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解读世界简史(图文版)

数字解读世界简史(图文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徐晋书 著
图书标签:
  • 历史
  • 世界史
  • 数字人文
  • 数据可视化
  • 图文
  • 科普
  • 通俗历史
  • 文化
  • 社会
  • 知识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现代出版社
ISBN:9787514361513
版次:1
商品编码:12252861
包装:平装
开本:16
出版时间:2018-01-01
用纸:纯质纸
页数:245
字数:21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历史的真相,只有数字不会说谎。

电影《环太平洋》里还有这样一句话令人深思:“政治,诗歌,承诺,它们都是假的,只有数字不会撒谎,数字就像上帝的手稿一样精确。”

当数字与历史碰撞,也让我们能够更加精确、直接、明晰地看到历史真实而客观的一面。

数字的解读,还你会看到深埋在历史中,那些令人惊讶的历史真相。

◆总有一个数字能触及你的灵魂。

全书以数字为线索,描述了从人类起源到20世纪初的世界历史。

书中的数字,或者触目惊心,或者司空见惯,都是每个国家或地区zui真实、zui有代表性的数据。

这些简单的数字罗列在一起,在当时或许就关系到一个国家的生与死、存与亡。

它们完全脱离了多与少的限制,以zui简单粗暴的方式叙述活生生的历史,并耳提面命地告诉我们,原来我们一直活在由数字编写的历史之中,原来我们也是这些数字的一部分。


内容简介

全书以数字为线索,描述了从人类起源到20世纪初的世界历史。按照年代顺序,纵向剖析了每个时代的大事、大国、大人物。书中涉及宗教,也探讨了人性,描写过战争,也歌颂着和平。

除数字以外,本书还会以政权性质和地域作为章节划分,以体现出政治制度或所在地区相近的国家之间的此消彼长和互通有无的经过。一些国家自此消亡,也有一些经住时间的考验,屹立于经年变化的世界舞台上。

关于书中的数字,或者触目惊心,或者司空见惯,都是每个国家或地区zui真实、zui有代表性的数据。这些简单的数字罗列在一起,在当时或许就关系到一个国家的生与死、存与亡。它们完全脱离了多与少的限制,以zui简单粗暴的方式叙述活生生的历史,并耳提面命地告诉我们,原来我们一直活在由数字编写的历史之中,原来我们也是这些数字的一部分。


作者简介

徐晋书,史学研究者,研究历史20余年,生于吉林长春。喜好读书、游走、收集老物件。三十岁前背包访遍国内各类博物馆,研究其中的历史古迹和古书。三十岁后,以煎茶写字为zui da乐趣。

用情怀抵抗岁月,用文字打败时间。


精彩书评

历史类书籍太多,以至于我们常常不知道如何选择,而用数字来解读的历史,相对则更quan wei和真实,值得大家阅读。

——社科院中国史专家 于卫民

晋书是我多年的朋友,他对历史的痴迷是我身边之zui,开心看到他的作品问世,这是他20余年研究历史的心血之作,希望大家喜欢。

——历史畅销作家 江城

用数字解读历史,可能是认识历史、了解历史,zui直接、zui真实、zui有效的方式。

——高考范文作家 张莹

这是一本老少皆宜的书,通俗易懂、直观易读,我买了好几本送给家里的小朋友。

——亲宝宝运营总监 吴静芬

一部历史类作品好不好,主要看它的内容是否真实、quan wei;它的文字是否通俗、易懂,这本《数字解读世界简史》正好都兼具了。

——嘉树联盟CEO 非走

支持晋书的作品,我之前参与的好几部历史剧剧本,都由他zui后统审,保证剧本的历史细节没有错误,他是我认识的作家里zui睿智博学的人之一。

——知名编剧 古训超


目录

第一部分 压迫:毫无自由的奴隶制度
第一章 蒙昧,与生俱来
第一节 47209和48205个敌人
第二节 1700斯塔特土地
第三节 146.5米高的金字塔
第四节 95个身份各异的奴隶
第五节 2500个印章 文字
第六节 2.2万平方米的宫殿
第七节 13000个活人祭品
第二章 争锋,此起彼伏
第一节 6年的韬光养晦之策
第二节 统治21年的神秘女国王
第三节 9款条文带来的百年和平
第四节 6000只断手和1万俘虏
第五节 200800个真实的生命
第六节 六个农业部落和四个畜牧业部落
第七节 一只木马
第八节 800诸侯王的天下
第三章 文明,悄然兴起
第一节 2.25米高的石柱法典
第二节 15693行《荷马史诗》
第三节 十六国纷争中的佛陀
第四节 90部悲剧和105部喜剧
第五节 20岁的亚历山大
第六节 300人元老院
第七节 第三天复活的耶稣

第二部分 自足:封建领地的小农经济
第一章 西方,群雄逐鹿
第一节 300位伯爵
第二节 3500万人到7000万人
第三节 从5个公爵领地开始的中央集权
第四节 5000骑兵开始的统治
第五节 十字军东征
第六节 13岁至30岁的大学生
第七节 英法百年战争
第八节 文艺复兴三杰
第二章 东方,鳞次栉比
第一节 战国七雄
第二节 六合归一
第三节 6440公里的丝绸之路
第四节 三足鼎立的岛屿
第五节 日本使节 2次访问隋朝
第六节 千年佛教的消失
第七节 三分之一陆地面积的帝国
第八节 全世界80%的GDP

第三部分 扩张:殖民领地的资本积累
第一章 革命,跌宕起伏
第一节 查理一世被处死
第二节 俄国五十州
第三节 72年的帝王生涯
第四节 13个殖民地的独立
第五节 三大等级重新洗牌
第六节 15年独裁统治
第七节 21岁的分界线
第八节 350万志愿军
第九节 3府72县的新日本
第二章 资本,倚叠如山
第一节 46000名奴隶主
第二节 18个纱锭一起纺
第三节 时速46公里
第四节 一个苹果带来的启发
第五节 麦克斯韦的20个等式
第六节 一个量子两个方向
第三章 大战,铺天盖地
第一节 138条条款
第二节 第一次世界大战
第三节 五四运动
第四节 两个战争狂魔
第五节 5年一次对外用兵
第六节 德意日三国同盟
第七节 四万万同胞的团结
第八节 20亿人战争
第九节 零下45摄氏度的反击
第十节 六年后的胜利
第十一节 苏美英三国会面
第十二节 五大常任理事国
后记

精彩书摘

第二节 1700斯塔特土地

自第三王朝建立开始,埃及进入古王国时期。经过了早王朝时期,统治阶级的君权统治更加稳固,人们的生存能力有所提升。特别是美尼斯主持修建了大堤和水库,充分利用尼罗河的水源进行农业灌溉。于是到了古王国时期,埃及进入了前所未有的繁荣时代。

埃及古王国时期的繁荣,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这一时期政权的稳定。在这一时期,君主专制确立,国王的绝对统治权力稳定,军队规模不断增加,埃及在诸多方面都有飞速的进步。

尼罗河对于埃及,无疑是赋予其生命的母亲河。对于尼罗河名字的由来,有人说来自拉丁语“尼罗”,意为“不可能”。因为古人受瀑布的阻隔而无法探究河的源头。还有一种说法认为这一名字是由古埃及法老(国王)尼罗斯的名字演化而来。

对于很多人来说,“泛滥”二字是多么可怕的字眼,而古埃及人却始终以期盼的心情等待尼罗河的泛滥。每年的八月,尼罗河中汹涌的河水冲上地面,将土壤冲刷干净,带走多余的盐分,将大量的矿物质和有机物质留在土壤中,如此,给埃及人留下可以耕种的肥沃土地。

尼罗河这无私的馈赠,令埃及人无比感恩。他们只需要做最简单的播种,就能够收获到足以果腹的粮食。也正是靠着尼罗河的恩赐,埃及人创造出了世界上最早的文明。

埃及人很早就开始着力于兴修水利,充分利用尼罗河的水资源。到了第三王朝时期,埃及政府专门设置大量人力从事观测水位、修建和维护各地的灌溉系统。除此之外,政府还集中人力打造船只,形成了最初的运输线路。

在古王国时期,国王的权力是至高无上、不可撼动的。国家的土地、劳动力、财富,甚至是对外战争中所获得的战利品,无一不是归国王所有。其中,土地的实际使用情况还分为王室土地、神庙土地、官僚贵族占有土地以及农村公社占有土地。

在这四种土地类型中,王室土地占大多数,即由国王支配的土地。埃及王室在这些土地上建造农庄,生产一些食品供王室成员食用,同时也会设立一些作坊,制作器皿等生活器具。

神庙土地主要来自于国王的赏赐以及大臣们生前的捐献。其作用是供人们日常举行祭祀活动。埃及人在这些土地上建造神庙,在有人去世时进行拜祭。斯塔特是古埃及的面积单位,1斯塔特大约相当于2735平方米。不难看出这是一个不小的单位。国王对神庙土地的赠予,少则两三斯塔特,最多的一次则达到1700斯塔特。可见当时的神庙面积是相当庞大的。

官僚贵族占有的土地来自国王的赏赐,而多数人手中的土地则是通过继承和购买得到的。这些土地归私人所有,自然会出现大批的私人作坊、私人建筑以及私人奴隶。农村公社占有的土地,则由被政府征调的农民统一耕种。这些农民需要向国家交租,很多人因无法完成定额的税收,沦为王室或贵族的奴隶,为其耕种劳作,失去自由。

埃及在其古王国时期,国王的中央集权达到了前所未有的专制程度。国家上下所有权力都集中在这一人手中,同时设有宰相等官职,依照国王的命令颁布法令、处理国事。国王之所以能稳握大权,也在于他手中有着维护其统治的军队。这支军队无论是对外征战,还是对内维护秩序,都只由国王一人指挥。

实际上这支军队并非由经过专业训练的士兵组成,而常常是临时应征过来的农民。就连指挥作战的将领也都是一些文职官员。但在当时来说,规模如此庞大的军队,并且配备了金属制成的武器,对内对外都是极有杀伤力的。古王国时期,各朝的国王都曾多次发起对外的征战,有些国王甚至亲自率兵出征,以求战争中得到最大的利益。一时间经济繁荣,国力大增。

第三节 146.5米高的金字塔

在最早的拜达里时期,人们会将墓葬修筑成圆形或者椭圆形,并在尸体旁边摆放诸如陶制器皿、石制工具等陪葬物品。死者尸体侧卧在墓穴旁的龛中,头朝南,面朝西,膝盖弯曲向上,双臂靠近,看起来像是在睡觉一样。这是埃及人最早的墓葬。

到了涅伽达文化新罗时期,埃及人的墓葬规模开始扩大,并且出现了长方形墓葬。其中较小的墓葬为单人葬,较大的墓葬则多为几人合葬。同时也会有动物与人葬在一起的现象。与拜达里时期最大的不同在于,通过墓葬中的随葬品,我们能够很明显地看到,涅伽达文化新罗时期人与人之间贫富差距和地位差距更加悬殊。此时的墓葬可能是一个十分简陋的土坑,随葬品也同样是最简单的陶制器皿。而有一些墓葬则装饰豪华,里面还摆放着精致的陪葬品,如贝壳制作的饰品或象牙雕刻的对象。这些都反映了当时的阶级分化现象已经很突出。

在第三王朝时期,人们在建造国王的坟墓时发明了一种新的建筑方法。他们将山上近似方形的石头开采下来,堆积成梯形建筑物,这就是最初的金字塔。

在之后的不断改进中,金字塔逐渐被建成顶部为锥形的建筑,其底部为四方形,侧面均为三角形,并且整个建筑逐级分层。要将坟墓修成这种形状的原因在于,古埃及国王期望自己死后灵魂可以升天,自身能够成为神。而金字塔的形状正像是神圣的闪耀着光芒的天梯,直指太阳。

埃及现今已发现的金字塔共96座,多数分散于尼罗河下游。这些出于工匠之手、承载着古埃及人梦想的建筑,默默地诉说着数千年前的风风雨雨。在它们的内部,曾安葬着不同时期的国王,也贮藏着埃及人心中最神圣的向往。它们的形状大致相同,大小却千差万别。其中体积最大的是位于开罗西南方向的胡夫金字塔。

这些举世闻名的建筑,不仅因它们的体积而受到世人瞩目,更因其上标注的铭文增添了诡秘的色彩。铭文的内容为:“无论是谁骚扰了法老的安宁,死神之翼将在他的头上降临。”

胡夫金字塔包含三代国王所建的三座金字塔,其中最著名的是大金字塔,建于公元前2670年,是埃及第四王朝的第二个国王胡夫在位时期所修建的。塔身原本高146.5米,相当于现在的40层楼高。但因年久风化,其顶端逐渐脱落,现高136.5米。其下底为正方形,每边长230多米。如此巨大的一座金字塔,组成其塔身的石头更是多达230多万块。这些石头都是工匠从山上开采下来,顺着石头的形状堆砌而成。体积小的重一吨多,大的达一百多吨,总重量约680万吨。从当时的开凿、运输水平来看,这是一项浩大而又艰难的工程。据记载,仅仅这一座金字塔,就耗费了工匠十几万用了近20年时间修筑。

与中国修建长城的过程不同,金字塔的建设过程并不完全是一段血泪史。相反,参与建造金字塔的匠人,很多都引以为傲。对神极其信奉的古埃及人,认为能够出力修建金字塔,是一件极为神圣的事情。但是在当时落后的条件下,人们是如何修建出如此巨大的建筑,至今为止仍然是一个谜。

石料从开采到运输再到堆砌,每一个步骤都要耗费巨大的人力。除了专业的石匠外,还需要运输人员等众多劳动力。同时,供给这些劳动力吃、穿、住等方面,还另外需要一批服务人员。以埃及当时的人口,倾尽国力建造一座金字塔要30年,而这近百座金字塔,就需要2000多年的时间。这个数字本身就是站不住脚的。

除了劳动力和时间的问题成谜之外,建造金字塔所用的石料的运输问题至今没有找到答案。当时的埃及,没有马车,运输任何物品都完全借助人力。可是再多的人,也无法同时搬动一百多吨的石料。如果说用木棍撬动石料,到哪里去找如此坚硬又如此长的木棍呢?至于有些人提出的水运法,想要将庞大的石料用船运输,却没有相应的起重设备,因此也解释不通。

较为有说服力的一种观点,是来自法国的一位化学家提出的。他认为,组成金字塔的石料并非从山上直接开采下来的天然的石头,而是由石灰、岩石、贝壳等物质组成的物体。这些物质用特殊的黏合剂粘在一起,并能做到浑然天成。这种说法虽解决了石料如何运输的难题,却又带来了新的问题:这种黏合剂究竟是什么,在当时的条件下是否有能力生产出这种物质,又为何在任何书籍上都没有关于黏合剂的记载。更重要的是,人类在对金字塔多年的研究中,并没有检测到这种物质。

仅仅一块石料的问题都无法解决,人们更无法想象的是,在当时的条件下,这些石料是如何拼接得如此贴合的。为了让金字塔不受岁月的侵蚀,建造者没有使用易腐烂的木料,也没有使用易生锈的铁钉。所有的石料,竟紧紧地贴合在一起,毫无缝隙。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

除了这个问题,人们还疑惑,如此沉重的石料,是如何一块一块地罗列上去的?人力无法撼动的重量,没有起重仪器,没有足够支撑的工具,究竟是如何垒到高处的?人们曾提出例如填沙法、填盐法等,却始终没有任何一种说法让人信服。

以上这些问题,都是表面上比较明显的。但经过人类多年的探究,还发现了一些无法解释的更为精细的问题。如所有的金字塔内部都没有照明设备。科学家经过严格的检测,也没有在其内部找到任何燃烧物的灰烬。那么几千年前的人们,是如何在黑暗的金字塔内部作业的呢?

另外,关于金字塔的重量、高度、长度、面积、角度等一系列数据,相互之间产生了神奇的巧合。很多人认为这不仅仅是巧合,甚至怀疑四千多年前的古埃及人就已经知道了地球的重量。所有的巧合,人们更愿意理解为这是古埃及人智慧的结晶。

正是由于金字塔设计之巧妙,建造之稳固,使其经历了千年风雨后仍然屹立不倒。古埃及国王们之所以费尽心力修建金字塔,不只是为了像其他国家的统治者修建陵墓一样,用于储存腐烂后的尸体。人们发现,被放在塔中的尸体,能够迅速脱水,成为木乃伊。这样就完好地保存了尸体。埃及人认为,尸身不会腐烂,就有复活的可能。

第二座金字塔是胡夫的儿子哈夫拉国王在公元前2650年主持修建的陵墓,塔身现高为133.5米。这座金字塔的独特之处在于除了锥形塔身以外,还附加着庙宇以及狮身人面像。相传国王哈夫拉在为自己建造的金字塔快要竣工时前来巡视,看到采石场放置着一块巨大的岩石,便命人雕成现在的狮身人面像。

在埃及神话里,狮子是有着神奇力量的守护者,它可以守护死去的国王成为太阳神。这座狮身人面像是由一整块岩石凿成,只有爪子是由石头砌成。狮子的面部是按照哈夫拉的长相模拟凿刻出来的。整座石像看起来严肃而生动。

遗憾的是,由于哈夫拉金字塔内部通风条件较差,墙壁本就出现裂纹,在1992年更是遭受了一次5.4级地震,造成了塔身一定程度的损坏。

除了胡夫金字塔和哈夫拉金字塔,还有一座为胡夫的孙子门卡乌拉国王而建造的金字塔。这座金字塔建于公元前2600年左右。可惜此时的埃及第四王朝已经开始衰落,这座金字塔的规模也因此受到了影响。塔身仅66米,内部构造和装饰也较为简单。即便这样,有关金字塔的各项资料依然准确无误,外部墙壁紧密相连,没有丝毫误差。

埃及第四王朝以后,由于长期致力于修建大型工程,其间消耗了大量的财力物力,埃及政府财政连年亏损,民间反对的声音越来越大。随着国力衰弱,金字塔的规模和质量呈下降趋势。第六王朝之后,盗墓事件频发,国王不仅生前地位下降,死后尸体还会被人从金字塔中拖出来,因此金字塔的建造就此停止。

前言/序言

  达尔文的进化论提出,人是从猿猴发展而来的,当地球上的智慧生物开始有了部落和氏族,人类的发展也由此拉开帷幕。因为所处地域的不同,人类衍生出了不同的种族,各自的语言和风俗也因此不尽相同。不过,这只是表面上的差异,当人类的谋生方式从狩猎向农桑转变时,以剥削为基础的奴隶制开始兴起。
  古希腊、古埃及、古巴比伦、战国以前的中国都属于奴隶制国家,尽管它们诞生的时间和持续的年份不同,但奴隶对奴隶主的绝对忠诚和奴隶主对奴隶的绝对剥削却是大同小异。奴隶主肆意挥霍奴隶的劳动成果,用他们的汗水换来自己的锦衣玉食。过度的剥削必然导致民众的起义,封建地主的揭竿而起推翻了奴隶制度,也为封建制度的诞生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和西欧中世纪的封建时代相比,中国进入封建社会的进程更为迅速。战国之后,以诸侯封地为基础的封建制度成为东方大地最主要的社会制度。小农经济开始蓬勃发展,中华文明改变了奴隶社会的落后面貌,开始成为世界文明的领头羊。西欧的封建进展远远落后,直到4世纪才姗姗来迟地步人封建社会的队列中。
  和中国成熟的封建制度相比,西欧中世纪的封建制度自然是不完善的。但是,历史总是变幻莫测的,先前的领先者不代表永远领先,一开始的落后者也并非永远落后。有道是“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欧洲封建经济的不完备恰好给这片大地上的资本主义萌芽提供了良好的生长环境。
  公元1000年前后,中国进入宋王朝,宰相权力的削弱和武将地位的下降极大程度地加强了皇权。皇帝更加成为神话的化身,知识分子在科举制的管理下变得温顺。繁荣的工商业让宋朝的经济总量达到了全球的80%,但极端强化的封建制度却让中国的资本主义萌芽无法茁壮成长。
  相比之下,西欧资本主义的发展和资产阶级革命的兴起简直可以用如火如荼来形容。英国、法国、俄国、西班牙、葡萄牙……原来默默无闻的西欧国家纷纷开始在世界舞台上崭露头角,皆在积累资本的殖民扩张,虽然给文明融合带来了难得的契机,但是也不可避免地给殖民地普通民众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压迫与苦难。
  此后,世界进入了大范围的混战模式当中。两次世界大战波及全球37个国家,约15亿人陷入熊熊战火,废墟取代了华丽的风景成为地球村的主题,哀号声划破长空,控诉世界的混乱和求生的艰难。
  如今,大规模的战火已经平息。半个多世纪的平静给人们带来了全新的生存空间,人们呼吁和平的愿望越来越强烈,世界融合的渴望也越来越热烈。
  从这个层面上讲,对全球历史的回顾是必要的。人们惧怕战争,渴望和平。对制度的回顾,对文化的回顾,越是只言片语,越是饱含了无限感慨。
《星尘的回响:宇宙与文明的交织史诗》 一、 序章:从虚无到万有 本书将带领读者踏上一场跨越亿万光年的宏大叙事之旅,探索宇宙诞生之初的混沌景象,追溯物质、能量与基本法则如何编织出我们所感知的现实。我们不仅将描绘恒星的诞生与死亡,探寻黑洞的奥秘,更将深入研究宇宙学的前沿理论,解析暗物质与暗能量对宇宙演化的深远影响。从宇宙微波背景辐射的微小涟漪,到星系团的宏伟结构,我们试图重构一部由物理定律主宰的“创世史诗”。 二、 地球的诞生:生命的摇篮与演化的熔炉 聚焦于太阳系的形成过程,本书详细阐述了原始星云的坍缩、行星的分化与早期地球的狂暴地质活动。我们将考察“生命起源”这一科学界最大的谜题之一,探讨深海热泉、原始汤理论以及RNA世界假说。随后的篇章聚焦于生命的第一次飞跃——原核生物的崛起,以及“大氧化事件”如何彻底改变了地球的大气层,为更复杂的生命形式铺平了道路。我们将细致描绘从单细胞到多细胞生物的演化路径,解析寒武纪生命大爆发的内在驱动力,以及生物多样性如何在灾难与适应中不断重塑。 三、 人类的崛起:心智的进化与工具的魔力 本部分将时间轴收缩至人类的谱系,深入剖析从南方古猿到智人之间漫长而曲折的演化历程。重点探讨直立行走、火的掌控以及复杂语言的出现,如何赋予早期人类无与伦比的认知优势。我们将描绘旧石器时代的狩猎采集生活,考察洞穴壁画等早期艺术形式所蕴含的文化信息。随后,转向农业革命的深远影响,分析定居生活如何催生了剩余物资、人口增长以及社会分层,为文明的诞生奠定了物质基础。 四、 文明的黎明:文字、城市与权力的结构 本书的这一核心章节,将聚焦于人类历史上最早出现的几大文明——美索不达米亚的苏美尔、尼罗河畔的古埃及、印度河流域的哈拉帕,以及早期中华文明的曙光。我们将详尽分析灌溉系统的发展如何成为国家权力的核心工具,以及文字(无论是楔形文字、象形文字还是甲骨文)如何成为知识积累与统治得以延续的关键技术。此外,我们还将比较不同早期社会在法律制定(如《汉谟拉比法典》)、宗教信仰体系以及早期等级制度上的异同,探讨“城市”这一新的人类聚落形态所带来的社会复杂性。 五、 思想的第一次飞跃:轴心时代的精神探索 在公元前八世纪至前三世纪之间,世界各地几乎同步出现了影响至今的伟大思想流派,我们称之为“轴心时代”。本章将深入探讨古希腊的哲学探索(从泰勒斯到亚里士多德),孔子、老子的东方智慧,以及印度奥义书与佛教的对灵魂与解脱的追问。我们不将这些视为孤立的事件,而是将其置于当时社会经济变革的背景之下,分析知识分子如何试图在动荡的世界中寻找永恒的真理与道德的基石。 六、 帝国的兴衰:连接与征服的循环 从亚历山大大帝的东征,到罗马帝国的全盛与衰落,再到汉帝国的强盛,本书剖析了古代和古典时代的超级帝国是如何通过军事力量、高效的官僚体系、统一的货币和道路网络来整合广阔疆域的。我们将考察这些帝国在文化、工程技术(如罗马的水渠、中国的长城)上的成就,同时也毫不留情地审视其内部的结构性矛盾,如奴隶制度、精英阶层的腐败,以及外部蛮族的压力如何最终导致帝国的解体或转型。 七、 知识的暗流:中世纪的继承与发展 在古典帝国解体后,知识的传承并未中断。本章将考察拜占庭帝国对古典遗产的保存,伊斯兰黄金时代在数学、医学和天文学上的巨大突破(从代数到医学百科全书)。同时,我们将审视西欧中世纪的特点,关注修道院在抄写和保存文献中的作用,以及大学的兴起如何为后来的文艺复兴埋下了思想的火种。我们聚焦于技术革新,如重犁和水力磨坊,探讨它们如何在缓慢但坚定地提升欧洲的生产力。 八、 重塑世界:地理大发现与全球网络的形成 本书将详细描绘十五世纪开始的地理大发现如何彻底改变了人类的认知地图和经济格局。我们分析了技术进步(如星盘、卡拉维尔帆船)如何促成远洋航行,以及哥伦布、麦哲伦等人的探险对美洲、非洲和亚洲社会产生的灾难性与建设性影响。重点探讨“哥伦布大交换”——生物物种、疾病、观念和技术的全球性流动,以及随之而来的早期全球资本主义萌芽。 九、 启蒙的巨响:科学的革命与政治的觉醒 聚焦于十七、十八世纪,本书将描绘一场深刻的智识革命。从哥白尼的日心说挑战传统宇宙观,到牛顿力学构建起机械的宇宙模型,科学方法论的确立彻底改变了人类认识自然的方式。随后,我们将分析洛克、卢梭、孟德斯鸠等思想家如何将理性的光芒投向社会与政治结构,催生了自由、人权和主权在民的观念,最终点燃了美国独立战争和法国大革命的烈火,为现代民族国家的诞生铺平了道路。 十、 工业的洪流:机器、煤炭与爆炸性的增长 本章详细考察了十八世纪末始于英国的工业革命。我们分析了蒸汽机、珍妮纺纱机等关键技术的发明如何将人类社会带入一个以化石燃料驱动的时代。本书将探讨工厂制度的建立、城市人口的爆炸式增长、社会阶级的重新划分(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以及随之而来的环境污染和社会不公问题。我们将对比早期的空想社会主义思想与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义体系的批判。 十一、 两种力量的角逐:帝国主义、战争与全球冲突 进入十九世纪末与二十世纪初,工业力量与民族主义的结合催生了空前的帝国主义竞争。我们将分析欧洲列强如何瓜分全球,以及技术(如机关枪、毒气)如何使战争的破坏力达到了新的量级。重点分析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根源、进程与影响,以及战后凡尔赛体系的脆弱性。随后,我们将深入探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全球经济的萧条,法西斯主义和共产主义等极端意识形态的兴起,以及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残酷性。 十二、 信息时代的黎明与现代世界的重塑 本章聚焦于二战后的地缘政治格局——冷战的对峙、核武器的阴影以及非殖民化运动对旧世界秩序的瓦解。我们将分析半导体、晶体管的发明如何开启了电子时代,个人电脑和互联网的出现如何极大地加速了信息的传播速度,并催生了知识经济。最后,本书将探讨全球化、气候变化的挑战、生物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人类文明当前所面临的伦理困境,展望在人工智能和基因编辑时代下,人类物种的未来走向。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得承认,我对历史书籍的阅读向来抱持着一种审慎的态度,总担心会陷入枯燥的年代和人名的堆砌之中,然而,这本著作完全打破了我的固有印象。它的叙事节奏把握得极其精妙,像是一部精心剪辑的纪录片,总能在最恰当的时候插入一些令人拍案叫绝的侧面描写或者对关键人物性格的精准剖析,让那些抽象的历史概念瞬间具象化、生动化。作者似乎有一种魔力,能将那些宏大叙事中的冰冷数据,转化为鲜活可感的生命故事。特别是作者对于“信息传播”在不同历史阶段作用的论述,着实让我深思——从口耳相传到印刷术的兴起,再到现代电子媒介的爆发,每一次信息载体的变革,是如何重塑了人类的社会结构和认知边界的。这种将技术进步与社会形态变迁紧密联系起来的分析视角,无疑提升了全书的理论高度。读完某一章节后,我常常需要停下来,合上书本,在脑海中默默梳理一番,那种被知识的洪流涤荡后的清醒感和满足感,是近来阅读中少有的体验。

评分

这本书最成功之处,或许在于它成功地将“时间”这个最抽象的概念,描绘成了一部有血有肉、充满因果链条的宏大史诗。阅读过程中,我多次被作者对某个历史节点的精妙归纳所折服,那些我过去囫囵吞枣理解的概念,此刻变得条理清晰,逻辑链条完整无瑕。它不是让你死记硬背发生了什么,而是让你理解“为什么会发生”以及“这如何影响了接下来的数百年”。作者在叙述过程中展现出的那种对人类局限性的深刻理解,以及对未来可能性的谨慎展望,使得这本书超越了一般的历史回顾,具有了预见性和警示意义。我特别喜欢作者在收尾部分,对人类文明未来走向的那些充满思辨性的提问,它们如同悠长的尾音,在我合上书本之后,依然在脑海中不断回响,促使我持续思考我们所处的这个“当下”究竟是如何由漫长岁月雕刻而成的。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实在太引人注目了,那种融合了复古与现代感的视觉冲击力,让我迫不及待地想翻开它,探索封面所暗示的那些深邃内涵。初读几页,作者那种娓娓道来的叙事方式便牢牢抓住了我的心神,仿佛一位经验老到的历史学家,正坐在温暖的壁炉边,向我缓缓揭示那些尘封已久却又至关重要的文明脉络。从远古的星辰观测到近代的科技革命,每一步的跨越都显得那么自然而然,充满了逻辑上的严谨性,同时又饱含着对人类探索精神的赞美。尤其欣赏作者在描述重大历史转折点时所展现出的那种冷静的洞察力,他不仅仅是在罗列事件,更是在解析事件背后的驱动力与深层意义,让我对那些看似孤立的历史节点有了全新的宏观认识。这不仅仅是一本关于“时间”的书,更像是一部关于“思想如何塑造世界”的哲学著作,文字的密度恰到好处,既有学术的厚重感,又不失大众阅读的流畅性。我感觉自己像是搭上了一艘时光机,穿梭于不同的时代洪流之中,每一次停靠都留下了深刻的思考印记。

评分

我发现自己对这本书的偏爱,很大程度上源于其语言的魅力和作者的行文逻辑的严谨性。它不是那种一味堆砌术语或佶屈聱牙的“硬核”历史,相反,它像是一位饱学之士在与你进行一场酣畅淋漓的思想交流,充满启发性。作者在构建论点时,总能巧妙地运用对比和参照系转换的技巧,比如将东西方文明在同一历史时期的发展路径进行并行比较,这种多维度的审视,极大地丰富了我对“进步”这一概念的理解。我特别留意了其中对于某些关键发明(比如指南针或火药)在不同文化背景下所引发的不同社会反应的深入剖析,这让我意识到,技术的意义从来都不是其本身,而是它被置入的文化土壤。这本书读起来有一种“被尊重”的感觉,作者从未低估读者的理解能力,而是以平等的姿态,邀请我们共同参与这场对历史的深度探索。

评分

坦白说,一开始我被书名吸引,以为这可能是一本偏向于数据可视化或技术解读的读物,但实际阅读体验远远超出了我的预期。作者的笔触是如此细腻且富有画面感,他擅长捕捉那些决定历史走向的“微小裂缝”,并以此为起点,构建起一个完整的世界图景。他处理复杂文明冲突时的那种超越简单对错的立场,体现出一种极高的人文关怀和历史包容性,令人非常钦佩。每一次阅读,都像是在攀登一座知识的高峰,每爬升一截,视野就开阔一分。特别是对古代文明的那些精妙比喻,简直是神来之笔,一下子就将那些遥远的、难以理解的社会结构,用我们当下熟悉的语境解释清楚了,极大地降低了理解门槛,但绝非肤浅化。我尤其赞赏其中关于“时间尺度”的讨论,帮助我跳出了日常生活的琐碎,用更辽阔的眼光看待自己的存在和时代的局限性。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