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文学的英国之旅-英国三大汉学家年谱:翟理斯、韦利、霍克思/20世纪中国古代文化经典域外

中国古典文学的英国之旅-英国三大汉学家年谱:翟理斯、韦利、霍克思/20世纪中国古代文化经典域外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葛桂录 著,张西平,总 编
图书标签:
  • 中国古典文学
  • 英国汉学
  • 翟理斯
  • 韦利
  • 霍克思
  • 文化交流
  • 20世纪文学
  • 域外汉学
  • 中国文化
  • 文学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大象出版社
ISBN:9787534782466
版次:1
商品编码:12330295
品牌:大象出版社
包装:软精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1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483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本书是张西平教授主持的2007年度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20世纪中国古代文化经典在域外的传播与影响”(项目批准号:07JZD0036)的结题成果之一,本书也是作者所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中英文学关系史料学研究”(项目批准号:10BWW008)和福建省社科规划基地重大项目“中国文学在英国的传播与影响系年”(项目批准号:2014JDZ015)的阶段性成果之一。

内容简介

本书试图立足于英国汉学发展的原典文献和19—20世纪中英文化交流的历史语境,以年谱编撰的形式,全面系统地梳理及考察英国汉学三大家翟理斯、阿瑟·韦利、大卫·霍克思,在汉学翻译、汉学研究及汉学教学诸方面的杰出贡献,以展示三大汉学家毕生孜孜不倦的汉学活动及其在中西跨文化交流中的巨大媒介作用,并突出他们在传播中国古典文学方面的重大成就。

作者简介

葛桂录,男,1967年12月生,江苏泰州市人。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博士生导师(中外文学关系研究方向带头人),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教研室主任、硕士点学科带头人。中国现当代文学(国家重点学科)中外文学关系研究方向负责人。国际比较文学学会会员,中国比较文学学会理事,中国比较文学教学研究会副会长、常务理事、学术委员。

目录

绪 论 中英文学交流语境中的英国三大汉学家  

一、英国三大汉学家的汉学历程 

二、三大汉学家的汉学特色及其地位贡献  

三、比较文学视角与汉学研究思路 

四、年谱编撰的史料价值与学术意义  

翟理斯(1845-1935)汉学年谱  

附录:翟理斯作品索引  

阿瑟·韦利(1889-1966)汉学年谱  

附录:阿瑟·韦利作品索引 

大卫·霍克思(1923-2009)汉学年谱 

附录:大卫·霍克思作品索引  

中文文献  

英文文献 

中文人名索引  

外文人名索引  

专有名词索引  

后记  


精彩书摘

年谱编撰的史料价值与学术意义

十多年前,笔者曾出版《中英文学关系编年史》,因为此前国内学界尚未从编年史的角度全面系统地进行中外文学关系史的研究。业师钱林森先生在给该著所写序言中曾说:“这本国别文学关系编年史具有开创意义,填补了这一学术领域的研究空白。假如所有国别文学关系史的研究均从史料搜集、资料编年开始,在此坚实的基础上再撰写国别文学交流史,那该是一件多么有意义的学术工程。” ①同样,国内学界从年谱编撰的角度,全面展示海外汉学发展或文学文化交流的著述也不多见,假如投入精力在资料普查的基础上,认真做数部海外汉学家的年谱或事迹编年,必会为海外汉学研究的拓展提供坚实的史料基础和值得研究的课题方向,使得各种专题研究有一个汉学史发展的参照系。

年谱是一种编年体传记,它以谱主为中心,以时间为经,以事实为纬,按年月记述谱主一生及其相关的事迹,所谓“叙一人之道德、学问、事业,纤悉无遗而系以年月者,谓之年谱”。年谱一般包括谱主的姓名、籍贯、家世、生平、交游、思想和著述等。年谱有考世知人的史料价值。编撰年谱,应当重视谱主所处时代的“风教”,应当“设身处境”。传主的身世直接或间接影响他们的汉学翻译理论、目的

与策略,也影响他们对中国文化与文学的认知。

任何一个学术观点的总结,都必须建立在基础文献的整理和推进上。在作家作品的个案研究中,年谱的著录就属于这种沉潜式的学术根基研究。它对于深入观照该作家的文学活动、文学作品和创作心态,显得十分重要。三大汉学家的地位、贡献显著,值得探讨研究的问题颇多。如若不能清晰地整理他们的生平行迹,这一学术目的恐怕难以达到。因而我们力求在客观真实的基础上,为进一步展开三大汉学家的汉学研究奠定坚实的文献基础。

在一般人文学者眼里,没有人怀疑史料的重要性,但也有人认为史料工作的学术地位不高,史料工作简单而费力、有用而不讨好,只不过是服务于具体的专题研究工作。这样,在片面强调理论创新、多快好省制造成果的学术生态中,史料建设之类的基础工程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学者刘福春在思考新诗史料工作为何很难吸引更多的人并形成一支专业队伍时,总结过三点原因:①史料工作细碎,需要积累,时间长,很难见成效;②成果出版困难,工作见效慢;③出版的史料成果学术地位不高或没有学术地位。但是,正如刘福春所提示的那样,“史料工作”自古就是“研究工作”的一部分,从汉代的朴学,到清代的乾嘉学派,目录、版本、训诂、考据、校注、辨伪、辑佚、考订等都是重要学问。史料工作应该有其独立的学科地位,有其研究范围、治学方法和独立的学术价值。有了一支专业队伍,以“发掘”与“求真”为特征的史料工作才有可能进入“研究”层次。没有翔实的史料占有,研究工作很难游刃有余。

来新夏先生曾通过对近三百年人物年谱的试探性检读,感到这种做法可以使别人得到方便,节省精力。他由此联想,“如果对史籍的每个门类或小目类都有人分别去清查一下底数,并把结果写出报告,编制一些工具书。那么,人们在搜集资料工作上就不需要人人都从头搞起,而是已有少数人为多数人摆好了‘梯子’,或者说作了‘铺路石子’的工作了”。这种铺路工作,陈垣先生曾在《中西回史日历》自序中说:“兹事甚细,智者不为,然不为终不能得其用。”来新夏先生体会到:“这种做法不仅可以开拓目录学研究的实践领域,而且将使更多的学术工作者把主要精力用于剖析史料、论证史事、发现问题、扩大研究领域,使学术研究能更快地向前发展。”


前言/序言

总 序

张西平①

呈现在读者面前的这套“20 世纪中国古代文化经典域外传播研究书系”是我2007 年所申请的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的成果。

这套丛书的基本设计是:导论 1 卷,编年 8 卷,中国古代文化域外传播专题研究 10 卷,共计 19 卷。

中国古代文化经典在域外的传播和影响是一个崭新的研究领域,之前中外学术界从未对此进行过系统研究。 它突破了以往将中国古代文化经典的研究局限于中国本土的研究方法,将研究视野扩展到世界主要国家,研究中国古代文化经典在那里的传播和影响,以此说明中国文化的世界性意义。

我在申请本课题时,曾在申请表上如此写道:

研究 20 世纪中国古代文化经典在域外的传播和影响,可以使我们走出“东方与西方”“现代与传统”的二元思维,在世界文化的范围内考察中国文化的价值,以一种全球视角来重新审视中国古代文化的影响和现代价值,揭示中国文化的普世性意义。 这样的研究对于消除当前中国学术界、文化界所存在的对待中国古代文化的焦虑和彷徨,对于整个社会文化转型中的中国重新确立对自己传统文化的自信,树立文化自觉,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思想文化意义。

通过了解 20 世纪中国古代文化经典在域外的传播与接受,我们也可以进一步了解世界各国的中国观,了解中国古代文化如何经过“变异”,融合到世界各国的文化之中。 通过对 20 世纪中国古代文化经典在域外传播和影响的研究,我们可以总结出中国文化向外部世界传播的基本规律、基本经验、基本方法,为国家制定全球文化战略做好前期的学术准备,为国家对外传播中国文化宏观政策的制定提供学术支持。

中国文化在海外的传播,域外汉学的形成和发展,昭示着中国文化的学术研究已经成为一个全球的学术事业。 本课题的设立将打破国内学术界和域外汉学界的分隔与疏离,促进双方的学术互动。 对中国学术来说,课题的重要意义在于:使国内学术界了解域外汉学界对中国古代文化研究的进展,以“它山之石”攻玉。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国内学术界了解了域外汉学界在20世纪关于中国古代文化经典的研究成果和方法,从而在观念上认识到:对中国古代文化经典的研究已经不再仅仅属于中国学术界本身,而应以更加开阔的学术视野展开对中国古代文化经典的研究与探索。

这样一个想法,在我们这项研究中基本实现了。 但我们应该看到,对中国古代文化经典在域外的传播与影响的研究绝非我们这样一个课题就可以完成的。这是一个崭新的学术方向和领域,需要学术界长期关注与研究。 基于这样的考虑,在课题设计的布局上我们的原则是:立足基础,面向未来,着眼长远。 我们希望本课题的研究为今后学术的进一步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为此,在导论中,我们初步勾勒出中国古代文化经典在西方传播的轨迹,并从理论和文献两个角度对这个研究领域的方法论做了初步的探讨。 在编年系列部分,我们从文献目录入手,系统整理出 20 世纪以来中国古代文化经典在世界主要国家的传播编年。 编年体是中国传统记史的一个重要体裁,这样大规模的中国文化域外传播的编年研究在世界上是首次。 专题研究则是从不同的角度对这个主题的深化。

为完成这个课题,30 余位国内外学者奋斗了 7 年,到出版时几乎是用了 10 年时间。 尽管我们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这个研究还是刚刚开始,待继续努力的方向还很多。 如:这里的中国古代文化经典主要侧重于以汉文化为主体,但中国古代文化是一个“多元一体”的文化,在其长期发展中,少数民族的古代文化经典已经逐步融合到汉文化的主干之中,成为中华文化充满活力、不断发展的动力和原因之一。 由于时间和知识的限制,在本丛书中对中国古代少数民族的经典在域外的传播研究尚未全面展开,只是在个别卷中有所涉猎。 在语言的广度上也待扩展,如在欧洲语言中尚未把西班牙语、瑞典语、荷兰语等包括进去,在亚洲语言中尚未把印地语、孟加拉语、僧伽罗语、乌尔都语、波斯语等包括进去。 因此,我们只是迈开了第一步,我们希望在今后几年继续完成中国古代文化在使用以上语言的国家中传播的编年研究工作。 希望在第二版时,我们能把编年卷做得更好,使其成为方便学术界使用的工具书。

中国文化是全球性的文化,它不仅在东亚文化圈、欧美文化圈产生过重要影响,在东南亚、南亚、阿拉伯世界也都产生过重要影响。 因此,本丛书尽力将中国古代文化经典在多种文化区域传播的图景展现出来。 或许这些研究仍待深化,但这样一个图景会使读者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力有一个更为全面的认识。

中国古代文化经典的域外传播研究近年来逐步受到学术界的重视,据初步统计,目前出版的相关专著已经有十几本之多,相关博士论文已经有几十篇,国家社科基金课题及教育部课题中与此相关的也有十余个。 随着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也开始更加关注这个方向。 应该说,这个领域的研究进步很大,成果显著。 但由于这是一个跨学科的崭新研究领域,尚有不少问题需要我们深入思考。 例如,如何更加深入地展开这一领域的研究? 如何从知识和学科上把握这个研究领域? 通过什么样的路径和方法展开这个领域的研究? 这个领域的研究在学术上的价值和意义何在? 对这些问题笔者在这里进行初步的探讨。

……



《中国古典文学的英国之旅:英国三大汉学家年谱——翟理斯、韦利、霍克思》一书,并非仅仅罗列三位学者的生平事迹,而是以一条贯穿始终的学术脉络,生动展现了中国古典文学如何在十九世纪末至二十世纪末的英国,被一代代杰出的汉学家所发现、解读、翻译,并最终以其独特的魅力征服西方读者。本书的问世,标志着对中国古代文化经典在域外传播研究的一次深入拓展。 本书内容梗概: 本书的核心内容,聚焦于三位在将中国古典文学介绍给英语世界过程中功勋卓著的英国汉学家:托马斯·赫罗德·翟理斯(Thomas Herbert Giles)、赫伯特·艾伦·韦利(Herbert Allen Giles)和约翰·霍克思(John Minford Hawkes)。“年谱”的形式,并非简单的编年史,而是以时间为轴线,串联起他们各自的学术生涯、人生轨迹,以及与中国古典文学结缘的契机与过程。 第一部分:翟理斯的探索与奠基 本书将详细梳理翟理斯(1835-1922)的学术生涯。他作为剑桥大学的中文教授,不仅是第一位系统性教授中文的英国学者,更在早期翻译领域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本书会着重介绍他翻译的作品,如《道德经》的多个版本,《庄子》选译,以及他对于中国哲学、文学的普及性阐述。读者将看到,在那个信息相对闭塞的时代,翟理斯如何凭借一腔热忱和扎实的语言功底,为英国读者打开了认识中国思想的窗户。他的翻译,虽然带有时代的局限性,但其历史意义不容忽视,为后来的研究者奠定了基础,也点燃了西方对中国古典文学的最初兴趣。本书会深入分析他的翻译风格、学术方法,以及他对当时西方汉学界的影响。 第二部分:韦利的拓宽与深化 紧随翟理斯之后,韦利(1845-1935)在汉学研究领域展现了更为广阔的视野和更深的学术造诣。本书将详细介绍韦利作为牛津大学首任中文教授的经历,以及他更为广泛的翻译和学术著作。韦利的贡献不仅在于翻译,更在于他对中国文学的分类、梳理和评价。他编纂的《中国文学史》,至今仍是重要的参考著作。本书将重点关注他翻译的《聊斋志异》选集,这部作品的翻译极大地丰富了西方读者对中国小说艺术的认知。此外,韦利在其他领域,如中国诗歌、戏剧的翻译和研究,也将在本书中得到细致的呈现。他的工作,将中国古典文学的介绍从哲学思想层面,进一步拓展到叙事文学、诗歌等多个维度,加深了西方对中国文学多样性的理解。本书会探讨韦利翻译的特点,其学术思想的演变,以及他如何承前启后,为下一代汉学家指明方向。 第三部分:霍克思的创新与辉煌 进入20世纪,霍克思(1915-2009)以其划时代的《红楼梦》全译本,将中国古典文学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峰。本书将投入大量篇幅,详尽解析霍克思的学术背景、译学思想以及《红楼梦》译本的诞生过程。他并非仅是翻译者,更是《红楼梦》的深刻理解者和阐释者。本书会分析霍克思翻译的策略,他如何处理《红楼梦》中复杂的语言、文化和社会背景,以及他如何通过精彩的序言和注释,引导西方读者领略这部巨著的精妙之处。他的译本,不仅在学术界获得了高度赞誉,更在普通读者中引发了巨大反响,让《红楼梦》成为西方世界最受欢迎的中国文学作品之一。本书还将探讨霍克思对其他中国古典文学作品的关注,以及他对中国古代文化研究的整体贡献。他的工作,不仅是翻译的胜利,更是文化理解和跨文化交流的典范。 贯穿全书的主题: 本书并非孤立地介绍三位学者的个人成就,而是将他们的学术生命线置于更广阔的“20世纪中国古代文化经典域外”的时代背景下。本书将深入探讨: 翻译的挑战与策略: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如何克服语言障碍、文化隔阂,将意蕴深远的中国古典文学准确地传达给不同文化背景的读者,三位学者在翻译中遇到的难题以及他们各自采取的独特策略。 学术方法的演进: 从翟理斯的开创性探索,到韦利的系统性梳理,再到霍克思的深度解读,本书将展现英国汉学界在研究中国古典文学过程中,学术方法和理论的不断发展与创新。 文化交流与互鉴: 这三位汉学家的工作,不仅仅是学术研究,更是重要的文化桥梁。本书将分析他们的译著如何在西方世界引发讨论、塑造认知,以及中国古典文学如何通过他们的努力,成为世界文化宝库中的璀璨明珠。 “域外”视角的重要性: 审视中国古代文化经典在“域外”的传播和接受,能够提供一个独特的视角,帮助我们更全面地理解这些经典的价值和意义,以及它们在不同文化语境下的生命力。 《中国古典文学的英国之旅》是一部关于学术、关于文化、关于跨越时空的对话的著作。它不仅为研究中英文化交流史、汉学史的学者提供了宝贵的资料,也为所有对中国古典文学抱有浓厚兴趣的读者,打开了一扇深入了解其域外传播史的窗口。本书通过对三位杰出汉学家年谱的细致描摹,生动地展示了中国古代文化经典在异域土地上绽放出的独特光彩。

用户评价

评分

这套书的装帧倒是挺有意思的,拿在手里沉甸甸的,封面设计是那种比较经典的风格,素雅中透着一股历史的厚重感。我最近对中外文化交流史,特别是中国古典文学在西方的传播情况挺感兴趣的,所以看到这套书的时候就毫不犹豫地入手了。虽然我还没来得及深入研读,但光是看目录和前言,就能感受到作者在梳理这些英国汉学家的生平事迹和学术贡献上所下的苦功。那些名字,翟理斯、韦利、霍克思,听起来就充满了学术的光环,想象一下,他们是如何在遥远的英伦岛上,一颗一颗地挖掘、翻译、阐释我们祖先留下的宝贵文化遗产,这本身就足够让人心生敬意。特别是“20世纪中国古代文化经典域外”这个副标题,更是点明了本书的核心,将中国古代的文学瑰宝置于全球化的视野下进行审视,这对于我们理解中国文化的影响力,以及不同文化之间的碰撞与融合,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我期待着通过这本书,能够更清晰地看到这些西方学者的研究路径、方法论,以及他们对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独特解读,或许还能从中发现一些我们自己都未曾留意到的文化细节。

评分

这部书的书名《中国古典文学的英国之旅》和副标题“20世纪中国古代文化经典域外”一下子就抓住了我的眼球。我一直对中国文化如何在世界范围内传播,以及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解读差异很感兴趣。书里提到的这三位英国汉学家——翟理斯、韦利、霍克思,名字听起来就很有分量,他们无疑是这段“英国之旅”中的关键人物。我尤其期待了解他们是如何接触到中国古典文学的,他们翻译和研究的作品有哪些,他们的学术观点和方法论又有什么独到之处。年谱的形式,意味着书中会详细记录他们的生平事迹和学术成就,这对我来说非常有吸引力,因为我喜欢通过人物的视角去理解历史和文化。我想知道,在他们那个时代,英国的学术界对中国古典文学的态度是怎样的?他们的研究是如何影响了西方对中国文化的认知,又反过来,他们是否也受到了中国古代思想的深刻影响?这本书似乎提供了一个绝佳的视角,让我们从“域外”的角度,重新审视那些我们熟悉却又可能被我们“内化”了的经典。

评分

看到《中国古典文学的英国之旅-英国三大汉学家年谱:翟理斯、韦利、霍克思/20世纪中国古代文化经典域外》这个书名,我的脑海里立刻勾勒出了一幅画面:一群在遥远国度的学者,沉浸在古老东方智慧的海洋中。我一直对中国古典文学有着深厚的感情,但总觉得,从外部视角来审视和解读这些经典,会带来别样的惊喜和启示。这三位汉学家的年谱,听起来就像是为我们打开了一扇窗,让我们得以窥见他们如何从异国他乡,一步步地走进中国古代文学的殿堂。我迫切想知道,他们是通过怎样的途径接触到这些经典的?他们对《诗经》、《唐诗》、《宋词》等我们耳熟能详的作品,有着怎样独特的见解和翻译?在他们所处的时代,西方社会对中国文化的认知水平如何?这三位学者,又是如何在这样的背景下,推动了中国古典文学在英国乃至欧洲的传播和研究的?“20世纪中国古代文化经典域外”这个副标题,更让我期待,书中是否会探讨这些经典的“跨文化传播”过程中的挑战与机遇,以及它们在不同文化土壤中孕育出的新生命。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中国古典文学的英国之旅》一下子就点燃了我对中西文化交流史的兴趣。尤其当我知道它聚焦于翟理斯、韦利、霍克思这三位重量级的英国汉学家,并且以年谱的形式呈现,更是让我觉得它会是一本非常有价值的书。我一直好奇,那些我们引以为傲的中国古代文学瑰宝,在西方人眼中是什么样的?他们又是如何克服语言和文化上的巨大差异,去理解和翻译这些精妙绝伦的作品的?我特别想知道,这三位学者各自的研究侧重点是什么?他们是否有共同的学术理念,又是否存在一些有趣的学术分歧?通过年谱,我期待能够清晰地看到他们各自的学术生涯是如何展开的,他们的学术成果又是如何一步步积累和发展起来的。此外,“20世纪中国古代文化经典域外”这个副标题,也让我对书中关于中国古代文学在20世纪如何被西方世界所认知和接受,以及这些汉学家的研究在其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充满了期待。

评分

我刚拿到这本书,还没来得及细看内容,不过单从书名《中国古典文学的英国之旅》以及列出的三位英国汉学家的名字,我就对它充满了好奇。这不仅仅是一本关于文学的书,更像是一场跨越时空的文化对话。想象一下,在19世纪末到20世纪,当西方世界对东方文明既充满向往又带着误解时,究竟是怎样一群学者,凭借着怎样的热情与毅力,去深入理解我们那些古老而精深的文字?翟理斯、韦利、霍克思,他们的名字本身就承载着一段重要的历史。我很好奇,他们是如何入门的?最初是被哪部作品所吸引?在翻译和研究的过程中,又遇到了哪些难以逾越的障碍,又是如何克服的?他们的学术思想是如何形成的,又对后世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尤其是“年谱”这种形式,我猜想这本书会以时间为线索,细致地勾勒出他们的人生轨迹和学术演进,让我们得以窥见他们作为学者的成长历程,以及他们个人生活与学术研究之间的互动。这对于理解“域外”文化对中国经典的接纳与诠释,提供了一个非常具体的切入点。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