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本書收錄瞭托馬斯?哈代的代錶詩作二百餘首。哈代的詩冷峻、深刻、細膩、優美,言簡意賅,自成一格,較他的小說更具現代意識。本書曾收入人民文學齣版社《哈代文集》,知名詩人、譯者黃燦然評論說:“詩選捲*難得也譯得好,你可以為瞭這捲詩選而買這套書,很貴但很值得。詩選譯者劉新民是在幾乎雙目失明的情況下完成翻譯的。這是迄今*全麵和*齣色的哈代詩中譯。”
譯本主要依據英國麥剋米倫公司1985年齣版的《托馬斯·哈代詩全集》,還參考瞭牛津大學齣版社和企鵝齣版社的兩種《哈代詩選》及其注釋,以及其他的幾種選本。在內容取捨上,兼顧各種題材,大凡有定評的名篇,盡量選入,而對“情”和“理”兩類作品有所側重,因此,將著名的《1912—1912年組詩》和《命運的譏諷組詩》作瞭全譯。除對不少詩作的背景予以注釋外,還將哈代八部詩集作瞭概要介紹。
作者簡介
托馬斯·哈代(Thomas Hardy),英國著名詩人、小說傢。1840年生於英國西南部多塞特郡的一個石匠傢庭,曾到倫敦工作和求學,開始文學創作時是一名建築師,中年迴傢鄉定居,1928年逝世。
哈代跨越瞭19世紀和20世紀,是文學史上承前啓後的關鍵人物。1896年後,他緻力於寫詩和詩劇,共齣版瞭八本詩集。起初,哈代的詩並不如小說那樣受好評,但隨著時間推移,他被公認為20世紀*偉大的詩人之一,代錶瞭英詩的正統。
劉新民,1946年生,山東安丘人。浙江工商大學外國語學院教授,碩士生導師。
內頁插圖
精彩書評
我喜歡哈代主要是他的性情和他看待生命的方式。他不是一位超驗作傢,他不是葉芝,他不是艾略特;他的題材是人、人的生命、時間和時間的流逝、愛和愛的消失。
——菲利普·拉金
雖然現代主義大概會從將哈代視為“前現代主義者”而得益,但是我想,哈代恐怕沒有因此得益。在任何一種情況下,這種定義都是誤導的,因為哈代的詩歌作品與其說是預示現代詩的發展,不如說是超齣現代詩的發展,並且還以巨大的差距超齣。
——約瑟夫·布羅茨基
目錄
威塞剋斯詩集
偶然 3
嚮逆境中的友人坦白 4
灰暗的色調 5
她在他的葬禮上 6
她姓名的首字母 7
她對他說(Ⅰ) 8
她對他說(Ⅱ) 9
她對他說(Ⅲ) 10
她對他說(Ⅳ) 11
神跡探索者 12
她的永生 15
另一個世界的朋友們 19
懷念費娜 22
在林中 24
自然界的詢問 27
渾無感覺 29
在飯店裏 31
女繼承人與建築師 34
對鏡 38
今昔詩集
離彆 41
鼓手霍吉 43
被屠殺者的靈魂 45
士兵的妻子和戀人之歌 52
雪萊的雲雀 54
羅馬 56
洛桑 58
造物主的哀嘆 60
緻生活 65
部下 66
健忘的上帝 68
緻利茲比·布朗 71
希望之歌 75
失約 77
我的不幸多麼巨大 79
我不必去 80
倉促的婚禮 82
他的永生 83
一個八月的子夜 85
最後一朵菊花 86
黑暗中的畫眉 88
未緻命的疾病 90
阿瑟爾莊園的女主人 92
擠奶姑娘 97
墮落的姑娘 99
不見自己 101
在陰鬱中(一) 102
在陰鬱中(二) 104
在陰鬱中(三) 106
苔絲的哀歌 108
我與記憶 111
時光的笑柄
一個蕩婦的悲劇 115
擋住那月光 122
死人在走動 124
一九六七 127
分離 128
在離彆的月颱上 129
四個腳印 131
在蓋有拱頂的過道裏 133
在心靈的眼睛裏 134
麯終 136
嘆息 138
緻一位女演員 140
讓我享受塵世之樂 142
民歌手 143
往昔的美人 144
舞會之後 145
妻子在等候 146
集市之後 147
迴傢 149
教堂傳奇 152
洗禮 154
提醒者 157
壽終之後 158
鬆樹栽種者 160
我們認識的一個人 164
對上帝的教育 167
未齣生者 169
他殺的那個人 171
喬治·梅瑞狄斯 173
命運的諷刺
海峽炮聲 177
會閤 180
來訪之後 183
相見或是迴避 185
區彆 187
書架上的太陽 188
“當我動身去裏昂乃斯” 189
城中遇雷雨 191
失去的愛 192
威塞剋斯高地 194
地圖上的這個地方 197
對人的悲嘆 199
上帝的葬禮 201
啊,是你在我墳上刨土 207
發現 209
歲月的覺醒 210
1912 — 1913年組詩
傷逝 215
你最後一次坐車 218
散步 220
墳上雨 221
我在那兒發現她 223
不拘禮節 226
挽歌
精彩書摘
偶然
假如有復仇之神從天上喊我,
還大笑著說:“你這遭罪的東西,
須知你的痛苦正是我的極樂,
你失去的愛正是我恨的盈利!”
那麼我會強忍痛苦,直至死去,
在他不公正怒責下默默忍受;
並略感寬慰,因他比我更有力,
我受苦落淚都由他執意判定。
可並非如此。為何歡樂遭殺戮?
播下的美好希望開不齣花朵?
——飛來橫禍遮擋瞭陽光雨露
時光拋擲骰子,以悲哀當歡樂……
這些半瞎的主宰,像播撒幸福
將痛苦隨意撒在我的人生旅途。
1866
嚮逆境中的友人坦白
你的不幸依舊,但因我住得遠,
不若住得近那麼感受略同;
我甚至一笑,像往日那樣淡然,
雖則是笑,卻絕不是惡意嘲諷。
有個念頭太怪異,難容我腦中,
但我覺察到它在周圍縈迴不散:
——我不想再熱情地瞭解分擔
你的不幸,給自己添上哀痛……
這念頭如不祥鳥隱於溟濛,
像海盜齣沒於大洋無法無天,
忠誠的心啊,竭力想驅逐盡
這久久盤桓的不體麵閃念;
可是,老友啊,想到這閃念近乎本能,
即便已驅,怎不仍令我愧疚萬分!
1866
灰暗的色調
那個鼕天我倆站在小池邊,
太陽臉色蒼白,像挨瞭上帝嗬責,
枯乾的草地上幾片落葉泛灰色;
那是一棵白蠟樹落下的葉片。
你雙眼看著我,遊移的眼神
閃過多年前那些乏味的謎;
你我敷衍著言語,話不投機,
更減損我們已殘的情。
你嘴角的微笑凜若冰霜,
那份活力足以瞭結生命,
一絲尖利的冷笑掠過你的唇
像一隻不祥之鳥在飛翔……
這辛酸的一課:愛會背棄盟誓,
從此為我活畫齣你的麵目,
畫齣上帝詛咒的太陽,一棵樹,
和灰色落葉鑲邊的一汪小池。
1867
她在他的葬禮上
他們把他抬往安息之地——
長長的隊列緩緩行進;
我如陌生人保持著距離,
他們是親屬,我隻是情人。
我沒有換下艷麗的外衣,
他們的喪服卻一片黑色;
可他們站著,目光毫不悲戚,
而燒灼我的是憾恨之火!
1871
她姓名的首字母
在一部詩集的書頁上,
我以首字母寫下她的芳名;
似乎她流光溢彩的思想,
引發瞭詩人的靈感激情。
——而今當我翻開同一作品,
詩篇依然閃爍不滅的光輝,
可她那字母縮寫的姓名,
光彩卻早已黯淡消退!
1869
她對他說(Ⅰ)
當你看到我因歲月頻催,
容貌已不再受眾人贊賞,
眼睛早失卻當年的光輝,
名字喚不起美少女的聯想;
當情感讓位於理智判斷,
盡管這過程你幾乎未覺察,
你仍懷念我往日的嬌艷,
惱恨它如今已如凋殘之花:
想到這紅顔衰非我之咎,
是時光滋養韶華又加摧殘,
知道我心不變癡情依舊——
寜願死以免你濛受病患!——
你能否念舊情伸友誼之手
扶我下人生的遲暮之山?
1866
她對他說(Ⅱ)
或許多年後當我已去世,
某人的形、神、口音酷似我,
使你想起我常說的話語,
迴憶你當年愛情的衰落。
你會稍停,忖道,“可憐的人兒!”
發聲嘆息——作為豐厚報償,
而非償還債務的一點兒
給一位全身心獻齣的姑娘——
如此迴想,你永不會瞭解
區區兩詞錶示的略略思忖,
於我絕不是倏忽的幻覺,
而是我挨過的整個人生;
在它斷續的假麵舞會中
我隻似你生活裏轉念一瞬!
1866
她對他說(Ⅲ)
我將忠貞不渝,直至永遠!
死神選擇我時會顯得吃驚,
自從上次彆離,它尚未分辨
確定該哪位做它的犧牲!
對親戚朋友,及此地殷勤
相待的男子我毫不在意,
同那些因享有美滿婚姻
而幸福的同時代人相比,
我麻木猶如銹軸的風嚮標,
銹蝕前執著地與風親吻,
卻偏遭世人鄙薄,他們拋
舊情於腦後,一味享受今生。
我昔日的魅力機敏早不復存,
已沒有什麼可供愛作為依憑。
1866
她對他說(Ⅳ)
這緋聞令我失盡仁慈之心,
我隻能詛咒她,祈求她死,
隻因她居然與你彼此有情——
那顆心唯有我曾給予慰藉!
我的愛有多深,此生不得知,
否則我會格外加倍地愛你,
我隻知此身早與你融為一體,
彆離反使兩心相融如醉如癡。
因之我對你的一切無不知悉,
對於她雖常凝視卻依然見外,
你怎能因我妒忌而生惡意,
對我百般珍愛之物不理不睬?
相信我吧,昔日情人,愛之慪氣
越是自私狡黠便越加可愛。
……
前言/序言
前言
在英國文學史上,像托馬斯·哈代這樣在小說詩歌兩個領域均創作齣大量優秀甚至一流作品的文學巨匠,實在並不多見。哈代的小說,如《德伯傢的苔絲》《無名的裘德》等,早成為公認的不朽名著;而他的詩歌,經過近一個世紀歲月的考驗,也獲定評。長期以來,由於哈代小說的巨大影響,他的詩名總為文名所掩。而今,經過幾代人的反復品讀、研究和評論,人們終於普遍認識到:哈代詩歌的成就,並不亞於他的小說。哈代作為詩人,與作為小說傢一樣偉大。他的詩歌和小說,猶如璀璨晶瑩的連環雙壁,同是世界文學寶庫中魅力永存的瑰寶。
哈代是在1895年,其文名如日中天,小說創作正處於巔峰狀態之時,毅然轉嚮詩歌創作的。無論從哪方麵說,做齣這一抉擇,都不是件容易的事。畢竟,英國具有悠久的詩歌傳統,幾百年中名傢輩齣,流派紛呈,好詩幾近寫盡,創新談何容易。再則,哈代此前幾乎沒發錶什麼詩作,且已年近花甲,要在人生的晚年成就詩名,更是前無古人。然而,哈代仍選擇瞭這條“荒草蔓生”“人跡更少”的道路,並沿這條道路奮勇攀登,走嚮瞭自己事業的光輝頂點。
哈代做齣瞭這一選擇,並不是偶然的。輿論界的不公正批評,促使他做齣反應,這隻是錶麵現象。根本原因在於,哈代決心重新緻力於他自幼喜愛的詩歌,以實現成為一名詩人的夙願。事實上,哈代長達六十餘年的文學生涯,始於詩也終於詩。詩歌是他的初戀,也是他“愛的歸宿”。早在少年時代,哈代就曾一試詩筆。現存最早的少年習作,是他寫於1856年(16歲)的《住宅》。這是首三十六行的無韻詩,模仿華茲華斯《序麯》的風格,描寫傢居附近的自然風光和清幽情趣。哈代正式開始詩歌創作,是在1865年。次年他曾將詩作投寄各大雜誌,卻均遭退稿。但哈代毫不氣餒,繼續係統強化地進行詩歌的“自我教育”。關於這段經曆,他的第二位妻子弗羅倫斯·艾米莉·哈代在《哈代的早期生活》中這樣記述:“整個1866年和1867年的大部分時間,他仍不斷寫詩……他形成瞭一種奇特的觀點:詩歌裏集中瞭一切富於想象和感情的文學作品的精華,對於一個很少閑暇的人來說,專門閱讀詩歌是接近文學源泉的最短捷徑。而且事實上,差不多整整兩年,他沒有讀過詩以外的任何散文作品,除瞭閱讀報刊之外。”哈代當時的詩後來保存下來的,約有三四十篇,其中不乏佳作。如《偶然》《灰暗的色調》《她對他說》等等,足以顯露青年哈代非凡的詩纔。可惜編輯缺乏慧眼,緻使哈代不得不在其後的二十餘年裏,將文學纔華傾注在小說創作中。
1896年後,哈代專心緻誌從事詩歌創作。1898年第一部詩集《威塞剋斯詩集》齣版。此後三十年裏,又先後有七部詩集問世,即《今昔詩集》(1901),《時光的笑柄》(1909),《命運的諷刺》(1914),《瞬間一瞥》(1917),《早年與晚期抒情詩》(1922),《人世雜覽》(1925)和《鼕日之言》(1928)。這八部詩集曾分彆於1919、1923、1928和1932年四次匯集齣版。其中1932年版的《托馬斯·哈代詩集》收齊八種,共有詩九百一十八首,並在以後的近半個世紀中不斷重印。1976年麥剋米倫齣版公司又推齣瞭新版《托馬斯·哈代詩全集》,收入瞭一些未發錶過的作品,共九百四十七首。這部《詩全集》後又多次重印。此外,各種選本,如企鵝版、牛津版等也大量湧現。哈代詩集在世界範圍內長期盛銷不衰,足以說明哈代的詩魅力不減,影響日廣,深受讀者喜愛。此外,哈代還創作瞭一部規模宏大、氣勢磅礴的史詩劇《列王》(1904—1908)。這部以拿破侖戰爭為題材,描寫“巨大的曆史災難或各民族之間的衝突”(《列王》序)的史詩劇,共分三捲,十九幕,一百三十場,既是一部以英國和整個歐洲社會的重大變革為背景的曆史詩劇,也是一部富有深刻哲理的關於人類命運的悲劇史詩。《列王》問世後震動瞭英國文壇,受到歐美評論界的一緻稱頌,認為《列王》是哈代最偉大的作品,充分顯示瞭哈代的纔華,堪與彌爾頓的史詩《失樂園》和俄國文豪列夫·托爾斯泰的《戰爭與和平》媲美。
哈代年輕時的最大願望,是當個卓越的詩人,寫齣能入選帕爾格雷夫的《英詩金庫》那種優秀選本的詩篇。事實上,哈代詩歌的成就,遠遠超過瞭他青年時代的願望。他的詩中,足有數百首可入選任何選本而毫不遜色。可以說,哈代自己的詩,就堪稱英語詩歌中的一座金庫。
哈代重拾詩筆走嚮詩壇,正值維多利亞時代末期。其時的英國詩歌已呈頹勢。一度盛行的唯美主義,過於注重音律諧和詞藻華麗,缺乏大氣。哈代的齣現,為詩壇注入瞭新鮮的空氣,也使二十世紀初的英詩彆開生麵,柳暗花明。哈代的詩題材廣泛,思想深刻,內容充實;情真意切且樸實無華,充滿強烈的個人抒情意味,又富有濃鬱的鄉土氣息。他的詩歌形式看似傳統,其實多有創新,不僅詩節和韻式變化無窮,詩歌語言也不落窠臼,極有特色。總之,哈代的詩處處錶現齣與他人迥然有彆的境界與氣象,顯齣瞭大傢的風範。他上承浪漫主義名傢及維多利亞時代的丁尼生、勃朗寜,又對二十世紀諸多英美著名詩人以廣泛影響,成為英國詩歌史上承前啓後繼往開來的偉大詩人。可以說,哈代晚年選擇瞭詩歌,實在是英國詩壇的大幸。
哈代的詩既博得眾多詩人、評論傢的高度評價和贊賞,又能打動韆韆萬萬普通讀者的心,其最根本原因在於詩中所飽含的真情。哈代一嚮認為:詩人的最終目的應該是用自己的心靈去觸動人們的心靈。確實,從來沒有哪位詩人曾像哈代這麼多地展現自己的心靈,而正是由於展現這顆羞澀、苦惱、慷慨、慈悲的心,纔使他的詩獲得人們的喜愛。與他的小說相比,哈代在詩中錶露瞭更多的個人經曆和內心情感。而他極為豐富的情感世界又是全方位、完全真實毫無矯飾地袒露給讀者的。這裏有愛情、戀情、親情、友情,對弱者的同情,甚至對眾多動物以及花草樹木的憐愛關切之情。難怪弗羅倫斯·艾米莉·哈代說:“要知道哈代的一生,讀他的一百行詩勝過讀他的全部小說。”在他的詩中,我們可以聽到他慈愛的祖母在那講過去的事情(《我們認識的一個人》),見到小哈代在父親的小提琴伴奏下鏇舞,而母親則坐在爐旁椅子上微笑(《不見自己》),以及他的妹妹瑪麗在園子裏種花,在燭光下唱歌(《莫莉去瞭》)。在他的詩中,響著已躺在教堂墓地中的唱詩班朋友們的話聲,閃過一個個好友的身影,跳動著他那顆因好友相繼去世而悲痛欲絕的心(《在陰鬱中(一)》)。在他的詩中,飽含著對含辛茹苦濛冤受屈的女性的深切同情,仿佛也迴響著小說《德伯傢的苔絲》捲首那句引自莎士比亞的題詞和對資産階級僞善道德的抗議(《苔絲的哀歌》《洗禮》《冒充的妻子》《一個將被絞死的女人的肖像》)。在他的詩中,還有著知更鳥、雲雀、蒼鷹、夜鷺、飛蛾、黃蜂、麻雀、刺蝟、鶇鳥、黇鹿、貓狗馬牛等幾十種動物,它們全都那麼具有靈性、惹人愛憐。每一首都充滿真情愛心,令人感動。
愛情詩在哈代的詩中占有相當的比重。哈代的愛情生活,與他的文學生涯一樣豐富多彩,奇幻瑰麗。哈代是個性情中人,他對於自己曾經愛慕的女子,總能毫不隱諱直率坦誠地在詩中一吐情愫。如露易莎,利茲比·布朗,艾格妮絲,特裏費娜,愛瑪,亨尼卡夫人及弗羅倫斯·達格黛爾,都在他的詩中留下瞭動人形象。尤其是曾使哈代的感情生活不斷泛起漣漪的特裏費娜、亨尼卡夫人和弗羅倫斯,更仿佛是一個個嚮導,將我們帶入詩人的內心,使我們看到瞭詩人豐富、細膩、復雜的情感世界,看到瞭一個有血有肉的活生生的哈代。這些詩篇不愧是哈代抒情詩交響樂中一麯麯迷人的樂章。
當然,“哈代全部詩作中最富個性色彩、最真摯動人、最樸質純潔”的,[《英國詩歌批評史》,赫伯特·格利森等著(英國人文齣版社,1983年)。]是悼念他第一位妻子愛瑪的近百首詩作。哈代是在1870年去康沃爾的聖·硃裏昂時,與愛瑪邂逅相愛的。他們結婚二十餘年後感情一度疏遠。可1912年11月27日愛瑪猝然去世,使哈代深感悲痛。1913年3月他拖著已逾古稀之年的孱弱之軀,獨自重訪康沃爾等舊地,完成瞭《1912-1913年組詩:舊日情火的餘燼》,共二十一首。隨後,在近兩年時間裏又寫瞭數十首悼念愛瑪的詩篇。這些詩曆來受到評論界的極高評價,被認為不僅是哈代最好的作品,也是英語愛情詩中的精粹,“是一首完整統一的記錄心靈曆程的悲歌”,而且是“英語語言中最為感人的悲歌”。[轉引自《哈代研究》,吳笛著(浙江文藝齣版社,1994年)。]我們從中可以清楚地聽到哈代的聲音,深切感受哈代的心境。這些詩不僅感情真摯,寫法也極樸實,毫無艷詞浮字;且都是觸景生情,睹物思人之作,將今日情與四十餘年之景交織,令一時與永恒融閤(《在勃特雷爾城堡》《比尼懸崖》等),遂使詩中情意,綿綿無絕期。因此,哈代的愛情詩,與曆來的情詩及一般浪漫派詩人的作品不同。後者多為年輕人所作,其特點為“熱”,熱烈奔放,激情洋溢;而哈代年逾古稀,可謂“曾經滄海”,其情詩特點在於“深”,深沉真切,刻骨銘心。這些詩的境界,或許隻有彌爾頓的《夢亡妻》,蘇軾的《江城子》(“十年生死兩茫茫”)和陸遊的《釵頭鳳》及《瀋園二首》差可比擬。更為可貴的是,哈代的愛瑪組詩中常常含有深深的悔恨自責,愛的柔情、喪妻的悲痛與深切的懺悔自責交織在一起,使這些詩的情感更真實、真切、真摯,因而格外動人。
哈代的詩歌之所以魅力長存,不僅因其情真,還在於詩中蘊含的“理”,即深刻的思想內涵。哈代是在創作瞭大量優秀小說後走嚮詩壇的。他因小說中錶露的思想而遭攻擊,便轉而采用詩的形式。正如他1896年10月所寫:“也許在詩歌裏我可以針對頑固的消極觀念,更為充分地錶達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如果伽利略是在詩裏宣布地球自轉的學說,宗教裁判所可能就不會糾纏他。”[《哈代的晚年》第57—58頁。]因而,哈代的詩絕少無病呻吟空泛膚淺之作。無論抒情敘事寫景,大都寓有深意,蘊含哲理。而一些錶達對宗教、上帝、社會、命運見解的詩中,更是通過不同形象直接說理,充滿對宇宙、曆史、人生的深入思考。如那些錶現對宗教和上帝信仰幻滅的詩篇:《健忘的上帝》《對上帝的教育》《上帝的葬禮》《造物主哀嘆》和《神跡探索者》,僅從詩題便可看齣詩人對宗教和上帝的質疑,和對人類命運的思索。在《對人的悲嘆》一詩中,哈代更提齣人類不該對上帝抱有幻想,而應依靠自己的智慧、善良和互助來改變命運。哈代另一類詩則寫人生虐謔、世道混亂、命運悲慘、人性醜惡,哀嘆人類知識日增而智慧日損,擔心黑暗時代再度降臨,錶現瞭詩人對人類命運的終極關懷。如《部下》《在陰鬱中》《未齣生者》《緻月亮》及《命運的諷刺組詩》等等。哈代因此也常被批評為悲觀主義。對此,哈代特為1922年齣版的《早年與晚期抒情詩》寫瞭篇題為《辯解》的序,還在文中引用瞭二十多年前的《在陰鬱中》的詩句:“要使生活更美好,就得正視醜惡的現實”。他這樣寫道:“其實,所謂悲觀主義實際上隻是對現實的探索,隻是為瞭改善人們身心的第一步。……要逐步認識現實,不加掩飾,同時著眼於爭取最好的結果;簡言之,即以進化嚮善論的思想作引導。”這正如徐誌摩所說的,“哈代的所謂悲觀,正是他思想上的真實和勇敢”,哈代的一生錶現瞭“為人類尋求一條齣路的決心”。[《托馬斯·哈代》,徐誌摩著,轉引自《哈代精選集》(山東文藝齣版社,1998年)。]
由於思想認識的局限,哈代在摒棄對上帝的信仰後,接受瞭叔本華、哈特曼的哲學思想,認為宇宙中存在一種超自然的力量,哈代將其稱之為“內在意誌力”。正是這種“冥冥中的主宰力量”決定瞭曆史的進程、命運的變遷、人生的禍福等等。哈代在史詩劇《列王》中詳盡闡發瞭這一哲學思想。在他的反映泰坦尼剋號失事的《會閤》及《偶然》《自然界的詢問》《窘遇》等許多詩中,哈代也以此來解釋人生命運的無常。但哈代自己也意識到“內在意誌力論”的缺陷,認為人類最終能戰勝“內在意誌力”,成為自己命運的主人。正如《列王》序幕中的憐憫精靈所預言的:“我們將造就良善的一代新人,/富有同情和憐憫,/一代熱愛真善美的人,把他們每日的行為變成一麯美妙的歌。”而人類藉以取勝的武器則是善良與博愛。
哈代詩中蘊含的“理”,可以歸結為嚮善和博愛。這在他的戰爭詩中也錶達得十分清楚。哈代的反戰名詩如《他殺的那個人》《寫在“萬國破裂”時》《離彆》《戰時除夕夜》等,都寓有此意。這些詩語言極平易樸實,內涵卻發人深省,甚至震撼人心。尤其是《寫在“萬國破裂”時》,隻不過幾個最古老最普通的鄉村生活的形象:老馬耕地,茅根起火,青年戀愛,而王朝更迭,世事滄桑,戰爭災難,盡在其中,幾乎可概括人類曆史。哈代的許多詩都有這樣的優點:勾勒齣形象而不點破主題,留給讀者廣大的遐想空間,因而迴味無窮,十分耐讀。
哈代能在名傢林立的英國詩史上異峰突起,自成大傢,另一重大原因在於他的詩藝上既繼承傳統,又不斷創新。哈代是個不知疲倦的詩藝革新傢。他從不追求時尚,也不固步自封。因此他的詩,無論結構、體裁、韻律、韻式、語言錶現形式等等,都形成瞭自己獨樹一幟的風格特色。
首先,哈代的詩大多具有敘事性,通過高度濃縮的戲劇場麵來錶現主題。正如評論傢利頓·斯特雷奇所說:“他的詩歌的獨特之處在於詩裏隨處可見一個小說藝術大師的痕跡。……在他的詩裏,迴響著《無名的裘德》的作者的聲音,但帶著詩歌的更加集中、更加強烈、更加微妙的藝術魅力。”[轉引自《托馬斯·哈代詩選》,藍仁哲譯序(四川文藝齣版社,1987年)。]這些特點在《命運的諷刺組詩》裏錶現得十分鮮明。即便是寫愛瑪的近百首悼亡詩,也不是純粹抒情,而大多有場景、人物、動作,具有相當的敘事成分。而在一些歌謠體敘事詩或有關上帝的幻想詩中,甚至往往以對話構成詩的主體,錶現人物的思想性格,或譏諷上帝的無能無情。顯然,哈代藉鑒瞭勃朗寜的戲劇獨白手法,又糅進自己小說創作的技巧,使其詩中的人、事、情、景融為一體,從而既有可讀性,更具感染力。
其次,哈代的詩,在詩體、韻律、韻式諸多方麵,都自成特色,獨具魅力。哈代寫詩,似乎並不喜歡格律太嚴的詩體。他往往會根據詩歌內容的需要,隨心所欲設計自己喜愛的詩體,而不拘泥於傳統格局。在這一點上,簡直沒有哪一位詩人,能像哈代這樣自由灑脫,不拘一格。試讀他那最負盛名的《1912—1913年組詩》,便可略見一斑。組詩共二十一首,每首的結構都不一樣,真可謂詩無定格,隨情賦形,猶如行雲流水,行於當行,止於當止。然而,詩格雖極富變化,每首詩內卻又變化有序,相當整齊。哈代早年曾學習從事建築業,他以建築師的眼光和技巧,安排詩的結構,因此他的大多數詩,都呈現一種錯落有緻、整齊勻稱的建築美。哈代又自小喜歡音樂,愛好新穎奇特的節奏和鏇律。這種愛好運用於詩,使他的詩在韻律、音步、韻式上繁復多變,很有音樂美。而這種形美和音美又與詩的內容情感十分吻閤。如《未緻命的疾病》,長短詩行形成鮮明對照,烘托齣生死搏鬥的緊張氣氛。而《不用為我遺憾》《以往走的路》等詩,每節結構形同一座墳塚,造成與意義相關的視覺形象,從而給讀者以語義聯想和情感衝擊。此外,如他的名篇《黑暗中的畫眉》《身後》《呼喚》等,韻律既美又切閤詩情。因此,可以說,哈代的詩不僅形式與內容高度一緻,又錶現齣意美(“情”“理”兩方麵)、音美和形美。
第三,哈代的詩歌語言,也是新鮮生動五彩繽紛。與他的“人物性格與環境”類小說側重描寫多塞特郡(即“威塞剋斯”地區)的風土人情一樣,他的許多詩也運用瞭該地區的不少方言詞匯,有著濃重的地域特色,如《墮落的姑娘》《迴傢》《一個蕩婦的悲劇》等等。此外,哈代常常會根據詩歌內容的需要,創造性地運用詞匯。有時他會使用多音節詞與單音節詞搭配押尾韻,讀來鏗鏘彆緻。有時在一首詩裏,同時齣現常用和生僻詞語,看似粗糙,其實質樸。有時在詩中交替使用書麵語和口語,甚至有意運用杜撰詞、古舊詞、復閤詞、生僻詞等等,從而彆寓深意,耐人尋味。總體上看,哈代的詩歌語言十分豐富,用詞準確貼切,有的雖顯得怪誕古奧,卻不失美感新意,甚至使詩作不落俗套,具有現代感。可以說,無論小說還是詩歌中,哈代都顯現齣瞭語言大師的本色。
從情、理、藝三方麵對哈代詩歌略作分析,我們不難看齣,哈代的詩從根本上說來,體現瞭真善美的追求。“真善美就是我的全部的主題,/真善美化作各個不同的翰采。”[莎士比亞十四行詩第105首。]哈代的詩受到世界各國廣大讀者的喜愛,根本原因便在於此。
哈代的小說在我國早已擁有廣大的讀者。一些著名的作品,甚至有瞭多種重譯本。而哈代詩歌的翻譯介紹,相對較少。這對於全麵認識評價哈代的文學成就,藉鑒學習其作品豐富而精湛的思想和藝術,十分不利。本書正是為瞭彌補這一缺憾而勉力迻譯的。譯本主要依據英國麥剋米倫公司1985年齣版的《托馬斯·哈代詩全集》,還參考瞭牛津大學齣版社和企鵝齣版社的兩種《哈代詩選》及其注釋,以及其他的幾種選本。在內容取捨上,兼顧各種題材,大凡有定評的名篇,盡量選入,而對“情”和“理”兩類作品有所側重,因此,將著名的《1912—1912年組詩》和《命運的譏諷組詩》作瞭全譯。除對不少詩作的背景予以注釋外,還將哈代八部詩集作瞭概要介紹。關於翻譯標準,譯者掌握的原則是“信達雅兼顧,意音形並重,以詩譯詩,講求神韻,尤重語言錘煉,遣詞用字務求精當而不失詩味。此外,在韻律韻式上,除極個彆地方為瞭不因韻害意,無法兼顧外,盡量依遵原詩。詩歌的順序按《托馬斯·哈代詩全集》中八部詩集的先後排列,有的詩寫作時間與詩集的齣版日期相距較遠,則依照《詩全集》的資料,在詩後注明寫作時間。
二十世紀初,無論中國還是英美等西方國傢,詩歌的風格流派錶現手法都在發生劇烈變革。龐德譯的中國古詩選本《華夏集》,成瞭意象派的經典之作,隨即現代派在西方風靡一時。鬍適則受意象派影響,倡導瞭新詩革命,而後,新詩成瞭中國詩界的主流。在這種大背景下,哈代卻既沒有追逐時髦新奇,也沒有一味固守傳統,而是繼承傳統,有所創新,博采眾長,為我所用,走齣瞭自己的詩歌之路。而且,據一些學者認為:“現代主義詩歌隻是一種旁支,哈代纔代錶瞭英國詩歌的主流。”[《華茲華斯·濟慈·哈代》,王佐良著(《讀書》,1987年第2期)。
]因此,不僅哈代的詩歌,如他的小說一樣,很值得我們學習藉鑒欣賞,便是他的創作道路,對於我們也應頗多啓示。這個譯本,倘能對讀者認識哈代的成就,瞭解哈代的思想,欣賞哈代的作品有所幫助,譯者將感到莫大的欣慰。
劉新民
2001年11月25日於杭州商學院
《哈代詩選》之海濱絮語 我並非《哈代詩選》,亦無意模仿其精神,隻是此刻,當我佇立於這片被時光雕琢過的海濱,感受著濤聲拍岸的韻律,心潮湧動,想以寥寥數語,勾勒齣這片刻的寜靜與遼闊。 海,總是擁有無盡的魅力。它時而溫柔如母親的懷抱,輕撫著沙灘,留下細膩的漣漪;時而又狂野如不羈的雄獅,捲起滔天巨浪,震撼著整個海岸綫。我站在這裏,眺望著遠方,海天相接之處,模糊瞭界限,仿佛一切都化作瞭無盡的可能。海風拂過臉頰,帶著鹹濕的氣息,也吹散瞭心中 lingering 的雜念。 腳下的沙子,細軟而溫暖,每一粒都承載著億萬年的故事。它們曾是堅硬的岩石,經曆瞭風雨的侵蝕,磨去瞭棱角,最終匯聚成這片無垠的沙海。沙子的顔色,從近處的淺黃,到遠處的淡褐,再到海浪邊緣泛起的濕潤的深灰,構成瞭一幅層次分明的畫捲。我拾起一把沙子,任由它從指縫間滑落,看著它們在陽光下閃爍著細碎的光芒,就像是散落的星辰,短暫而璀璨。 遠處,幾艘漁船靜靜地停泊在港灣,桅杆指嚮湛藍的天空,等待著齣航的號令。它們的船身在海水的蕩漾中輕輕搖曳,仿佛也帶著對遠方的渴望。偶爾,海鷗的叫聲劃破寜靜,它們矯健的身姿在空中盤鏇,時而俯衝嚮海麵,捕捉著屬於它們的食物。它們的自由,讓人心生羨慕,也讓人感受到生命的頑強與活力。 近岸的海水,清澈見底,可以看到水底的鵝卵石和偶爾遊過的魚群。海浪一層層地湧來,拍打在腳踝處,帶來一絲絲冰涼的觸感,又迅速地退去,留下濕漉漉的痕跡。每一次浪濤的起伏,都像是一次呼吸,一次生命的輪迴。我看著它們,仿佛看到瞭生命的誕生、成長、衰落與重生。 海邊的岩石,形態各異,有的光滑如鏡,有的嶙峋陡峭。它們沉默地佇立著,承受著海水的衝刷和風雨的侵蝕,卻依然屹立不倒。它們就像是這片土地的守護者,見證著歲月的流轉,也記錄著生命的堅韌。我撫摸著粗糙的岩石,感受到其深沉的力量,仿佛能從中汲取到一份安定與力量。 夕陽漸漸西沉,將天空染成瞭瑰麗的橘紅色。雲朵被染上瞭金邊,如同漂浮在天空中的燃燒的島嶼。海麵反射著落日的餘暉,波光粼粼,閃耀著耀眼的光芒。整個世界都沉浸在一片溫暖而壯麗的色彩之中。這是一種令人屏息的美,一種無需言語,卻能直擊心靈的美。 海邊有幾棵頑強生長著的植物,它們的根係深深地紮入沙土,莖葉在海風的吹拂下搖曳著。它們是生命的奇跡,在如此嚴酷的環境下,依然努力地生長,綻放齣屬於自己的綠色。它們的存在,是對生命的贊歌,也是對勇氣的最好詮釋。 遠處,傳來若隱若現的濤聲,時而低沉,時而激昂。那是一種來自遠古的呼喚,一種跨越時空的低語。它似乎在訴說著古老的故事,又似乎在邀請著人們去探索更廣闊的世界。我閉上眼睛,讓海浪的聲音充盈耳畔,讓海風的氣息拂過全身。 此刻,我感受到的不僅僅是海的壯麗,更是生命本身的渺小與偉大。我們如同沙粒,在時間的洪流中渺小而短暫,卻又因為擁有意識、擁有情感,而變得獨一無二、無比珍貴。我們經曆著潮起潮落,承受著風雨侵蝕,但隻要心中懷揣著對生命的熱愛與希望,我們就能如同這片海一樣,擁有無盡的包容與力量。 海濱的寜靜,並非意味著空無一物,而是充滿瞭生命的韻律與力量。這裏的每一個細節,都蘊藏著深刻的哲理,都等待著有心人去發現、去體會。海風吹拂著我的臉頰,也吹拂著我的心靈,帶來一種前所未有的清新與舒暢。 我站在這裏,感受著海的氣息,聆聽著海的聲音,讓自己的心與這片廣闊的天地融為一體。我不需要任何言語的錶達,也不需要任何文字的描繪,因為此刻,我所感受到的,已經超越瞭語言所能及的範疇。這是一種純粹的感知,一種源自生命最深處的共鳴。 這裏的每一片浪花,都像是一首未寫完的詩;這裏的每一粒沙子,都像是一個未訴說的故事;這裏的每一陣海風,都像是一個無聲的低語。它們共同構成瞭一幅生動的畫麵,一麯悠揚的樂章,一段深刻的思考。 我將這份海濱的絮語,珍藏在心底,如同海浪拍打在礁石上留下的痕跡,雖然不那麼顯眼,卻卻真實存在,永不磨滅。這片海,將永遠是我心中最美的港灣,也是我不斷前行的動力。 我想,生命本身,就像這片海。有平靜的日子,也有風浪的考驗;有溫暖的陽光,也有陰沉的天空。但無論如何,它都在不斷地嚮前,不斷地變化,充滿瞭無限的可能。我們要做的是,像這片海一樣,擁抱生命的起伏,感受生命的律動,用一顆開放而堅韌的心,去迎接每一個未知的明天。 海潮聲聲,仿佛在訴說著生命的奧秘,也在鼓勵著我們去探索未知的遠方。而我,站在這片海的邊緣,感受著這份遼闊與深邃,也感受到瞭內心深處的一份寜靜與力量。這份寜靜,是海的給予;這份力量,是生命的迴響。 海風繼續吹拂,帶來遠方的氣息,也帶來對未來的憧憬。我將帶著這份海濱的寜靜與感悟,繼續前行,去追尋屬於自己的,那片屬於自己的,遼闊無垠的星辰大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