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美術考古學的風格譜係研究——以漢唐之間的平麵圖像為中心

中國美術考古學的風格譜係研究——以漢唐之間的平麵圖像為中心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李傑 著
圖書標籤:
  • 美術考古學
  • 中國美術史
  • 漢唐美術
  • 平麵圖像
  • 風格研究
  • 藝術史
  • 考古學
  • 圖像學
  • 文化史
  • 斷代史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科學齣版社
ISBN:9787030548108
版次:31
商品編碼:12235069
包裝:平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7-11-01
頁數:416
字數:600000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中國美術考古學的風格譜係研究——以漢唐之間的平麵圖像為中心》的研究對象主要設定在漢代至唐代的墓室平麵圖像,並將各時期作為一個整體進行研究,在各時期研究中與上下時期進行縱嚮比較,使之形成整體流變體係。通過對形式風格、造型規則、綫型程式等本體元素的討論,在一定程度上對各時期考古作品的時代風格以及在其發展序列中的地位與意義進行定位。
  《中國美術考古學的風格譜係研究——以漢唐之間的平麵圖像為中心》從藝術創作本體角度切入,通過對圖像本體研究方法體係的建立,對古代齣土藝術品的斷代以及藝術價值等的認定提供瞭一個實效、明確具有實操性研究方法,更具意義的是會為中國美術考古學的建立提供一套切實可行的、具體的風格定義程式和思路,對中國美術考古學的學科獨立具有明確的現實意義。

目錄

目錄
導論 1
一 中國美術考古學的風格構架體係 1
二 中古時期平麵圖像的研究現狀 9
三 本研究的基本框架 13
上篇 中古時期平麵圖像研究的傳統考古學基礎
第一章 中古時期墓室壁畫的考古學陳述 15
第一節 中古時期墓室平麵圖像的發現 17
一 漢代主要墓室壁畫的發現 17
二 魏晉南北朝墓室壁畫的發現 19
三 隋唐墓室壁畫的發現 22
第二節 中古時期墓室壁畫的地理分布 24
一 漢代壁畫墓的地理分布 24
二 魏晉南北朝壁畫墓的地理分布 25
三 唐代壁畫墓的分布與分期 29
第二章 中古時期墓室平麵圖像配置 31
第一節 漢代墓室壁畫題材配置 31
一 中原地區墓室壁畫配置 31
二 關中地區墓室壁畫配置 36
三 東北地區墓室壁畫配置 38
四 北方地區墓室壁畫配置 42
五 河西地區墓室壁畫配置 44
六 東方地區墓室壁畫配置 45
第二節 魏晉南北朝墓室壁畫題材配置規製 46
一 遼陽地區墓壁畫配置 47
二 嘉峪關地區墓室壁畫配置 50
三 高句麗地區墓室壁畫配置 52
四 平城地區墓室壁畫配置 53
五 洛陽地區墓室壁畫配置 54
六 鄴城、晉陽地區墓室壁畫配置 57
七 關隴地區墓室壁畫配置 60
八 青齊地區墓室壁畫配置 62
九 南方地區墓室壁畫配置 63
第三節 唐代墓室壁畫題材配置規製 65
一 墓室壁畫配置 65
二 唐代石槨使用情況考察 74
中篇 漢唐之間墓室壁畫的圖像學研究
第三章 消費主體與創作主體 86
第一節 中古時期壁畫墓的消費主體 86
一 漢代壁畫墓墓主 86
二 唐代石槨墓墓主 91
第二節 中古時期墓室壁畫的創作主體 93
一 樣稿作者 94
二 直接參與陵墓建設的畫匠 101
三 勒石作者 102
第四章 材料與工藝 106
第一節 中古時期墓室壁畫的製作工藝 106
一 地仗工藝 106
二 彩繪顔料 109
第二節 石綫刻勒石技法 111
一 石材特性 113
二 畫像石的“雕塑”性錶現技法 114
三 石綫刻的“繪畫”性錶現技法 115
四 勒石技法考察 115
五 技法錶現 118
第五章 普識造型 132
第一節 中古時期墓室壁畫的類型化造型 132
第二節 審美風尚的轉變 141
一 從秀骨清像到麵短而艷 141
二 魏晉風尚的延續 143
三 豐肥妍美 145
第三節 中古時期人物造型的臉形形式 146
一 早期平麵人物臉形 147
二 魏晉南北朝平麵人物臉形 150
三 唐代平麵人物臉形 152
第四節 眼形程式 154
一 阿堵傳神 154
二 媔目 155
三 三白眼 159
四 宦官眼形 165
五 程式的流變 166
第五節 凸胸特例 167
第六節 襆頭 177
一 襆頭源起 178
二 唐代襆頭 181
三 女式襆頭 184
第七節 唐墓中的宦官形象 185
下篇 漢唐之間墓室壁畫的風格學研究
第六章 觀念的顯現 194
第一節 墓室圖像的敘事頃間 194
一 漢代墓室平麵圖像的決定性頃間 195
二 魏晉南北朝墓室平麵圖像的連環性頃間 200
三 隋唐墓室平麵圖像的象徵性頃間 206
第二節 晉人之美:品藻中的六朝士人形象 210
一 士人品藻 210
二 不堪羅綺是玉人 211
三 放達自然山中氣 214
四 自適超然神仙人 216
第三節 魏晉玄佛的互文性內質對中國傳統美學的啓示作用 218
一 佛道互漸 218
二 儒佛互漸 220
三 玄佛互漸 221
四 經驗與超驗 223
第四節 佛造像對中古墓室壁畫人物造型的影響 227
一 佛畫入華 227
二 六法與六支 233
三 佛造像的量度、儀軌對墓室壁畫的影響 234
第五節 士女畫圖式的建立 248
一 士女畫成立之背景 249
二 士女畫之創立 251
三 士女畫的形式結構 254
第六節 密體與疏體 258
一 密體嚮疏體轉化的精神依據 258
二 綫形張力的轉化 270
第七節 白畫 277
一 溯源 277
二 描與成 280
三 定義 282
第八節 空間維度 283
一 圖與底 283
二 圖形張力 289
三 遊觀的視點 293
第九節 善畫存形 297
第七章 形式譜係的延承 307
第一節 結構性綫群 308
一 傳統形式基礎 308
二 陰影的視覺觀念衝擊 317
三 結構綫群的形成 322
四 結構綫群的成熟期 335
第二節 裝飾性綫群 340
一 傳統概念化裝飾綫群 340
二 初唐裝飾綫群的從屬性錶現 346
三 裝飾綫群錶意性的轉變 351
第三節 重構綫群 354
一 主觀秩序性綫群的迴歸 354
二 摺綫的骨架支撐 357
三 中國式的體量觀念 361
四 形式譜係的建立 365
第八章 綫型程式譜係 368
第一節 綫型在各時期的流變形式 369
一 秦漢時期人物畫綫型的基本特徵 369
二 魏晉南北朝時期的綫型特徵 372
三 “鐵綫描”的程式化錶現 376
四 盛唐時期的綫型特徵——變速綫型 378
五 五代——平行綫型嚮提按綫型的轉化 387
六 提按綫型的開端 389
第二節 各時期綫型對比 391
結語 395
主要參考文獻 398

精彩書摘

  《中國美術考古學的風格譜係研究:以漢唐之間的平麵圖像為中心》:
  如果將中古時期平麵藝術放在一條以時間為序的平行綫上,對其形式錶現進行比較,就會發現從漢魏時期的形式風格有著逐步明確錶達人體結構的趨勢。其深層的形式意義體現在中古前後,人物畫形式錶現的長期積纍和對外來文化積極融閤之上。特彆是中古時期對人物畫轉摺的影響至深,甚至可以說,中國傳統人物畫即是在中古人物畫的理論及技法的基礎之上進行的整閤與深化的結果。
  漢唐平麵藝術是中國傳統繪畫的主要組成部分之一,為瞭更加清晰地瞭解這一時期繪畫的形式風格特徵,本章將擴大研究範圍,力圖以對傳統人物畫整體形式風格演變的分析當中引代齣這一時期平麵藝術的時代形式特徵和曆史作用。
  中國傳統人物繪畫是由幾個相對集中的綫群來錶現一個人的復雜形體造型,這些綫群是由錶現關節轉摺結構的結構綫群及豐富畫麵的主觀裝飾綫群所組成。每一組綫群都代錶著一種方嚮上的暗示,綫群之間的相互配閤就是各種“暗示”的相互呼應,它們的相互平衡就構成瞭一個感覺意義上完整的中國人物畫的綫群組閤,這種相互呼應的組閤所産生的形象具有一種相互平衡的作用力,這種平衡不是現實形體上的物理平衡,是畫傢對於畫麵中綫的主觀分布而在視覺上所産生的意象平衡,不僅僅是對客觀物象的直接刻畫,而是通過綫條相加而成的有共同走嚮的綫群之間,通過配閤而形成視覺形象上的“真實”。
  ……
漢唐之間的視覺世界:平麵圖像中的風格嬗變與文化交融 圖書簡介 本書緻力於探索中國曆史上一段至關重要的轉型時期——漢代嚮唐代的過渡階段(約公元3世紀至7世紀)的平麵視覺藝術。不同於以往研究側重於宏大敘事或特定器物類彆,本書將焦點精準地投射於這一時期留存下來的豐富而多樣的平麵圖像材料,包括但不限於壁畫、畫像磚、墓室畫像石、絹帛上的繪畫以及早期寫經的插圖等。通過對這些“沉默的證言”進行細緻入微的風格分析與譜係梳理,我們試圖勾勒齣在這個動蕩與融閤的大背景下,中國藝術風格是如何經曆深刻的結構性變化、吸收外來影響,並最終為成熟的唐代藝術奠定基礎的。 第一部分:時代的底色與圖像的緣起 本書首先迴顧瞭漢代遺留下的渾厚基調及其在魏晉時期的結構性鬆動。漢代藝術以其雄渾、飽滿、注重敘事性的寓意風格著稱。然而,隨著王朝更迭,社會思潮由儒傢獨尊轉嚮玄學清談、佛教東漸,圖像的社會功能與審美取嚮開始發生微妙的偏移。 1. 媒介與技術的演進: 我們考察瞭書寫材料與繪畫媒介在這一時期發生的質變。紙張的普及和成熟,使得平麵圖像的創作不再完全依賴於磚石的厚重感,為更精細、更富於筆墨趣味的錶達提供瞭物質基礎。同時,傳統用色和綫條的“程式化”開始被有意識地打破,為士人階層的審美介入打開瞭通道。 2. 佛教圖像的本土化曆程: 佛教藝術的湧入是影響這一時期風格譜係的關鍵變量。本書細緻分析瞭早期佛教圖像(如犍陀羅、笈多風格的影響)如何與本土的畫像傳統(如漢代的象徵手法、道教的神仙畫母題)進行碰撞、融閤與再創造。特彆關注雲岡、龍門石窟的早期造像與同期平麵圖像(如敦煌莫高窟的早期供養人圖像)之間的視覺對話,揭示“漢傳佛像”在造型、衣紋處理和空間布局上的風格選擇與調適。 第二部分:風格的解構與形態的轉型 本書的核心工作在於對不同圖像類彆中的核心風格元素進行分離、對比和追蹤,構建一個跨越近四百年間的風格“基因圖譜”。 3. 綫描的革命:顧愷之的遺産與“骨法用筆”的深化: 魏晉時期文人畫思潮的興起,對綫條的錶現力提齣瞭前所未有的要求。本書將重點剖析顧愷之、陸探微等人的理論與實踐對後世的影響。我們通過對比不同時期仕女畫、賢人肖像的綫條運用——從漢代的“鐵綫描”的僵硬感,到魏晉時期綫條開始展現齣的彈性、韻律感和心理暗示性(即所謂的“傳神”),闡釋瞭綫條如何從單純的輪廓工具轉變為獨立的審美對象。 4. 色彩的減弱與墨法的興起: 在東晉南北朝時期,受玄學思潮影響,對色彩的過度依賴被視為“雕蟲小技”。本書考察瞭在非宗教性的平麵圖像中,墨色和水墨效果如何開始獨立地承擔起造型、體積感和氛圍營造的重任。這一時期的墨法雛形,是理解唐代“水墨為上”觀念形成的關鍵橋梁。 5. 敘事空間的重構:從漢代的並置到隋唐的層次: 漢代畫像多采用平麵化的、時間綫性的並置手法來組織敘事。本書分析瞭隨著佛教“淨土變”等復雜題材的引入,以及道傢仙境描繪的擴展,平麵圖像在空間組織上如何開始嘗試透視、遮擋和焦點集中等手法,為隋代簡潔、宏大的布局,乃至唐代成熟的深遠布局打下瞭技術和觀念基礎。 第三部分:風格譜係中的文化雜糅與地方差異 本部分將視角從主流藝術中心轉嚮區域性的圖像生産,揭示不同文化闆塊在風格接受與重塑中的能動性。 6. 北方遊牧文化的影響與“健碩之美”: 北朝時期,北方政權與中原文化的融閤催生瞭獨特的視覺語言。本書對比瞭北魏、東魏、北齊壁畫中人物造型的特徵——如寬博的衣袍、厚重的體量感和略顯粗獷的綫條——這些元素如何被納入中原的審美體係,並最終促成瞭唐代“豐腴之美”的審美轉型,擺脫瞭魏晉的清瘦與飄逸。 7. 絲綢之路與西域圖像的視覺滲透: 敦煌壁畫不僅是佛教藝術的寶庫,更是研究文化交流的活化石。本書專門探討瞭西域風格(如Sasanian/中亞風格)在色調、裝飾圖案(如聯珠紋、寶相花)以及某些人物麵部處理上對中原畫風的滲透與“嫁接”過程,尤其關注這些外來元素是如何被成功地“中國化”,融入到既有的繪畫語言體係中,成為唐代裝飾藝術的重要源頭。 結論:風格的交匯點——邁嚮盛唐氣象 本書的結論指齣,漢唐之間的平麵圖像研究,並非是研究“衰落”或“過渡”,而是審視一個充滿活力和創新的“風格孵化器”。在這一時期,個體筆墨精神的覺醒、宗教圖像對空間和人物處理的復雜化需求,以及多元文化的碰撞與交融,共同作用,完成瞭從漢代的渾厚象徵體係嚮唐代寫實與寫意相融的、成熟的繪畫體係的蛻變。本書旨在為理解唐代藝術的磅礴氣象提供一個堅實而精微的、以平麵圖像為核心的譜係學支撐。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書成功地填補瞭學界長期以來在漢唐過渡期藝術研究上的一個重要空白。過往的研究往往將這段時間視為一個“黑箱”或僅僅是前後兩盛世之間的“過渡期”,缺乏係統性的、貫穿始終的風格梳理。本書則像一把精密的尺子,量度瞭藝術在動蕩與融閤中的精確刻度。我特彆欣賞它所展現齣的那種剋製而有力的論證方式——不誇大發現的重要性,不輕易下定論,而是通過大量的圖像對比和細緻的比較分析,讓證據自己說話。這種穩健的學術風範,使人對書中的結論深信不疑。對於緻力於中國古代圖像學研究的後學來說,這本書無疑會成為未來數十年內必須參考的基石文獻。它提供的不僅是結論,更是一種嚴謹、細緻、富有洞察力的研究範式。

評分

坦率地說,初讀此書時,我曾被其嚴謹的學術架構和密集的圖像例證所震撼,甚至略感壓力。它絕非是供人輕鬆消遣的讀物,而是一部需要沉下心來逐字逐句品讀的智力挑戰。但一旦進入作者構建的邏輯框架,那種抽絲剝繭的閱讀快感便油然而生。作者嫻熟地運用跨學科的視角,將藝術史的分析與當時的典章製度、思想流變結閤起來。例如,在分析某一時期喪葬畫像磚上的圖像布局時,作者不僅討論瞭其美學價值,更聯係到瞭當時的喪葬禮儀和宗法觀念,使得圖像不再是孤立的符號,而是鮮活的社會切片。這種深度挖掘,極大地拓展瞭我對漢唐交接期社會文化圖景的理解深度。讀完後,我感覺自己對“風格流變”這件事的理解,從二維的“是什麼”提升到瞭三維的“為什麼會這樣”。

評分

翻開這本書,我仿佛進入瞭一場跨越時空的視覺考古發掘現場。作者的筆觸並非高高在上的理論闡述,而是充滿瞭一種“發現的樂趣”和對細節的癡迷。麵對那些可能隻在地方誌或小型文物報告中曇花一現的圖像碎片,作者展現齣瞭驚人的串聯能力,將它們組織成一個清晰的譜係脈絡。這不僅僅是簡單的斷代史梳理,更像是在繪製一張復雜的基因圖譜,追溯不同視覺基因如何在漢代“生命力”的衰退與隋唐“新生”的醞釀期內相互雜交、突變。尤其讓我感到震撼的是,作者似乎總能捕捉到圖像背後那個時代最微弱的社會情緒——那種在舊秩序崩塌後,對新秩序充滿探索與焦慮的集體潛意識。閱讀過程中,我的思維始終處於一種高度活躍的狀態,不斷地在腦海中重構那些二維畫麵,試圖理解它們在當時的語境中究竟承載瞭多少期待與隱喻。這種體驗,遠超齣一本單純的藝術史著作所能提供的範疇。

評分

這本關於中國古代藝術史的著作,從一個極為精細的切入點,為我們構建瞭一個宏大而又微妙的視覺世界。作者顯然投入瞭巨大的心力去梳理那些在曆史長河中容易被忽略的“邊緣”圖像,那些介於兩個輝煌時代之間的過渡性視覺錶達。我尤其欣賞它對“風格”這一概念的解構與重塑。通常我們談論漢唐藝術,容易陷入對成熟期風格的贊頌,但本書的價值恰恰在於它挖掘瞭那段“準備期”。通過對不同地域、不同載體的平麵圖像進行細緻的比較分析,讀者能真切感受到藝術語言是如何在政治、社會思潮的擠壓與融閤中緩慢演變的。那種從雄渾、質樸嚮典雅、流動的轉變過程,不再是教科書上的一句簡單概括,而是通過對具體紋飾、構圖邏輯的描摹,變得觸手可及。它迫使我們重新審視“成熟”的定義,或許真正的創新往往孕育在那些不被主流目光聚焦的“間隙”之中。這種深入骨髓的文獻考據與圖像學洞察力的結閤,使得全書具有極強的學術穿透力。

評分

這本書最令人稱道之處,在於它對“平麵性”的執著探究。在討論早期雕塑或壁畫時,我們往往習慣於用三維空間感去衡量其成就高低,但本書巧妙地將視角聚焦於那些更接近“設計圖紙”或“符號語言”的平麵圖像。這種聚焦本身就是一種方法論上的突破。它揭示瞭在唐代高度成熟的“敘事性”繪畫風格齣現之前,中國藝術如何在探索符號的凝練、色彩的象徵以及綫條的韻律感。我能清晰地感覺到,作者在處理那些看似重復、程式化的紋樣時,依然能辨識齣其中的細微差異——可能是筆法力度的不同,可能是媒介轉換帶來的肌理變化,亦或是宗教觀念更新帶來的圖案語義的微妙偏移。這種對“亞風格”的敏銳捕捉,需要研究者具備極高的視覺敏感度和長期的田野經驗積纍。對於任何希望理解中國古代視覺文化為何能産生如此豐富錶現力的讀者來說,這本書提供瞭不可或缺的“底層邏輯”解析。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