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书译者蒋丰先生是著名的旅日社评作家,素有“评介日本*一人”之称。
2、宫内义彦先生*重要的企业经营论著作,和稻盛和夫先生一样,本书包含其独特的经营哲学。
书中谈及的每个话题都具有影响企业生死存亡的分量,值得每位管理人士认真对待和思考。业务开拓、人才培养、投资者关系管理,一本书读懂企业长期发展的要领。
《我的经营论》一书是对作者常年实战经验的系统总结,是作者对企业管理,特别是金融类企业管理深入思考的结晶,其中包含作者独特的经营哲学。这是一本送给有心人的“成功秘籍”,告诉你如何在已经过度开发的土壤上找到座“好山头”。书中具体论及企业价值定位、人事管理制度、新业务开拓、管理者敏锐的判断眼光和责权划分、企业并购、技术进步带给产业的深刻影响、跨行业创新意识等
宫内义彦(Yoshihiko Miyauchi)
欧力士集团 资深董事长
1935年出生于日本神户市,1958年关西学院大学商学系毕业。大学毕业后前往华盛顿大学深造,1960年取得MBA学位后进入日绵实业株式会社(现在的双日株式会社)工作。1964年作为创业成员之一,加入Orient Leasing Co.,Ltd.(欧力士集团的前身),1970年就任公司董事,1980年就任代表董事社长兼集团CEO,2000年就任集团董事长、集团CEO,2003年就任董事兼代表执行董事长、集团CEO,2014年至今任欧力士集团资深董事长。
宫内先生常年推助日本政府进行体制改革,曾任数届日本政府综合体制改革会议议长等要职,在日本是颇具影响力的人物之一。另兼任新日本爱乐交响乐团理事长等职。
著有《经营论》(东洋经济新报社发行)、《租赁的知识》(日本经济新闻出版社发行)、《世界在变动》(PHP研究所发行)、《追逐明天——我的履历书》(日本经济新闻出版社发行)、《抓住好风险》(日本总裁出版社发行)等。
“伟大的先行者们也都是摸索着前行的”
“原来叱咤商界的大佬们也是摸着石头过河、不断尝试不断探索的”
“本想跟欧力士的领军人物宫内先生学几招‘魔术’的,看完书后发现人还是要一步一个脚印不断学习”
——日本读者
前 言
译者序 送给“有心人”的成功秘籍
序 章 经营手法也分企业规模和行业种类
第一部 经营者的言行决定一个公司的走向
第一章 公司的作用和所需的人才
第二章 什么是只有管理者才能胜任的工作
第三章 磨练传达信息的能力
第四章 培养后继者 没有绝对正确的道路
第五章 企业对社会真正的贡献
第二部 企业管理的实践
第六章 不存在让所有人都满意的评价制度
第七章 销售额增长≠公司发展
第八章 你制定的经营计划真的有意义吗?
第九章 开展新业务时要做好撤退的准备
第十章 社长、董事长、CEO——明确责任体制
第十一章 决定公司价值的不是投资人
第十二章 企业并购切忌“一见钟情”
第三部 打造一个可持续发展的企业
第十三章 通过失败来培养判断力
第十四章 读错宏观信号会导致企业破产
第十五章 睁大眼睛看清高科技
第十六章 只盯着对手就什么都做不成
结语
告别华尔街思维
经营管理者中注重短期利益之风甚嚣尘上,背景有两点:一是对美国的企业经营有着影响力的华尔街证券分析师们仍能“左右乾坤”;二是前面所提到过的,要求管理者短期内提升业绩,管理者承受着不小压力,同时也受到只要拿出成果,就能得到高额报酬的诱惑。
我们需要规范过于重视华尔街风向的管理思维,这一呼声在世界范围内越来越高。的确,一直以来华尔街思维下的管理都被人诟病“太过了”。美国总统也曾痛批“华尔街实在可耻”,引发热议。目前在美国社会,掀起了一股“抵制”短期内追求结果的经营管理的风潮。
日本企业必须冷静看待这股风潮。其实重视华尔街的管理思维在日本企业中能占为主流背后有个重要的背景,就是日本经济陷入低谷,即日本经济进入了被称作“失去的20年”期间。由于工业化社会中,日本企业太过成功,以至于管理者错误认为“日本式经营管理是万能的”而掉以轻心。不光持有股份者,银行构建的主体银行系统也在那锅温水里毫无察觉。但是,上个世纪90年代“泡沫经济”破灭,日本企业失去锐气,松开了规范管理的“缰绳”,美国式经营管理势头强劲,借机席卷日本。
日本企业的弱点在于资本运用效率。欧美的投资人们评价“日本企业只能做出欧美企业的一半的收益”。确实,关注ROE(净资产收益率)的话,日本企业仅有5%左右,与欧美优秀企业的两位数ROE相差甚远。问题出在哪里呢?到底是经营管理者的能力不及欧美,还是公司治理没有发挥效用,或是归根到底是日本社会的体系问题。因为以上种种,日本企业备受世界的股东的“攻击”。
在这种情况下,日本企业的经营与管理极易“顾此失彼”。首先必须将ROE提高到与欧美优秀企业比肩的程度。而要达到此目的,如果耗时过长,还会造成金主流失,股价下跌,企业运营将会愈发困难。
其实,提高ROE仅仅只是经营管理难题里的一个。我认为提高收益的同时,还必须增多能够以中长期观点支持企业的利益相关者。这两方面都很重要。但是,十分遗憾的是,日本企业多得是“嚷嚷着要提高中长期收益,却连短期收益都无法提高”的尴尬事例。那样的话,中长期肯定也拿不出较高的收益。作为经营管理者,必须正视这样的情况,避免陷于恶性循环,妥善经营管理,交出令人满意的中长期收益的答卷。
通过失败来培养判断力
经营管理者为了制定正确的战略,做出恰当的判断,需要具备收集信息的能力,通过收集信息才能获取广泛的知识,形成良好的涵养。信息分为两种,一种是工作所必须的信息;一种是个人感兴趣的信息。有时候,两者融为一体,难以区分。我认为保持对事物的兴趣对于信息收集是非常重要的。比起工作所必须的内容,人对自己感兴趣的内容,通常查得更广、更深。
学习这件事情可能也看年纪的。拿我自己来说,年轻的时候,学习欲望非常强盛,总想学到更多,苦读了很多和专业相关的经营学,还读过彼得·德鲁克的著作。年纪大了,渐渐不想学了。特别是方法论的东西,更是基本不碰了。这是好事还是坏事,我自己也说不清楚。不过我相信也有人是通过学习方法论来掌握经营手法的。
不过,作为经营管理者,走得路越多,越会发现弯路比直路要多得多。反过来说,失败的经验越丰富,判断能力就越强,失败了才知道问题症结所在。当然了,随着判断力的逐渐增长,那些因头脑发热、盲目冒进行为而带来的损失一般会随之减少。但是不论怎么样,比起从书本上得来的知识,积累下的经验会成为更重要的判断依据。
终于等到《我的经营论》这本书了,收到的时候真是又惊又喜。一直以来,我都很关注管理学和经济学方面的书籍,尤其是那些能够触及企业实际运作、并且能引发思考的书籍。我尤其好奇作者是如何梳理和阐述“经营论”这个概念的,因为它不像“管理”那样有清晰的界限,更像是一种贯穿于企业生命周期中,关于如何生存、发展、乃至基业长青的底层逻辑。在翻阅这本书的目录和作者简介时,我看到了很多我感兴趣的关键词,比如“战略”、“创新”、“组织”、“文化”等等,这些都是企业经营中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我非常期待作者能将这些分散的概念有机地串联起来,形成一套完整的、具有个人洞察力的经营哲学。我很好奇,作者是如何定义“经营”的,它与传统的“管理”有何异同?这本书会不会深入探讨不同行业、不同规模的企业在经营上面临的共性与个性化挑战?我猜测,这本书可能不仅仅是理论的堆砌,更会包含丰富的案例分析,帮助读者理解抽象的经营理念如何落地。我特别期待看到作者如何解析那些成功的企业之所以成功的经营之道,以及那些失败的案例背后隐藏的经营误区。这本书是否会为读者提供一套可操作的工具或方法论,让我在自己的工作和生活中也能借鉴其中的智慧?我甚至在想,这本书的篇幅有多大,内容有多么详实,是否能让我沉浸其中,获得一次深度学习的体验。
评分拿到《我的经营论》这本书,我第一个感觉就是它有一种“沉甸甸”的分量,不仅仅是物理上的重量,更是内容上的厚重感。我不知道作者是通过什么样的经历,积累了如此深刻的经营见解,但从书名来看,它就不是一本泛泛而谈的书。我特别好奇,作者是如何定义“经营”这个概念的,它是否包含了一个企业从诞生到壮大的所有阶段?书中是否会涉及到“用户”和“市场”在经营决策中的核心地位?我猜测,一本好的经营论,必然会以人为本,无论是对内的员工,还是对外的客户。我非常期待看到书中对“信任”和“共赢”的探讨,因为我相信,任何持久的商业关系,都离不开这两个关键词。这本书是否会提供一些“非典型”的经营策略,那些在看似不利的环境下,却能创造出奇迹的路径?我很好奇,作者是如何看待“竞争”的,是将其视为一场零和博弈,还是一个激发创新的催化剂?我希望能在这本书中,找到关于“长期主义”的深刻解读,它如何能够指导企业在纷繁复杂的市场环境中,保持战略定力,不被短期的利益所诱惑。我希望这本书能够给我带来一种“拨云见日”的启示,让我对经营的理解上升到一个新的层次。
评分《我的经营论》这本书,与其说是一本关于“经营”的书,不如说是一次关于“思考”的邀请。当我翻开它的时候,我首先被吸引的是作者那种冷静、深邃的叙事风格。它不像市面上很多管理书籍那样,上来就抛出一堆“秘籍”或者“法则”,而是娓娓道来,仿佛一位经验丰富的长者在分享他的人生智慧,只不过这位长者的领域聚焦于企业经营。我很好奇,作者在构建这套“经营论”的时候,是从哪个角度切入的?是起源于某种市场现象的观察,还是源于一次深刻的商业洞察?我特别关注书中是否会提及一些我平时不太容易接触到的经营维度,比如企业家的心智模式,或者说,经营者在面对不确定性时的心理韧性。我猜测,这本书或许会深入探讨“人性”在经营中的作用,因为毕竟企业是由人组成的,而经营的决策者和执行者也都离不开人的情感、认知和行为模式。书中会不会有关于“价值观”和“使命感”的论述?我觉得,一个真正有生命力的企业,一定有其内在的精神驱动力,而这种驱动力往往体现在经营的方方面面。我非常期待作者能分享如何在这种抽象的精神层面,找到可量化的、可实践的经营方向。我希望这本书能让我看到经营的另一面,不仅仅是数字和利润,更是一种创造价值、服务社会、实现个体与组织共同成长的过程。
评分我一直觉得,市面上的经营类书籍,很多都过于追求“套路”和“方法”,仿佛只要掌握了某种固定的模式,就能所向披靡。而《我的经营论》这本书,在我看来,似乎提供了一条截然不同的路径。它更像是作者对自己长期观察和实践的深度反思,没有刻意去迎合某种潮流,也没有试图去构建一套标准化的“成功模板”。我特别好奇,作者是如何看待“变化”在经营中的地位的?是将其视为一种常态,还是仅仅是一种需要应对的挑战?我相信,一个真正深刻的经营论,一定是建立在对世界和时代发展有敏锐洞察的基础上的。这本书会不会探讨“未来”的可能性,以及企业如何在不确定性中找到自己的航向?我尤其期待看到书中是否会涉及一些“反直觉”的经营观点,因为很多时候,突破性的经营之道就隐藏在那些不被大众所接受的想法中。我也很想知道,作者是如何理解“风险”与“机遇”之间辩证关系的,以及如何在风险中抓住机遇,又如何在机遇中规避风险。我猜想,这本书的文字或许不会特别华丽,但每一句话都经过深思熟虑,能够引发读者长时间的思考。我希望,通过阅读这本书,我能培养出一种更独立、更具批判性的经营思维,而不是盲目地跟随他人的脚步。
评分《我的经营论》这本书,对我而言,更像是一场与智者的深度对话。我期待的不仅仅是知识的获取,更是思维方式的启发。我很好奇,作者是如何理解“边界”的,它在经营中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是应该积极拓展,还是应该谨慎固守?我猜测,一个成熟的经营者,一定对边界有着深刻的认识,并且懂得如何在边界处做出最有利的选择。书中是否会涉及“组织韧性”的构建,以及如何在面对外部冲击时,让企业保持稳定和适应性?我特别想知道,作者是如何看待“创新”的,它仅仅是技术上的突破,还是包括了商业模式、管理方式等多方面的革新?我希望在这本书中,能看到对“领导力”的独到见解,它如何影响着整个企业的经营方向和文化氛围。我猜想,作者或许会分享一些关于“复盘”和“迭代”的重要性,因为只有不断地总结经验教训,才能在经营的道路上不断前进。我期待这本书能够帮助我理解,经营的本质不仅仅是追求利润的最大化,更是一种对社会责任的担当,以及对人类文明的贡献。我希望通过这本书,我能对“经营”有一个更全面、更深刻的理解,并能将这份理解运用到我的实际工作和生活中。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