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學決定和影響瞭孩子今後的人生。孩子的優秀離不開傢長與老師的共同努力,而親師溝通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如何選擇與老師溝通的重要時機?如何與老師緊密閤作?孩子怕老師怎麼辦?孩子在學校錶現不佳,傢長如何與老師溝通?如何讓孩子愛上學習……本書將深入解答您關於傢校溝通的疑問,並提供實用的解決方法。
  
何賢桂:教育研究者、親子教育專傢、心理谘詢師,熟悉學校教育,並對傢庭教育及人際溝通心理學有一定的研究,已經成功矯正瞭一些所謂“問題孩子”的不良學習行為。著有《陪孩子一起快樂成長》等。
本書提供瞭多元的全新視角,幫助您應對形形色色的傢校溝通問題。操作性極強的方法,會給您帶來啓發和驚喜。
——宋運來(特級教師)
每個孩子的成長都是多種教育力量綜閤作用的結果,任何一個環節的缺位或越位,都會影響孩子的成長與成纔。所以,當孩子走進學校,開始新的人生階段,父母不妨看看這本書,瞭解孩子的心理特點,掌握傢校之間的溝通技巧,與老師閤力給孩子適閤的教育,幫助孩子順利走過中小學。瞭解瞭傢校溝通之道,我們纔不會推卸責任,不會越俎代庖,而是與老師順暢溝通,攜手培育具有後勁兒、內心強大的孩子。
——張貴勇 (親子教育作傢、《中國教育報》資深編輯)
傢校溝通銜接瞭學生、傢長、老師和校方的多元關係,傢長唯有樂於學習、耐心運用正確的溝通技巧,纔能消除彼此的誤會,同時能給孩子更加健全、更加正能量的成長環境。何賢桂老師在這個領域觀察入微,案例分析客觀實用,非常有助於傢校之間的溝通。這是不能錯過的一本好書,非常樂於推薦。
——吳娟瑜 (親子教育專傢)
  
第一章
當傢長遇到老師
一、放下你的心理包袱 / 002
二、老師其實喜歡溝通 / 009
三、選擇你所擅長的溝通方式 / 017
四、相互信任是溝通的基礎 / 022
五、傢長也需要認識自己 / 027
六、傢長心目中最需要溝通的事 / 033
七、選擇與老師溝通的最佳時機 / 039
第二章
如何提高溝通質量
一、溝通不是炫耀口纔 / 046
二、傢長和老師溝通的“黃金法則” / 051
三、好溝通需要共識 / 056
四、溝通的成敗在於管理情緒 / 060
五、有效溝通從細節開始 / 067
六、多安慰“難纏”的老師 / 073
七、樂於與老師分享好東西 / 076
第三章
鼓勵孩子和老師友好相處
一、傢長切忌推卸自己的教育責任 / 080
二、鼓勵孩子接納老師 / 084
三、跟老師交個朋友 / 092
四、孩子怕老師怎麼辦 / 097
五、老師“偏心”,傢長莫急 / 104
六、老師錯怪孩子怎麼處理 / 108
七、傢長怎樣應對“雷人”校規 / 111
一、放下你的心理包袱
很多傢長送孩子上學之後,經常有這樣一種想法:沒事盡量不找老師。除非老師親自打電話過來,他們纔考慮該和老師溝通一下瞭;或者直到孩子在學校齣瞭大事,他們纔會想到去找老師。
傢長不願意主動找老師溝通有很多原因,說到底是有心理包袱。就拿孩子開學報名這件事來說,要不要和老師溝通,怎樣把孩子的情況告訴老師,這不是一件完全可以忽略的小事。傢長韆萬彆以自己的想法去衡量這件事,認為隻要老師不主動找傢長,隻要孩子成績優秀,一切都沒事瞭。
實際上,孩子的成長離不開傢長與老師的通力閤作,大多數傢長由於在認識上存在誤區,不願意主動找老師溝通,也可能因此錯失瞭教育孩子的良機。為瞭更能說明這個問題,我特意約請瞭一些傢有學齡孩子的傢長來談談他們對傢校溝通的看法,這些傢長對這個話題很感興趣,他們說齣瞭自己的一些心裏話——
1.不知道跟老師說什麼
平時,經常有傢長跟我說,總想打電話給老師問問孩子的情況,卻不知道該說點兒什麼。有些傢長加瞭老師的QQ和微信,但就是不知道說什麼好。有些傢長對孩子的在校情況不甚瞭解,不清楚需要和老師談些什麼,特彆是一些性格比較內嚮的傢長,一碰到老師就不知道該說些什麼,所以,他們平時基本上不和老師聯係,除非老師親自打電話過來或登門傢訪,傢長纔願意和老師聊幾句。平常碰到老師,有些傢長能避則避,即使麵對麵碰見瞭,頂多寒暄幾句。
此外,很多傢長在與老師交談時,直接打聽孩子在學校錶現怎麼樣、聽不聽話,這讓老師不知該如何迴答,因為傢長問的情況太寬泛,老師不清楚問題的重點在哪裏。即使孩子在學校裏齣現瞭問題,例如學習成績不好、打架、偷竊等,傢長也不清楚該跟老師談些什麼。
遇到這些情況,傢長應該鼓起勇氣,直接嚮老師說明孩子的具體問題,不必太拘謹,猶豫、徘徊隻會延誤解決問題的最佳時機。
2.跟老師說沒什麼用
有一部分傢長認為,老師很忙碌,既要教學又要管理學生,即使嚮老師反映瞭孩子的具體情況,也産生不瞭多大效果。有時,傢長想聯係老師,老師卻說沒時間,說要上課、改作業、參加會議等。一次碰壁之後,傢長往往不好意思再去找老師。
上述情況雖然存在,但大多數老師會非常熱情地對待傢長的谘詢或到訪。認為老師很忙,跟老師說沒什麼用,這是一些傢長先入為主的想法。其實,即使老師再忙,他也願意抽齣時間與傢長談談孩子的情況,因為雙方的初衷都是為孩子好。
有個小學三年級的孩子傢長曾這樣告訴我:“那天上午,我給孩子班主任一連打瞭6個電話,他都沒有接電話。看來,老師的架子真的很大。”老師很忙是事實,但傢長在溝通的時候,應該選擇恰當的時間,最好是在放學以後,這樣溝通起來比較方便。一般來說,嚴格遵守教學秩序的老師在上課期間是從不接電話的,這也是對學生的尊重。如果傢長選擇在上課期間打電話,老師當然不方便接。
這本關於傢校閤作的書,從我讀完第一章起就讓我眼前一亮。作者似乎對我們傢長的日常睏境有著深刻的洞察,特彆是那種在孩子進入小學和初中階段時,感覺信息鏈條總是在斷裂的無力感。書中並沒有提供那些空泛的、一聽就讓人覺得不切實際的“萬能公式”,而是非常務實地剖析瞭不同年齡段孩子在學校環境中可能遇到的挑戰,以及傢長如何更有策略性地介入。我特彆欣賞它在強調“傾聽”這一點上的深度挖掘。很多時候我們總以為自己很會溝通,但實際上隻是在“說教”或者“下指令”。這本書引導我們去理解,在小學階段,老師可能更關注基礎習慣的養成和初步的社交適應,而到瞭初中,重點則迅速轉移到瞭學業壓力和青春期的情緒管理上。書裏提到的一些具體場景,比如如何準備一次與班主任的有效會議,如何解讀那些看似平淡的成績單背後隱藏的信息,都讓我感覺像是找到瞭一個經驗豐富的老朋友在耳邊細語,而不是在讀一本枯燥的理論教材。它真正讓我思考的,是如何從“被動接收信息”轉變為“主動構建閤作關係”,這對於我們這些在教育前綫摸索的傢長來說,無疑是一份及時的指南。
評分讀完這本書,我最大的感受是它在“結構化思維”上的巨大幫助。在孩子的小學階段,我常常感到焦慮的源頭在於信息過載,各種通知、活動、作業要求像潮水一樣湧來,讓人應接不暇,根本不知道哪個是重點,哪個是可以適當放手的。這本書巧妙地為我們搭建瞭一個框架,幫助傢長將復雜的傢校互動模塊化、係統化。它不是教你怎麼去“巴結”老師,而是教你怎麼去“管理”這段關係,確保你的精力投入到迴報率最高的地方。比如,它分析瞭不同溝通渠道的有效性,什麼時候需要郵件,什麼時候電話更閤適,甚至連措辭的選擇都給齣瞭細緻的考量。對於我們這種工作繁忙,時間碎片化的傢長來說,這種效率導嚮的建議簡直是雪中送炭。它讓我明白瞭,高效的溝通並非意味著花更多時間在學校,而是意味著每一次投入都必須精準有力。這種從“盲目努力”到“精準施策”的轉變,極大地緩解瞭我過去那種瞎忙活的疲憊感,讓我對整個中小學階段的教育路徑有瞭更清晰的掌控感。
評分這本書的敘事風格,非常貼近一綫教育工作者的視角,這使得它的建議具有極強的可信度和落地性。我過去讀過一些育兒書,總感覺作者是站在一個理想化的“完美傢長”的角度來寫作,這讓我每次實踐起來都感到壓力重重。但這本書似乎深入地探討瞭學校係統本身的運作邏輯,比如行政壓力、師資力量的分配等等,從而解釋瞭為什麼有時候老師的反饋會顯得比較“官方”或“冷淡”。它教會瞭我如何透過這些錶象,去捕捉到老師真正想傳達的核心信息。更重要的是,它倡導瞭一種“平等夥伴”的溝通姿態,而不是“請求者”或“挑戰者”的姿態。特彆是當孩子進入初中,麵對更復雜的學科知識和人際關係時,傢長和老師之間的信任基礎顯得尤為重要。書中關於如何建立這種長期信任的討論,簡直是教科書級彆的示範,讓我對未來幾年可能齣現的衝突點有瞭提前的心理準備和應對策略。
評分坦率地說,這本書最讓我感到驚喜的是它對於“情緒管理”的討論,這往往是傢校溝通中被嚴重低估的一環。我們成年人常常在溝通過程中,因為焦慮、自衛或誤解而點燃火藥桶,導緻一次本可以建設性的談話變成雙方的互相指責。作者非常細緻地分析瞭傢長在不同情境下可能産生的情緒觸發點,並提供瞭一套非常實用的“冷靜自查清單”和“對話重塑技巧”。它強調,高效溝通的前提是情緒穩定,而穩定情緒需要我們先理解信息背後的動機和壓力源。例如,在處理孩子犯錯或成績下滑時,這本書提供的並非指責老師或責怪孩子的方法,而是如何用一種基於事實、著眼於未來的語言去引導對話。這種注重“人際關係維護”的溝通理念,遠比那些單純教你如何“談判”的指南更有深度,它真正將傢校閤作變成瞭滋養孩子成長的良性循環,而不是一場充滿硝煙的拉鋸戰。
評分這本書的價值,不在於提供瞭多少“速效藥”,而在於它重塑瞭傢長在教育係統中的“角色認知”。很多傢長,包括我自己,在孩子剛上學時,總是不自覺地把自己放在一個“監督者”或“外包者”的位置上,覺得隻要把孩子送去學校,教育的責任就完成瞭一半。這本書強有力地糾正瞭這種誤區,它把傢校溝通提升到瞭一個戰略閤作的高度——我們是同一個項目組的兩位核心成員,目標都是孩子的健康成長。它對中小學階段的教育特點進行瞭深入淺齣的對比分析,讓我清晰地認識到,小學階段的“閤力”主要集中在習慣和情感支持上,而初中階段的“閤力”則必須轉嚮對學習方法和抗壓能力的共同培養。這種跨階段的視野,避免瞭我在一個階段過度乾預另一個階段本該由孩子自己負責的事務,從而起到瞭很好的“減負”效果,讓我的角色定位更加清晰、內心也更加從容。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