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自主、手足关系、培养社会化、情绪管理是0~6岁孩子成长的重要内容,书中对34个典型的育儿问题给出了实用的建议,具有很强的指导性。针对每个问题,作者首先分析问题发生的原因;然后向读者通俗地介绍儿童发展相关生理及心理知识,了解孩子真正的需求和想法;最后针对问题提出“三步”解决法,让亲子关系更加融洽。
廖笙光 儿童发展专家,国际感觉统合协会(SII)认证治疗师、敦南儿童专注力中心技术长、文化大学教育推广部讲师。
目录
PART 1
学习自主
辞职当全职妈妈好吗——建立良好的依恋关系 / 2
我要自己做——如何面对孩子的自主行为 / 7
妈妈,我要你陪——孩子的分离焦虑 / 12
孩子上幼儿园好吗——幼儿园的选择 / 18
长大了不要吃手——戒掉坏习惯 / 24
可以戒纸尿裤了吗——让孩子获得成就感 / 29
我不要,我不要——孩子的第一反抗期 / 35
脏脏的我不敢摸——孩子的触觉防御 / 41
妈妈,那是什么——孩子的好奇心 / 47
PART 2
手足关系
我不喜欢妹妹——老大的失落感 / 56
这个是我的——所有权的建立 / 64
妈妈比较爱妹妹——手足间的竞争 / 71
我也要吃奶嘴——孩子的退化行为 / 78
妹妹也没有收拾东西——孩子对公平性的坚持 / 85
妹妹一生气就咬人——孩子的攻击行为 / 91
我是姐姐,不是妹妹——孩子的自我概念 / 99
PART 3
培养社会化
爸妈下课记得来接我——孩子的时间概念 / 106
没有人跟我玩儿——儿童的人际困扰 / 113
同学打我,我可以打回去吗——谈自我保护 / 120
我不想上幼儿园——孩子的上学焦虑 / 126
我不想和他当朋友——孩子间的争执 / 133
同学都有,我也要——儿童的欲望 / 139
我才不要排队——团体中的冲突 / 146
妈妈陪我玩扮家家酒——假想游戏的意义 / 153
PART 4
稳定情绪
我不想打招呼——孩子的陌生人焦虑 / 162
孩子生气就大闹——孩子的情绪发展 / 168
我不会,妈妈帮我——过度依赖的孩子 / 176
我就是要穿这件——孩子的权利概念 / 182
大人可以打小孩吗——孩子的不服从与自我控制 / 189
孩子都叫不动——孩子的自主性 / 196
不好玩儿!我不玩儿了——孩子的挫折忍受力 / 202
我就是要说不好听的话——孩子的模仿与判断 / 208
学习自主
辞职当全职妈妈好吗
——建立良好的依恋关系
﹝案例﹞
稚嫩的婴儿总是全家人关注的焦点,圆圆的脸庞、小小的手脚、清澈有神的双眼,稚嫩柔软的肌肤,让人忍不住想亲亲抱抱,希望一直抱在怀里,舍不得放下。
小惠也是这样的一个小婴儿,妈妈想把全世界最好的都给她,无奈现实生活里存在经济压力,养育一个婴儿的花费惊人,妈妈的工作也处于发展期,加班是常有的事。究竟是否应将生活开销紧缩一点儿,请育婴假专心地带孩子,还是找保姆或家人帮忙带孩子,下班后再亲自照顾孩子呢?
孩子为什么会这样
小婴儿之所以受到爸妈疼爱,除了很可爱以外,最重要的是因为他们是那么娇嫩,无法照顾自己,所以更让人放心不下。
建立婴儿与妈妈之间的“脐带”
如果从孩子人格发展的历程来看,孩子在最初的第一个时期(出生到一岁半),即信赖感的建立期,这时,很需要父母全心全意的照顾,以便让婴儿感受到父母的爱,并获得安全感。这样安心的感觉能让孩子与你之间的依恋关系变得更好,日后也会变得更加贴心。因此,在孩子2岁之前,若家庭经济条件允许,还是建议由父母自己带孩子最好,如此一来,孩子会和你变得更加亲密,通过照顾的过程,彼此还会培养出绝佳的默契,即使孩子有什么调皮的小动作,也难逃你的“法眼”。
不要让孩子太黏人
建立与孩子之间良好的信赖感,并非是要一直抱着婴儿,而是要适时地响应他的需求和呼喊。很多时候,孩子只需要你看看他、拍拍他,就会心满意足。请不要期望婴儿可以独立一点儿、不要太黏人,而刻意训练他;他之所以会变得很黏人,往往是因为缺乏安全感,希望父母一直陪伴在他身边。
等孩子长大一点儿再请育婴假
相对地,当孩子满2岁时,就已经进入了第二个时期(一岁半至三岁),即“自我概念”(Self-Concept)的建立期,这时孩子开始进入另一个阶段,需要你的坚持与引导,并且渐渐学习独立,而不再是单纯的以照顾为主。倘若这时才想要请假专心陪伴孩子,从儿童发展的角度而言,不建议父母这样做,因为大人容易有亏欠孩子的心态而过度顺从孩子,反而易引起其他问题。所以如果请育婴假只是早晚的问题,建议从婴儿时期就开始会比较好。
育婴假:在台湾地区,孩子3岁前,在公司任职满6个月的父母可以申请育婴留职停薪以便照顾孩子。
我特别喜欢这本书的叙事风格,它不是那种居高临下的说教,而是像一位经验丰富、耐心沉稳的朋友在跟你分享心得。作者在论述育儿理念时,大量穿插了生活化的场景和真实的案例,读起来非常接地气。举个例子,书里描述了孩子在特定阶段可能会出现的几种常见行为模式,以及我们家长在面对这些情境时,内心产生的焦虑和实际操作中的困惑。这种精准的“共情”能力,让我感觉作者真的理解为人父母的不易。我不是那种喜欢死抠理论的家长,我更需要的是能立刻用起来的“招式”。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极好,它提供的指导不是僵硬的模板,而是提供了思考的框架,让我明白“为什么”要这么做,而不是仅仅告诉我“该怎么做”。这种深入浅出的讲解方式,极大地增强了我的信心,感觉育儿不再是摸着石头过河的冒险,而是有一张清晰地图可以参考的旅程。那种被理解和被赋能的感觉,是很多同类书籍无法给予的。
评分坦白说,市面上同类书籍汗牛充栋,很多都是东拼西凑或者观点陈旧。但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是,它融合了当代心理学和行为科学的前沿洞察,同时又以一种非常“中国式家庭”的语境来解读和落地。它避免了过度西化的理论生搬硬套,而是探讨了如何在东方文化背景下,平衡传统观念与现代育儿需求的张力。我注意到书中对父母自身情绪管理的探讨也占据了相当大的比重,这一点非常重要,因为它承认了“父母状态决定孩子状态”的基本事实。当我们自己被焦虑占据时,任何精妙的育儿技巧都会失效。这本书没有回避这一点,反而提供了很多自我调节的微小建议,这些建议看似简单,但在高压的育儿日常中,却有着立竿见影的效果。总而言之,这本书不只是一本教你如何“管理”孩子的书,更是一本帮助父母成长的“自我修炼”指南,它提供的是一种持久的、内化的力量。
评分作为一名对育儿理论比较挑剔的读者,我必须要指出这本书在处理“个体差异性”上的态度非常成熟和开明。很多育儿书籍都会倾向于描绘一个“理想模型”,一旦孩子达不到那个标准,家长就会陷入自我怀疑。但这本书似乎非常懂得,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宇宙。它在提供方法论的同时,总是强调“弹性”和“观察”,鼓励家长去解读自己孩子独特的信号,而不是盲目地套用书本上的通用模板。作者反复强调,这些工具是用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孩子,而不是用来束缚孩子成长的。这种尊重孩子独立性的视角,让我感到非常放松和舒服。它没有制造焦虑,反而提供了一种积极的心态:允许犯错,允许调整。这种温和而坚定的引导,让我在实践中更有勇气去尝试和摸索,知道只要出发点是基于对孩子的爱和尊重,过程中的小偏差并不会是世界末日。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封面那种柔和的色调和清晰的字体搭配,给人一种非常温馨、可靠的感觉。我本来还在为育儿书籍常常出现的“权威感”和“说教感”感到抵触,但光是拿到这本书的初体验就让我放下了不少心。内页的纸张质感也很好,阅读起来非常舒适,长时间翻阅眼睛也不会感到疲劳。更让我欣赏的是,作者在排版上似乎也花了不少心思,图文并茂的处理方式,让那些理论性的内容不再是干巴巴的文字堆砌,而是变得生动易懂。比如,某些关键步骤的流程图设计得非常直观,就算是像我这样初次接触这些概念的家长,也能立刻抓住重点。我觉得一本好的育儿书,除了内容要有深度,外在的呈现方式也同样重要,这本书显然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出色,它让人感觉像是捧着一本精美的家庭手册,而不是一本冰冷的教科书。这种细致入微的考量,让我对后续的内容充满了期待,相信它在易读性和实用性之间找到了一个绝佳的平衡点。
评分这本书的逻辑结构组织得非常清晰,层次分明,这是我阅读体验中感受最深刻的一点。它没有像有些育儿书那样,把0到6岁的所有知识点杂糅在一起,让人头晕脑胀。相反,它似乎是按照一个非常线性的、可执行的路径来构建内容的,从基础的建立安全感,到逐步引入规则和界限的设定,每一步都有明确的阶段划分和目标。我尤其欣赏作者对时间节点的把握,它会清楚地提示家长,在某个年龄段,我们应该关注的核心问题是什么,哪些是需要优先处理的,哪些是可以暂缓的。这种“抓大放小”的策略对于新手父母来说简直是救命稻草,避免了我们因为想面面俱到而最终一事无成的窘境。每次读完一个章节,我都能清晰地知道下一步该在家庭实践中落实哪些具体的行动,这种即时的反馈和指导感,让这本书的实用价值大大提升,我甚至不需要反复翻阅,因为它的结构已经在我脑海中建立了一个清晰的导航系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