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决定和影响了孩子今后的人生。孩子的优秀离不开家长与老师的共同努力,而亲师沟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何选择与老师沟通的重要时机?如何与老师紧密合作?孩子怕老师怎么办?孩子在学校表现不佳,家长如何与老师沟通?如何让孩子爱上学习……本书将深入解答您关于家校沟通的疑问,并提供实用的解决方法。
何贤桂:教育研究者、亲子教育专家、心理咨询师,熟悉学校教育,并对家庭教育及人际沟通心理学有一定的研究,已经成功矫正了一些所谓“问题孩子”的不良学习行为。著有《陪孩子一起快乐成长》等。
本书提供了多元的全新视角,帮助您应对形形色色的家校沟通问题。操作性极强的方法,会给您带来启发和惊喜。
——宋运来(特级教师)
每个孩子的成长都是多种教育力量综合作用的结果,任何一个环节的缺位或越位,都会影响孩子的成长与成才。所以,当孩子走进学校,开始新的人生阶段,父母不妨看看这本书,了解孩子的心理特点,掌握家校之间的沟通技巧,与老师合力给孩子适合的教育,帮助孩子顺利走过中小学。了解了家校沟通之道,我们才不会推卸责任,不会越俎代庖,而是与老师顺畅沟通,携手培育具有后劲儿、内心强大的孩子。
——张贵勇 (亲子教育作家、《中国教育报》资深编辑)
家校沟通衔接了学生、家长、老师和校方的多元关系,家长唯有乐于学习、耐心运用正确的沟通技巧,才能消除彼此的误会,同时能给孩子更加健全、更加正能量的成长环境。何贤桂老师在这个领域观察入微,案例分析客观实用,非常有助于家校之间的沟通。这是不能错过的一本好书,非常乐于推荐。
——吴娟瑜 (亲子教育专家)
第一章
当家长遇到老师
一、放下你的心理包袱 / 002
二、老师其实喜欢沟通 / 009
三、选择你所擅长的沟通方式 / 017
四、相互信任是沟通的基础 / 022
五、家长也需要认识自己 / 027
六、家长心目中最需要沟通的事 / 033
七、选择与老师沟通的最佳时机 / 039
第二章
如何提高沟通质量
一、沟通不是炫耀口才 / 046
二、家长和老师沟通的“黄金法则” / 051
三、好沟通需要共识 / 056
四、沟通的成败在于管理情绪 / 060
五、有效沟通从细节开始 / 067
六、多安慰“难缠”的老师 / 073
七、乐于与老师分享好东西 / 076
第三章
鼓励孩子和老师友好相处
一、家长切忌推卸自己的教育责任 / 080
二、鼓励孩子接纳老师 / 084
三、跟老师交个朋友 / 092
四、孩子怕老师怎么办 / 097
五、老师“偏心”,家长莫急 / 104
六、老师错怪孩子怎么处理 / 108
七、家长怎样应对“雷人”校规 / 111
一、放下你的心理包袱
很多家长送孩子上学之后,经常有这样一种想法:没事尽量不找老师。除非老师亲自打电话过来,他们才考虑该和老师沟通一下了;或者直到孩子在学校出了大事,他们才会想到去找老师。
家长不愿意主动找老师沟通有很多原因,说到底是有心理包袱。就拿孩子开学报名这件事来说,要不要和老师沟通,怎样把孩子的情况告诉老师,这不是一件完全可以忽略的小事。家长千万别以自己的想法去衡量这件事,认为只要老师不主动找家长,只要孩子成绩优秀,一切都没事了。
实际上,孩子的成长离不开家长与老师的通力合作,大多数家长由于在认识上存在误区,不愿意主动找老师沟通,也可能因此错失了教育孩子的良机。为了更能说明这个问题,我特意约请了一些家有学龄孩子的家长来谈谈他们对家校沟通的看法,这些家长对这个话题很感兴趣,他们说出了自己的一些心里话——
1.不知道跟老师说什么
平时,经常有家长跟我说,总想打电话给老师问问孩子的情况,却不知道该说点儿什么。有些家长加了老师的QQ和微信,但就是不知道说什么好。有些家长对孩子的在校情况不甚了解,不清楚需要和老师谈些什么,特别是一些性格比较内向的家长,一碰到老师就不知道该说些什么,所以,他们平时基本上不和老师联系,除非老师亲自打电话过来或登门家访,家长才愿意和老师聊几句。平常碰到老师,有些家长能避则避,即使面对面碰见了,顶多寒暄几句。
此外,很多家长在与老师交谈时,直接打听孩子在学校表现怎么样、听不听话,这让老师不知该如何回答,因为家长问的情况太宽泛,老师不清楚问题的重点在哪里。即使孩子在学校里出现了问题,例如学习成绩不好、打架、偷窃等,家长也不清楚该跟老师谈些什么。
遇到这些情况,家长应该鼓起勇气,直接向老师说明孩子的具体问题,不必太拘谨,犹豫、徘徊只会延误解决问题的最佳时机。
2.跟老师说没什么用
有一部分家长认为,老师很忙碌,既要教学又要管理学生,即使向老师反映了孩子的具体情况,也产生不了多大效果。有时,家长想联系老师,老师却说没时间,说要上课、改作业、参加会议等。一次碰壁之后,家长往往不好意思再去找老师。
上述情况虽然存在,但大多数老师会非常热情地对待家长的咨询或到访。认为老师很忙,跟老师说没什么用,这是一些家长先入为主的想法。其实,即使老师再忙,他也愿意抽出时间与家长谈谈孩子的情况,因为双方的初衷都是为孩子好。
有个小学三年级的孩子家长曾这样告诉我:“那天上午,我给孩子班主任一连打了6个电话,他都没有接电话。看来,老师的架子真的很大。”老师很忙是事实,但家长在沟通的时候,应该选择恰当的时间,最好是在放学以后,这样沟通起来比较方便。一般来说,严格遵守教学秩序的老师在上课期间是从不接电话的,这也是对学生的尊重。如果家长选择在上课期间打电话,老师当然不方便接。
这本书的价值,不在于提供了多少“速效药”,而在于它重塑了家长在教育系统中的“角色认知”。很多家长,包括我自己,在孩子刚上学时,总是不自觉地把自己放在一个“监督者”或“外包者”的位置上,觉得只要把孩子送去学校,教育的责任就完成了一半。这本书强有力地纠正了这种误区,它把家校沟通提升到了一个战略合作的高度——我们是同一个项目组的两位核心成员,目标都是孩子的健康成长。它对中小学阶段的教育特点进行了深入浅出的对比分析,让我清晰地认识到,小学阶段的“合力”主要集中在习惯和情感支持上,而初中阶段的“合力”则必须转向对学习方法和抗压能力的共同培养。这种跨阶段的视野,避免了我在一个阶段过度干预另一个阶段本该由孩子自己负责的事务,从而起到了很好的“减负”效果,让我的角色定位更加清晰、内心也更加从容。
评分读完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是它在“结构化思维”上的巨大帮助。在孩子的小学阶段,我常常感到焦虑的源头在于信息过载,各种通知、活动、作业要求像潮水一样涌来,让人应接不暇,根本不知道哪个是重点,哪个是可以适当放手的。这本书巧妙地为我们搭建了一个框架,帮助家长将复杂的家校互动模块化、系统化。它不是教你怎么去“巴结”老师,而是教你怎么去“管理”这段关系,确保你的精力投入到回报率最高的地方。比如,它分析了不同沟通渠道的有效性,什么时候需要邮件,什么时候电话更合适,甚至连措辞的选择都给出了细致的考量。对于我们这种工作繁忙,时间碎片化的家长来说,这种效率导向的建议简直是雪中送炭。它让我明白了,高效的沟通并非意味着花更多时间在学校,而是意味着每一次投入都必须精准有力。这种从“盲目努力”到“精准施策”的转变,极大地缓解了我过去那种瞎忙活的疲惫感,让我对整个中小学阶段的教育路径有了更清晰的掌控感。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风格,非常贴近一线教育工作者的视角,这使得它的建议具有极强的可信度和落地性。我过去读过一些育儿书,总感觉作者是站在一个理想化的“完美家长”的角度来写作,这让我每次实践起来都感到压力重重。但这本书似乎深入地探讨了学校系统本身的运作逻辑,比如行政压力、师资力量的分配等等,从而解释了为什么有时候老师的反馈会显得比较“官方”或“冷淡”。它教会了我如何透过这些表象,去捕捉到老师真正想传达的核心信息。更重要的是,它倡导了一种“平等伙伴”的沟通姿态,而不是“请求者”或“挑战者”的姿态。特别是当孩子进入初中,面对更复杂的学科知识和人际关系时,家长和老师之间的信任基础显得尤为重要。书中关于如何建立这种长期信任的讨论,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示范,让我对未来几年可能出现的冲突点有了提前的心理准备和应对策略。
评分这本关于家校合作的书,从我读完第一章起就让我眼前一亮。作者似乎对我们家长的日常困境有着深刻的洞察,特别是那种在孩子进入小学和初中阶段时,感觉信息链条总是在断裂的无力感。书中并没有提供那些空泛的、一听就让人觉得不切实际的“万能公式”,而是非常务实地剖析了不同年龄段孩子在学校环境中可能遇到的挑战,以及家长如何更有策略性地介入。我特别欣赏它在强调“倾听”这一点上的深度挖掘。很多时候我们总以为自己很会沟通,但实际上只是在“说教”或者“下指令”。这本书引导我们去理解,在小学阶段,老师可能更关注基础习惯的养成和初步的社交适应,而到了初中,重点则迅速转移到了学业压力和青春期的情绪管理上。书里提到的一些具体场景,比如如何准备一次与班主任的有效会议,如何解读那些看似平淡的成绩单背后隐藏的信息,都让我感觉像是找到了一个经验丰富的老朋友在耳边细语,而不是在读一本枯燥的理论教材。它真正让我思考的,是如何从“被动接收信息”转变为“主动构建合作关系”,这对于我们这些在教育前线摸索的家长来说,无疑是一份及时的指南。
评分坦率地说,这本书最让我感到惊喜的是它对于“情绪管理”的讨论,这往往是家校沟通中被严重低估的一环。我们成年人常常在沟通过程中,因为焦虑、自卫或误解而点燃火药桶,导致一次本可以建设性的谈话变成双方的互相指责。作者非常细致地分析了家长在不同情境下可能产生的情绪触发点,并提供了一套非常实用的“冷静自查清单”和“对话重塑技巧”。它强调,高效沟通的前提是情绪稳定,而稳定情绪需要我们先理解信息背后的动机和压力源。例如,在处理孩子犯错或成绩下滑时,这本书提供的并非指责老师或责怪孩子的方法,而是如何用一种基于事实、着眼于未来的语言去引导对话。这种注重“人际关系维护”的沟通理念,远比那些单纯教你如何“谈判”的指南更有深度,它真正将家校合作变成了滋养孩子成长的良性循环,而不是一场充满硝烟的拉锯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