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文解字 (全彩印刷 图解版)

说文解字 (全彩印刷 图解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汉] 许,慎 著
图书标签:
  • 字书
  • 汉字
  • 说文解字
  • 字源
  • 书法
  • 文化
  • 字典
  • 古籍
  • 语言学
  • 汉文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华侨出版社
ISBN:9787511364517
版次:1
商品编码:12314341
包装:平装
开本:16
出版时间:2017-06-01
用纸:轻型纸
页数:464
字数:865000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说文解字》,简称《说文》。作者是东汉的经学家、文字学家许慎。《说文解字》成书于汉和帝永元十二年(100年)到安帝建光元年(121年)。《说文解字》是我国第一部按部首编排的字典。

许慎根据文字的形体,创立540个部首,将9353字分别归入540部。540部又据形系联归并为14大类,字典正文就按这14大类分为14篇,卷末叙目别为一篇,全书共有15篇。《说文解字》共15卷,其中包括序目1卷。许慎在《说文解字》中系统地阐述了汉字的造字规律——六书。


★现代手法解读 插图形象直观 图解简洁漂亮 人人都能看懂

★趣味性强 随翻随读


1. 本书定位为传统文化经典的普及本,加以注释、翻译,促进理解阅读古代文化经典。将传统经典以一种新的方式诠释。

2. 书中配有大量彩色图片,逼真生动,图文集合,声情并茂。

3. 本书全新讲解,全新编排,全新包装,新颖的装帧,为读者呈现一套高品质的国学读物。


目录


精彩书摘

一部

一一yī

一,惟初太始a,道立于一b,造分天地c,化成万物。凡一之属皆从一d。于悉切e。

【译文】一,最初,万物形成之始,道建立了一。后来,才分解为天和地,演化为万事万物。大凡一的部属都从一。

【注释】a惟:句首语气词。太始:万物形成之始。b道:指无形的宇宙本体。一:指天地未分时的有形的混沌状态。于:犹乎。见《读书杂志》卷九补。道立于一,语出《老子·四十二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无形的宇宙本体产生了宇宙有形的混沌状态,有形的混沌状态产生了天和地,(天和地又生出阴气和阳气),阴气和阳气交合产生和气,阴气阳气和气的运动产生了万事万物。许氏以道家思想解释“一”,认为“一”像天地混沌未分之形,故用了这样一段玄虚的话。c造:始。见《广雅·释诂》。d“凡一”句:凡是以“一”为部首,由“一”统属的字,都随从“一”字聚集在一块组成一部。“凡×之属皆从×”,是《说文》建立部首制,区分部首和部属的专用术语。×是部首,其他则是部属。e本书反切是徐铉采用孙愐《唐韵》的音。

元元yuán

元a,始也。从一,从兀。愚袁切。

【译文】元,开始。由一、由兀会意。

【注释】a元:人头是元的本义,如:《左传·襄公九年》:“元,体之长(首领)也。”《左传·僖公三十三年》:“狄人归(送还)其(指先轸)元。”《孟子·滕文公下》:“勇士不忘(通“亡”,避)丧其元。”始是元的引申义,如:《左传·隐公元年》:“元年者何?君之始年也。”为首的也是元的引申义,如:《左传·僖公二十七年》:“作三军,谋元帅。”

天天tiān

天,颠也。至高无上,从一大a。他前切。

【译文】天,颠顶。最高而无以上加的部位。由一、大会意。

【注释】a从一大:会合“一”“大”的意义,成为“天”的意义。从××,是《说文》分析会意字的专门术语之一。王筠《说文系传校录》“祏下”注:“按会意字相连成文者,则一言‘从’,如天‘从一大’是也。两字对峙为义者则两言‘从’,如吏‘从一,从史’,不可言‘从一史’也。”

丕丕pī

丕,大也。从一,不声a。敷悲切。

【译文】丕,大。从一,不声。

【注释】a从一,不声:丕字以一为形旁,以不为声旁。从×、×声,是《说文》分析形声字的专门术语之一。

吏吏lì

吏,治人者也。从一,从史,史亦声a。力置切。

【译文】吏,治理人的人。由一、由史会意,史也表声。

【注释】a从一,从史,史亦声:从×,从×,×亦声,是《说文》分析会意兼形声之字的专门术语。从一:言其执法如一;从史:史借作人字用,表示执法的官员。见王筠《句读》。

⊥部

丄shànɡ

丄a,高也。此古文上。指事也b。凡丄之属皆从丄。时掌切。

【译文】丄,高。这是古文上字。是一个指事字。大凡丄的部属都从丄。

【注释】a丄:上面,高处。《诗经·周颂·敬之》:“命不易哉,无曰高高在上。”b指事:《段注》:“象形者,实有其物,日月是也。指事者,不泥其物而言其事,丄丅是也。天地为形,天在上,地在下;地在上,天在下:则皆为事。”

帝帝dì

帝,谛也a。王天下之号也。从丄b,朿声。都计切。

【译文】帝,审谛,又是统治天下的称号。从丄,朿声。

【注释】a谛:审谛,详谨周密。朱骏声《通训定声》引《风俗通》:“帝者任德设刑以则象之,言其能行天道,举措审谛。”b从丄:依段说,应作“从二”。、示、辰、龙、童、音、章,小篆都从二,不从丄。

旁旁pánɡ

旁,溥也。从二,阙a,方声。步光切。

【译文】旁,广大。从二,不知为什么从,方声。

【注释】①阙:不知道小篆的旁字为什么从 ,不能强作解人,只好让他阙着。

丅xià

丅a,底也b。指事。胡雅切。

【译文】丅,低下。指事。

【注释】a丅:下面。《诗经·小雅·北山》:“普天之下,莫非王土。”b底:许书无低字,底即低字。

示部

示示shì

示,天垂象a,见吉凶b,所以示人也c。从二;三垂,日月星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示,神事也。凡示之属皆从示。神至切。

【译文】示,上天垂下天文图像,体现(人事的)吉凶,(这些图像)是用来显示给人们看的东西。从二(代表天上);三竖笔,分别代表日月星。(人们)观看天文图像,用来考察时世的变化。示是神祇(qí)的事。大凡示的部属都从示。

【注释】a象:指天象,即下文的“天文”。b见:现。上古无现字,凡出现义都写作“见”。c示:显示给人看。

祜祜hù

祜,上讳a。侯古切。

【译文】祜,已故孝安皇帝之名。

【注释】a上:指皇上。讳:封建社会称死去了的帝王或尊长的名。徐铉注:“此汉安帝名也。福也。当从示,古声。”

礼禮lǐ

禮a,履也b。所以事神致富也c。从示,从豊,豊亦声。灵启切。

【译文】禮,履行,是用来祭神求福的事。由示、由豊会意,豊也表声。

【注释】a禮:举行礼仪,祭神致福。《后汉书·荀爽传》:“礼者,所以兴福祥之本,而止祸乱之源也。”b履:履而行之,即施行,实行。c事:奉事。致:得到。

禧禧xī

禧,礼吉也。从示,喜声。许其切。

【译文】禧,行礼获得吉祥。从示,喜声。

禛zhēn

禛,以真受福也。从示,真声。侧邻切。

【译文】禛,用真诚的情意(感化神明)而得福。从示,真声。

禄禄lù

禄,福也。从示,录声。卢谷切。

【译文】禄,幸福。从示,录声。

褫褫sī

褫,福也。从示,虒声。息移切。

【译文】褫,幸福。从示,虒声。

祯禎zhēn

禎,祥也。从示,貞声。陟盈切。

【译文】禎,吉祥。从示,貞声。

祥祥xiánɡ

祥,福也。从示,羊声。一云善a。似羊切。

【译文】祥,幸福。从示,羊声。另一义是善好。

【注释】a一云善:善是福的引申义。

祉祉zhǐ

祉,福也。从示,止声。敕里切。

【译文】祉,幸福。从示,止声。

福福fú

福a,祐也。从示,畐声。方六切。

【译文】福,(神明)降福保佑。从示,畐声。

【注释】a福:福的本义是祭过神的肉。《国语·晋语》:“今夕君梦齐姜,必速祠而归福。”韦昭注:“福,胙肉也。”

祐yòu

祐,助也。从示,右声。于救切。

【译文】祐,(神明给予的)帮助。丛示,右声。

祺祺qí

祺,吉也。从示,其声。渠之切。

【译文】祺,吉祥。从示,其声。

祗祗zhī

祗,敬也。从示,氐声。旨移切。

【译文】祗,恭敬。从示,氐声。

禔禔zhī

禔,安福也a。从示,是声。《易》曰:“禔既平。”市支切。

【译文】禔,安定,幸福。从示,是声。《易经》说:“既安又平。”

【注释】a安福也:安也,福也。是“一句数读”的现象,是《说文》解释一字多义现象的一种方式。这种一字多义现象往往有明显的意义联系。

神神shén

神,天神,引出万物者也。从示申a。食邻切。

【译文】神,天神,引发出万事万物的神。从示,申声。

【注释】a从示申:段、桂、朱、王,全作“从示,申声”。

祇qí

祇,地祇,提出万物者也。从示,氏声。巨支切。

【译文】祇,地神,提引发生万事万物的神。从示,氏声。

祭祭jì

祭,祭祀也。从示,以手持肉a。子例切。

【译文】祭,祭祀鬼神。从示,用手拿着肉(供奉神前)。

【注释】a从示,以手持肉:是许氏说解会意字的方式之一。

祀祀sì

祀,祭无已也a。从示,巳声。详里切。

【译文】祀,祭祀不停止。从示,巳声。

【注释】a祭无已:徐锴《系传》:“《老子》曰‘子孙祭祀不辍’是也。”已:停止。

祪ɡuǐ

祪,祔、祪,祖也a。从示,危声,过委切。

【译文】祪,祔和祪,都是迁移神主的事。从示,危声。

【注释】a祖:《周礼·小宗伯》注:“迁主曰祖。”祔是新死者的神主迁于祖庙,祪是毁庙的神主迁于太庙,都是迁主的事。旧说文意未明。

祔fù

祔,后死者合食于先祖a。从示,付声。符遇切。

【译文】祔,后死者的神主移在祖庙中与先祖一道供祭。从示,付声。

【注释】a食(sì):供养,这里指供祭。

祖祖zǔ

祖a,始庙也b。从示,且声。则古切。

【译文】祖,初始,宗庙。从示,且声。

【注释】a祖:祖先,祖父。《诗经·大雅·生民》,尊祖也。孔颖达疏:“祖之定名,父之父耳。但祖者,始也,己所从始也,自父之父以上皆得称焉。”b始庙也:始也,庙也。一句数读。

祠祠cí

祠,春祭曰祠。品物少,多文词也a。从示,司声。仲春之月,祠,不用牺牲b,用圭璧及皮币c。似兹切。

【译文】祠,(周代)春天的祭祀叫作祠。这是由于用来祭祀的物品少,而仪式文词多的缘故。从示,司声。(《礼记·月令》),农历二月,祭祀不用牺牲,而用玉器、毛皮和缯帛。

【注释】a多文词:这是许君用词字申说祠字受义之原因。词、祠古音同。b牺牲:供祭祀用的纯色全体牲畜。c圭璧:祭祀时用作符信的玉器。

祝祝zhù

祝,祭主赞词者。从示,从人口。一曰:从兑省。《易》曰:兑为口为巫。之六切。

【译文】祝,祭祀时主管向神灵祷告的人。由示字、由人字、口字会意,(表示用人之口与神灵交接)。另一说是,“祝”字的“兄”旁是“兑”字省去上面的“八”。《易》说:“兑”卦可以代表“口”,代表“巫”。

祈祈qí

祈a,求福也。从示,斤声。渠希切。

【译文】祈,向神明求福。从示,斤声。

【注释】a祈:祭神求福。《尔雅·释言》:“祈,叫也。”郭璞注:“祈祭者叫呼而请事。”

祷禱dǎo

禱a,告事求福也。从示,壽声。都浩切。

【译文】禱,向神祷告而祈求幸福。从示,壽声。

【注释】a禱:向神祝告求福。《周礼·春官·小宗伯》:“祷祠于上下神示。”郑玄注:“求福曰祷。”

禅禪shàn

禪,祭天也a。从示,單声。时战切。

【译文】禪,祭天。从示,單声。

【注释】a祭天:徐灏《段注笺》:“封禅对文,云祭天者,浑举之词耳。”对举,禅是祭地,封是祭天。

社社shè

社,地主也。从示土。《春秋传》曰:“共工之子句龙为社神。”周礼:“二十五家为社,各树其土所宜之木。”常者切。

【译文】社,土地的神主。从示,土声。《春秋左传》说:“共工的儿子句龙作土地神。”周朝的礼制规定:二十五家立一个社,各种植那里的土地所适宜生长的树木。

禁禁jìn

禁,吉凶之忌也。从示a,林声。居荫切。

【译文】禁,有关吉凶之事的避忌。从示,林声。

【注释】a从示:从字源上说,禁是对鬼神为祸的避忌,所以从示。后来泛指为不论吉凶,凡是法令习俗予以制止、避忌的事。

三部

三三sān

三,天地人之道也a。从三数b。凡三之属皆从三c。稣甘切。

【译文】三,天、地、人的道数。由三画构成。大凡三的部属都从三。

【注释】a天地人:本书“王”字说解引董仲舒说:“三者,天、地、人也。”b三数:三画的意思。c三有首无群,此处不应单立部首。

王部

王王wánɡ

王,天下所归往也。董仲舒曰:“古之造文者,三画而连其中谓之王。三者,天、地、人也,而参通之者王也a。”孔子曰:“一贯三为王b。”雨方切。

【译文】王,天下归趋向往的对象。董仲舒说:“古代创造文字,三画而又用竖线连接其中,叫王字。三横画,代表天道、地道、人道,而又能同时通达它的,就是王。”孔子说:“用一贯三就是王。”

【注释】a董说引自《春秋繁露·王道通三篇》。b孔说未详所出。

闰閏rùn

閏,余分之月,五岁再闰a,告朔之礼b,天子居宗庙c,闰月居门中d。从王在門中。《周礼》曰e:“闰月,王居门中,终月也。”如顺切。

【译文】閏,闰月,由余剩的未分的时日组成的月份,五年闰两次。每月初一,行告祭之礼,天子居处在庙堂之中,闰月居处在正室门中。由“王”字在“門”字之中会意。《周礼》说:“闰月,周王居处在正室门中,整一个月。”

【注释】a再:两次。b告朔:朔,阴历每月第一天。每年冬末,天子把来年的历书颁发给诸侯,确定是否置闰,及每月初一的日子,叫“颁告朔”。诸侯接受历书,藏入祖庙。每逢初一,便杀一只活羊祭庙,叫“告朔”。c宗庙:《段注》:“古路寝、明堂、大庙、异名而实一也。”明堂之制见《王国维遗书·观堂集林·明堂庙寝通考》。明堂分东南西北四室八个(每堂的左右厢房),共十二个场所。天子每月可居处一个场所。d闰月句:《段注》引郑司农说:天子“惟闰月无所居,居于门”。门:指路寝(天子、诸侯的正室)门。e引文见《周礼·春官·大史》。

皇皇huánɡ

皇,大也。从自[王]a。自,始也。始(皇)[王]者b,三皇,大君也。自读若鼻,今俗以始生子为鼻子c。胡光切。

【译文】皇,即大。由自王会意。自是初始的意思。最初统治天下的人是(燧人、伏羲、神农)三皇,是伟大的君王。“自”的音读像“鼻”字。当今俗话把最初生下的子女说成是“鼻子”。

【注释】a自:《段注》本作“自王”,当补。b始皇:《段注》作“始王”。三皇:《段注》引《尚书大传》:“燧人为燧皇,伏羲为羲皇,神农为农皇。”c许君用来证明自有始义。


前言/序言

《说文解字》 的体例是先列出小篆,如果古文和籀文不同,则在后面列出。然后解释这个字的本义,再解释字形与字义或字音之间的关系。《说文解字》中的部首排列是按照形体相似或者意义相近的原则排列的。《说文解字》开创了部首检字的先河,后世的字典大多采用这个方式,段玉裁称这部书“此前古未有之书,许君之所独创”。

我们想认识任何一件事物都要从本源上去了解,学习语言也要如此。以前的大学问家总说“读书要先识字”,这个“识字”不是只知道一个字读什么音,而是要知道它的本义是什么。我们现代汉语的常用字常用义,有很多都是引申义,不是本义,这就影响了我们更好地理解前人的经典作品,甚至影响了我们很好地使用现代汉语。

看过《说文解字》的人都知道:汉字中所有带“王”字旁的字都和美玉相关;汉字中所有带“灬”的字都和“火”相关,因为“灬”原来的篆书写法是“火”,就是“火”。汉字中的“羊”字可是个好字,相对于狼,古代中国人更喜欢羊,“美”字是以羊为代表造型的字。“日”字原来画的就是一个太阳,“月”字画的就是一个月牙,因为月亮更多的时候就是这样子。把黄昏时刚出现的半个月牙画下来,就是“夕”——朝夕的“夕”。我们看到的每一个汉字都有它的来龙去脉,都是可以讲清来源或是分析出本来的意义、构成的道理的。很多汉字本来就是一幅美丽的图画,藏有一个动人的故事。

我们中国人,历来对文字十分重视。从孩子生下来以后长辈们给起名就可以看出来,绝大多数父母都因为要给孩子起好名、选好字而翻遍了字典。可是您也许不知道,我们现在使用的《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所释义的字和词很多都不是它们的本义,而且,这些新字典没有告诉我们文字里面的奥秘和众多汉字里面的规律。比如:我们看到一个人的名字中有“王”字旁,就知道他的名字中含有美玉的寓意,三国的周瑜,字公瑾,“瑜”和“瑾”都是美玉。

古人的“名”和“字”是互相关联的,互作解释。比如:孔子的名为“丘”,字仲尼,尼山与丘互训。孔子的儿子名“鲤”,字伯鱼,鲤是鱼啊!屈原的名为“平”,字原,广平就是原。王维名维,字摩诘,维摩诘是佛家菩萨名。杜甫的名为甫,字子美,甫是男子的美称。

现在,世界上越来越多的人需要学习汉语汉字。我们可以认定的汉字有五万六千多个,现代汉语通用字有7000个,常用的汉字也有3500个。死记住3500个汉字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要学会使用它们引申出来的多种多样的字义就更难了。那么,有没有办法让我们认识汉字、使用汉字变得容易起来,变得十分有趣呢?有!有一本书,只要我们能够真正阅读它,弄懂它,我们就会发现汉字的产生和演变密切伴随着中华文明发展的历程。这本书就是中国的第一部字典,一千多年以来被奉为经典的《说文解字》。此书名气很大,但是很难懂,所以很多人只仰其名,不能得其门而入。由于篇幅有限,不可能把整部《说文解字》全部囊括,我们只选取了其中有代表性的文字进行解说,这本书就是要为您做一个向导,让您轻松愉快地在《说文解字》的神圣的文字殿堂里游览一番,您会发现:每一个汉字里面都有一个故事,许多汉字都像一幅生动的图画,汉字里面蕴含着丰富的情感与智慧。



《汉字源流图鉴:形、音、义的千年演变》 穿越时空的笔墨,探寻汉字的生命密码 汉字,是中华文明最具代表性的符号,它不仅仅是记录语言的工具,更是承载着数千年历史、文化、哲学和思想的活化石。每一个方块字,都蕴藏着古人的智慧,诉说着一段故事,折射出那个时代的生活方式、信仰和审美。然而,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我们常常沉浸于汉字的表层意义,却忽略了它们背后那深邃而迷人的演变过程。 《汉字源流图鉴:形、音、义的千年演变》正是一本旨在带领您走进汉字内心世界的指南。本书并非简单的字词汇编,而是一次穿越时空的文化溯源之旅,一次对汉字生命历程的深度挖掘。我们将一同探寻,那些我们每日使用的汉字,是如何从最初的象形、指事、会意等萌芽状态,逐渐演变成如今我们熟悉的模样;它们的声音,又经历了怎样的变迁;而它们的意义,又在历史的长河中承载了多少新的内涵。 一、 追根溯源:汉字家族的古老血脉 本书将从汉字的最早形态——甲骨文和金文——开始讲起。我们并非仅仅呈现这些古老的文字,而是要深入解析它们的造字逻辑。例如,为什么“山”字会像三座连绵的山峰?为什么“水”字会描绘出流淌的河水?为什么“人”字仅仅勾勒出站立的身形?通过大量生动形象的图例,我们将清晰地展示甲骨文和金文如何巧妙地模拟自然界万物,以及古人如何通过符号化的方式来表达抽象的概念。 我们会详细讲解“六书”理论,但这并非枯燥的学术说教。我们将通过一个个鲜活的汉字案例,来阐释“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这些造字方法。您将惊叹于古人造字的精巧构思,例如,“休”字是如何巧妙地结合了“人”和“木”,象征着人在树下休息;“明”字又是如何通过“日”和“月”的组合,来表达光明。每一次的解析,都将是一次智力的启迪,一次对汉字智慧的赞叹。 二、 字形演变:从图画到符号的蜕变 汉字并非一成不变,它的字形经历了漫长的演变过程。从古朴的甲骨文,到线条圆润的金文;从规整严谨的篆书,到飘逸灵动的隶书;再到楷书的成熟定型,以及草书和行书的风格化发展。本书将通过精美的图版,清晰地展示同一汉字在不同朝代、不同书体下的演变轨迹。 我们不会让您面对一堆冰冷的字体图片,而是会深入剖析字形演变背后的原因。为什么隶书会将圆转的线条变得方折?这背后是书写效率的追求,还是时代审美趣味的转变?为什么楷书会成为后世的标准字体?这又与印刷术的发展有何关联?我们将探讨秦统一文字、汉代隶变等重大历史事件对汉字形体产生的深远影响。通过对比不同书体的字形,您将能够直观地感受到汉字从图画性向抽象符号性的转变,体会到汉字“形”的独特魅力。 三、 字音流转:古今声韵的千年回响 “字在说话”,这不仅仅是指字的意义,也包括它的声音。汉字的读音并非固定不变,在漫长的历史中,汉语的语音系统经历了多次重要的变革。本书将介绍中古汉语、上古汉语等语音研究的成果,并通过一些经典的汉字案例,来展现汉字读音的演变。 我们将探讨一些汉字在不同朝代读音的差异,例如,一些如今读起来完全不相关的字,在古代可能属于同一个韵部,拥有相似的读音。我们也会介绍一些反切法等古人记录语音的方法,让您了解古人是如何尝试保存和传承汉字的读音的。虽然现代语音学已经能够提供更精确的分析,但本书将用通俗易懂的方式,让您对汉字声音的古今流转有一个大致的了解,体会到语言的鲜活生命力。 四、 字义变迁:意义的拓展与文化的折射 一个汉字,往往承载着多重意义,而这些意义并非一成不变,也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拓展、演变甚至产生新的含义。本书将深入探讨汉字的意义演变,揭示其背后所蕴含的文化变迁和社会发展。 我们将选取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汉字,例如,“龙”字,从最初的神话生物,到帝王的象征,再到如今对强大力量的隐喻,其意义的演变反映了中国社会政治和文化的发展。再如,“道”字,从最初的道路,到哲学中的宇宙本源,再到道德伦理的规范,其意义的丰富性展现了中国思想的深刻内涵。我们将通过词源学的方法,追溯一个字在不同时期所使用的语境,分析其意义的演变轨迹。 本书还会关注汉字“一字多义”现象的产生原因,以及古代汉语中一些词语的引申和转义。通过对字义变迁的解读,您将能更深刻地理解中国古代的社会生活、思想观念、风俗习惯以及文化精神。每一个字义的演变,都是一面折射历史的镜子,都蕴含着古人的生活智慧和情感表达。 五、 汉字中的生活与智慧:文化密码的解锁 汉字不仅仅是文字,它们更是古人生活的缩影,是智慧的载体。本书将从生活的角度,来展现汉字的魅力。 您将看到,在“食”、“衣”、“住”、“行”等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汉字中,蕴藏着古人对自然的观察和利用,对生活的需求和创造。例如,“鼎”字,不仅仅是炊具,更是权力和地位的象征;“马”字,不仅仅是动物,更是战争和交通的重要工具。 您还将发现,在许多汉字中,隐藏着古人的哲学思考和道德观念。例如,“仁”、“义”、“礼”、“智”、“信”等核心价值观,都体现在了汉字的结构和意义之中。我们将通过对这些汉字的解读,来解锁隐藏在汉字中的中华文化密码,理解古人是如何通过语言来构建和传承他们的价值体系的。 本书的特色: 图文并茂,直观易懂: 本书最大的特色在于其丰富的图解。我们精心挑选了大量的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楷书等字形演变图,以及与汉字相关的文物图片、历史场景插画,力求将抽象的文字演变过程变得生动形象,便于读者理解。 深入浅出,趣味盎然: 我们力求用生动活泼的语言,将枯燥的文字学知识变得有趣。每一章的讲解都围绕着具体的汉字案例展开,让读者在阅读故事和感悟智慧的同时,不知不觉地掌握汉字的知识。 学术严谨,内容翔实: 在保证趣味性的同时,本书也注重学术的严谨性。我们在内容的梳理和考证上,力求准确可靠,并参考了大量权威的学术资料,为读者提供专业而可靠的汉字知识。 视角独特,文化纵深: 本书不局限于对汉字本身的讲解,更注重挖掘汉字背后所承载的文化内涵、历史信息和社会变迁。通过汉字,我们得以窥见中华文明的独特魅力和深厚底蕴。 谁适合阅读本书? 对汉字文化感兴趣的读者: 无论您是学生、教师,还是对中国传统文化充满好奇的爱好者,本书都能为您提供一次难忘的汉字探索之旅。 希望深入了解汉字演变的读者: 如果您想知道那些熟悉的汉字是如何而来,又经历了怎样的变迁,本书将是您理想的选择。 对中国古代历史、哲学、艺术感兴趣的读者: 汉字是理解中国古代文明的钥匙,通过本书,您可以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切入,获得更深刻的认识。 希望提升汉字鉴赏能力的读者: 了解了汉字的演变和造字逻辑,您将能更深刻地欣赏书法艺术,更准确地理解古籍文献。 《汉字源流图鉴:形、音、义的千年演变》不仅仅是一本书,更是一扇通往古老中华文明的窗口。它将带您穿越文字的迷雾,抵达汉字生命的源头,感受那份跨越时空的智慧与魅力。让我们一同走进这个由方块字构筑的奇妙世界,解锁隐藏在每一个笔画中的千年故事。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发现这本书在解释“通假字”和“一字多义”的处理上,比我以前看过的任何版本都要细致入微。很多时候,我们只知道一个字在现代汉语中的主要意思,但当我们追溯到源头时,会发现它在古代文献中扮演了完全不同的角色。这本书没有简单地给出一个现代解释,而是系统地梳理了该字在不同历史时期的语义流变,甚至标注了哪些解释是基于音韵学推断的,哪些是基于实物指代的。这种深挖背后的逻辑让我感到非常受用。它不仅仅是字典,更像是一部微型的汉字发展史。尤其是它对“六书”理论的阐释,不是停留在理论层面,而是真正落实到每一个字的具体分析中,让你清晰地看到“象形”“指事”“会意”是如何在实际的造字过程中发挥作用的。这极大地提升了我对汉字构件的敏感度,现在看任何一个汉字,都能下意识地去拆解它的构造原理。

评分

作为一名对文化传承有着深厚兴趣的普通读者,我必须说,这本《说文解字》(全彩印刷 图解版)的出现,极大地拉近了我们与古代文字世界的距离。它的价值远超出一个工具书的范畴。最让我感动的是,它在保持学术高标准的同时,成功地将“雅”与“俗”做了很好的平衡。它没有为了追求“图解”而牺牲内容的深度,也没有因为内容的深奥而放弃读者的体验。每一次阅读,都像是一次精妙的导览,带领我穿越时空,亲身体验汉字从混沌到有序的演化过程。书中的插图和图示,绝不是可有可无的点缀,而是起到了“二次解释”的作用,将抽象的文字学概念具象化,让知识的吸收效率大大提高。它让我开始用一种全新的、充满敬意的眼光看待每一个我们日常使用的汉字,真正理解了“中国人”这个身份背后的文化基因是如何被这些方块字所承载和传递的。这真是一套值得反复品读、常备案头的宝贵典籍。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简直可以拿到设计界去参展。它采用了非常坚韧的纸张,书页的触感扎实而温润,翻动起来没有廉价的沙沙声,而是带着一种厚重的历史感。全彩印刷的优势在于色彩的运用非常克制和精准。它没有使用过于花哨的颜色去干扰对字形的观察,而是用柔和的米白色作为底色,突出小篆、隶变等不同阶段字形的微妙差异。例如,在对比“说文”中的“古文”和“小篆”时,它会用略微不同的色调来区分,这种细微的差别,对于识别笔画的增减和结构的变化至关重要。我特别喜欢它在版面设计上对古籍原貌的尊重,很多地方保留了原书的结构布局,但又巧妙地融入了现代的排版技术,比如脚注的处理非常精妙,既不突兀又清晰可见。这使得它既有学术研究的严谨性,又不失为一本可以长期使用的工具书。拿在手里,你能感受到它经久耐用的质感,完全配得上其内容的厚重。

评分

说实话,我以前对古典文献总是望而却步,觉得《说文解字》这种几千年前的古籍,没有专业的古文字学背景根本没法读懂,无非就是买来供着或者偶尔翻翻。但这本图解版彻底颠覆了我的看法。它的编排逻辑非常贴合现代人的学习习惯。它不是简单地堆砌字头和解释,而是加入了大量的注释和语境补充。很多古老的解释,用现在的白话文一解释,瞬间就清晰了。比如,一些解释过于简略的字,这本书会提供古代文献中该字使用的例句,甚至引用《诗经》《楚辞》中的例子,让读者明白这个字在实际语境中是如何运作的。更绝妙的是,它的版式设计非常“呼吸”。每个字条目都有足够的留白,不会让人感觉信息量过大而产生压迫感。对于我这种想在业余时间系统学习一点传统文化的人来说,它提供了一个非常友好的“入门阶梯”,让我能一步步地深入到文字的肌理之中,而不是被晦涩的术语劝退。它让学习古典学问变成了一件令人期待的事情,而不是一项艰巨的任务。

评分

这本《说文解字》(全彩印刷 图解版)简直是文字爱好者的福音,我拿到手的时候就被它精美的装帧和清晰的排版吸引住了。首先,全彩印刷这一点做得极其出色,每一个字的形体变化、部首的演变,都通过生动的色彩得到了直观的展现,完全不像过去看到的那些影印本,黑白灰的,看得人眼睛发花,理解起来也费劲。它把许慎的学术严谨性与现代的阅读体验完美地结合了起来。比如,讲到“马”字形,不光有甲骨文、金文、小篆,还配上了古代马匹不同姿态的写意图,让你一下子就能感受到古人造字的智慧,字形和它所代表的意义之间的那种内在联系,不再是抽象的符号,而是活生生的图像。图解版的优势在于,它把复杂的文字学概念,通过形象化的方式呈现出来,即便是初学者也能轻松入门。我尤其欣赏它对部首的梳理,不再是枯燥的罗列,而是用流程图和结构图的方式,清晰地展示了汉字“类聚形符”的构字原理。翻阅起来,不仅仅是学习,更是一种美的享受,让我对汉字文化的敬畏感油然而生。对于任何想深入了解汉字源流的人来说,这本书的价值是无可替代的。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