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先恒著的《人类的归宿》既是一本科学普及书籍,又是一本探索宇宙和人类发展的作品。本书首先提出了6个问题,例如宇宙的本质是什么?宇宙有限还是无限?人类是宇宙仅有文明?通过对这些事关人类发展问题的探讨,对很多高深的物理问题做了科普性论述。本书还探讨了人类整体面临的六大危机与八大趋势,对人类的未来做出了展望。
阅读畅销世界的《时间简史》时,我们不仅震撼于宇宙的时间和空间,也会惊叹霍金教授的智慧与坚强。相对于《时间简史》的纯物理学论述,荣先恒著的这本《人类的归宿》综合物理学、生物学、社会学知识,对人类整体的归宿,作了独特观察和理性分析,让人豁然开朗。这既是一本科学普及书籍,又是一本探索宇宙和人类发展的佳作。
从人类整体发展的角度看,《人类的归宿》认为人类整体对宇宙有无意义取决于对宇宙的探索,提出人类要注重科技发展,人类根本出路是全球统一。
从人类个人人生的角度看,《人类的归宿》领悟深刻,提出个人要寻找自己的生存意义并适应发展趋势,同时分析了人在生活中要注意的常见问题。
从人类科技发展的角度看,《人类的归宿》从近期、中期和远期指明了人类科技发展下一步的突破口。
《人类的归宿》知识性和趣味性很强,视野开阔,更让人咋惊:地球之内外,人类之本身,是如此神奇和美妙!《人类的归宿》既适合青少年开启科学的智慧,又适合成年人深化对人生的思索,也适合人们对自然科学理论和实践探索。
荣先恒,博士,男,2005届浙江大学管理学院技术经济及管理专业博士毕业,本科为生物工程专业。曾任职证券公司行业分析师、西部某市发改委高新技术科科长、县长助理、某地铁公司副总经理等职,现任某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处长。
第一章 地球与宇宙迷局
1.1 地球在宇宙中多渺小?
1.2 宇宙本质究竟是什么?
1.3 宇宙是有限还是无限?
1.4 人类是宇宙唯-文明?
1.5 量子力学颠覆宇宙观?
1.6 超光速旅行可否实现?
本章小结及启示
第二章 人脑与人类发展
2.1 人类到底从哪来?
2.2 试问“我是谁”?
2.3 人体可以永生吗?
2.4 头部可否被移植?
2.5 人脑能否被破解?
2.6 意识特殊在哪里?
2.7 思维能否被模仿?
2.8 意识可否被复制?
本章小结及启示
第三章 人类生存的危机
3.1 气象地质灾难
3.2 宇宙天文灾难
3.3 资源急缺危机
3.4 核武生化战争
3.5 细菌病毒威胁
3.6 其他智能威胁
本章小结及启示
第四章 人类发展的趋势
4.1 人口数量趋势
4.2 人脑研究趋势
4.3 太空发展趋势
4.4 国家发展趋势
4.5 医学发展趋势
4.6 宗教发展趋势
4.7 能源发展趋势
4.8 信息传递趋势
本章小结及启示
第五章 人类的归宿探讨
5.1 归宿之一:终于地球
5.2 归宿之二:星际移民
5.3 归宿之三:变形变身
5.4 归宿之四:受控于它
5.5 归宿之五:太空漂移
5.6 归宿之六:意识复制
本章小结及启示
结语
附件1 新理论:双生论解释宇宙和粒子
附件2 每个人的生命电池损耗示意简图
名词解释
参考文献
后记
《人类的归宿》:
现代生物学表明,人的意识是从大脑产生的,调节的中枢在脑和脊髓,人类通过12对脑神经和31对脊神经负责调节人的各种生理活动,同时将意识控制传达到全身。大脑所获取的所有信息可能是通过神经元及其关联的细胞以电流等形式进行传送。
人脑从解剖学角度看,像一团粉红色充满褶皱的豆腐,80%以上由水组成。人体细胞共约有40万亿~60万亿个,人脑细胞数量在140亿~160亿个之间。一个人的脑储存信息的容量相当于藏书量1000万册的图书馆10000个。通常98.5%~99%的人脑细胞都处于休眠状态,大约1%~1.5%的细胞参加脑的神经功能活动,仅仅是这1%的细胞,就让人类在动物界中如此出类拔萃。如果一个人多开发0.0001%,估计这个人都能在人类群体中出类拔萃!!
人脑细胞一旦发育完成后,再也不会增殖。一般人到死亡时脑细胞会消耗掉10%左右。据估计脑细胞每天要死亡约10万个,但这并非人类用脑的缘故。研究表明,越不用脑,脑细胞可能死亡越多。
人的大脑包括端脑和间脑。大脑的重量仅占体重的3%,但它所消耗的能量估计占人体能耗总量的1/6以上。大脑是全身耗氧量最大的器官,占人体总耗氧量的1/4。我们知道,成年人的人体共有206块骨骼(婴儿和小孩的骨骼数量更多),但头部这么小的地方骨头有29块,比例占14%,在人体各类骨骼中结构是最为紧密的,这有利于保护大脑这个人体最重要的器官。
端脑包括左右大脑半球。在医学及解剖学上,多用大脑一词来指代端脑。端脑重约1400克,总面积约为2200平方厘米,大约由140亿个细胞构成。
目前的研究表明,端脑中的神经元是人类传递的关键。人类的神经细胞又叫神经元,神经元是具有长突起的细胞,由细胞体和细胞突起(突起分为树突和轴突)构成。人体中大约有500亿个神经元,而大脑就占据其中的1/5。人体神经细胞数量从婴儿1岁以后直到死亡会一直保持不变,但细胞之间的联结却是不断增加的。神经突触与其他脑神经相连,多类神经之间连接互相交织,形成一个无比庞大的神经网络。每个神经元包含有数百万的蛋白质,执行不同的功能。确切地说,是各种蛋白质之间的相互作用形成了复杂的脑网络。人脑的结构决定了意识的对外形式的多变性和对内改变的复杂性。
人脑中的神经元及其链接结构是最大的难点。人脑中神经元以及这些神经元之间几何数量级的连接,使人类能够思考、行走、讲话、与人互动。要弄懂人脑中的神经元及其连接的排列数目和形式,难度不亚于探索超过137亿光年的宇宙。目前,人类对这些蛋白质间相互作用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
人类的记忆是意识的一种。刺激可以导致记块的产生,记块在大脑里存储在神经细胞膜上,并以链的形式存在,这种链一般是糖链或脂肪链。记忆的本质还是依赖于特定蛋白质的合成,以及神经元的连接方式。但就目前的生命科学发展水平,复制记忆仍然遥遥无期。
此外,人脑的生物电和磁场的研究也是难点。生物电现象是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之一,英文细胞(cell)的另一个含义是电池。无数的细胞就相当于一节节微型的小电池,是生物电的源泉。各种生物大如鲸鱼,中等如青蛙,小到细菌,都有或强或弱的生物电。人体全身及各类器官包括大脑,也广泛地存在着生物电现象,对人脑来说,脑细胞就是脑内一个个“微小的发电站”。人的脑电波其实是一种生物电磁波,它的正常运作维持需要大脑与丘脑都完好无损。由于物理学上电场与磁场相伴而生。既然人脑有生物电,那么肯定有磁场的存在。物理学家Cohen于1968年首次测到了脑磁场。大脑生物电和磁场的研究有利于人类对大脑功能的研究。
……
不得不提的是,这本书在语言风格上呈现出一种古典主义的庄重感,但又不失现代思想的敏锐性。作者对于历史事件的引用,绝非简单的点缀,而是作为支撑其未来推演的坚实基石。我尤其欣赏他处理不确定性问题的方式。面对未来,他没有提供任何廉价的安慰剂,反而坦然接受了“未知性”是人类存在的基本属性。这种诚实性,使得整部作品的基调显得格外可靠。在讨论到跨代际责任时,作者的语气变得非常沉重,他似乎在质问我们这一代人,是否正在以一种不可挽回的方式,透支子孙后代的生存空间。这种责任感不仅是伦理层面的,更是根植于对宇宙尺度的深刻洞察之上的。读完这部分,我感觉自己肩上仿佛被赋予了一种无形的重量,那是对时间洪流中“我们是谁”的严肃拷问。
评分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更像是一场与一位博学多识的长者进行的、横跨数个世纪的深度对话。我发现作者在叙事结构上采取了一种非常巧妙的“螺旋上升”模式。他不断地回到一些核心的哲学命题,比如“自由的代价”和“集体意识的形成”,但每一次回归都伴随着新的视角和更深层次的挖掘。其中关于“后稀缺时代”社会形态的推演部分,构思之精妙,令人拍案叫绝。它没有落入简单的乌托邦或反乌托邦的俗套,而是描绘了一种充满内在张力的、微妙的社会平衡。读到中段,我常常需要合上书本,独自沉思许久,因为书中的某些论断,像是精准地击中了潜藏在我内心深处,却从未被清晰表达过的疑虑。文字的密度很高,但逻辑链条却异常清晰,它要求读者全神贯注,但回报的,却是对人类未来可能性边界的拓展。这绝对不是一本可以“快餐式”消费的作品。
评分如果说有什么阅读体验能让人产生“醍醐灌顶”的感觉,这本书的后三分之一部分绝对能担此殊荣。作者在这里将视角从地球内部的社会结构,拓展到了更广阔的星际尺度。他构建的几种潜在的演化路径,逻辑推演严密,并且巧妙地结合了最新的物理学和生物学认知,使得原本有些科幻色彩的想象,变得具有了令人信服的“可能性”。最让我震撼的是关于“信息熵”在文明存续中的核心地位的论述。这不仅仅是一个科学概念的引用,而是被升华成了一种生存哲学的核心。它揭示了文明最终的“静默”或“爆发”,可能都与信息处理的效率和复杂性息息相关。整段文字充满了洞察力,笔锋犀利如手术刀,剖开了许多我们习以为常的、却缺乏深刻反思的社会运作机制。
评分翻开这本书,我立刻被一种强烈的历史宿命感所攫住了。作者的笔触如同一个经验丰富的老航海家,带领我们穿越人类文明的漫长航程。他并不急于给出一个简单明了的答案,而是精心编织了一张关于我们“何去何从”的复杂图景。开篇部分,对于早期文明的兴衰的梳理,那种细致入微的观察,仿佛能让人闻到泥土和汗水的味道。尤其是在论述科技进步与道德滑坡之间的辩证关系时,作者的论证显得尤为深刻和犀利。他没有采取激进的批判姿态,而是以一种近乎悲悯的口吻,探讨了人类在追求无限扩张的过程中,如何不断地自我设限。我特别欣赏他对“进步”这个词的解构,那份对既有认知体系的挑战,让人不得不停下来,重新审视我们一直以来奉为圭臬的那些“真理”。整本书的节奏张弛有度,在宏大的叙事中,不失对个体命运的关怀,这种平衡感把握得非常到位。
评分这本书给我的整体感觉是:它是一部需要被珍藏和反复研读的“思想地图”。它的价值不在于提供了一个清晰的、可以被导航的终点,而在于提供了一套极其可靠的、用以评估当前位置和周围环境的工具箱。作者的叙事策略是高明的,他始终保持着一种超然的观察者姿态,仿佛站在时间的尽头回望一切。这种宏大的视角,使得书中任何一处微小的细节——比如某个早期哲学家对“时间”的定义——都获得了新的重量和意义。我不认为这本书适合所有读者,因为它要求极高的专注度和一定的知识储备。但对于那些渴望跳出日常琐碎,真正去思考人类作为一个物种的终极命运的人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座需要攀登的高峰。读完后,世界在你眼中可能会变得更复杂,但也因此,变得更加真实和值得探索。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