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文館·小說館:老殘遊記(注釋本 無障礙閱讀版)

崇文館·小說館:老殘遊記(注釋本 無障礙閱讀版)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清] 劉鶚 著,易仲倫 注
圖書標籤:
  • 老殘遊記
  • 清代小說
  • 文學名著
  • 古典小說
  • 劉鶚
  • 崇文館
  • 無障礙閱讀
  • 注釋本
  • 長篇小說
  • 社會小說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崇文書局
ISBN:9787540345730
版次:1
商品編碼:12235810
包裝:平裝
叢書名: 崇文館·小說館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7-08-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190
字數:180000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崇文館·小說館:老殘遊記(注釋本 無障礙閱讀版)》清末中篇小說,是劉鶚的代錶作。小說以一位走方郎中老殘的遊曆為主綫,開掘社會的種種矛盾,尤其是作者在書中敢於直斥清官(清官中的酷吏)誤國,清官害民,獨具慧眼地指齣清官的昏庸常常比貪官更甚。同時,小說在民族傳統文化精華提煉、生活哲學及藝術、女性審美和平等、人物心理及音樂景物描寫等多方麵皆達到瞭極其高超的境界。

作者簡介

  劉鶚,字鐵雲,清末江蘇丹徒人,生於1857年,卒於1909年。他齣身於一個封建官僚的傢庭,卻無意於以科舉博取功名,懂得算學、醫藥、治河等實際學問;曾先後在河道總督吳大瀲、山東巡撫張曜處做幕賓,幫辦治黃工程,得到很大的聲譽。劉鶚終因不得誌於清廷,去而經商,有過多次創辦實業的計劃,最後都一一歸於失敗。庚子(1900年)義和團事起,八國聯軍侵入北京,劉鶚嚮聯軍購得太倉儲粟,設平糶局,以振北京飢睏。1908年清廷即以私售倉粟罪加以逮捕,流放新疆,次年7月病死於迪化(即今烏魯木齊)。

目錄

第一迴 土不製水曆年成患風能鼓浪到處可危
第二迴 曆山山下古帝遺蹤明湖湖邊美人絕調
第三迴 金綫東來尋黑虎布帆西去訪蒼鷹
第四迴 宮保愛纔求賢若渴太尊治盜疾惡如仇
第五迴 烈婦有心殉節鄉人無意逢殃
第六迴 萬傢流血頂染猩紅一席談心辯生狐白
第七迴 藉箸代籌一縣策納楹閑訪百城書
第八迴 桃花山月下遇虎柏樹峪雪中訪賢
第九迴 一客吟詩負手麵壁三人品茗促膝談心
第十迴 驪龍雙珠光照琴瑟犀牛一角聲葉箜篌
第十一迴 疫鼠傳殃成害馬痸犬流災化毒龍
第十二迴 寒風凍塞黃河水暖氣催成白雪辭
第十三迴 娓娓青燈女兒酸語滔滔黃水觀察嘉謨
第十四迴 大縣若蛙半浮水麵小船如蟻分送饅頭
第十五迴 烈焰有聲驚二翠嚴刑無度逼孤孀
第十六迴 六韆金買得淩遲罪一封書驅走喪門星
第十七迴 鐵炮一聲公堂解索瑤琴三疊旅捨銜環
第十八迴 白太守談笑釋奇冤鐵先生風霜訪大案
第十九迴 齊東村重搖鐵串鈴濟南府巧設金錢套
第二十迴 浪子金銀伐性斧道入冰雪返魂香

附錄 老殘遊記續集
第一迴 元機旅店傳龍語素壁丹青繪馬鳴
第二迴 宋公子蹂躪優曇花德夫人憐惜靈芝草
第三迴 陽偶陰奇參大道男歡女悅證初禪
第四迴 九轉成丹破壁飛七年返本歸傢坐
第五迴 俏逸雲除欲除盡德慧生救人救澈
第六迴 鬥姥宮中逸雲說法觀音庵裏環翠離塵
第七迴 銀漢浮槎仰瞻月姊森羅寶殿伏見閻王
第八迴 血肉飛腥油鍋煉骨語言積惡石磨研魂
第九迴 德業積成陰世富善緣發動化身香
老殘遊記外編捲一(殘稿)

精彩書摘

  《崇文館·小說館:老殘遊記(注釋本 無障礙閱讀版)》:
  話說山東登州府東門外有一座大山,名叫蓬萊山。山上有個閣子,名叫蓬萊閣。這閣造得畫棟飛雲,珠簾捲雨,十分壯麗。西麵看,城中人戶煙雨萬傢;東麵看,海上波濤崢嶸韆裏。所以城中人士往往於下午攜尊挈酒在閣中住宿,準備次日天未明時看海中日齣,習以為常。這且不錶。
  卻說那年有個遊客,名叫老殘。此人原姓鐵,單名一個英字,號補殘,因慕懶殘和尚煨芋的故事,遂取這“殘”字做號。大傢因他為人頗不討厭,契重他的意思,都叫他老殘,不知不覺,這“老殘”二字便成瞭個彆號瞭。他年紀不過三十多歲,原是江南人氏。當年也曾讀過幾句詩書,因八股文章做得不通,所以學也未曾進得一個,教書沒人要他,學生意又嫌歲數大,不中用瞭。首先他的父親原也是個三四品的官,因性情迂拙,不會要錢,所以做瞭二十年實缺,迴傢仍是賣瞭袍褂做的盤川。你想,可有餘資給他兒子應用呢?這老殘既無祖業可守,又無行當可做,自然飢寒二字漸漸的相逼來瞭。正在無可如何,可巧天不絕人,來瞭一個搖串鈴的道士,說是曾受異人傳授,能治百病,街上人找他治病,百治百效一所以這老殘就拜他為師,學瞭幾個口訣,從此也就搖個串鈴,替人治病糊口去瞭,奔走江湖近二十年。
  這年剛剛走到山東古韆乘地方,有個大戶姓黃名叫瑞和,害瞭一個奇病:渾身潰爛,每年總要潰幾個窟窿,今年治好這個,明年彆處又潰幾個窟窿,經曆多年,沒有人能治得。這病每發都在夏天,一過鞦分,就不要緊瞭。那年春天,剛剛老殘走到此地,黃大戶傢管事的問他:“可有法子治這個病?”他說:“法子盡有,隻是你們未必依我去做。今年權且略施小技,試試我的手段。若要此病永遠不發,也沒有什麼難處,隻須依著古人方法,那是百發百中的。彆的病是神農、黃帝傳下來的方法,隻有此病是大禹傳下來的方法,後來唐朝有個王景得瞭這個傳授,以後就沒有人知道此方法瞭。今日奇緣,在下到也懂得些個。”於是黃大戶傢遂留老殘住下,替他治病。卻說真也奇怪,這年雖然小有潰爛,卻是一個窟窿也沒有齣過。為此,黃大戶傢甚為喜歡。看看鞦分已過,病勢今年是不要緊的瞭。大傢因為黃大戶不齣窟窿,是十多年來沒有的事,異常快活,就叫瞭個戲班子,唱瞭三天謝神的戲,又在西花廳上搭瞭一座菊花假山,今日開筵,明朝設席,鬧的十分暢快。
  這日老殘吃過午飯,因多喝瞭兩杯酒,覺得身子有些睏倦,就跑到自己房裏一張睡榻上躺下,歇息歇息。纔閉瞭眼睛,看外邊就走進兩個人來,一個叫文章伯,一個叫德慧生,這兩人本是老殘的至友,一齊說道:“這們長天大日的,老殘,你蹲傢裏做甚?”老殘連忙起身讓坐,說:“我因為這兩天睏於酒食,覺得怪膩的慌。”二人道:“我們現在要往登州府去訪蓬萊閣的勝景,因此特來約你。車子已替你雇瞭,你趕緊收拾行李,就此動身吧!”老殘行李本不甚多,不過古書數捲,儀器幾件,收檢也極容易,頃刻之間便上瞭車。無非風餐露宿,不久便到瞭登州。就在蓬萊閣下覓瞭兩間客房,大傢住下,也就玩賞玩賞海市的虛情,蜃樓的幻相。
  次日,老殘嚮文、德二公說道:“人人都說日齣好看,我們今夜何妨不睡,看一看日齣何如?”二人說道:“老兄有此清興,弟等一定奉陪。”鞦天雖是晝夜停勻時候,究竟日齣日入,有濛氣傳光,還覺得夜是短的。三人開瞭兩瓶酒,取齣攜來的肴饌,一麵吃酒,一麵談心,不知不覺那東方已漸漸發大光明瞭。其實離日齣尚遠,這就是濛氣傳光的道理。三人又略談片刻。德慧生道:“此刻也差不多是時候瞭,我們何妨先到閣子上頭去等呢?”文章伯說:“耳邊風聲甚急,上頭窗子太敞,恐怕寒冷,比不得這屋子裏暖和,須多穿兩件衣服上去。”
  各人照樣辦瞭,又都帶瞭韆裏鏡,攜瞭毯子,由後麵扶梯麯摺上去。到瞭閣子中間,靠窗一張桌子旁邊坐下,朝東觀看,隻見海中自浪如山,---望無際,東北青煙數點,最近的是長山島,再遠便是大竹、大黑等島瞭。那閣子旁邊風聲呼呼價響,仿佛閣子都要搖動似的,天上雲氣一片一片價疊起。隻見北邊有一片大雲,飛到中間,將原有的雲壓將下去,並將東邊一片雲擠的越過越緊,越緊越不能相讓,情狀甚為譎詭,過瞭些時,也就變成一片紅光瞭。慧生道:“殘兄,看此光景,今兒日齣是看不著的瞭。”老殘道:“天風海水,能移我情。即是看不著日齣,此行亦不為辜負。”章伯正在用遠鏡凝視,說道:“你們看,東邊有一絲黑影隨波齣沒,定是一隻輪船由此經過。”於是大傢皆拿齣遠鏡對著觀看。看瞭一刻,說道:“是的,是的。你看,有極細一絲黑綫,在那天水交界的地方,那不就是船身嗎?”大傢看瞭一迴,那輪船也就過去看不見瞭。慧生還拿遠鏡左右觀視,正在凝神,忽然大叫:“噯呀,噯呀!你瞧,那邊一隻帆船在那洪波巨浪之中,好不危險!”兩人道:“在什麼地方?”慧生道:“你望正東北瞧,那一片雪白浪花,不是長山島嗎?在長山島的這邊,漸漸來得近瞭。”兩人用遠鏡一看,都道:“噯呀,噯呀!實在危險得極,幸而是嚮這邊來,不過二三十裏就可泊岸瞭。”
  相隔不過一點鍾之久,那船來得業已甚近。三人用遠鏡凝神細看,原來船身長有二十三四丈,原是隻很大的船。船主坐在舵樓之上,樓下四人專管轉舵的事。前後六枝桅杆,掛著六扇舊帆,又有兩枝新桅,掛著一扇簇新的帆、一扇半新不舊的帆,算來這船便有八枝桅瞭。船身吃載很重,想那艙裏一定裝的各項貨物。船麵上坐的人口,男男女女,不計其數,卻無篷窗等件遮蓋風日,同那天津到北京火車的三等客位一樣。麵上有北風吹著,身上有浪花濺著,又濕又寒,又飢又怕。看這船上的人都有民不聊生的氣象。那八扇帆下,各有兩人專管繩腳的事。船頭及船幫上有許多的人,仿佛水手的打扮。
  這船雖有二十三四丈長,卻是破壞的地方不少。東邊有一塊,約有三丈長短,已經破壞,浪花直灌進去;那旁,仍在東邊,又有一塊,約長一丈,水波亦漸漸浸入;其餘的地方,無一處沒有傷痕。那八個管帆的卻是認真的在那裏管,隻是各人管各人的帆,仿佛在八隻船上似的,彼此不相關照。那水手隻管在那坐船的男男女女隊裏亂竄,不知所做何事。用遠鏡仔細看去,方知道他在那裏搜他們男男女女所帶的乾糧,並剝那些人身上穿的衣服。章伯看得親切,不禁狂叫道:“這些該死的奴纔!你看,這船眼睜睜就要沉覆,他們不知想法敷演著早點泊岸,反在那裏蹂躪好人,氣死我瞭!”慧生道:“章哥,不用著急。此船目下相距不過六七裏路,等他泊岸的時候,我們上去勸勸他們便是。”
  ……

前言/序言

  《老殘遊記》是晚清四大譴責小說之一,曾人選中學課本,其中的名段如明居湖聽書等早已傢喻戶曉。作為中國小說史上的經典之作,這部作品有許多可說之處。要全麵深入地理解這部小說,首先要從其作者講起。
  一
  劉鶚名夢鵬,字雲摶,譜名震遠。現在熟悉的劉鶚之名是他本人後來改的,並改字鐵雲,又字公約,後人因此稱其為鐵雲先生。至於劉鶚的名號及筆名,則有很多,人們較為熟知的有洪都百煉生、鴻都百煉生、蝶隱、抱殘守缺齋主人等。
  根據在各個時期的經曆和特點,可以將劉鶚的人生分成如下四個階段。
  從鹹豐七年(1857)到光緒十三年(1887),即劉鶚從1歲到3工歲,這是劉鶚人生的第一個階段,也可以說是劉鶚走嚮社會前的準備階段。
  劉鶚的先祖是抗金名將,與嶽飛、韓世忠等人齊名。其祖父是一位安守本分的農民,後來在鎮江城內開瞭一傢頭巾店,並沒有治下什麼産業。到他的父親劉成忠這一代,情況發生瞭較大的改變。劉成忠(1818一1884),字子恕,鹹豐二年(1852)得中進士,與李鴻藻、倪文蔚、王文韶等人為同榜,曆任翰林院編修、祥符縣知縣、汝寜府知府、開歸陳許道等.他常年在外為宦,主要是在河南做官,曾平定撚軍的叛亂,治理黃河水患。
  齣生在這樣的傢庭裏,劉鶚從小就受到良好的教育。十九歲之前,劉鶚一直跟隨父母,在他們身邊讀書。他自小聰慧,四歲的時候即跟著姐姐學認字,很早就能背誦《唐詩三百首》,七八歲的時候,劉鶚開始跟著傢塾教師讀書。
  劉鶚曾嘗試過學而優則仕的道路,於光緒二年(1876)、光緒十二年(1886)兩次到南京參加鄉試,但都未能成功。特彆是第二場鄉試,還未考完,他就主動放棄瞭。與二百多年前的蒲鬆齡不同,他沒有在科舉這條路上耗費更多的時間和精力,而是選擇棄絕功名,走上瞭一條全新的人生道路。起初劉鶚想通過經商自食其力,他先是在淮安開瞭一個煙鋪,後在揚州掛牌行醫,再到上海開瞭一傢石倉書局,結果都以失敗而告終。
  從光緒十四年(工888)到光緒二十一年(1895),即劉鶚從32歲到39歲,這是劉鶚人生的第二個階段,既是他初齣茅廬的階段,也是他一舉成名的階段。
  光緒十三年(1887),河南鄭州、開封等地黃河決口,朝廷雖派不少要員治理,但皆無成效。劉鶚早年跟隨父親在河南生活,對這一帶的情況比較瞭解,父親在治河方麵有著豐富的理論和實踐,劉鶚耳濡目染,有著自己的心得體會.
  光緒十四年(工888),劉鶚隻身前往河南,拜謁河道總督吳大激,提齣治水之策。靠著過人的學識和纔乾,他協助吳大激解決瞭工程的閤龍問題,並參與繪製《豫直魯三省黃河圖》。光緒十六年(1890),劉鶚被山東巡撫張曜調到山東任黃河下遊提調官,繼續為治河效力。這意味著劉鶚的纔乾獲得瞭認可。
  這一時期劉鶚主要生活在河南、山東兩地。其間,他結交瞭一些誌同道閤的好友,如姚雲鬆、羅振玉等。特彆是與羅振玉,後來更是成為莫逆之交。劉鶚請羅振玉擔任孩子的傢庭教師,後來又與羅振玉結為兒女親傢。
  光緒二十一年(1895),山東巡撫福潤以“奇纔異能”之名保舉劉鶚,選送其至總理各國事務衙門考驗,以知府任用。稍後,他離開濟南,前往北京,開始瞭一種全新的生活。
  從光緒二十二年(1896)到光緒三十三年(1907),即劉鶚從40歲到5工歲,這是其人生的第三個階段。這一階段是劉鶚人生的一個黃金時期,其平生事業和成就多是在這一階段完成的。比如修建鐵路、開辦煤礦、京師賑災、搜羅古董、寫作《老殘遊記》《鐵雲藏龜》等等。
  到北京後,劉鶚即開始四處奔走,他積極參與蘆漢、津鎮等鐵路的修建,在山西、河南等地開辦礦業,在北京、上海等地創辦公司,成為一位引人注目的實業傢。他有很多宏大的計劃,比如創辦銀行、開辦自來水公司等,並為之積極奔走,但由於各種因素的限製,大部分未能實現。因在浙江開礦,他還招緻瞭漢奸等罵名,成為一個極具爭議的人物。
  興辦實業之餘,劉鶚還廣為搜羅各類古董,從龜甲獸骨到瓦當古幣,從陶器封泥到碑帖字畫,從善本古籍到唐宋古琴,無不廣為搜羅。經過數年積纍,傢中不乏奇珍異寶、珍本秘籍,卓然成為國內收藏大傢。特彆是其對甲骨文的收藏與研究,更是受到後人的高度評價,他也因此成為中國甲骨文研究的先驅者和開創者。
  小說《老殘遊記》寫於這一階段。
  從光緒三十四年(1908)到光緒三十五年(1909),即劉鶚52歲到53歲。這是劉鶚人生的第四個階段,也是最後一個階段。光緒三十四年(1908),農曆新年還沒有過去,劉鶚就得到瞭清廷要抓捕他的消息。此前他也有過類似的經曆,以為這次清廷也不過是虛張聲勢而已。劉鶚沒有想到的是,在袁世凱的堅持下,清廷這次動瞭真格。幾個月後,他在南京被捕,罪名是私賣國庫糧食之類,隨後流放到新疆。
  宣統元年七月初八(1909年8月23日),飽受病痛和精神摺磨的劉鶚走完自己的人生旅程,客死異鄉。一III翻
  在《老殘遊記》初編的自序中,劉鶚這樣介紹自己的創作動機:
  吾人生今之時,有身世之感情,有傢國之感情,有社會之感情,有種
  教之感情。其感情愈深者,其哭泣愈痛。此鴻都百煉生所以有《老殘遊
  記》之作也。
  可見這部小說是劉鶚的哭泣之作,他是為身世、傢國、社會、種教而哭泣。“棋局已殘,吾人將老,欲不哭泣也得乎?”顯然,劉鶚是針對現實有感而發.當時的局勢正如劉鶚所形容的,曾經不可一世的大清帝國開始走嚮窮途末路。外有強敵,內有革命,風雨飄搖,朝不保夕,可謂氣數已盡,到瞭“棋’局已殘”的階段。
  至於他個人,雖然興辦實業多年,卻並不順利,以失敗居多,還落瞭個漢奸的罵名,世人紛紛指責他。這些都讓他感到壓抑和苦悶,由此産生一種強烈的錶達欲望,於是以小說的形式抒發內心難以抑製的情感,同時也為自己的言行辯護,以求得世人的理解。這是劉鶚創作《老殘遊記》這部小說的深層動機。
  《老殘遊記》主要寫一位遊方醫生老殘在山東等地遊曆途中的所見所聞,作品描繪的多是劉鶚本人所熟悉的生活,如行醫、治河等,所寫景色及風物也都是他親身經曆過的,因此作品帶有一定的自傳色彩,並具有一種紀實的風格.
  作者以本人為原型,寫自己所經曆和熟悉的生活,寫起來自然會得心應手,為作品帶來一種現場感和逼真感,賦予作品鮮明的寫實風格。以老殘這個走街串巷的遊醫為主人公,實際上也就設定瞭作品的敘述視角和口吻,那就是以一個社會邊緣人的角度來觀察和思考眼前所發生的一切。老殘這個人物同時還具有結構功能,那就是以他的遊蹤將各自獨立的人物、事件串聯起來,形成一個相對完整的故事。
  小說所寫其他人物形象也大多有其生活原型,比如明湖居聽書這一部分所描繪的白妞,又名白妮,本名王小玉(工867一?),是光緒年間活躍在山東的一位技藝高超的女鼓書藝人。劉鶚將她寫進作品,對其演唱技藝進行瞭繪聲繪色、極為傳神的描寫,藉助文學的形式使這位民間藝人的名字為世人所熟知。小說裏所寫的官員亦是如此,張宮保的原型為山東巡撫張曜,清官玉賢影射毓賢。高紹殷、桃雲鬆、劉仁甫、王子謹等人物,也都是有生活原型的。以周圍所熟知的真實人物為原型來塑造作品形象,這是自清代中期《儒林外史》《紅樓夢》等小說之後逐漸形成的一個創作傳統,《老殘遊記》繼承瞭這一文學傳統,並有拓展之處。相比之下,《老殘遊記》的個人色彩更為鮮明,紀實性更強。
  在思想內涵上,這部作品有如下三個方麵值得關注:
  一是對清官的獨到認識.劉鶚在作品中塑造瞭玉賢、剛弼這兩位比較特彆的清官形象,他們與《包公案》《三俠五義》《海公案》《施公案》《彭公案》等傳統小說中所描寫的包拯、海瑞等清官形象完全不同,而是明確將其作為負麵人物進行揭露和譴責,這無疑是《老殘遊記》的一大創新。正如作者在第十六迴的評點中所說:“曆來小說,皆揭贓官至惡,有揭清官之惡者,白《老殘遊記》始。”
  在傳統小說、戲麯作品中,包公、海公往往是被極力歌頌的對象,他們清正廉潔,愛民如子,成為弱勢民眾的保護神。劉鶚筆下的兩位清官則不是這樣,從錶麵上看,他們確實不貪汙,不受賄,地方治理效果也是不錯的,達到路不拾遺的程度,玉賢為此而得以升遷。但真實的情況則令人觸目驚心,這兩位清官的好名聲是以當地百姓的鮮血和生命換來的,他們獲取美名的目的不是齣於個人的理想,更不是齣於愛民,而是為瞭自己的名聲和前程。
  劉鶚常年混跡於官商之間,有著十分豐富的人生閱曆,瞭解中國社會的遊戲規則,他似寫實的手法揭露瞭所謂清官的真相,以殘酷的事實打破世人的清官夢,對此他有很清醒的認識:“贓官可恨,人人知之。清官尤可恨,人多不知。蓋贓官自知有病,不敢公然為非;清官則自以為我不要錢,何所不可?剛愎自用,小則殺人,大則誤國。”(《老殘遊記》第十六迴評點)
  這是劉鶚對中國社會深刻觀察的結果。那些貪官贓官雖然在道德上有些汙點,但他們“自知有病,不敢公然為非”,反而會約束自己的行為,不敢公然為非作歹,而且受瞭人傢的賄賂,還是要做些事情的。事實上,行賄送禮並非都是在做違法的事情,像修建鐵路、開辦礦業這些事情,盡管都很正當,但在晚清的社會環境中,要想獲得經營權,不嚮主事者進行打點,肯定是行不通的。劉鶚正是這樣做的,無論是修建蘆漢鐵路,還是在山西、河南開辦礦業,劉鶚都采取瞭行賄送禮的方式,在京城找關係、走門路,為此得到瞭許多惡名,承受著社會輿論的強大壓力。
  這也讓劉鶚認真思考這一問題,貪官贓官固然可恨,但他們也做瞭一些事情,而當時的清官如毓賢、李秉衡之流,他們就沒有問題嗎?他們對社會的貢獻就一定超過貪官贓官嗎?正是懷著這一心態,劉鶚在《老殘遊記》中專門對那些所謂的清官進行描寫,寫齣其比貪官贓官更為可恨之處,讓讀者認清他們的真麵目。如果沒有對官場多年的深入瞭解和思考,是不會提齣這一問題的。
  二是對太榖學派思想的宣傳。劉鶚是太榖學派的虔誠信徒,其平生事業都是在踐行太榖學派的學說。在初編的第八迴至十一迴,劉鶚通過文學化的筆法闡述和宣傳太榖學派的主要思想。魯迅在評論該書時,曾專門談及這一點:“作者信仰,並見於內。”(魯迅《中國小說史略》,人民文學齣版社1973年版)這句話是解讀《老殘遊記》的一把鑰匙,不瞭解劉鶚的思想信仰,不瞭解在當時頗為流行的太榖學派,就不知道作者到底在說些什麼,會墜人其設置的神秘氛圍中,更談不上對作品準確、深入的理解。
  如果說有關玉賢、剛弼殘暴成性、草菅人命的描寫是在尋找病源的話,這一部分的描寫就是在開藥方。對太榖學派思想的闡釋主要是通過嶼姑、黃龍子兩人與申子平的對話實現的.故事地點在桃花山,這是一個遠離塵世的世外桃源,也是作者所嚮往的理想世界。按照作品的設計,瑪姑、黃龍子是太榖學派的代言人,而申子平則是一位聆聽者和見證者,在這一部分內容中,他還起到串聯情節的綫索作用。
  三是對時局的認識,這主要錶現為作者的政治態度。在《老殘遊記》一書中,劉鶚對“北拳南革”皆持反對態度,由此可見其對時局的獨到認識及政治態度。因為這個緣故,該書在1949年之後受到批判和指責,劉鶚也被戴上漢奸、反動文人等帽子。長期以來,這幾乎成為人們公認的《老殘遊記》思想的一大缺陷。對這一問題,究竟該如何去認識和評價呢?
  從作品的相關描寫來看,劉鶚確實是反對北拳南革的,其態度也是很明確的。他藉小說人物黃龍子、瑪姑、申子平之口,認為北拳南革“都是阿修羅部下的妖魔鬼怪”,北拳“鼓惑鄉愚”,南革則“破敗瞭天理國法人情”。相比之下,他更反對南革,認為南革對國傢危害更大。
  從生平經曆來看,劉鶚齣身於官宦之傢,後為太榖學派信徒,以養天下為己任,雖為候補道員,但並未擔任實職,對政治參與不多,更多是投身於各類實業。但他關心國事,具有憂國憂民的情懷,對當時列強瓜分中國的局勢是十分擔憂的。相比之下,他更務實,不贊成激進的革命,也不贊成排外的拳民’而是希望發展實業,以此作為富國強民的手段。其政治立場趨於保守,相比之下,對改良有著較多的認同。
  當時大清帝國正處於風雨飄搖中,各種學說紛紛齣現,呈現齣眾聲唁嘩的景象,劉鶚的政治態度在當時並非主流,但也代錶瞭相當一部分人,自有其閤理性,並非漢奸、頑固等詞所能涵蓋。
  四
  在藝術上,《老殘遊記》這部小說頗有可圈可點之處,劉鶚對傳統小說較為熟悉,對其中一些藝術手法運用得相當純熟,在此基礎上進行不少創新,取得瞭很高的藝術成就。其中如下兩個方麵是值得注意的:
  一是小說寫實手法的采用.《老殘遊記》無論是對主要人物老殘的塑造,還是故事情節的設計,大多是以作者劉鶚本人的親身經曆為素材,這樣,作品就帶有一定的自傳色彩和鮮明的寫實風格。這種寫實風格一方麵取決於作品的人物、內容,另一方麵也與作者使用的藝術手法相關。
  作品所寫無論是遊曆濟南還是搖鈴行醫,無論是聚會餐飲還是黃河水患,多為日常生活中時常可以看到的人物和場景,劉鶚對此無不進行精心描繪,達到瞭很高的水準。其中最為讀者稱道的就是敘景狀物。所謂敘景狀物,就是對景物的描寫和對事物的摹繪,這是《老殘遊記》的一大亮點。魯迅對此有著很高的評價:“敘景狀物,時有可觀。”(魯迅《中國小說史略》)
  這裏先說景物描寫。書中有多處對景物進行瞭細緻的描繪,如蓬萊閣看日齣、遊覽大明湖、尋訪濟南四大名泉、黃河敲冰等。之所以說“可觀”,是因為作者不僅寫得非常形象、逼真,而且也非常傳神,寫齣瞭景物的特色與韻味。對《老殘遊記》中的景物描寫,劉鶚本人滿意,讀者及研究者也都給予相當高的評價,前文已提到魯迅的賞識,鬍適也有類似的評價:“《老殘遊記》在中國文學史上的最大貢獻卻不在於作者的思想,而在於作者描寫風景人物的能力。古來作小說的人在描寫人物的方麵還有很肯用氣力的,但描寫風景的能力在舊小說裏簡直沒有。”(鬍適《老殘遊記》序)
  接下來再說狀物,所謂狀物,就是對各類人物及事物的描寫。與對風景的精細描繪一樣,劉鶚對人物、事物的描寫也是獨具匠心,相當成功的。正如鬍適所言:“《老殘遊記》最擅長的是描寫的技術,無論寫人寫景,作者都不肯用套語爛調,總想熔鑄新詞,作實地的描畫。在這一點上,這部書可算是前無古人瞭。”(鬍適《老殘遊記》序)這是連《紅樓夢》都未能完全做到的,該書在寫景狀物方麵有著不俗的造詣,但也不能否認,它還未能完全脫去“套語爛調”,還是帶有一些痕跡。而《老殘遊記》則完全擺脫瞭這些程式化的東西,以一種全新的筆調來摹人寫物,達到一個新的境界。
  二是對西方小說特彆是偵探小說的藉鑒、模仿。除瞭繼承、藉鑒中國傳統小說的思想和技法,劉鶚在創作《老殘遊記》時還明顯受到西方小說,尤其是偵探小說的影響。在作品的第十五迴到第二十迴,作者整整用瞭六迴的篇幅來寫白子壽、老殘對魏謙父女冤案的偵破與糾正。
  傳統小說通常按照案件發生的自然順序來寫,先寫案件的由來和經過,再寫破案的過程,最後是對凶手的處罰。《老殘遊記》顯然沒有采用這種寫法,而是采取倒敘,從案件的中間寫起。黃人瑞給老殘講述案情時,不僅賈氏一傢十三口已經死去,而且就連案件都已經接近審結。老殘介入這個案件是從給宮保寫信,要求派白子壽復審開始的.這是偵探小說的寫法,與傳統公案小說有著明顯的不同,給人耳目一新之感,難怪有研究者稱《老殘遊記》的這段描寫是“現代偵破小說的開端”(陳遼《現代偵破小說的開端》)。
  清末民初,以《福爾摩斯探案集》為代錶的西方偵探小說作品相繼傳人中國,一紙風行,引起廣泛關注,對中國小說的創作産生瞭深遠影響。劉鶚知識淵博,樂於接受新生事物,對西方文化有較多瞭解,將偵探小說的寫法應用到自己的小說中。在作品第十八迴,白子壽請求老殘協助破案,對他說:“這種奇案,豈是尋常差人能辦的事?不得已,纔請教你這個福爾摩斯呢。”直接點齣福爾摩斯這個名字,可見劉鶚是讀過當時流行的《福爾摩斯探案集》的,他的藉鑒是自覺的、有意識的。
  值得注意的是,《老殘遊記》沒有完全放棄公案小說的傳統寫法,也沒有完全照搬西方偵探小說,而是藉鑒偵探小說的手法講述一個中國版的公案故事。較之偵探小說,《老殘遊記》所寫的魏氏父女冤案要沉痛得多。西方偵探小說為瞭襯托偵探如福爾摩斯的高明,也會采用誤導的寫法,這更多齣於敘事的考慮,而魏氏父女的冤案則是指嚮清官可恨這一意旨,草菅人命的剛弼成為主角,兩者立意不同。
  在案件的後半段,老殘擔任瞭偵探的角色,但他與福爾摩斯這類偵探形象不同。後者內涵相對單純,主要承擔破案任務,而老殘則不然,糾正冤案不過是其救世的一個體現,他無意於做偵探,而是通過走街串巷的方式實現其醒世、救世的目的。劉鶚在《老殘遊記》中用如此多篇幅來寫一個公案故事,其中固然有藉鑒、模仿偵探小說的用意在,更多的則是齣於創作的需要,為瞭寫齣清官之可恨,為瞭突齣老殘這個人物形象。
  從上述兩個方麵來看,《老殘遊記》無論是立意還是寫法,都與中國傳統小說存在著較大的差彆。該書是一部特色獨具的小說作品,其特色非常鮮明,其中國小說經典地位的取得並非偶然。
滄海拾遺:清末民初的世態畫捲與人性探微 本書匯集瞭多部深刻反映清末民初社會風貌與復雜人性的重要小說作品,旨在通過文學的棱鏡,重現那個風雲變幻的時代底層社會的真實麵貌、知識分子的掙紮與民間疾苦的呐喊。這些作品風格各異,或以辛辣的筆觸揭露官場的腐敗與黑暗,或以細膩的文字描摹普通百姓的悲歡離閤,共同構成瞭一幅波瀾壯闊的清末民初世態圖景。 第一部:《官場現形記》(節選精華版) 本書收錄瞭晚清傑齣小說傢李伯元的鴻篇巨製《官場現形記》的精選章節。這部作品以其超凡的諷刺力度和對社會現實的深刻洞察力,被譽為中國近代諷刺小說的巔峰之作。小說通過描繪一個虛構的官員群體——以“鳳先生”為核心的官僚集團的升遷、傾軋與墮落,淋灕盡緻地展現瞭晚清官場“文恬武嬉,吃拿卡要”的生態鏈條。 我們聚焦於那些為瞭蠅頭小利而扭麯人性的個體,他們如何運用權術、鑽營鑽營,如何將道德倫理置於可有可無的地位。書中對“紳士”這一特定社會階層的刻畫尤為精彩,他們既是舊製度的受益者,也是其最頑固的維護者,在麵對新思想與新變革時的虛僞與怯懦被毫不留情地揭露。章節選段著重展現瞭幾個關鍵場景:一場旨在巴結上司的盛大宴會、一次充滿欺詐性的土地買賣,以及一次麵對民間訴訟時,官員們如何通過“和稀泥”來鞏固自身地位的伎倆。 閱讀這些片段,讀者仿佛置身於一個由假麵具構築的社會,空氣中彌漫著銅臭味和虛僞的恭維聲。它不僅僅是對過去的控訴,更是對權力腐蝕人心的永恒警示。 第二部:《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片段精選) 與《官場現形記》側重於體製內的黑暗不同,這部由“譴責小說”代錶作傢吳趼人創作的作品,則將筆觸伸嚮瞭更廣闊的社會領域,涵蓋瞭政治、經濟、教育、外交等多個層麵。我們精選瞭其中關於“時髦病”和“洋務運動”的片斷。 小說描繪瞭二十年間中國社會所經曆的種種怪異現象和荒誕不經的事件,體現瞭作者對社會弊病的強烈憤慨和改良的迫切願望。精選的片段重點描繪瞭幾類典型人物: 1. 癡迷“洋貨”的士紳: 他們盲目追逐西方新奇事物,卻對事物的本質一知半解,鬧齣諸多笑話,反映瞭當時社會在東西方文化碰撞下的迷失與淺薄。 2. 藉“維新”之名牟利的投機者: 展現瞭在社會轉型期,一些人如何利用口號和概念,行斂財之實的醜態。 3. 教育體製的僵化與虛僞: 通過對新式學堂中迂腐教條的描寫,揭示瞭即便是在推動新式教育的背景下,依然難以擺脫的傳統束縛。 這些片段如同無數分散的剪影,共同拼貼齣晚清社會在急劇變遷中所展現齣的“怪”與“病”,其批判的鋒芒直指社會結構的深層矛盾。 第三部:《孽海花》(精選人物側寫) 《孽海花》是晚清小說中較為獨特的一部,它在繼承譴責小說傳統的同時,融入瞭更多對女性命運的關懷與對傳統文人精神世界的探索。本書選取瞭著重刻畫江南名妓群體和落魄士大夫命運的章節。 小說細膩地描摹瞭舊時代女性的悲劇命運,她們身處社會底層,卻以其纔情和智慧,在汙濁的泥淖中掙紮求生。這些女性角色,如纔情橫溢卻命運多舛的妓傢,她們並非臉譜化的“紅顔禍水”,而是擁有復雜內心和悲劇宿命的個體。 同時,書中對那些試圖在亂世中保持氣節,卻最終被現實碾壓的舊式文人的描寫,也令人深思。他們的懷纔不遇,他們的清高與妥協,摺射齣傳統知識分子在新的曆史洪流麵前的無力感和精神睏境。 第四部:民間疾苦與時代轉摺 本部分收錄瞭一些以地方風情和民間故事為載體的中短篇小說選段(注:非長篇小說集中段落)。這些選段多以散文筆法,描繪瞭廣闊的鄉村和市鎮,關注焦點在於地方鄉紳對農民的壓榨、地方士紳之間的權力鬥爭,以及普通民眾在天災人禍麵前的集體無助。 通過對具體地域風俗的描摹,我們得以窺見宏大曆史敘事之下,無數個體生命所承受的日常重負。例如,某地賑災款被層層剋扣,最終到達災民手中的隻是殘羹冷炙的場景;或某一小鎮因地方官的偏私而引發的群體性衝突。這些描繪,旨在突齣“民生在草芥”的殘酷現實。 總結:曆史的迴響 這四部分精選的作品,雖然各有側重,但它們共同指嚮一個主題:一個舊的時代是如何在內部的腐朽和外部的衝擊下,走嚮必然的終結。 它們以白描、誇張、諷刺等多種藝術手法,為我們保留瞭那個特定曆史時期的“聲音”。這些聲音,有知識分子的嘆息,有底層民眾的哀嚎,也有權力者囂張跋扈的笑聲。閱讀這些文字,不僅是對文學藝術的欣賞,更是一次對曆史深層肌理的探究。它們提醒我們,每一次社會變革的背後,都凝聚著無數人的真實經曆與深刻體驗。 本書的編排,旨在提供一個多維度的觀察視角,讓讀者在不同的故事綫索中,感受到那個時代強烈的矛盾與掙紮,體會文學作為曆史見證者的獨特價值。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書的裝幀設計真是深得我心。封麵采用瞭一種古典的宣紙質感,墨色的字體顯得古樸典雅,與書名“崇文館”的韻味非常契閤。內頁的紙張選擇也很有講究,不是那種刺眼的亮白,而是略帶米黃色的道林紙,長時間閱讀也不會感到眼睛疲勞。更讓我驚喜的是,排版上特意為注釋部分留齣瞭足夠的空間,而且字體大小適中,閱讀起來非常舒服。尤其是一些重要的曆史背景和民俗習慣的解釋,都清晰地標注在旁邊,讓我這個對清末社會不太瞭解的讀者,能夠輕鬆跟上故事情節的脈絡。這種對細節的關注,體現瞭齣版方在提升閱讀體驗上的用心良苦,讓人感覺這不僅僅是一本書,更像是一件精心打磨的藝術品。

評分

閱讀體驗的流暢度,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注釋的質量和整閤方式。這本書在這方麵做得相當到位。很多曆史小說閱讀起來最怕的就是遇到晦澀難懂的詞匯或典故,讀到關鍵時刻還得頻繁停下來查閱。但在這本《老殘遊記》的注釋本中,編者似乎預判瞭讀者的所有疑問,並以一種不打擾主綫敘事的方式呈現齣來。注釋不是生硬地堆砌在書末,而是巧妙地融入文本的腳注中,既保證瞭閱讀的連貫性,又提供瞭必要的知識支撐。這種“潤物細無聲”的編排手法,極大地提升瞭閱讀的沉浸感,讓我能夠完全沉浸在老殘那遊曆山河、針砭時弊的旅程之中,真正體會到作者想要傳達的那份悲憫情懷。

評分

作為一名追求閱讀“無障礙”體驗的讀者,我必須贊揚一下這個版本的“無障礙閱讀版”的理念。這並不僅僅是說字體夠大,而是指它在內容呈現上做瞭深層次的去蕪存菁與結構優化。編者顯然沒有將“無障礙”理解為“簡化”,而是通過清晰的章節劃分和現代漢語的輔助說明,讓這部經典作品能夠跨越時代的鴻溝,觸及更廣泛的讀者群體。即便是初次接觸中國古典小說的年輕讀者,也能通過這些輔助性的文字導引,快速把握人物關係和復雜的社會圖景。這使得原本可能因時代久遠而産生閱讀隔閡的作品,煥發齣新的生命力,實現瞭真正意義上的文化傳承與普及。

評分

這本書的整體格調非常正統,散發著一種老派文人的沉靜氣息。它不是那種追求時尚前衛設計的版本,而是忠實於文本本身的樸素和厚重。書的裝幀材質和內文的排版風格,都讓人聯想到二十世紀初的文化氛圍,仿佛拿在手裏,就能感受到那個時代知識分子對文字的敬畏之心。拿在手中閱讀時,紙張與指尖的摩擦感,以及油墨散發齣的淡淡的、不易察覺的油墨香,都營造齣一種儀式感。這種對於傳統閱讀載體質感的堅持,在如今充斥著電子屏幕的時代,顯得尤為珍貴和難得,讓人願意放慢腳步,細細品味文字的力量。

評分

從一個長期關注經典重述的讀者的角度看,這部《老殘遊記(注釋本 無障礙閱讀版)》的齣版,無疑是教科書級彆的範本。它成功地在“尊重原貌”與“適應現代讀者需求”之間找到瞭一個黃金分割點。注釋的精準性,避免瞭過度解讀的風險,保證瞭對原著思想的忠實傳達;而排版的優化,則確保瞭閱讀過程的舒適性與高效性。總而言之,這是一個真正做到瞭“精益求精”的版本,無論你是文學研究者,還是僅僅想重溫經典故事的普通愛好者,都能從中獲得極大的滿足感。它在市麵上眾多版本中脫穎而齣,成為我書架上不可或缺的一本“工具書兼收藏品”。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