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代沙皇公主迴憶錄(全景插圖版)

末代沙皇公主迴憶錄(全景插圖版)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俄] 瑪利亞·帕芙洛娃 著,蔔磊 譯
圖書標籤:
  • 俄羅斯曆史
  • 沙皇
  • 公主
  • 迴憶錄
  • 羅曼諾夫王朝
  • 曆史傳記
  • 皇室生活
  • 插圖本
  • 曆史小說
  • 俄國革命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中國畫報齣版社
ISBN:9787514615289
版次:1
商品編碼:12237062
包裝:平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7-08-01
用紙:膠版紙

具體描述

産品特色

編輯推薦

  ★史學價值不可替代
  本書的作者是瑪利亞·帕夫洛娃公主。她是沙皇亞曆山大二世的孫女、亞曆山大三世的侄女、尼古拉二世的堂妹、保羅大公的女兒。她是沙皇俄國末期重要曆史事件日俄戰爭、1905年俄國資産階級革命、俄國政治改革、第一次世界大戰、二月革命、十月革命……的經曆者和見證者。她親筆撰述的迴憶錄,真實性不可替代,史學價值不可估量。
  ★文學價值不可多得
  帕夫洛娃公主從小接受瞭嚴格的貴族教育,具有良好的文學素養。她的作品文筆清麗,敘事精彩,修辭運用嫻熟,鋪陳恰到好處,寫景文采斐然,狀物惟妙惟肖,言情感人肺腑……總之,能看到貴族文筆的洗練,讀到公主內心的深情,體會末代俄國的淒涼。
  ★全景插圖精美絕倫
  百幅精美功能性插圖,無聲地展現瞭沙皇俄國的晚景,令讀者獲得一種不是穿越勝似穿越的強烈審美體驗。

內容簡介

  

《末代沙皇公主迴憶錄》是沙俄末代公主瑪利亞·帕芙洛娃流亡美國期間親筆撰述的迴憶錄,以一個皇室成員的身份描述瞭沙俄的晚景。日俄戰爭、1905年革命、俄國政治改革、第一次世界大戰、1917年革命等重大曆史事件與作者的人生經曆互相交織,讀者從中能看到沙俄末期尖銳的內部矛盾以及落後的社會現實,從而破解羅曼諾夫王朝衰亡的密碼。

作者簡介

瑪利亞·帕芙洛娃(1890—1958),沙皇俄國末代公主。她的父親是亞曆山大二世之子保羅大公,末代沙皇尼古拉二世是她的堂兄。她經曆瞭尼古拉二世登基、俄國政治改革、日俄戰爭、1905年俄國革命、第一次世界大戰等重大曆史事件,是沙俄由衰落走嚮滅忙的見證人。後流亡國外,逝於德國。

蔔磊,男,1977年2月齣生,副教授,碩士研究生,畢業於寜夏大學外國語學院,專業英語言文學(翻譯方嚮),現任職於寜夏醫科大學外國語教學部。主要研究方嚮英語教學法研究和翻譯研究,在核心期刊發錶論文《托尼莫裏森女性主義文學解構》和《從功能對等的角度談政治詞匯的翻譯》等。


目錄

自 序

第1章 1892年

第2章 伊利斯科耶

第3章 伊蓮小姐的訓導

第4章 父親被逐齣俄國

第5章 莫斯科

第6章 1905年

第7章 伯父遇刺身亡

第8章 初次亮相

第9章 婚約

第10章 大婚

第11章 瑞典

第12章 橡樹山的生活

第13章 東方之旅

第14章 廢除婚約

第15章 前往戰場

第16章 擔任護士長

第17章 朋友們

第18章 傷兵死亡

第19章 國傢內部分裂

第20章 暫時休息

第21章 農民的問題

第22章 刺殺拉斯普丁事件

第23章 迪米特裏被流放

第24章 革命爆發

第25章 庇護所

第26章 真正的愛情

第27章 剋倫斯基

第28章 離開俄國

後 記


精彩書摘

我對我母親亞曆山德拉的印象是模糊的,因為在我一歲半的時候,她在生下我弟弟迪米特裏後就去世瞭。母親齣身顯貴,既是希臘的公主,國王喬治和王後奧爾加的掌上明珠,同時又一齣生就成瞭俄羅斯女大公。
1889年,十八歲的母親,與當時的俄國保羅大公—也就是我的父親結婚。他們的婚後生活幸福美滿,真可以說是天作之閤,隻可惜美好總是短暫易逝的。在婚後第三年,他們到伯父的郊外莊園—伊利斯科耶探望我的伯父謝爾蓋大公時,已有七個月身孕的母親突發瞭急病。
由於病發突然,請醫生已經來不及瞭,隻好找來村裏年老的産婆照料。當醫生終於趕到時,母親已經昏迷不醒瞭。生下孩子後,母親安安靜靜地躺瞭六天,第七天時便永遠地離開瞭我們。
不幸的母親當時隻有二十一歲,整個傢族都因母親的早逝而悲痛,所有俄國人都為她哀悼。母親的遺體離開那個小村莊時,當地的佃農聚集在一起,用雙肩扛著她的棺木,一直送到十三公裏外的火車站。送葬的路上鋪滿鮮花,看起來更像是一場歡迎年輕新娘迴傢的遊行。
母親典雅賢淑,隻要認識她的人都非常喜歡她。我曾經看到過母親的照片:小巧精緻的五官,柔和如嬰兒的臉部綫條,大大的略帶憂傷的眼睛,整個人散發著一種特彆迷人的氣質。
我那剛齣生的弟弟太瘦小、太虛弱瞭,幾乎所有人都以為他會很快夭摺,因母親的病危而悲傷混亂的人們幾乎把他忽視瞭。後來,我的英國老保姆告訴我說,在她進屋探望我的母親時,她看到一個包在幾條毛毯裏的新生嬰兒被隨意地放在椅子上。直到母親去世,人們纔開始留意到迪米特裏。
由於當時缺少嬰兒恒溫箱,人們便用棉絮把他包裹起來,然後放在一個放有熱水袋的搖籃裏,熱水袋是專門用來加熱和保暖的。醫生給弟弟開具瞭藥方,那是一種洗浴的藥湯,謝爾蓋伯父親自為他洗
澡。就這樣,在大傢的悉心照料下,弟弟終於度過瞭最危險的階段,活瞭下來。
我和弟弟又在伊利斯科耶住瞭幾個月,直到人們認為弟弟已經強壯到可以承受長途跋涉的艱辛時,我們纔被送迴聖彼得堡的傢裏。在那裏,我們的父親正在等我們迴來。
當然瞭,以上的這些事情都是彆人告訴我的,因為當時我還小,不能記事。我能確切地迴憶起的第一件事,是發生在我四歲時的拍照事件。那天,為瞭拍照,攝影師把我放在一把黑色皮革的扶手椅上,我腳踩豹皮,頭剛好和椅背齊平。當時的我穿瞭一件白色小連衣裙和一雙飾有絲絨球的輕舞鞋,直到現在,我仍然記得連衣裙那硬挺的褶子摩擦我手臂的感覺和腰間絲綢帶子的嘎吱聲。
我們住在聖彼得堡涅瓦河上的一座宮殿裏,這是一座巨大的長方形建築,雖然看不齣什麼明確的建築風格或者建築時期,但各式各樣的房屋互相勾連,環繞著足夠寬敞的內廷。宮殿二樓正麵的窗戶正對著涅瓦河,河麵風景一覽無餘。每到夏天,寬闊的河道上便塞滿瞭船隻。
二樓有一列房間作為育兒套間,我和弟弟還有保姆、侍從們便住在這裏。育兒套間是我們這些小孩子固定的活動區域,並且與宮殿的其他部分是完全隔離開的。這裏自成天地,完全由我們的保姆芙拉爾和她的助手利齊?格拉夫來支配。
……


《帝國黃昏的低語:一位宮廷觀察者的私人手記》 本書簡介: 這不是一部聚焦於皇室核心的編年史,而是一扇通往帝國末期光影交織的側門。本書擷取瞭自1880年代至1917年二月革命爆發前夕,一位資深宮廷侍從兼私人文書的隱秘觀察日記與信函往來。他以局外人的敏銳和長久浸潤其中的復雜情感,記錄瞭聖彼得堡宮廷生活那層鍍金的錶皮之下,正在悄然崩塌的結構。 第一部分:金色的枷鎖與流動的沙漏 (1880s - 1895) 這部分內容著重描繪瞭亞曆山大三世統治時期,那種看似堅不可摧的“舊秩序”氛圍。作者以細膩的筆觸,描繪瞭皇宮內部的儀式化生活——從每日朝拜的繁復禮儀,到鼕宮宴會中貴族們無聲的權力角力。他詳細記錄瞭沙皇的日常作息,著重於其作為“傢長式”統治者的形象塑造,以及他如何試圖在日益激化的社會矛盾麵前,用強硬的保守主義政策來遏製變革的洪流。 其中,作者花費大量篇幅描述瞭皇室成員間的私人關係,尤其是年輕的尼古拉二世(彼時還是皇儲)與艾琳娜·費奧多羅芙娜(此處指代作者虛構的一位重要女性角色,用以側麵觀察皇儲的性情)的早年交往,而非聚焦於後來的婚姻。他記錄瞭尼古拉在接受軍事教育和宗教熏陶中的矛盾,一個渴望簡單生活卻被命運推嚮至高王座的年輕人,他的猶豫與不自信,如何被宮廷的厚重傳統所掩蓋。 在宮廷社交圈中,作者記錄瞭各種沙龍的辯論。這些辯論錶麵上圍繞藝術、哲學和歐洲外交,實則暗流湧動著對未來道路的選擇:是徹底的鐵腕統治,還是有限度的改革?作者巧妙地穿插瞭對當時俄國工業化初期景象的側寫,通過進貢單和地方官員的密報往來,展示瞭彼得堡的繁華與廣袤國土上日益擴大的貧富差距。 第二部分:新時代的迷霧與精神的漂泊 (1896 - 1905) 登基大典後的俄國,在尼古拉二世的統治下,錶麵上迎來瞭新的氣象,但內在的張力卻在積聚。本章的核心在於對“精神生活”的記錄。作者以他作為文書的便利,接觸到瞭大量涉及政治、宗教和秘術的文獻。 重點描繪瞭奧廖寜巴姆宮廷中,圍繞著皇後的“虔誠”與“神秘主義”的蔓延。作者並未直接描繪某位特定人物(如拉斯普京,以避免與特定主題重疊),而是記錄瞭宮廷內部對“靈媒”和“先知”現象的普遍迷戀。這反映瞭統治階層在麵對快速現代化的衝擊時,精神上無所依靠的焦慮感。作者記錄瞭沙皇夫婦在處理國傢大事時,對“天意”的過度依賴,以及這種傾嚮如何影響瞭關鍵的決策過程。 對日俄戰爭爆發前夕的外交斡鏇和內部輿論的描繪是本章的另一重點。作者記錄瞭宮廷內部對於“小規模勝利”的渴望,以及對遙遠東方戰場的輕視。日俄戰爭的初期失利,如何像一顆投入平靜湖麵的石子,打破瞭宮廷的自大與傲慢,迫使許多貴族開始重新審視帝國的基礎是否穩固。 第三部分:血色的漣漪與舊秩序的裂痕 (1905 - 1914) 1905年“血腥星期日”事件是本章的分水嶺。作者的視角從宮廷內部轉嚮瞭聖彼得堡的街景與知識分子的反應。他記錄瞭自己如何冒著風險,通過秘密渠道收集關於“抗議”和“流血事件”的真實報道,並將其中的關鍵信息以加密方式呈報給少數開明的朝臣。 作者詳細分析瞭《十月宣言》頒布後的復雜局麵。他描述瞭杜馬(國傢議會)的運作,以及宮廷對這個“被強加的民主”的抵觸與不信任。書中記錄瞭貴族保守派對杜馬代錶的衊視,以及自由派知識分子在權力鬥爭中的理想化與幼稚。作者記錄瞭杜馬內部不同派係(如十月黨、立憲民主黨)的內部爭吵,這些爭吵暴露瞭俄國社會在轉型期缺乏共識的睏境。 在軍事方麵,作者記錄瞭彼得霍夫宮廷對軍事改革的討論,以及陸軍高層對國傢腐敗和軍隊士氣低落的擔憂,這些擔憂往往被宮廷視為“不忠”或“過於悲觀”的言論而遭到壓製。 第四部分:戰爭陰影下的喘息與最後的高歌 (1914 - 1917初) 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被作者描述為帝國“最後一劑強心針”,它暫時團結瞭民眾,也加速瞭帝國的消耗。作者記錄瞭皇室成員在戰爭動員中的錶現,例如尼古拉二世親赴前綫,以及皇後在後方的慈善工作。 然而,隨著戰爭的深入,本章著重於“經濟與後勤的崩潰”是如何滲透到皇宮內部的。作者記錄瞭糧食和燃料短缺如何影響到鼕宮的日常供應,以及沙皇政府在物資調配上的低效與腐敗。 本章的最後,是作者對1916年末至1917年初的描述。他目睹瞭宮廷中彌漫的絕望與相互指責。那些曾經的權貴們,此時已經失去瞭對局勢的掌控力,他們沉湎於流言蜚語和對“外部勢力”的猜忌中。作者以一種近乎預言的口吻,記錄瞭最後一次盛大的新年招待會,那場宴會仿佛是為帝國舉行的一場奢華葬禮,空氣中彌漫著陳腐的香水味和無法掩蓋的恐懼。他記錄瞭自己收到的一封匿名信件,信中預言瞭“一個不可逆轉的、猛烈的爆發”,這封信成為瞭他決定離開聖彼得堡的最終契機。 總結: 本書通過一個忠誠又清醒的旁觀者的視角,展現瞭一個宏大帝國在漫長而緩慢的自我窒息過程中的細節。它探討瞭權力結構、精神信仰、社會經濟發展之間的失衡,以及在曆史巨變麵前,個體命運的無力和選擇的艱難。它關注的是宏大敘事背後的微小齒輪如何停止轉動,而不是沙皇傢庭的私密軼事。

用戶評價

評分

坦白說,這本書的深度在於其對“失去”這一主題的探討,它不僅僅是關於一個王朝的覆滅,更是關於一種生活方式、一套完整的價值體係乃至一種身份認同的徹底崩塌。書中對於“失去”的描寫是多維度的:有物質上的流離失所,有情感上的天人永隔,更有精神上的無所適從。作者巧妙地將這些層麵的失落交織在一起,構建瞭一個宏大而又私密的悲劇景觀。我特彆留意到作者對童年記憶的處理,那些關於昔日榮光的隻言片語,在成年後的現實對比下,顯得愈發蒼涼而珍貴。這種對時間流逝和美好事物不可逆轉性的深刻洞察,使得這本書具有一種超越具體曆史背景的普世意義,任何經曆過重大變故的人,都能從中找到情感的共鳴點。

評分

這本新近讀到的曆史迴憶錄,實在是一場跨越時空的精神漫遊。作者以一種近乎夢囈般的細膩筆觸,描繪瞭那個宏大時代下,個體命運的無常與掙紮。它並非那種教科書式的冰冷敘事,而是充滿瞭鮮活的細節,仿佛能聞到那個年代特有的壁爐燃燒的木柴味,感受到絲絨長裙在莊嚴宮殿中摩挲地麵的輕微摩擦聲。書中的人物群像栩栩如生,即便是配角,也都有著自己不為人知的內心世界和復雜的情感糾葛。我尤其欣賞作者對於環境氛圍的營造,那種貴族階層在時代變革前夕,錶麵繁華卻暗流湧動的微妙張力,被刻畫得入木三分。每一次翻頁,都像是在窺視一段被曆史塵封的私人日記,讓人在感嘆命運弄人的同時,也對人性深處的堅韌與脆弱有瞭更深的理解。讀完後久久不能平靜,它成功地將宏大敘事還原為人間煙火,使那些遙遠的名字重新擁有瞭血肉與溫度。

評分

這本書的文字風格,簡直可以用“優雅的剋製”來形容。作者在描述那些動蕩不安的場景時,並沒有使用過於煽情或誇張的辭藻,反而以一種近乎冷靜的疏離感來敘述,這反而産生瞭一種震撼人心的力量。那種“山雨欲來風滿樓”的壓抑感,不是靠呐喊齣來的,而是通過細微的心理活動和環境描寫的堆疊,悄無聲息地滲透進讀者的心底。尤其是對某些關鍵性轉摺點的描寫,那種平靜下的巨大悲涼,比直接的哭訴更令人動容。我甚至能想象齣作者在執筆時的心境,或許帶著一種對逝去時光的緬懷,但更多的是一種對曆史真相的尊重與還原。這種成熟且富有層次感的文筆,極大地提升瞭這本書的文學價值,絕非市麵上那些快餐式的迴憶錄可比擬。

評分

我必須承認,初看書名時,我本以為會是一部充斥著宮廷秘聞和奢華描寫的流水賬,但實際閱讀體驗卻遠超我的預期。這本書的敘事節奏把握得極其精妙,時而如疾風驟雨般展現關鍵曆史節點的衝擊力,時而又放慢鏡頭,聚焦於某個微不足道的日常瞬間,比如一束陽光穿過彩色玻璃窗投射在舊鋼琴上的光斑,或是某次傢庭聚餐時,某句未被完全說齣口的話。這種敘事上的張弛有度,使得整本書讀起來毫不拖遝,卻又充滿瞭迴味的空間。它不急於給齣評判,而是將所有發生過的事情,如同打磨過的寶石一般,平鋪在讀者麵前,任由我們自行去體會其中的重量與光澤。它更像是一麵多棱鏡,摺射齣不同人物在特定曆史壓力下的復雜人性選擇,讓人在唏噓之餘,不禁反思自身的處境與選擇。

評分

這是一部結構上非常嚴謹的作品,它並非完全綫性的敘述,而是巧妙地運用瞭迴憶的跳躍性,以及不同時間段的場景交叉對比,來展現人物心境的演變。這種非傳統的結構反而讓閱讀過程充滿瞭探索的樂趣。你以為你已經瞭解瞭某件事情的真相,但隨著後續章節中不同視角的插入,你會發現自己對之前的情境又有瞭全新的理解。這種層層剝繭、不斷修正認知的過程,極大地增強瞭故事的張力與可信度。作者的敘事策略非常高明,她知道如何分配信息,何時揭示謎底,何時留下懸念。它成功地將讀者從被動的接受者,轉化為瞭一個主動的參與者和解讀者,去拼湊那幅被曆史碎片化的完整圖景,讀罷,感覺進行瞭一次高強度的智力與情感的雙重鍛煉。

評分

好書好書好書好書好書好書

評分

好書推薦,值得擁有,值得期待!

評分

學習學習,評價二娃簽字蓋章

評分

好東西一直買價格優惠

評分

京東商城的貨不錯,送貨快,到的也快,這次乘降價活動有沒少購書。

評分

一如既往的好,值得分享給大傢!

評分

這本書既是古羅馬曆史名著、拉丁語黃金時期的史學代錶作,也是富有戰略戰術的兵書,對西方史學界、文學界和軍界都産生瞭巨大的影響。

評分

關於古印度的中文書籍屈指可數,能這麼詳細講莫臥兒帝國的很值得收藏

評分

非常好的書活動入手超值推薦。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