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取向的家庭教育

积极取向的家庭教育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刘丽琼 著
图书标签:
  • 家庭教育
  • 积极心理学
  • 亲子关系
  • 教育方法
  • 儿童发展
  • 青少年教育
  • 家庭沟通
  • 正面管教
  • 幸福家庭
  • 教育理念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ISBN:9787030539755
版次:01
商品编码:12248231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11-01
页数:268
字数:295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积极取向的家庭教育》以积极心理学理论为指导,建立在心理咨询案例及相关调查研究基础上,对家庭教育的理念、内容与方法进行了全面阐述。《积极取向的家庭教育》首先对积极取向家庭教育的理念、目标与原则进行了分析和阐述;在此基础上,重点阐述了亲子关系的重要性、构建亲子关系的主要沟通方法,以及家庭教育中具体的生命教育、生涯教育、人格教育与能力培养方面的内容。

目录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绪论 1
第一节 什么是积极取向的家庭教育 1
一、积极取向家庭教育的基本问题 1
二、积极取向的家庭教育与赏识教育的区别 6
第二节 积极取向家庭教育中的亲子角色 11
一、子女角色 11
二、父母角色 14
第三节 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区别 20
一、教育目的的差异 20
二、教育内容的差异 22
三、教育方式的差异 23
四、评价方式的差异 24
五、时间限制上的差异 25
第二章 家庭教育的目标 26
第一节 家庭教育的终极目标 26
一、提升孩子的积极情绪体验 27
二、帮助孩子实现自己的价值 29
三、建立积极的人际关系 31
第二节 家庭教育的底线 34
一、不能有损健康 35
二、不能违法 36
三、不能缺德 37
第三节 确定父母个人的接纳底线 38
一、确定家长接纳底线的重要性 39
二、确定家长接纳度的方法 40
第三章 家庭教育原则 42
第一节 主体性原则 42
一、拒绝奴化教育 42
二、尊重孩子的权利 43
三、让孩子自己承担责任 45
四、顺应孩子自身发展 47
第二节 陪伴性原则 49
一、陪伴是什么 49
二、陪伴不是什么 51
第三节 优先改变环境的原则 53
一、简化环境 54
二、丰富环境 55
三、必需物品的方便易得性 56
四、物品尽可能简易安全 56
第四章 个体差异与家庭教育 58
第一节 正态分布及意义 59
一、什么是正态分布 59
二、正态分布曲线的意义 60
第二节 智力的个体差异 63
一、智商分布与教育 63
二、多元智能差异 70
第三节 人格差异 74
一、气质类型差异 74
二、认知风格差异 77
三、人格结构差异 79
第五章 构建积极的亲子关系 85
第一节 亲子关系概述 85
一、亲子关系的特殊性 85
二、亲子交往的原则 88
第二节 积极倾听 93
一、倾听的基础 93
二、如何有效地倾听 96
三、倾听的作用 99
四、倾听的使用条件 102
五、倾听使用的误区 105
第三节 建设性地处理亲子冲突 108
一、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意见 109
二、处理冲突要果断 110
三、双赢或多赢的冲突解决模式 113
第四节 提高沟通的有效性 117
一、避免交流障碍 117
二、通过提问推动孩子行动 118
第六章 生命教育 123
第一节 家庭生命教育的概念与意义 123
一、生命的内涵 123
二、家庭生命教育的定义与意义 125
第二节 生命教育的内容 127
一、生命有限性的教育 127
二、生存教育 129
三、与环境和谐相处的教育 132
第三节 生命教育的途径 134
一、利用节庆文化与仪式进行生命教育 134
二、利用生活事件进行生命教育 136
三、巧妙利用他人与环境进行生命教育 138
第七章 生涯教育 143
第一节 生涯教育的重要性 143
一、生涯的概念与生涯发展彩虹图 143
二、生涯教育的意义 146
第二节 生涯教育的时机与内容 148
一、生涯教育的时机 148
二、生涯教育的内容 149
第三节 生涯教育的方法与注意事项 154
一、生涯教育的方法 154
二、生涯教育的注意事项 158
第八章 兴趣、动机与性格 166
第一节 兴趣的探索与培养 166
一、休闲兴趣 166
二、学业兴趣 167
三、职业兴趣 169
第二节 动机的激发 170
一、什么是动机 171
二、外部动机与内部动机 171
第三节 积极性格特征的培养 176
一、积极的性格特征 177
二、积极性格特征的作用 180
三、积极性格特征的培养 182
第九章 自我管理能力教育 191
第一节 目标管理与计划策略 191
一、确定长期目标 191
二、落实长期目标 193
三、细化目标的注意事项 196
第二节 时间管理 198
一、帮助孩子清理他的时间账户 198
二、帮助孩子学会区分目标的重要性与紧急性 202
三、采用PDCAR法则帮助孩子执行与完善计划 203
四、提高孩子的工作效率 205
第三节 情绪管理 211
一、认知与表达自己的情绪 211
二、压力管理与消极情绪的调节 214
三、体验积极情绪,提升幸福感 223
四、理解他人情绪,营造和谐人际关系 227
第十章 价值观的教育 233
第一节 金钱观的教育 234
一、尊重金钱的教育 234
二、金钱要取之有道 236
三、如何使用自己的金钱 237
四、如何培养孩子的金钱观 241
第二节 成功观的教育 245
一、何谓成功 245
二、如何培养孩子的成功观 248
参考文献 251
后记 256
《静水流深:与孩子一同成长的智慧》 简介 在现代社会的快节奏与多变中,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不仅是塑造孩子品格与未来基石的关键,更是父母与孩子共同经历成长、体验生命精彩的旅程。本书《静水流深:与孩子一同成长的智慧》,并非一本提供速效秘籍或标准答案的教育指南,而是一次深入的探讨,一次关于如何以更温和、更具洞察力的方式,陪伴孩子走过每一个成长的阶段。它邀请您一同审视那些常常被忽略,却深刻影响着亲子关系的微妙之处,从而在日常的互动中,播下理解、信任与尊重的种子,静待其深沉而持久的绽放。 本书的核心理念在于“静水流深”——教育的本质并非轰轰烈烈,而是如静水般温润渗透,在潜移默化中滋养心灵;它也非一蹴而就,而是如河流般绵延不绝,在长久的陪伴中积淀智慧。我们不追求立竿见影的效果,而是致力于构建一种可持续的、富有生命力的亲子关系,在这种关系中,孩子能够安全地探索世界,勇敢地表达自我,而父母则能在这个过程中,重新认识自己,获得心灵的成长与升华。 第一部分:看见孩子的真实 在这一部分,我们首先要做的,是放下对“完美孩子”的执念,学会看见并接纳孩子的真实。 超越标签,看见独立的个体: 孩子并非是家长的延伸,他们是独立的生命,拥有自己独特的性情、兴趣和天赋。我们常常不自觉地将自己的期望、价值观投射到孩子身上,试图将他们塑造成我们理想中的模样。然而,这种投射往往忽略了孩子内在的驱动力,也阻碍了他们真实个性的发展。本书将引导您如何剥离社会、文化以及我们自身经验的滤镜,真正地看见自己的孩子——他们是谁,他们渴望什么,他们擅长什么。我们将探讨如何通过细致的观察,理解孩子行为背后的真实需求和情绪,而不是简单地用“乖巧”、“叛逆”、“聪明”、“笨拙”等标签来定义他们。 情绪的海洋:理解与回应孩子的感受: 情绪是孩子探索世界、表达内心需求的重要途径。然而,许多家长在面对孩子的情绪爆发时,常常感到无助、恼怒,甚至采取压抑或惩罚的方式。本书将深入剖析儿童情绪发展的规律,教授家长如何识别和理解不同年龄段孩子的情绪信号,以及如何在孩子情绪失控时,给予恰当的支持和引导。我们将强调共情的重要性,学习如何“站在孩子的位置”去感受他们的痛苦、喜悦、愤怒或恐惧,并用恰当的语言和行动来回应,帮助他们建立健康的情绪管理能力,学会表达和调节自己的情绪,而不是被情绪所吞噬。 天性中的潜能:发掘与呵护孩子的独特天赋: 每个孩子都拥有与生俱来的潜能,只是表现形式各不相同。有的孩子可能在语言表达上出类拔萃,有的则在艺术创作上展现惊人天赋,有的可能对科学事物充满好奇。然而,在应试教育和功利主义的观念影响下,我们常常忽视了这些“非学术性”的才能,甚至将之视为“不务正业”。本书将鼓励家长回归对孩子天性的尊重,学会观察孩子在不同活动中的投入程度、专注力以及快乐指数,从中发现他们真正的兴趣所在和闪光点。我们将分享如何为孩子创造一个支持其探索和发展的环境,如何通过鼓励和恰当的引导,帮助他们发掘并呵护自己的独特天赋,让他们在自己热爱的事物中找到自信和成就感。 第二部分:构筑和谐的亲子关系 和谐的亲子关系是家庭教育的沃土,它为孩子的成长提供安全感和归属感。 沟通的艺术:建立连接而非控制: 沟通是亲子关系中最具挑战性也最重要的环节。很多时候,我们以为自己在与孩子沟通,实则是在说教、质问或命令。本书将带您重新审视沟通的本质——它是一种双向的交流,一种心灵的连接,而非单向的灌输或控制。我们将探讨如何运用积极倾听的技巧,真正听懂孩子语言背后的含义,理解他们的想法和感受。同时,我们将分享如何用非暴力沟通的方式,清晰、真诚地表达自己的需求和界限,避免冲突和误解。学习如何放下“大人”的架子,以平等的姿态与孩子交流,建立相互尊重和信任的沟通模式。 规则的智慧:界限清晰,爱意绵长: 规则并非是为了束缚孩子,而是为了保护他们,帮助他们理解社会秩序和责任。然而,不当的规则设定和执行,往往会引起孩子的反抗和抵触。本书将探讨如何设定既有弹性又明确的家庭规则,这些规则应该建立在尊重和理解的基础上,并且是孩子能够理解和接受的。我们将强调规则的“目的性”,即培养孩子的自律、责任感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不是单纯地让他们服从。同时,我们将分享如何在执行规则时,保持坚定的同时注入理解和爱,让孩子明白,规则的背后是对他们的关爱,而不是惩罚。 榜样的力量:言传身教,润物无声: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他们一生中最重要、最深刻的榜样。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会无意识地模仿父母的言行举止,学习他们的价值观和处事方式。本书将强调父母在家庭教育中的示范作用,鼓励家长反思自己的行为,思考自己希望给孩子树立怎样的榜样。我们并非要求家长做到完美,而是鼓励家长展现真实、诚恳、有责任感的一面,以及在面对困难时的坚韧和智慧。我们将探讨如何通过自己的生活态度、处理问题的方式,以及对人生的积极看法,来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引导他们形成健康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第三部分:陪伴成长的智慧 教育是一个漫长的陪伴过程,需要耐心、智慧和持续的投入。 看见学习的本质:兴趣驱动,内在激励: 学习不仅仅是获取知识,更是激发好奇心、培养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过程。在知识爆炸的时代,我们应该帮助孩子建立终身学习的观念,而这种观念的养成,关键在于培养他们的内在学习动力。本书将引导您如何从“分数至上”的思维中跳脱出来,关注孩子学习过程中的投入程度、探索精神和求知欲望。我们将分享如何通过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鼓励提问和讨论、设置具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等方式,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找到乐趣和成就感。 挫折教育的艺术:跌倒了,再爬起来: 挫折是人生不可避免的一部分,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必然会遇到各种困难和失败。如何引导孩子正确面对挫折,从失败中学习和成长,是家长需要学习的重要课题。本书将探讨如何避免过度保护,让孩子有机会体验适度的挑战和失败,从而培养他们的韧性和抗压能力。我们将分享如何在孩子遭遇挫折时,给予情感上的支持和鼓励,帮助他们分析失败的原因,总结经验教训,并重新找回前进的动力。让孩子明白,挫折并非终点,而是通往成功的必经之路。 独立与连接:放手与牵引的平衡: 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他们需要逐渐获得独立性,学会自己处理生活中的事务。然而,许多家长在放手与过度保护之间摇摆不定,既担心孩子遇到危险,又希望他们能够独立自主。本书将探讨如何根据孩子的年龄和发展阶段,循序渐进地给予他们独立的空间和机会。我们将分享如何在放手的同时,依然保持适度的关注和支持,成为孩子背后坚实的后盾,而不是事事包办的“直升机父母”。学习如何与孩子建立健康的依赖与独立之间的平衡,让他们在安全的环境中,逐步成长为有能力、有担当的个体。 共同成长的风景:亲子共学的乐趣: 家庭教育并非单方面的付出,它更是父母与孩子一同学习、一同成长的过程。当父母放下“教育者”的身份,以学习者的姿态与孩子一同探索世界时,教育将变得更加生动有趣。本书将鼓励家长积极参与到孩子的学习和生活中,与孩子一同阅读、一同动手、一同旅行、一同解决问题。在共同的学习和探索中,父母不仅能够增进与孩子的亲密度,也能够重新发现生活的美好,获得心灵的滋养和成长。 结语 《静水流深:与孩子一同成长的智慧》,希望能为您提供一种新的视角,一种更加温和、包容、富有洞察力的家庭教育理念。教育的道路没有终点,每一次陪伴,每一次互动,都是一次学习和成长的契机。让我们以一颗宁静而充满爱的心,去感受孩子成长的脉搏,去聆听他们内心的声音,去与他们一同探索生命的宽度与深度,在静水流深中,成就更美好的亲子关系,也成就更完整的自我。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带给我的最大冲击,是它对“目标感”的彻底颠覆。在充斥着“培养精英”、“抢占赛道”的教育焦虑中,作者提出了一个极具颠覆性的观点:家庭教育的最高目标,不是培养一个“成功的人”,而是帮助一个“完整的人”形成。它拒绝用外在的成就来衡量教育的成败,而是聚焦于内在的整合性与适应性。这种对“成功定义权”的夺回,让人如释重负。书中的篇章布局显得十分跳跃,仿佛是作者在不同时间点记录下的灵感火花,没有线性的逻辑推进,更像是思维导图的视觉化呈现。你可能在探讨如何处理孩子的恐惧时,突然被拉扯到对个人生命意义的探讨上。这种结构上的松散,虽然考验读者的主动联系能力,但也正因如此,它迫使我们不能被动地接受单一的教条,而是要自己去搭建知识之间的桥梁。总而言之,它提供了一种看待教育的全新“视角”,而非一套可复制的“操作流程”。

评分

说实话,这本书读起来有点像在听一位经验极其丰富的长者,用近乎诗意的语言,讲述他多年观察所得的真理。它的结构非常松散,没有清晰的章节划分或步骤指引,更像是一系列散落的心灵感悟和人生片段的集合。作者似乎对“教育”本身抱有一种近乎“顺势而为”的态度,强调环境的熏陶远胜于刻意的教导。书中大量篇幅都在描绘“自然发生”的美好,比如在共同的劳动中学习责任感,在共同的沉默中建立信任。这种对“慢生活”和“回归本真”的推崇,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显得尤为珍贵。然而,这种过于强调“自然流淌”的论调,也让我感到一丝不安。对于那些在复杂社会环境中摸爬滚打的家庭来说,完全放任“自然”,有时可能意味着错失关键的干预时机。整本书弥漫着一种田园牧歌式的理想主义色彩,它描绘的画面很美,但执行起来的难度,我想只有真正身处其中的父母才能体会。它提供了一种愿景,但通往愿景的路径,似乎被故意模糊了。

评分

我最欣赏这本书的地方在于它对“文化”在家庭教育中作用的解构。作者非常细致地拆解了“我们是如何被教育的”,进而探讨了我们如何不自觉地将上一代的模式复制给下一代。它不是简单地批判传统,而是邀请读者去“考古”自己的原生家庭模式,去识别那些深植于文化基因中的,可能已经不再适用的教养观念。书中对“代际传承”的分析深入骨髓,特别是在处理家庭故事和家族秘密时,作者提出的“重新叙事”的方法论,提供了一种超越宿命论的出口。这种自我觉察的过程是痛苦而必要的。不过,这本书的行文风格非常学术化,大量的术语和复杂的句式,使得阅读体验不算轻松。它更像是一本需要反复研读,边做笔记边思考的案头书,而非可以轻松消遣的睡前读物。对于缺乏耐心或对深度理论分析不感兴趣的读者,这本书可能会显得有些晦涩难懂,但对于愿意深挖根源的探索者来说,它无疑是一份宝贵的地图。

评分

这本书的文字风格有一种独特的疏离感,读完之后,我需要花不少时间来消化那些抽象的理论推导。它给我的感觉,与其说是一本指导父母如何带孩子的书,不如说是一篇关于“亲职角色认同”的学术性论述,里面引用了大量的心理学和社会学概念,构建了一个非常严谨的分析体系。比如,它深入剖析了社会结构如何无形中塑造了我们对“好父母”的刻板印象,以及这种期待如何反过来压垮了真实的亲子关系。书中对“边界”的讨论非常尖锐,它挑战了那种认为父母必须无条件牺牲自我的传统叙事,主张健康的家庭系统需要清晰且互相尊重的个体边界。不过,对于那些迫切需要“今天晚上如何应对孩子发脾气”这类即时指导的家长来说,这本书的实用性可能稍显不足。它要求读者具备一定的理论基础和耐心去跟随作者的思路层层剥茧,才能真正领悟到其精髓。我个人认为,这本书更适合那些已经有一定育儿经验,开始对“为什么我要这样做”产生哲学性追问的读者,它提供了一种更宏观的视角来审视自己在这个家庭生态系统中的位置。

评分

这本书,老实说,打开它的时候我内心是抱有一丝期待的,毕竟“积极”这两个字在如今的社会语境下总是带着一股清流般的气质,能让人眼前一亮。然而,深入阅读后,我发现它更像是一本对传统教育观念的温柔反思,而不是那种一上来就给你一剂猛药,告诉你“这样做就对了”的实操手册。作者似乎更倾向于构建一个宏大的哲学框架,探讨家庭教育的本质——它关乎的不是技巧的堆砌,而是成人与未成年人之间关系模式的根本性转变。其中对于“看见”这个概念的阐述尤其引人深思。它不是指简单地用眼睛去看,而是要求父母放下评判的滤镜,真正去理解孩子行为背后的动机与需求。这种深层次的共情能力,是任何速成指南都无法给予的。我尤其喜欢它对“冲突”的处理方式,没有将其描绘成洪水猛兽,反而视其为连接双方的桥梁,关键在于如何“有质量”地经历冲突,并在其中学习和成长。全书的叙事节奏舒缓,文字功底扎实,读起来像是在进行一场安静的内心对话,让人在合上书本时,能感觉到内心世界被轻轻地梳理了一遍,虽然具体操作层面的建议略显抽象,但思想上的启发性是毋庸置疑的。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