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麯日記(修訂版)

昆麯日記(修訂版)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張允和 著,歐陽啓名 編
圖書標籤:
  • 昆麯
  • 戲麯
  • 傳統文化
  • 藝術
  • 錶演
  • 中國戲麯
  • 文化遺産
  • 戲麯藝術
  • 昆麯藝術
  • 日記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浙江大學齣版社
ISBN:9787308168144
版次:1
商品編碼:12237027
包裝:平裝
開本:32開
齣版時間:2017-10-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936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昆麯日記》記錄瞭北京昆麯研習社從創辦以來的日常活動,記錄瞭自1956年以來諸多社會文化名流對昆麯傳承的支持,包括文化部、文化局以及各劇院團對昆麯事業做齣的不懈努力,也記錄瞭海內外麯友對於昆麯事業的執著內容豐富,史料翔實,對於研究以及熱愛、支持昆麯的各方人士來說,本書都是不可多得的必藏之書。
  麯友同期,伶人往事,文人雅集,名流過從,珍貴豐富的昆麯劇目,妙趣撗生的自製麯謎,意味雋永的昆壇軼事。本書展示瞭一項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産的火種是如何被保護和流傳下來的。

作者簡介

  張允和(1909-2002),安徽閤肥人,長於蘇州。當代著名昆麯研究傢,著名的"張傢四姐妹"("閤肥四姊妹")中的"二姐",中國語言文字專傢、漢語拼音的締造者之一周有光先生的夫人。1932年畢業於上海光華大學。1956年參加俞平伯主持的北京昆麯研習社,1980年至1987年間任北京昆麯研習社主任委員,著有《多情人不老》、《最後的閨秀》、《張傢舊事》、《昆麯日記》《浪花集》等,並主辦傢庭刊物《水》雜誌。

目錄

序……………………………………………………… 硃傢溍 i
《昆麯日記》正文
1956年… …………………………………………………… 001
1957年… …………………………………………………… 031
1958年… …………………………………………………… 171
1959年… …………………………………………………… 179
1978年… …………………………………………………… 183
1979年… …………………………………………………… 191
1980年… …………………………………………………… 245
1981年… …………………………………………………… 303
1982年… …………………………………………………… 381
1983年… …………………………………………………… 475
1984年… …………………………………………………… 553
1985年… …………………………………………………… 647
附錄一:麯人名錄……………………………………………………… 751
附錄二:北京昆麯研習社大事記……………………………………… 793
一份珍貴的當代昆麯史料
——讀《昆麯日記》…………………………… 樓宇烈 862
待等時來風便
——寫在《昆麯日記》即將齣版之際………… 鬍 忌 865
永遠不落的彩虹……………………………………… 許宜春 882
奇人奇書…………………………………… 金傢昆、餘心正 887
後 記……………………………………………… 歐陽啓名 891
跋……………………………………………………… 周有光 895
齣版說明…………………………………………………………896
閤肥張傢世係簡錶……………………………………………… 897
常州周傢世係簡錶……………………………………………… 899

前言/序言

  允和錶姐的遺著《昆麯日記》將要齣版。錶姐夫周有光先生命我寫一篇序,把一部分稿件托人帶給我讀。這些稿本一部分是1956年9月14日到1958年8月17日的,另一部分是從1978年11月18日到1981年12月29日的。讀這些日記,我的感受好像
  是和錶姐對坐長談一般,她的音容笑貌躍然紙上。
  允和錶姐自幼愛好昆麯,曾登颱演過《牡丹亭·遊園驚夢》《玉簪記·茶敘》《西廂記·佳期》等。中年以後有時還演醜角,如《風箏誤·驚醜》。但她不止於醉心演齣,她的精力的更大部分是為喜愛昆麯的人做許多彆人不耐煩做的事。如1956年她與俞平伯先生共同創辦北京昆麯研習社,1979年為北京昆麯研習社恢復活動而奔走呼籲,從嚮文化部、文聯提齣申請,到租藉場地、服裝,再到準備麯社活動時用的簽到簿、茶葉等等,可謂事無巨細。許多北京昆麯研習社的麯友大概都會記得,當年每逢演齣,允和錶姐總要在傢裏燒一兩樣可以涼吃的點心,帶到後颱。為瞭昆麯的搶救保存不遺餘力,這句話用在允和錶姐身上是最閤適的。
  日記中所記載的人差不多我都認識,所記載的事情差不多我都知道,並且其中屢次齣現我的名字。例如,1980年北京昆麯研習社恢復正常活動後的第二次公演,她記載瞭全場節目,最後一齣《麒麟閣·激秦三擋》硃傢溍演秦瓊。並且記載著這一次的公演中,最小的演員是《遊園》裏演春香的樊翠雲,是十五歲的初中生。最大的是演秦瓊的硃傢溍,今年六十七歲,是故宮博物院的研究員,還有在我的名字前加兩個字的評語“虧他”,言《三檔》是一齣難度很大的武戲。我記得,這一次演齣的次日我就離開北京到武當山去做地麵上文物考察,一個月以後纔迴到北京。從那時起我知道允和錶姐寫日記。因為當我不在傢的時候,《北
  京晚報》刊載瞭一篇吳小如先生介紹我們演《麒麟閣》的文章,她給我看,我看完以為是給我的,就揣起來,她說:“你不要拿走,我還要跟我的日記一起歸檔。”我這纔知道,她的日記是含有“檔案”性質的。這張報紙屬於附件,所以要“歸檔”。她對於北京昆麯研習社的演齣實況照片、說明書、通知單、有關的來往信件、錄音帶、錄像帶,這些統統歸檔保存。在《昆麯日記》裏肯定還有大量如同這張《北京晚報》一樣的附件,同樣都是珍貴難尋的曆史記錄。
  《昆麯日記》一書,不僅記載瞭北京昆麯研習社的活動,還包括各地昆麯領域的大事,是一部珍貴的當代昆麯史料。


梨園舊夢:江南戲麯藝人百年流變史 一、 引子:鏡颱上的硃砂與塵埃 江南自古便是戲麯的溫床,而昆麯,作為“百戲之祖”,其興衰榮辱,無不與這片土地的文脈緊密相連。本書並非聚焦於某一位藝術傢的個人生涯,而是試圖以一種更為宏闊的視角,描摹自清末民初至當代,江南地區昆麯藝人群體所經曆的社會劇變與藝術傳承的艱難曆程。我們追溯的,是那些隱藏在華美戲服之下、被時代洪流衝刷的普通藝人的命運軌跡。 故事始於二十世紀初葉,彼時,昆麯仍是士紳階層與富賈大戶私傢戲颱上的“雅樂”。在蘇州、杭州、上海等地的私傢園林深處,一批批齣身清寒的童子被“挑進”戲班,開始瞭殘酷而精微的學藝生涯。本書的第一部分,便細緻考證瞭這一時期戲班的內部結構、學戲的“把式”與“規矩”。我們通過翻閱散佚的戲班賬簿、私人信函以及口述史料,力求還原一個封閉、等級森嚴卻又孕育齣極緻藝術的微觀世界。 二、 時代的裂縫:從舊戲園到新舞颱(1920s - 1950s) 隨著近代化的浪潮湧入,傳統戲麯麵臨著前所未有的衝擊。一方麵,以新式學堂和現代報刊為代錶的新文化運動對“舊戲”提齣瞭質疑;另一方麵,戲麯藝人為瞭生存,不得不踏齣私傢園林,走嚮公共戲園。 本書詳述瞭這一轉型期的復雜性。部分老派藝人堅守“正宗”與“雅緻”,對迎閤市井口味的改編嗤之以鼻,他們的觀眾群體逐漸萎縮。而另一些更具商業頭腦和靈活性的伶人,則開始嘗試改良劇目,吸收民間戲麯的元素,以適應日益多元化的城市觀眾。書中詳細對比瞭上海“天蟾舞颱”與蘇州“精武會館”在接納和改編昆麯劇目時的不同策略,分析瞭這些策略如何影響瞭藝人的名聲與收入。 抗戰爆發,戲班的生存環境雪上加霜。許多藝人被迫流離失所,戲箱被散失,專業知識傳承中斷。我們記錄瞭藝人們在淪陷區、大後方甚至淪為流浪藝人的艱辛歲月,探討瞭在國傢危亡之際,藝術的“存續”本身成為一種近乎本能的抗爭。 三、 重塑與熔鑄:集體化浪潮下的個體消融(1950s - 1970s) 新中國成立後,對傳統藝術的“改造”成為主鏇律。昆麯作為“封建糟粕”與“優秀遺産”的兩麵性,使戲麯藝人身處一個矛盾的境地。本書深入研究瞭在這一時期,昆麯藝人如何被納入新成立的戲麯學校、藝術團體的體製之中。 這一階段的重點在於“體製化”。以往的師徒傳承關係被“集體創作”“學院教學”所取代。老一輩的“口傳心授”麵臨著被標準化、符號化的風險。我們追蹤瞭幾位代錶性藝人的經曆:他們如何學習新的政治話語,如何參與到“革新劇目”的創作中,以及在“為工農兵服務”的號召下,他們對自身藝術身份的重新定位。 “文革”期間的衝擊,對以精微、婉約著稱的昆麯藝術造成瞭毀滅性的打擊。本書力求客觀呈現這一時期檔案記錄中缺失的部分——藝術傢的內心世界與私下的艱難維係。那些曾經光芒萬丈的舞颱,被改造成瞭倉庫或會議室,那些精湛的技藝,在長時間的禁演中麵臨著失傳的巨大風險。 四、 沉寂中的微光與復蘇的嘗試(1980s - 2000s) 改革開放的春風再次吹拂,對傳統文化的“撥亂反正”為昆麯的復蘇帶來瞭契機。然而,這並非一條坦途。經曆瞭長期中斷和年輕一代對傳統藝術的隔閡,昆麯麵臨的不僅僅是觀眾的流失,更是“人”的斷代問題。 本書關注瞭兩個核心群體:一是老一輩“搶救式”的學者和藝術管理者,他們如何重新整理、搶救散佚的劇本和麯譜;二是那些在戲麯院校中,懷抱“守舊”情懷的年輕學子,他們如何在新舊觀念的衝突中,艱難地學習那些“失傳”的動作和唱法。 我們通過對幾傢試點昆劇團的調查,分析瞭“市場化”與“保護”之間的張力。究竟是應該像搶救文物一樣將其供奉起來,還是應大膽地進行適應性創新以吸引現代觀眾?這一時期的“復古熱”中,究竟有多少是真愛,多少是曇花一現的文化追捧,本書進行瞭審慎的辨析。 五、 尾聲:流動的遺産 本書的最後一部分,將目光投嚮當代,探討在全球化和數字媒體背景下,昆麯的“流動性”。藝術不再局限於傳統的戲颱,它通過數字化存檔、跨界閤作乃至海外巡演,尋找新的生命力。 我們探討瞭當代觀眾的構成,他們對昆麯的審美起點與百年前的士紳有何不同?新技術如何幫助我們更精確地復原那些失傳的“腔調”和“身段”?同時,我們也不迴避當下存在的挑戰:昆麯的生命力,最終仍取決於能否不斷産生新的、能與時代精神共鳴的優秀創作者與作品。 《梨園舊夢》試圖描繪的,是一幅關於藝術生命力的復雜圖景:它在皇權與民間的夾縫中生存,在革命與改革的洪流中掙紮,最終,在無數無名藝人的執著堅守與時代機遇的碰撞中,得以殘存並緩慢前行。它記錄的不是輝煌的“成功”,而是艱難的“在場”。

用戶評價

評分

初翻開這本書,我立刻被那種近乎虔誠的文字態度所吸引。它不像是一本生硬的學術專著,反而更像是一位老戲迷掏心窩子的話。作者似乎是抱著一種“不吐不快”的熱情,將自己多年來對這門古老劇種的癡迷和感悟傾瀉筆端。特彆是那些關於舞颱幕後的軼事和伶人們的日常生活側寫,讀起來趣味盎然,極大地豐富瞭我對昆麯藝術的立體認知。我以前總覺得昆麯是高高在上的“雅樂”,但通過這些生動的描述,我看到瞭戲麯藝人背後付齣的艱辛和他們對藝術近乎偏執的追求。那些關於布景、服飾、甚至是一道水袖的講究,都體現瞭中華文化中“慢工齣細活”的極緻追求。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拉近瞭普通讀者與高深藝術之間的距離,讓“美”不再遙不可及,而是觸手可及的文化遺産。

評分

坦白說,我並非昆麯的資深愛好者,但這本書的敘事結構和語言風格,卻成功地激發瞭我對這門藝術的好奇心。作者的文字功力令人贊嘆,他似乎有一種魔力,能把那些復雜的程式化錶演,用極其生動的比喻和富於畫麵感的描寫呈現齣來。讀到某一章節描述某一經典摺子戲的“點睛之筆”時,我仿佛真的“看”到瞭那一場演齣,角色的情感起伏、舞颱氣氛的微妙變化,都清晰地浮現在腦海中。這本書的修訂之處,想必是更加精煉瞭某些論述,使得邏輯銜接更為流暢自然。它像是一把鑰匙,為我打開瞭一扇通往傳統審美殿堂的門,讓我開始主動去尋找相關的音頻和影像資料,去印證書中所描繪的美好圖景。這是一種非常積極的閱讀反饋,說明作者的引導是極其有效的。

評分

這本書的深度和廣度,超齣瞭我對任何一本聚焦於單一劇種的讀物的一般預期。它不僅僅是在記錄“昆麯是什麼”,更是在探討“昆麯之美何在”以及“它如何存續”。作者對不同時代背景下,昆麯所麵臨的挑戰與機遇進行瞭深入的剖析,這種曆史縱深感讓閱讀體驗變得非常有價值。我特彆欣賞其中關於劇本文本與舞颱呈現之間辯證關係的探討,這顯示齣作者並非是浪漫化的歌頌者,而是具備批判性思維的觀察者。文字的組織非常嚴謹,引經據典之處皆有齣處,為讀者構建瞭一個堅實的知識框架。對於希望係統瞭解昆麯文化體係,而非僅僅停留在欣賞幾個名段的讀者來說,這本書無疑是一份極其詳盡且富有洞察力的指南,它的信息密度之高,值得反復研讀。

評分

讀完這本書,我感到一種精神上的充盈和沉靜。作者在行文間流露齣對逝去時光的懷戀,但並非是消極的感傷,而是一種帶著敬畏的傳承的期盼。文字的氣韻非常古典,讀起來有一種清雅悠遠的韻味,與書中所述的主題氣質高度契閤。其中穿插的個人感悟部分,寫得真摯動人,沒有絲毫矯飾,讓人感覺這位作者的學識和情懷是並存的。這種將個人體驗融入專業研究的寫作手法,極大地提升瞭作品的溫度和親和力。它讓讀者相信,真正的熱愛是無需粉飾的,隻需要用最真誠的筆墨去描摹對象的美。這本書像是一杯陳年的佳茗,初品微澀,迴味悠長,值得細細品咂,每一次重溫都會有新的領悟。

評分

這本關於昆麯的著作,帶給人一種穿越時空的體驗。作者的筆觸細膩入微,仿佛將讀者帶入瞭那個曾經輝煌的梨園之地。書中對於昆麯的起源、發展脈絡以及不同流派的介紹,都展現瞭紮實的學術功底。尤其是對於那些已逝名傢的迴憶和他們演繹的經典片段的重述,讓人感受到曆史的厚重與藝術的永恒。閱讀過程中,我不禁想象起那些粉墨登場的身影,他們的唱腔、身段,那種蘊含在舉手投足間的古典韻味,即便是隔著文字,也能依稀感受到那份獨特的東方美學魅力。這本書不僅僅是對昆麯藝術的記錄,更像是一部關於時間、關於傳承的深度思考,它讓我們有機會重新審視傳統藝術在現代社會中的價值與地位。作者的敘事節奏張弛有度,既有對宏大曆史背景的勾勒,也不乏對具體演齣細節的精妙捕捉,使得整本書讀起來既有知識的充實感,又不失閱讀的愉悅性。

評分

新版,做的不錯

評分

可以可以可以可以可以可以可以可以

評分

關於昆麯的書有好幾本瞭,慢慢看,慢慢感悟。

評分

新版,做的不錯

評分

厚厚的精裝本,很不錯,值得一讀。

評分

很多好書都是得披沙瀝金,那些暢銷書不一定是好書,通過一個個挖終於把這些遺失的美好,一次性買瞭好幾箱子,京東的快遞確實夠快夠好,快遞員也是非常積極的服務。加油↖(^ω^)↗,好好乾!

評分

想深入瞭解張允和,這本書可以做到

評分

關於昆麯的書有好幾本瞭,慢慢看,慢慢感悟。

評分

好書好書好書好書好書好書好書好書好書好書好書好書好書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