就是那種傳說中的神作瞭!!!

評分

書很好,很實惠,愛書上京東。

評分

特彆經典的一套書,精裝,內容豐富,描寫非常細緻,值得購買,京東快遞一如既往的可靠.

評分

安靜是生産力,思考是行動力。

評分

關於近現代,法國的曆史介紹,從1789年法國大革命開始,一直到1991年冷戰結束,趁著雙11買的,價格實惠。

評分

見識城邦齣的書都還不錯,這個係列的裝幀也漂亮

評分

中信見識叢書係列,質量非常棒,內容也很好!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