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与艺术

民俗与艺术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刘锡诚 著
图书标签:
  • 民俗学
  • 艺术史
  • 传统文化
  • 文化人类学
  • 民间艺术
  • 地域文化
  • 非物质文化遗产
  • 艺术与社会
  • 文化研究
  • 民族艺术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学苑出版社
ISBN:9787507754124
版次:1
商品编码:12329439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8-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546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本书是刘锡诚先生多年撰写的民俗与艺术相关论文的精选结集,全书分为民俗与艺术(14)、民俗与民俗学(10)、巫傩与信仰(8)、节日与民俗(13)、民俗调查(11)五部分。这些论文系作者对多年发表的论文系统整理后,略作修订编选而成,反映了作者多年来从事中国民间文化整理研究和保护的一些见解和思考,对于现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和传播提出了许多可资参考的见解,具有一定的学术出版价。


作者简介

刘锡诚,男,山东昌乐人。1935年2月生。1957年北京大学俄罗斯语言文学系毕业。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研究员。1997年退休。历任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研究部研究人员、《民间文学》杂志编辑部负责人,新华社翻译、编辑、记者,《人民文学》杂志评论组组长,《文艺报》编辑部副主任、主任,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社会职务:曾任中国俗文学学会会长、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中国旅游文化学会副会长、中国对外友好协会理事;现兼任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民间文化抢救工程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人类学研究所客座研究员、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民间文化论坛》特约主编。主要学术著述有:《原始艺术与民间文化》(文集,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8年)、《中国原始艺术》(专著,全国社会科学基金资助课题,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年)、《象征——对一种民间文化模式的考察》(专著,学苑出版社2001年)、《追寻生命遗韵——我中的文化史迹》(文化随笔,武汉出版社2003年)、《20世纪中国民间文学学术史》(专著,全国社科基金“优秀”成果,河南大学出版社2006年、中国文联出版社2015年)、《民间文学:理论与方法》(文集,中国文联出版社2007年、2010年)、《非物质文化遗产:理论与实践》(文集,学苑出版社2009年)、《民间文学的整体研究》(文集,台北:秀威咨询科技孤愤有限公司2015年)等。



《风物漫记》 尘封的记忆,斑驳的时光,总有一些古老的物件,承载着属于我们民族的温度和故事。这本《风物漫记》并非一本高高在上的学术巨著,也不是一本充斥着冰冷数据的考据文章。它更像是一位长者,坐在老屋的门槛上,手中把玩着一件件饱经沧桑的器物,娓娓道来那些被遗忘在岁月长河中的点滴。 翻开此书,你会听到古老的织布机在吱呀作响,仿佛还能嗅到那浸润着手工温度的粗布清香。书中描绘的是那些在田间地头、在灶台炉边、在节庆集市上,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朴素物件:那一盏盏昏黄的油灯,照亮了多少个挑灯夜读的寒窗;那一套套手工缝制的衣裳,熨帖着多少代人的辛勤汗水;那一碗碗热气腾腾的粗茶淡饭,滋养着多少个简单而满足的生命。 我们将跟随笔触,走进那些充满烟火气的乡村庭院。看农人如何用最原始的工具,耕耘出丰饶的土地,那些农具本身,不仅仅是简单的工具,更是智慧的结晶,是与土地对话的语言。书中细致地描绘了犁、耙、镰刀、 N, M, O, P, Q, R, S, T, U, V, W, X, Y, Z,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锄头……这些名字,或许在今天已经有些陌生,但在过去,它们是支撑起一个家庭、一个村落的基石。你会了解到它们的设计是如何巧妙地契合人体的动作,如何最大限度地利用自然的力量,以及它们在不同时节、不同作物面前所扮演的角色。 然后,目光会转向那些承载着生活美学的器皿。从粗陶的碗筷,到精致的瓷器,再到那些刻着精美花纹的铜壶铁锅。每一件器物,都凝聚着匠人的心血和时代的审美。它们不仅仅是用来盛放食物,更是家庭成员之间情感交流的载体。餐桌上的一碗汤,是母亲关怀的体现;节日里的一杯酒,是亲友团聚的见证。书中会带领你欣赏这些器皿的质感、造型、色彩,并从中解读出不同地域、不同阶层的生活习俗和审美情趣。 我们还将一同体验那些古老的技艺。没有复杂的流程,没有高深的理论,只有日复一日的重复与打磨,以及对自然的敬畏与感悟。从竹编的篮筐,到藤编的摇椅,再到那些精巧的木雕摆件。你将看到巧手如何将看似平凡的材料,化为实用又美观的艺术品。书中会描绘竹子的韧性如何在匠人的手中得到升华,木材的纹理如何在刀尖下焕发新生,以及那些错综复杂的编织手法背后所蕴含的耐心与专注。 《风物漫记》也包含对古老建筑的细致观察。不是宏伟的宫殿,而是那些静静矗立在乡野的民居、祠堂、戏台。它们以最朴实的姿态,记录着历史的变迁,承载着家族的记忆。你可以通过书中的描述,感受到青砖黛瓦的韵味,木梁斗拱的智慧,以及屋檐下那些精美的雕饰所诉说的故事。这些建筑,是风雨的庇护所,更是精神的寄托。 此外,书中还会涉及一些与生活紧密相关的节令物品。例如,端午节的香囊,中秋节的灯笼,春节的年画。这些物品,在物质匮乏的年代,是孩子们最大的期盼,也是成年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它们往往带着浓厚的地域特色和象征意义,将节日的气氛推向高潮,也传递着人们祈求平安、丰收、吉祥的美好愿望。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朴实而富有画面感,没有生硬的术语,只有真挚的情感。它力求用最贴近生活的方式,展现那些曾经陪伴我们走过无数岁月的老物件。它们或许在今天的物质世界里显得微不足道,但它们所承载的文化基因、手工温度以及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连接,却是任何先进科技都无法替代的。 《风物漫记》不仅仅是关于物件本身,更是关于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是关于他们的双手、他们的智慧、他们的情感,以及他们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方式。它希望唤醒读者心中那份对过往的美好回忆,也希望提醒我们在追逐现代化的同时,不要忘记那些滋养了我们精神根基的宝贵财富。 阅读此书,你会发现,生活的美,常常藏匿在最朴素的物件之中。那些被岁月磨砺过的痕迹,反而增添了它们独一无二的魅力。它们是时光的见证,是文化的传承,更是我们民族情感的载体。让我们一起走进《风物漫记》,触摸那些古老而温暖的时光。

用户评价

评分

我最近阅读了一本关于古埃及艺术与文明的书籍,简直让我叹为观止。这本书并非单纯的艺术史,而是将艺术作品与当时的社会、宗教、政治紧密结合,展现了一个鲜活而辉煌的古埃及文明。从宏伟的金字塔、神秘的狮身人面像,到精美的墓葬壁画、神庙浮雕,作者都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解读。我尤其着迷于书中对古埃及宗教信仰的阐述,以及这些信仰是如何体现在他们艺术创作中的。例如,对来世的信仰如何促使他们建造宏伟的陵墓,以及对众神的崇拜如何体现在壁画和雕塑的繁复图案中。书中对象形文字的解读也让我对古埃及的文字系统和历史记录方式有了更直观的认识。作者还详细介绍了古埃及人在天文学、数学、医学等领域的成就,并将这些成就与他们的艺术表现形式联系起来,让我看到了一个高度发达的古代文明。书中的图片质量非常高,许多都是首次公开的珍贵文物照片,让我仿佛亲临其境,感受到了古埃及文明的壮丽与神秘。这本书让我对古埃及的认识不再局限于表面的宏伟建筑,而是深入到了他们的精神世界和生活方式。

评分

最近沉迷于一本关于欧洲中世纪哥特式建筑的书籍,简直让我大开眼界。这本书细致入微地讲解了从罗马式建筑向哥特式建筑演变的历程,重点突出了飞扶壁、尖拱和肋拱等关键技术创新是如何使得建筑能够建造得更高、更轻盈,并将更多的光线引入室内。书中大量的插图和三维模型图,让我仿佛置身于那些宏伟的教堂之中,近距离观察那些精美的雕塑、彩绘玻璃和石刻细节。我尤其着迷于书中对加尔文主义改革如何影响建筑风格演变的分析,以及不同地区哥特式建筑的地域性差异。例如,法国的哥特式以其高耸的塔楼和繁复的装饰而闻名,而英国的哥特式则更倾向于水平线条和较为朴实的风格。作者还深入探讨了哥特式建筑所承载的宗教象征意义,以及当时人们对天堂的向往如何在建筑的空间和光影中得到体现。阅读过程中,我仿佛能听到教堂内回荡的圣歌,感受到那份宁静与神圣。书中对那些建造工匠们的艰辛付出和高超技艺的描写,也令人肃然起敬。这本书不仅仅是介绍建筑的,它更是在讲述一段历史,一段关于信仰、关于技术、关于艺术的辉煌篇章。

评分

刚翻完一本关于古代中国绘画史的书,感觉收获颇丰。作者从新石器时代的陶器纹饰讲起,一直梳理到清代的宫廷画和文人画,脉络清晰,引人入胜。尤其喜欢其中关于唐代山水画的章节,详细介绍了李思训、王维等大家的作品风格,以及他们如何从描摹自然景象逐渐发展出写意的水墨画技法。书中还穿插了许多当时的社会背景和文化思潮,让我更深刻地理解了绘画艺术是如何与时代精神相互影响的。比如,佛教的传入对隋唐时期佛教造像艺术的影响,以及文人阶层兴起后,他们对自然山水的寄情和抒怀如何在绘画中得到体现。作者引用了大量的史料和文献,论证严谨,读起来一点也不枯燥。书中配有大量的精美图片,虽然是黑白的,但依然能感受到画作的意境和笔触。特别是书中对宋代山水画“可行、可望、可游、可居”的理念的阐述,让我对中国山水画的意境有了更深的理解。作者并没有简单地罗列画家和作品,而是深入剖析了各个时期绘画风格的演变、题材的选择以及技法的革新。比如,对元代文人画“逸笔草草”的解释,以及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对绘画市场和创作带来的影响,都让我眼前一亮。这本书不仅是一本艺术史的入门读物,更是一扇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窗口。

评分

我最近读完了一本关于日本浮世绘艺术的书,感觉自己像是穿越到了江户时代。这本书的重点在于讲解浮世绘如何从民间艺术走向辉煌,以及它对西方艺术,特别是印象派的影响。书中详尽地介绍了喜多川歌麿、葛饰北斋、歌川广重等著名浮世绘大师的作品,并分析了他们对美人画、风景画、武士画等不同题材的独特贡献。我特别喜欢书中对葛饰北斋《神奈川冲浪里》的深入剖析,不仅仅是欣赏其壮丽的画面,更重要的是理解了它背后所蕴含的对自然力量的敬畏和对人生短暂的感悟。书中还穿插了浮世绘的制作过程,从木版雕刻到印刷,每一个环节都充满匠心。我这才明白,为什么每一幅浮世绘都如此精致和富有层次感。更令我惊讶的是,浮世绘对西方艺术的影响。书中详细列举了莫奈、梵高等艺术家作品中受浮世绘启发的元素,让我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审视了西方艺术的发展。这本书的语言生动有趣,配图精美,让我沉浸其中,爱不释手。它不仅让我欣赏到了浮世绘的美,更让我对日本的文化和社会有了更深的认识。

评分

近期读完一本关于当代抽象表现主义的艺术评论集,确实是一次挑战,也是一次启发。这本书收录了多位艺术评论家对二战后兴起的抽象表现主义流派的深度分析,涵盖了波洛克、罗斯科、德·库宁等核心艺术家的创作理念、技法特点以及他们在艺术史上的地位。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关于“行动绘画”的讨论,作者们不仅仅是描述波洛克如何将颜料滴洒在画布上,更是深入探讨了这种创作方式背后所蕴含的艺术家内心挣扎、潜意识表达以及对战争创伤的宣泄。书中对罗斯科“色域绘画”的解读,则侧重于其作品所营造的沉思和冥想的氛围,以及色彩本身所能传达出的强烈情感。我发现,理解抽象表现主义并非易事,它需要读者具备一定的艺术史背景和哲学思考能力。这本书提供了丰富的理论框架和不同的解读视角,帮助我逐渐领悟到这些看似“随意”的笔触背后隐藏的深刻含义。它挑战了我对于“美”的传统定义,让我开始思考艺术的本质和艺术家创作的动机。这本书的语言比较专业,但如果愿意静下心来,会发现其中蕴含的智慧和对艺术的独特洞见,绝对是一次精神上的洗礼。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