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事先計劃”,而不是“直接去做”
我們對耐剋公司的口號“Just do it”(直接去做)耳熟能詳,而且我們相信這就是更有效率的行事方式。實際上這是誤解。雖然在某些情況下“直接去做”是挺有用的,但研究錶明,“事先計劃”往往比“直接去做”效果更好。在你一頭栽進工作之前,列一個簡單的計劃有助於提高工作效率。
聖誕節後第二天
哥倫比亞大學的心理學傢彼得?戈爾維策研究瞭人們開始工作的動機。他招募瞭一些大學生來參與試驗。其中一半被告知,他們需要在12 月27 日前遞交一份報告,描述自己是如何度過聖誕節的。另一半被試的任務相同,但他們要提前確定完成任務的具體時間(比如在早飯後)和地點(比如在客廳的一個安靜的角落),這些學生實際設置瞭一個我們所謂的“觸發事件”。結果怎麼樣?在提前確定瞭寫報告的具體時間和地點的學生中,71%的人在規定時間裏發送瞭報告。另一組隻有不到32%的學生按時完成瞭任務。戈爾維策的試驗在幾十種不同的情境下重復瞭大約100 次。
想要在截止日期前完成任務?如果你能提前確定完成任務的時間和地點,按時完成任務的概率將提高一倍。
提高完成任務的概率
我們經常需要某位雇員、同事或閤作夥伴的配閤纔能順利完成工作。根據上文提到的試驗結果,我們可以得齣一個有用的結論:如果能在人們的頭腦中植入一個觸發事件,或者最好事先確定執行任務的具體時間和地點,按時完成任務的概率就更大。舉個例子:你說,“你能在上午10點鍾開始的會議結束之後把那份報告送到會議室給我嗎?”將比“喬,明天你能把那份報告交給我嗎?”更有可能拿到那份報告。
我們可以從煙民身上學到什麼
通過對30 000 名成功戒煙的煙民進行研究,心理學傢詹姆斯?普羅哈斯卡創建瞭一個理論模型,描述人們在生活中是如何改變舊習慣的。他最大的發現是,人們通常會一時興起,立即行動(“我從明天開始就不抽煙瞭”),而不會提前做好充分的準備工作,促使改變有效進行。他們的意願可能非常真誠,然而,如果沒有恰當的計劃,成功的可能性非常小。所以,在你急於采取行動之前,抽齣時間來,列齣一天、一周或一個月的具體計劃,並且在計劃時,為自己設定觸發事件。
2. 誘導自己進入狀態
在湯姆?剋魯斯主演的電影《少數派報告》中,預防犯罪部門能夠提前預見一起案件的發生。試想,如果你能提前預知自己每天能完成的任務,結果會怎樣呢?在寫這本書時,瑪格麗特確實做到瞭這一點。在一天的工作結束時,她就給塞尼亞發一封郵件,告知進度,並附上最新完成的內容。但你知道這封郵件她是在什麼時間寫的嗎?她上午坐在電腦前開始工作時,便第一時間寫好瞭郵件。在她起草這封郵件時,這些內容都還沒有付諸行動呢。她用過去時態描述瞭一天“已經”完成的任務。在某種意義上,瑪格麗特是在“設定”自己開始工作。下麵有兩個“設定”自己開始工作的技術:蔡格尼剋記憶效應和蒂娜的“哈哈!”清單技術。
蔡格尼剋記憶效應
將近100 年前的一項研究揭示瞭一點關於工作效率的奧秘。心理學研究者布盧瑪?蔡格尼剋發現,不一次性完成一項工作可能是件好事。假如你同意參與一項研究,在這項研究中,研究者給你20 項需要依次完成的任務,其中包括做泥塑、做算術、做一個紙箱、完成一個拼圖遊戲等。
當你在執行這些任務時,有一半的任務會在你有機會完成之前被打斷(被打斷的任務是隨機選擇的)。在研究結束之前,研究者讓你嚮他敘述你都做瞭哪些任務。你會更容易記起那些被打斷未完成的任務呢,還是會更容易記起那些你順利完成的任務呢?有趣的是,那些被打斷的任務給人留下的記憶更深刻。
這個結論對你的工作有什麼幫助呢?把一項隻完成瞭一部分的任務放在你的桌上,這樣,到瞭第二天早上,你立即就知道該做些什麼。這就是蔡格尼剋記憶效應。故意留下未完成的任務:在寫下整段內容之前列齣大綱,或者在製成産品前寫好演示文稿。
我們有位客戶叫桑賈伊,他不愛早起,通常很難在上午進入工作狀態,然而他又痛恨自己浪費時間。蔡格尼剋記憶效應對他來說很適用。桑賈伊決定將他管理的信息技術部門與整個公司不同的業務綫更好地結閤起來。“我已經與所有的大股東都談過瞭,”他告訴我們,“但我還需要在明天下午開會之前以郵件形式通知大傢相關的業務變化。”我們問他:“你今天下午就起草這份通知,明天上午審閱一遍後再發送齣去。如此一來你明天上午一起床就知道要做什麼瞭。”桑賈伊不僅在這件事上嘗試瞭這個方法,而且後來我們瞭解到,他幾乎每天都會為第二天早上留下一些未完成的任務,這樣他就能順利啓動每天上午的工作瞭。
蔡格尼剋記憶效應起作用的前提是,一定要有個開始。比如說你希望聯係一位潛在客戶,但還不確定具體如何操作。如果你隻是想著“我應該聯係這位客戶”,蔡格尼剋記憶效應是無法發揮作用的。你需要有個開頭,這樣纔能創造一個未完成的結尾。你可以寫下與客戶聯係時需要重點注意些什麼,或者在互聯網上搜索客戶所在公司的相關信息,然後停下來,一段時間以後再迴過頭來繼續,你的工作會更有成效。
推薦序by湯姆?拉思
《正麵領導:讓員工跟定你的31 個心理學小工具》是我這些年讀過的最具實用性和可操作性的商業書籍之一。很少有一本商業書籍能讓你迫不及待地采取行動。相信讀完這本書,你的行為馬上就能發生改變。
在與企業管理者的交談中,我瞭解瞭他們所麵臨的一些共同的挑戰。然而,真正讓他們夜不能寐的是為瞭發展公司業務所麵臨的永不停止的挑戰。提高員工和客戶的忠實度是企業獲得商業利潤增長的重要途徑,雖然大部分領導者知道自己需要學習提高員工和客戶忠實度的最佳方式,但是他們缺少時間來實踐學到的知識。
過去10 年,在領導力和積極心理學領域齣現瞭大量的研究,有數不清的新發現能幫助你繼續提升領導力。與市麵上絕大多數商業書籍相比,《正麵領導:讓員工跟定你的31 個心理學小工具》更清晰地傳達瞭這些新發現的理念。
雖然積極心理學新領域的研究發展很快,但要找到方法將這些發現運用到商業實踐中仍是一個挑戰。瑪格麗特和塞尼亞直麵這一挑戰,將最好的理念運用到她們對普通員工、管理人員和企業傢的培訓中。在這本書中,她們分享瞭經過實踐證明的工具和方法,你可以放心地運用到你的公司裏——無論規模大小。
這本著作與其他有關領導力的商業書籍的不同在於它的可操作性。瑪格麗特和塞尼亞在構思和寫作時考慮到瞭領導者忙碌的日程,她們用一種清晰、簡明的講述方式,從新發現中提取精華,並加入瞭非常棒的故事和訪談。
《正麵領導:讓員工跟定你的31 個心理學小工具》是一本非常值得信賴的商業書籍,這在市麵上並不多見。如果能把其中的工具和方法用於管理實踐,相信你會變成一位卓有成效的管理者。
這本書給我的感覺就像是找到瞭一位經驗豐富、又極其擅長觀察人心的良師益友。它並沒有試圖把我塑造成一個“完美的”領導,而是教會我如何更好地理解人性,理解團隊成員的內心世界。我尤其欣賞它那種循序漸進、由淺入深的方式,將那些聽起來有些“高冷”的心理學理論,用生動形象的案例和簡單易懂的語言娓娓道來。其中關於“認知失調”的部分,讓我對團隊中齣現的矛盾和衝突有瞭全新的認識。過去我可能覺得這是員工之間溝通不暢,或者就是“有問題”,但現在我明白,有時候人們為瞭維護自己既有的認知,會不自覺地産生抵觸情緒。這本書提供的“認知一緻性”引導方法,比如溫和地提齣不同觀點,並引導對方尋找新的證據來解釋,這比直接反駁或批評要有效得多。我還發現,書中關於“社會認同”的分析,對塑造團隊文化非常有啓發。當一個人看到周圍的人都在積極地參與、貢獻時,他也會更容易被這種氛圍所感染。我開始嘗試在團隊中建立更多的正麵榜樣,並鼓勵大傢分享成功經驗,這確實在潛移默化地改變著團隊的氛圍。總而言之,這本書是一本值得反復閱讀、細細品味的實踐指南,它教會我如何用更人性化的方式去激發團隊的潛能。
評分讀完這本書,我感覺自己像是被點醒瞭一樣,對如何與人相處,特彆是如何在職場中建立信任和影響力,有瞭全新的認識。它用一種非常平實、易懂的方式,拆解瞭那些看似復雜的心理學概念,並且將其與我們每天都會遇到的領導力場景緊密結閤。我特彆喜歡書中對“互惠原則”的闡述。過去我可能認為,隻要我給瞭員工什麼,他們就應該迴報我,但這本書讓我明白,真正的“互惠”是一種更深層次的、基於情感和信任的交換。當我主動去理解員工的難處,主動去支持他們的發展,他們自然會願意為團隊付齣更多。書中提供的“情感錨定”技巧,也讓我學到瞭如何通過製造積極的情感體驗,來增強團隊成員的歸屬感和忠誠度。比如,在團隊聚會時,我不再僅僅滿足於完成既定的議程,而是更加注重營造輕鬆愉快的氛圍,讓大傢感受到被重視和被關懷。這種細微的調整,竟然在潛移默化中改變瞭團隊的凝聚力。這本書不像是那種高高在上的理論指導,更像是一位知心朋友,用最貼近生活的方式,教會我如何在人際交往中取得成功。它讓我意識到,真正的領導力,其實就藏在那些點滴的關懷和理解之中。
評分這本書的價值絕對超齣我的預期!它不是那種教你如何“馭人”的書,而是教你如何“懂人”,並且如何用科學的方法去引導和激勵他人。我最欣賞的一點是,這本書非常注重實踐性,每一條“小工具”都配有清晰的解釋和可操作的建議。比如,書中關於“承諾與一緻性”的理論,讓我明白瞭為什麼一旦人們做齣瞭某個承諾,就傾嚮於繼續遵守。我嘗試在項目初期,鼓勵團隊成員主動參與到目標設定和計劃製定中,讓他們“說齣來”,結果發現大傢在執行過程中,會更加積極主動地去完成自己當初的承諾,責任感也隨之增強。還有關於“社會證明”的運用,也給我帶來瞭不少啓發。我開始有意識地在團隊中營造一種積極嚮上的氛圍,讓大傢看到其他成員是如何努力工作、如何剋服睏難的,這種“榜樣的力量”往往比任何口頭激勵都更加有效。這本書讓我認識到,領導力並非是一種天生的纔能,而是可以通過學習和實踐來掌握的一係列技能。它幫助我打破瞭許多關於領導力的迷思,讓我看到瞭一個更簡單、更有效、也更人性化的領導方式。讀完這本書,我感覺自己不再是盲目地摸索,而是有瞭一套清晰的心理學“工具箱”,可以讓我更有信心地去麵對各種團隊挑戰。
評分這本書的內容真是讓我大開眼界!我一直以為領導力就是靠魄力、靠經驗,或者靠一些高大上的理論,但這本書卻另闢蹊徑,從心理學的角度切入,給齣瞭一係列非常實用、接地氣的小工具。我最喜歡的一點是,它並沒有空談大道理,而是把復雜的心理學概念轉化成瞭日常工作中可以即刻應用的具體方法。比如,書中講到的“錨定效應”,讓我明白瞭為什麼在談判或設定目標時,最初提齣的數字或期望會如此具有影響力,以及如何巧妙地利用這一點來達成更好的結果。還有“損失厭惡”的概念,讓我更深刻地理解瞭團隊成員在麵對變革時的抵觸心理,以及如何通過強調潛在的“損失”來激發他們的主動性。讀這本書就像是拿到瞭一本武功秘籍,裏麵藏著各種破解團隊管理難題的“招式”,而且這些招式不是憑空想象,而是有科學依據的。我嘗試在工作中運用瞭書裏提到的“積極反饋”技巧,效果比我想象的要好得多。以往我可能更傾嚮於指齣問題,但學會瞭如何結構化地給予贊揚和認可後,團隊士氣明顯提升,大傢也更願意接受新的挑戰。這本書真的改變瞭我對領導力的一些固有認知,讓我覺得原來成為一個能讓大傢心甘情願追隨的領導,並不需要多麼高深莫測的智慧,而是可以通過理解人性的基本規律,然後巧妙地運用。
評分這絕對是一本能夠帶來即時改變的實用書籍!我之前也看過不少關於領導力的書,但很多都停留在理論層麵,讀完之後感覺很受啓發,但迴到現實工作中卻不知道從何下手。而這本書完全不一樣,它就像一個工具箱,裏麵裝滿瞭各種可以在日常工作中立即使用的“心理學小工具”,而且這些工具都經過瞭實證檢驗,非常可靠。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關於“期望效應”的章節。書中詳細闡述瞭領導者的期望如何直接影響員工的錶現,以及如何通過設定清晰、可實現的目標,並積極傳遞“我相信你能做到”的信念,來提升團隊的整體績效。我親身嘗試瞭書中的一些技巧,比如在布置任務時,我會更注重語言的積極性和肯定性,同時也會主動詢問員工的看法和顧慮,而不是單方麵地發布命令。結果是,團隊的執行力和主動性都有瞭明顯的提升。我還發現,書中關於“歸因理論”的解讀,讓我更好地理解瞭如何處理成功和失敗。當團隊取得成功時,我會引導他們思考成功的原因,並肯定他們的努力;當齣現失誤時,我也會引導他們分析問題的根本所在,並從中學習,而不是一味地指責。這本書讓我明白,領導力並非遙不可及,而是可以通過掌握一些基本的心理學原理,並加以靈活運用,來輕鬆實現的。
評分好好好心情好好好心情
評分。。。
評分不錯不錯不錯不錯不錯不錯
評分好
評分。。。。。。。。。。。。。。。
評分不錯,很好的物品,從包裝到內容都喜歡
評分。。。
評分好書
評分不錯,很好的物品,從包裝到內容都喜歡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