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政策:政府导向或市场导向?

扶贫政策:政府导向或市场导向?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樊明 等 著
图书标签:
  • 扶贫政策
  • 政府干预
  • 市场经济
  • 政策分析
  • 中国扶贫
  • 区域发展
  • 经济学
  • 公共政策
  • 减贫
  • 农村发展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ISBN:9787520121644
版次:1
商品编码:12324959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8-03-01
页数:240
字数:246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贫困可以理解为贫困人口没有能获得机会和有效率的生产要素相结合从事高劳动生产率的活动,由此导致其收入过低,成为贫困人口。贫困区可以理解为贫困在空间上聚集的现象,通常在贫困区缺少有效率的劳动力、资本、土地和企业家才能,至少是这四种生产要素短缺或不齐备。根据以上分析,如果存在统一高流动性的生产要素市场,贫困在个体上一般不会出现,除非个体缺少基本的劳动能力,因为具有基本能力的贫困个体可以通过在要素市场的流动实现与其他生产要素的结合;贫困区也难以长期形成,因为如果一个区域缺少必要的生产要素导致这一区域的居民难以获得机会和有效率的生产要素相结合,则贫困居民就会离开贫困区到经济相对发达地区去寻找机会和有效率的生产要素相结合。根据以上分析,要解决贫困问题重要的是建立统一高流动性的要素市场,要让市场发挥主导作用,而中国的扶贫更多地在强调政府的作用。因此,要研究在扶贫问题上市场和政府的合理分工。

作者简介

樊明 1957年生,江苏扬州人。1982年春毕业于南京大学地理系,获理学学士,1988年获美国俄勒冈大学(University of Oregon)工商管理硕士(MBA),1997年获美国北伊利诺大学(Northern Illinois University)经济学博士(Ph.D.)。现任河南财经政法大学研究院常务副院长、“三化”协调发展河南省协同创新中心副主任、经济学教授。研究领域:经济学理论和中国经济问题,出版专著8部(均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论文百余篇。

目录

第一章 问题、研究主题及数据/1
  第一节 工业革命前人类的贫困及中国经验/1
  第二节 中国扶贫实践的历史演变/7
  第三节 当代中国扶贫政策的演变/11
  第四节 减困:扶贫政策vs.经济普遍增长/14
  第五节 研究主题及方法/21
  第六节 调查与数据/24
  第七节 以后各章要览/26
  附录1-1 中国贫困及扶贫政策效果调查/29
  附录1-2 中国农民收入状况调查/35
第二章 贫困的形成及扶贫政策的文献回顾/38
  第一节 马克思的贫困及贫困消除理论/38
  第二节 当代西方对扶贫及扶贫政策的研究/42
  第三节 中国主要领导人关于扶贫的思想及政策/48
  第四节 国内学者关于贫困及扶贫政策的研究/53
第三章 贫困形成及扶贫资源有效配置的理论模型/61
  第一节 贫困及贫困区形成的理论模型/61
  第二节 扶贫资源有效配置的理论模型/64
第四章 贫困形成的环境因素/68
  第一节 集中连片贫困区的环境特征/68
  第二节 贫困农户的致贫因素:基于问卷数据/71
  第三节 贫困区气候及地下水位变化/78
第五章 贫困人口低收入的个人因素/83
  第一节 贫困人口的人口学特征/83
  第二节 低非务农收入的个人因素/88
  第三节 贫困人口低务农收入的个人因素/95
  第四节 贫困人口受教育程度及教育回报/100
第六章 扶贫政策对减贫脱困的作用/105
  第一节 扶贫政策对减贫脱困的经验研究/105
  第二节 扶贫救济款对脱贫的作用/110
  第三节 政府推广的开发项目对脱贫的作用/114
  第四节 干部驻村对减困的作用/118
  第五节 小额扶贫贷款的可得性及对脱贫的作用/123
  第六节 基础设施投入对脱贫的作用/127
第七章 扶贫如是说/131
  第一节 网络话语/131
  第二节 访谈手语/134
第八章 农村发展与减困/144
  第一节 乡镇企业发展与减困/144
  第二节 农民合作社发展与减困/148
  第三节 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与减困/160
  第四节 土地流转与扶贫/164
第九章 农村贫困人口易地搬迁与脱贫/168
  第一节 农村居民外出打工意愿及其影响因素分析/168
  第二节 易地扶贫搬迁:政府主导vs.市场主导/174
  第三节 户籍改革扶贫/180
第十章 村落政治结构与扶贫/185
  第一节 村落政治结构对贫困发生的影响/185
  第二节 村落政治结构改善与减困/189
第十一章 扶贫悖论及扶贫责任在政府与贫困居民的划分/194
  第一节 扶贫悖论及扶贫政策选择/194
  第二节 扶贫的政府责任和贫困居民责任的划分/198
第十二章 主要发现及扶贫政策的选择/202
  第一节 主要发现/202
  第二节 扶贫政策的选择/210
作者分工/220
后记 坚守与希望/222
同学感言/227
《扶贫政策:政府导向或市场导向?》 书名:扶贫政策:政府导向或市场导向? 图书简介 在人类追求共同富裕的漫长历史进程中,贫困始终是一个挥之不去、挑战重重的社会难题。各国政府,无论其意识形态、政治体制或经济发展水平如何,都将消除贫困、提升民生福祉作为其重要的政策目标。然而,实现这一宏大目标的路径却并非只有一条。历史和现实经验告诉我们,扶贫政策的设计与实施,往往在政府主导的干预与市场机制的驱动之间,进行着复杂的权衡与博弈。本书《扶贫政策:政府导向或市场导向?》便致力于深入剖析这一核心议题,探究不同扶贫模式的理论基础、实践路径、优劣势,以及它们在不同社会经济环境下的适用性与局限性。 本书并非简单地将扶贫政策割裂为“政府导向”与“市场导向”的二元对立,而是尝试构建一个更具辨识度、更贴近现实的分析框架。我们将首先回顾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国家在扶贫领域的核心理念与策略演变,例如,从早期以福利救济为主的政府角色,到上世纪末以来倡导的“能力建设”和“赋权”理念,再到近年来对市场化手段的关注与尝试。通过梳理这些演变,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扶贫政策的思维方式和实践方式从来都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们深受经济理论、社会思潮、技术进步以及地缘政治等多重因素的影响。 在“政府导向”部分,本书将重点考察那些强调国家在资源配置、政策制定、服务提供以及社会保障中的核心作用的模式。这包括但不限于: 直接的财政转移支付与社会救助:如现金转移支付项目、食品券、失业救济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等。我们将分析这些制度的运行机制、资金来源、覆盖范围,以及它们在短期内缓解燃眉之急、保障基本生存权方面的作用。同时,也会探讨其潜在的“福利陷阱”、效率问题以及对个体主动性的可能影响。 公共服务供给与基础设施建设:例如,政府主导的教育、医疗、住房、饮水安全等基本公共服务的普及,以及农村地区道路、电力、通讯等基础设施的改善。本书将论证这些投入如何通过提升贫困人口的能力、降低生产生活成本、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来发挥长期扶贫效应。我们会审视政府在规划、投资、管理等环节的有效性,以及如何避免资源浪费与低效。 产业政策与区域发展战略:一些政府将扶贫目标融入到更宏观的产业政策和区域发展规划中,例如,通过发展特色农业、推动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建设经济开发区等方式,创造就业机会,带动贫困地区经济增长。我们将分析这类政策的有效性,以及其在应对结构性贫困、缩小城乡区域差距方面的潜力与挑战。 社会福利与权益保障:本书还将触及政府在法律、制度层面保障贫困人口基本权益,例如,在土地使用权、财产所有权、法律援助等方面的政策设计,以及这些政策如何为贫困人口提供尊严和发展的空间。 另一方面,在“市场导向”部分,本书将聚焦那些利用市场机制、强调个体自主性与经济激励的扶贫路径。这主要体现在: 金融普惠与小额信贷:本书将深入探讨小额信贷如何通过为贫困人口提供创业启动资金、生产经营贷款,帮助他们摆脱资金瓶颈,发展生产,增加收入。我们将分析不同小额信贷模式的成功案例与失败教训,包括其可持续性、利率问题、以及对借款人债务风险的管理。 就业创业支持与人力资本投资:这包括政府与私营部门合作开展的职业技能培训、创业指导、就业对接服务等。本书将分析这些措施如何提升贫困人口的就业竞争力,帮助他们进入更具附加值的劳动力市场。同时,我们也会探讨如何激发贫困人口的内生动力,鼓励他们主动学习、积极创业。 社会企业与公益创新:本书将关注近年来兴起的社会企业,它们以解决社会问题为使命,同时追求经济效益。这些企业通过创新商业模式,为贫困人口提供产品、服务或就业机会,例如,发展可持续农业、推广绿色能源、提供可负担的医疗服务等。我们将审视社会企业在扶贫领域的独特价值与发展前景。 市场化激励与绩效评估:一些扶贫项目引入市场化的激励机制,例如,将扶贫资金的分配与项目绩效挂钩,鼓励地方政府、企业或NGO根据成效获得更多资源。本书也将探讨如何通过引入市场化评估体系,提高扶贫资金的使用效率,确保扶贫成效的真实可信。 《扶贫政策:政府导向或市场导向?》并非意图得出哪一种模式“绝对优于”另一种的结论。事实上,本书的另一项重要论点是,在现实中,纯粹的政府导向或市场导向的扶贫模式都可能面临局限。过度的政府干预可能导致效率低下、寻租空间增大、个体依赖性增强;而过度依赖市场机制,则可能忽视贫困的结构性根源,加剧社会不公,使最脆弱的群体被边缘化。 因此,本书将花费大量篇幅来探讨“混合模式”的可能性与必要性。我们认为,最有效的扶贫策略往往是政府与市场协同作用的结果。政府可以扮演“市场失灵的纠正者”、“规则的制定者”、“社会公平的守护者”以及“基础性公共服务的提供者”等角色。例如,政府可以提供基础教育和医疗,为市场参与打下人力资本基础;可以制定反垄断政策,维护公平竞争环境;可以通过税收和转移支付,调节收入分配,保障基本民生。同时,市场则可以通过其效率、创新能力和资源配置能力,为贫困人口创造就业、提供服务、催生新的经济增长点。 本书将通过大量的案例分析来充实论证。这些案例将涵盖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类型贫困的实际情况。我们将选取那些在特定历史时期、特定社会背景下,由政府主导取得显著成效的扶贫项目,也会选取那些成功运用市场化手段,实现可持续脱贫的实践。同时,我们也不会回避那些因政府过度干预而陷入僵局,或因市场化操作不当而加剧贫困的失败案例。通过对这些鲜活的案例进行深入的解剖,我们可以提炼出普适性的经验教训,并为政策制定者提供可借鉴的思路。 此外,本书还将关注科技发展在扶贫领域的作用,以及全球化背景下扶贫的跨国合作与挑战。大数据、人工智能、移动支付等新技术如何能够提高扶贫政策的精准性和效率?全球化在带来发展机遇的同时,又如何可能加剧某些地区的贫困?这些前沿性议题也将被纳入本书的探讨范围。 《扶贫政策:政府导向或市场导向?》旨在为政策制定者、研究者、社会工作者、以及所有关心社会公平与进步的读者提供一个全面、深入、辩证的视角,去理解扶贫政策的复杂性,去探索更有效、更可持续的脱贫之道。本书相信,无论是政府还是市场,都不是最终的答案,而是实现“让每个人都能过上体面、有尊严的生活”这一宏伟目标的工具。关键在于如何审慎地设计、灵活地运用、以及有效地协调这些工具,以期在消除贫困的道路上,取得更辉煌的成就。本书不提供简单的答案,而是引发深刻的思考,鼓励我们在复杂的世界中,寻找最适合的解决方案。 本书的写作风格将力求严谨与流畅相结合,既有扎实的理论支撑,也有鲜活的实践案例。语言力求清晰易懂,避免过多的学术术语,以便更广泛的读者群体能够理解和受益。我们相信,通过对“政府导向”与“市场导向”的深入探讨,以及对两者协同作用的强调,《扶贫政策:政府导向或市场导向?》将成为一本在扶贫研究领域具有重要参考价值的著作。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阅读价值,最终体现在它引发了我内心深处的反思与共鸣,而不仅仅是知识的获取。它没有提供一个完美的、一劳永逸的答案,这恰恰是它最真诚的地方。在全书的尾声部分,作者总结道,无论是政府的强力干预还是市场的自由流动,都需要一个坚实的道德和法治基础来支撑,否则任何模式都可能异化。这种对“价值中立”的警惕,让我感到一种久违的、对公共事务的责任感。我合上书页时,脑海中浮现的不是冰冷的统计数字,而是那些在政策洪流中努力站稳脚跟的普通人的面孔。这本书的魅力在于其平衡感:它既肯定了国家层面的战略决心,也尊重了地方实践的复杂性;它既看到了全球化的机遇,也直面了结构性的不平等。它是一面镜子,照出了我们社会在追求共同富裕道路上所付出的巨大努力、所经历的曲折探索,以及未来仍需面对的深刻挑战。读完之后,我对未来中国社会治理的走向,有了一种更加审慎而充满希望的理解。

评分

这本书的深度分析部分,尤其是在探讨市场机制如何被引入扶贫体系时,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剖析。我过去总觉得,扶贫工作一旦沾染了“市场化”的标签,就可能疏远最需要帮助的人群,变成少数精明商人的套利工具。但作者以严谨的计量经济学模型为支撑,展示了如何设计出既能激发市场活力,又能确保兜底保障的“混合型”干预措施。他引入了一个关于“社会影响力投资”的章节,详细阐述了风险资本如何被引导进入贫困地区的农业供应链升级项目。更令人信服的是,作者并未一味歌颂市场的好处,而是深入剖析了市场失灵的边界,例如在教育和医疗资源极度匮乏的地区,纯粹的市场化竞争只会加剧不平等。他提出的“政府充当初始催化剂和风险共担者”的角色定位,为我们理解未来政策的走向提供了清晰的路线图。整本书的论证逻辑非常缜密,每一步推理都有充分的文献和实证数据支撑,让人读起来酣畅淋漓,仿佛在跟随一位顶尖的经济学家进行头脑风暴。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那种朴素中透着力量感的蓝色调,仿佛直接将我带入了那些需要扶持的乡村田野。我原本以为这会是一本枯燥的政策解读汇编,充满了冗长的数据和晦涩的法律条文,毕竟“扶贫”这个主题本身就带有很强的官方色彩。然而,翻开扉页后,我惊喜地发现作者的叙事方式非常平易近人。他没有直接跳入宏大的理论框架,而是从几个极具代表性的基层案例入手,描绘了政策在具体执行层面所遭遇的现实困境与微观成效。比如,书中详细对比了某地依靠大规模集中搬迁实现的脱贫路径,与另一地侧重发展特色农业、走“造血式”发展道路的差异。这种对比分析的手法非常巧妙,它使得原本抽象的“政府导向”与“市场导向”的争论,立刻具象化成了活生生的社会实践。我特别欣赏作者对地方官员访谈的引用,那些直白又充满无奈的陈述,让读者能真切感受到在制定和执行政策时,那种理想与现实的拉扯。读完第一部分,我对自己之前对扶贫工作的片面理解有了一个彻底的颠覆,它不再是一个简单的“给钱”或“不给钱”的问题,而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资源配置、文化适应乃至权力结构的微妙平衡。

评分

坦率地说,这本书的学术性略高于我预期的通俗读物水准,尤其是在对不同扶贫模式的理论溯源和历史演变进行梳理时,显得相当扎实。我发现作者对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国际上关于发展经济学的几次重大争论都有所涉猎,并巧妙地将这些理论脉络与中国当下的扶贫实践进行了对接。这使得全书的格局瞬间拉高,不再局限于国内的政策辩论,而是上升到了全球发展困境的普遍性探讨。对于我这种对政策制定背景有深入探究兴趣的读者来说,这一点极其宝贵。它不再是简单地告诉你“应该怎么做”,而是深入解释了“为什么我们现在是这么做的”。我个人认为,如果这本书能附带一个更详尽的术语表或核心文献索引,会使它在学术参考价值上更上一层楼。但即便是现在这样,它也已经成为我梳理相关知识体系时不可或缺的参照物,其对政策工具箱的构建与拆解的深度,是市面上许多同类书籍望尘莫及的。

评分

我是在一个长途飞行的间隙开始阅读这本书的,原本只是想随便翻翻打发时间,没想到竟然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欲,几乎让我忘记了时差和旅途的疲惫。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有一种令人上瘾的节奏感,它在宏大叙事和细节描摹之间切换自如。比如,在论述政府在基础设施建设中的决定性作用时,作者的笔触是磅礴有力的,充满了对国家意志的敬畏;但紧接着,他会立刻切入一个关于电商扶贫的故事,笔锋一转,变得细腻而充满人情味。我尤其喜欢他对“内生动力”的强调,这不仅仅是一个时髦的口号,而是贯穿全书的核心思想。书中讲述了贵州某山村,在获得政府提供的宽带和技术培训后,如何自发地组织起来,将当地的土特产通过直播平台推向全国的过程。这种“授人以渔”的叙事视角,避免了将贫困群体塑造成被动的受助者形象,而是展现了他们的韧性、创造力和对美好生活的强烈渴望。阅读体验就像是看一部高质量的纪录片,有广阔的时代背景,也有动人心魄的个体命运。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