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伦理为历史教学立法。本书提出了“求真、向善、明道、致公”理念下的历史教学伦理的基本原则及其基本内涵,指出现阶段我国中学历史教学应着重建设“德性、价值、责任、创造”四大伦理。教学伦理属于实践哲学,本书引用了大量的教学实例和高考试题,以此阐述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德性、过程性、创造性以及着眼于未来的价值和责任;同时对历史教学中的历史叙述作了初步的研究,对历史教师的课程能力和历史教学的未来走向也作了初步的探讨。不同于一般的历史教学论著作,本书从教学伦理的视角研究历史教学,站位高、视角新,实乃系统地研究历史教学伦理的开拓性著作。
刘道梁,江西赣州人,中学历史高级教师,广州市黄埔区历史教研员。国*级骨干教师培养对象,华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兼职教育硕士导师,广东省教育学会教育评价专委会常务理事,广州市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课程建设与评审专家,广州市中学历史教研会理事,入选广州市“百千万人才工程”。完成省、市、区教育科研课题多项;编著出版了《中学历史教育探新》(2016)一书,参编著作6部,公开发表教学论文30余篇,代表性的有《高中历史概念教学的伦理困境及其出路》、《史料教学的伦理风险及其化解》等。主张把历史教育建立在真善统一的哲学基础上,强调历史教学的学术性和思辨性。主要研究中学历史课程教学、中学历史教学伦理和中学历史教育哲学。
阅读这本书的过程,就像是经历了一场关于教育理念的深度对话。作者的论述逻辑严密,层次分明,尤其是在探讨一些敏感的历史教学问题时,总能保持一种冷静而客观的姿态,不轻易站队,而是引导读者去思考背后的伦理困境。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引入西方教育哲学理论时,那种游刃有余的结合,使得抽象的理论找到了落地的实践点。不过,在某些具体的案例分析部分,我希望能看到更多来自国内一线教师的真实反馈和困惑,这样能让理论与现实的连接更加紧密,让这本书不仅仅停留在学术探讨层面,更能指导实际的课堂操作。
评分这本书的视角非常独特,它没有仅仅停留在传统的教学方法论上,而是深入挖掘了历史教师在面对历史真相与国家叙事之间的张力时,所需要具备的道德自觉和专业操守。这种对“教师身份”的深刻反思,是目前很多教育类书籍所欠缺的深度。我是在一个非常偶然的机会下接触到这本书的,当时正在为一个关于历史课程设计的研讨会做准备,这本书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更具批判性的框架。唯一的遗憾是,书中对技术在伦理实践中的作用探讨略显不足,比如在数字化时代,如何利用新技术来维护教学的公正性和多元性,这方面的未来展望可以更丰富一些。
评分说实话,这本书的学术性是毋庸置疑的,它采用了大量的文献回顾和理论构建的方法,读起来需要一定的耐心和前期知识储备。对于初入历史教学领域的年轻教师来说,可能会觉得有些“高深”,不太容易消化。但如果能坚持读完,无疑会极大地提升其理论素养和思辨能力。我建议读者最好能配合一些相关的教育史或哲学原著一起阅读,这样理解起来会更深入。这本书的价值在于提供了一个思考的“支点”,它强迫你跳出日常的教学琐碎,去思考历史教育的终极目标是什么,这种宏大叙事的力量是不可替代的。
评分这本书的文字风格非常典雅,行文流畅,几乎没有晦涩难懂的“术语堆砌”,即便是复杂的伦理学概念,作者也能用非常文学化的语言进行阐释,这在学术著作中是难能可贵的。它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过去教历史的一些习惯和盲区,意识到在追求知识传授效率的同时,道德引导的潜移默化作用是多么强大。如果说有什么期待,那就是希望作者在后续的修订中,能加入一些关于跨文化交流中历史教学伦理的探讨,毕竟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历史教育也面临着更广阔的交流与碰撞,这会使这本书的视野更加开阔。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确实很有品味,拿到手里就觉得沉甸甸的,纸张的质感也相当不错,看得出来在制作上是下了功夫的。内页的排版清晰明了,字体大小适中,阅读起来非常舒适,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眼睛疲劳。不过,我个人稍微期待在配图上能有更多的创新,比如增加一些历史事件的线索图或者概念的图解,这样对于理解复杂的理论体系会更有帮助。虽然文字内容已经很扎实了,但视觉上的辅助能让内容的吸收效率大大提高。整体来说,这是一本注重阅读体验的书籍,从外到内都体现了一种严谨和用心。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