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常的东西文化碰撞 近代中国人对“黄祸论”及人种学的回应

非常的东西文化碰撞 近代中国人对“黄祸论”及人种学的回应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罗福惠 著
图书标签:
  • 黄祸论
  • 近代中国
  • 人种学
  • 文化碰撞
  • 西方中心主义
  • 民族主义
  • 知识分子
  • 历史
  • 社会文化
  • 思想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1291573
版次:1
商品编码:12340300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华中师范大学中国近代史研究所丛刊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8-03-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53
字数:300000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非常的东西文化碰撞:近代中国人对“黄祸论”及人种学的回应》是作者在对黄祸论问题关注和研究10余年的基础上,所撰的国内为数不多的系统研究“黄祸论”的作品。

内容简介

  《非常的东西文化碰撞:近代中国人对“黄祸论”及人种学的回应》:"黄祸论"是19世纪后期在西方主要国家出现的,针对中国和日本的煽动、污蔑和诋毁的核心话语之一,一直流行到二战结束。其败坏中国人和中国的形象,对中国造成了很大困扰和不良影响。西方国家和日本对"黄祸论"不乏研究,但完全没有涉及当时中国人的回应情况。而在中国,50年代以来,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几为空白。本书是作者在对“黄祸论”问题关注和研究10余年的基础上,所撰的系统研究"黄祸论"的作品。全书立足于本土话语,反映了在中国日趋强盛的新形势下中国学者对这一问题的全新认识。

作者简介

  罗福惠,1945年生,华中师范大学中国近代史研究所教授,兼任湖北省历史学会理事,湖北荆楚文化研究会常务理事,湖北省炎黄文化研究会副会长。从事历史教学和研究近30年,研究领域主要涉及辛亥革命史、近代中国思想文化史、现代化问题、中日关系和思想文化交流史、地域文化史等。

目录


引言


一德国与奥地利的“黄祸论”

二俄国的“黄祸论”

三法国及比利时的“黄祸论”

四英国与澳大利亚的“黄祸论”

五美国的排华浪潮与远东战略

六西方文学作品和电影中的黄种人形象

七西方社会的不同声音

八长期在华之西人的有关议论

九日本与“黄祸论”

十中国近代的人种学回应

十一中国近代报刊的舆论回应

十二辜鸿铭的“文明论”回应

十三孙中山先生的综合回应

十四20世纪40至70年代的“黄祸论”变形


结语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精彩书摘

儒者倡导“恕道”,“犯而不校”是“恕道”最精要的表达,本意是“小人”冒犯了“君子”,“君子”不要计较。更不用说“君子”是不会去主动冒犯别人的。据说耶稣基督也教人左脸被人打了还要把右脸送上去,这不仅是一种宽恕和仁慈,还进而是视敌为友。但这种宽容、大度和高尚的德行,除了圣贤,以个体形式出现的人能够真正做到的并不多;而在由无数个体聚合组成的民族、国家之间,“犯而不校”的情形恐怕更是少之又少。

冒犯有程度之异,更有方式的不同。在不同的民族、国家之间,最轻微的是言语冒犯,比如歧视、丑诋对方;较严重者是在自己权力所及的范围内排斥、压制、遏阻对方,违背人道和公正的普世价值,剥夺对方的权利;最严重者则是诉诸武力,杀戮对方的军人和平民,攻占其领土领海,掠夺其财富和资源,甚至不惜灭其国而奴其种。而且历史事实证明,最初通过言语体现的歧视和丑诋,总是伴随着行动上的排斥、遏阻甚至战争,即不仅有“言”而且有“行”。任何言语都有刺激、煽动大众感情的作用,或者是唤起大众的某种信念与希望,甚或是煽起人们的疑虑与恐惧,达到为自己的不当行为寻找借口的目的,博得大众支持,同仇敌忾。因此,这最初的寻衅言语,实际上隐含着制造舆论的动员作用;而被冒犯的一方也就不可能不加以注意和关切,从据理批驳、反唇相讥,直到对抗和报复,很难完全做到“犯而不校”。

对待争辩有两种基本态度。相信“真理(真相)愈辩愈明”者主张争辩;以为“真理(真相)不辩自明”者则不热衷争辩。争辩可能与“百家争鸣”的条件、氛围有关,所以先秦时期是中国辩者蜂起的时代。不过即使在那个时候,“好辩”也没给人留下好印象,所以孟子要用“不得已”为自己的“好辩”作解释。此后中国进入严格控制言论的专制时代,人们害怕“口舌贾祸”,渐渐从木讷蜕变为麻木。当然这也与中国人较为相信“真理(真相)不辩自明”的态度有关。明末清初颇长于说理的王夫之虽主张论辩,但强调论辩不要被“邪曲”之谈牵着走,而应以立起自己的“正论”为目标,“君子之言有物也。物也者,实也。言吾之是,非以折彼之非;言吾之直,非以辨彼之曲;言吾之正,非以争彼之邪”,然而“是之胜非,直之胜曲,正之胜邪,操常胜之势,揆之义而义存,建以为名而名正,何患其不胜哉?”也就是相信,立论只要以真理、真相为归,光明正大,对立面的邪说就会不攻自破了。客观地说,进入19世纪后期,中国的言论环境比以前宽松多了,各种舆论较前大增,但可能主要是因为语言文字隔膜之故,当时的中国人对西方“黄祸论”的言说情形知之有限,因此直接对“黄祸论”作出回应的并不多。

当然可能还有另外一种原因影响到中国人对“黄祸论”大多采取不予置辩的态度。戊戌时期的维新志士谭嗣同的想法可以作为这种态度的代表。谭嗣同基于更强调民族自省的立场,多将批评的锋芒指向守旧、自大的“误国之臣”和“亡国之士”,说这些人“不虚心、不自反、不自愧、不好学、不耻不若人”;表示“吾何暇计外洋之欺凌我、虔刘我哉?责己而已矣”。他强调中国的出路在“自强”,并以为既然“名之曰自强,则其责在己而不在人”,“任彼之轻贱我,欺凌我,我当视为兼弱攻昧,取乱侮亡,则诋毁我者,金玉我也;干戈我者,药石我也”。显然这种认识有可取的一面,即凡事不忘先从自己一方找原因,不要一听言语冒犯,一见矛盾冲突就丧失理性和冷静,一切诿过于人而不反省自身。但是问题还有另外一面,如果对方有意寻衅,颠倒是非黑白,而受污者完全“失语”,就会导致积非成是,世界全无公理和正义可言了。所以对待他人的“丑诋”,不必多辩但也不可不辩。

鲁迅先生对待“黄祸论”的态度可谓独树一帜。20世纪初,鲁迅先生在《破恶声论》中曾批评当时中国人面对“黄祸论”的三种表现。一种是“自屈于强暴久,因渐成奴子之性,忘本来而崇侵略”;一种是“人云亦云,不恃自见”;一种是“援德皇威廉二世黄祸之说以自豪,厉声而嗥”。他既着重批评了恐惧或崇拜西方侵略者的奴隶性格,也嘲笑了因“黄祸”说而自豪的虚骄自大,视其为“梦中狂人”,强调“若夫今日,其可收艳羡强暴之心,而说自卫之要矣”。 20世纪30年代,即在鲁迅先生晚年,也有几篇文章涉及应该如何对待“黄祸论”的问题。如《准风月谈·黄祸》指出,三十年前德皇威廉二世称黄种人要席卷欧洲,中国“有些英雄听了这话,恰如听到被白人恭维为‘睡狮’一样,得意了好几年”。然而这些人“一面在做‘黄祸’的梦”,中国却仍在鱼烂瓦解,被他人欺凌宰割。“倘是狮子,自夸怎样肥大是不妨事的,但如果是一口猪或一匹羊,肥大倒不是好兆头。”这是强调中国人如果只是梦想强大或者自以为强大,会蕴含着极大的危险。当然鲁迅也不苟同那种过分自卑的态度,称“但倘说,20世纪的舞台上没有我们的份,是不合理的”。鲁迅:《准风月谈·黄祸》,同上书第十五册,第431—432页。

20世纪30年代初,当标榜“民族主义文学”的《前锋月刊》把当时中央军与阎锡山、冯玉祥之间的中原大战想象成蒙古人的“西征”,其后又无视日本人已经侵占中国东北三省,鼓吹“黄种人团结的重要”,讴歌“亚细亚勇士们张大吃人的血口”,客观上配合了日本人的反苏宣传时,鲁迅先生批评说这实在是要“先使中国人变成奴才,然后赶他打仗”,而“用民族主义来朦混读者”。而当西方的“黄祸论”者或其他人在谈到中国文明、制度、现状及中国人的性格和精神问题的时候,鲁迅先生并不赞同讳疾忌医,以为外人一说中国的缺陷就觉得是伤害了中国和中国人的尊严,其实更多的是认为“丢了面子”的态度。所以当美国传教士明恩溥在其著作《中国人的素质》中较多谈到中国人素质的缺陷时,辜鸿铭在《中国人的精神·序言》《约翰·史斯密(即明恩溥)在中国》和《中国学(一)》等文章中力加批驳,而鲁迅先生却认为明恩溥批评中国人做事“撑场面的分量多”“这话并不过于刻毒”,他希望中国有人译出该书,让更多的中国人“看了这些,而自省,分析,明白哪几点说得对,变革、挣扎,自做工夫,却不求别人的原谅和称赞,来证明究竟怎样的是中国人”。总之,由于鲁迅先生一生最主要的是致力于与黑暗抗争及改造国民性,因此在对待西方人的寻衅、丑诋或客观的批评而中国人的回应又未必全然冷静、科学的时候,他主张中国人多做“自省,分析”,“变革、挣扎,自做工夫”,既不自卑,更不自大。鲁迅先生的这种态度,是同时代的日本人所没有的,在中国人中也不多见,因而具有特别的意义。而在中国刚刚开始走向强大,即有人“未富先骄”,中国人的素质亟须继续提高的今天,尤其值得珍视和记取。

我们还有一点自知之明,深知要写出这样一本系统总结之作,非我等力所能逮。但我们深信“人类共生”之理,憧憬人类和谐和世界大同,因此希望共生于地球上的不同种属、民族和国家的人,彼此之间能逐步消除歧视、猜忌和敌意,无论是对历史上的恩怨还是现实中的分歧,都能从客观的理性的态度出发,先求沟通和理解,真正做到“知已知彼”。但这种“知己知彼”不是为了“百战不殆”或者“不战而屈人之兵”,而是为了求同存异,进而“(扩)大同(缩)小异”,最终弃异求同。因此本书的内容,主要是在大量阅读中外文献的基础上,再现围绕“黄祸”这一话题展开的论辩史,虽有若干评论,但不多作人种学的、民族主义的或现代意识形态的批评。虽然历史学从来就带有一种“旧事重提”的特征,但从“致用”的目标出发,人类最需要的是从中总结出有益的经验教训。尽管西方有人认为中国人习惯引经据典,援引历史成例,是思维方法的显著不足,而且一直有人提出“人类果真能从历史中汲取教训吗?”的难题,中国也有人视历史为“无用”且必须抛弃的“包袱”。对此我们只能简单地回答:历史是人类知识和智慧的资源之一,理性科学地对待和借鉴历史,对于人类总是有益无害的吧。
东西方思想的交织:近代中国的文化探索与身份构建 本书追溯了十九世纪末至二十世纪初,中国知识分子在东西方文化激烈碰撞背景下,对西方新兴思想,尤其是关于“黄祸论”及人种学的复杂回应。这段时期,中国经历了前所未有的社会变革与民族危机,西方世界的物质文明和技术进步让国人既感震撼,也催生了深刻的自我审视。 历史背景的剧烈动荡: 十九世纪下半叶,晚清中国在两次鸦片战争的惨败后,被迫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国家主权遭受严重侵蚀。列强的坚船利炮不仅敲开了中国的大门,也带来了西方的科学技术、政治制度和思想观念。在这样的背景下,一部分开明士大夫和知识分子开始反思中国的落后,并积极寻求救亡图存之道。他们一方面学习西方的科技和制度,另一方面也开始接触和理解西方的哲学、历史和文化。 “黄祸论”的阴影与中国学者的反拨: “黄祸论”是十九世纪末在西方社会泛起的一种极端排外思潮,它将东方,特别是中国,描绘成对西方文明构成威胁的潜在力量。这种论调以种族主义和文化优越感为基础,将中国人的勤劳、生育能力和所谓的“集体主义”想象成一种具有侵蚀性和颠覆性的力量,足以摧毁西方世界的秩序和生活方式。“黄祸论”的出现,并非偶然,它与西方殖民主义的扩张、国际竞争的加剧以及对东方文明的刻板印象有着密切的联系。 在中国,当“黄祸论”的论调逐渐传入,其所带来的屈辱感和危机感,在一些有识之士心中激起了强烈的反弹。他们并没有简单地被这种论调所吓倒,而是开始深入研究其产生的根源,并试图从理论上对其进行驳斥。本书将细致梳理这些中国学者如何理解“黄祸论”的逻辑,以及他们采取了哪些策略来回应。这其中既包括对西方文献的批判性解读,也包括对中国自身历史文化优越性的重新发现和阐释。 人种学的引入与中国学者的辩驳: 与此同时,十九世纪末期也是人种学(Ethnology)在西方兴起并逐渐成熟的时期。人种学试图通过对不同人种的体质特征、文化习俗、社会组织等进行分类和研究,来解释人类社会的多样性和发展差异。然而,早期的人种学研究,尤其是在西方学者的主导下,常常带有明显的种族偏见,将西方人种置于优越地位,并以此来论证西方殖民统治的“合理性”。 中国知识分子在接触人种学的同时,也敏锐地察觉到其中存在的种族歧视和不公平之处。他们并非完全排斥人种学这一学科本身,而是积极地利用其研究方法,同时对其带有偏见的结论提出质疑。本书将探讨中国学者如何学习和借鉴人种学的理论框架,但同时也强调他们如何试图打破西方中心主义的束缚,从中国自身的视角出发,对“人种”和“民族”的观念进行重新定义。这可能涉及到对中国古代历史文献中关于种族和民族概念的梳理,以及对中国国民性的反思与重塑。 文化碰撞中的身份构建: 在这个过程中,中国知识分子不仅是在回应外部的压力,更是在进行一次深刻的内部探索,试图在东西方文化的张力中,重新确立和构建中华民族的身份认同。他们认识到,仅仅依靠传统文化已经不足以应对现代世界的挑战,但也不能全盘否定自身文化的价值。因此,他们的回应往往是复杂的、多层次的。 批判与吸收: 他们既批判西方“黄祸论”的恶意诽谤和人种学中的种族主义谬误,也审慎地吸收西方科学、民主、自由等先进思想,并试图将其与中国国情相结合。 重塑民族叙事: 为了对抗“黄祸论”的负面形象,他们努力重塑中华民族的正面叙事。这可能包括强调中国历史的悠久文明,突出中国人民的坚韧不拔和智慧,以及在世界文明史上的贡献。 民族主义的萌芽与发展: 对“黄祸论”的回应,在一定程度上也催生了中国近代民族主义的初步觉醒和发展。在共同的外部压力和威胁下,对“中国”这一概念的认同感被空前加强。 对“现代化”的多元解读: 面对西方文化的涌入,中国知识分子对“现代化”的理解也变得更加多元。他们开始思考,何谓真正的现代化?是否意味着全盘西化?如何在保持民族主体性的同时实现国家的富强? 本书的价值与意义: 本书旨在深入剖析十九世纪末至二十世纪初,中国知识分子在面对“黄祸论”和人种学思潮时,所经历的深刻思想斗争和文化反思。通过梳理这一时期代表性的学术著作、文章以及相关史料,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 西方论述的中国化过程: 西方的观念如何被中国学者接收、理解、批判和改造。 中国主体性的凸显: 在被动的接受者角色之外,中国知识分子如何积极主动地为自身辩护,并塑造自己的话语体系。 近代中国思想史的独特面向: 揭示近代中国思想史并非只有学习西方或复兴传统的单一维度,而是充满了复杂的思想交锋和身份探索。 对跨文化交流的深刻洞察: 提供一个极佳的案例,来理解不同文化在接触中如何相互影响、相互塑造,以及如何在冲突与融合中实现自身的演进。 这本书将带领读者回到那个充满变革与挑战的时代,感受中国知识分子在东西方文明的巨大落差和激烈碰撞中,为民族存亡和国家发展所付出的艰辛努力,以及他们在思想深处所进行的伟大探索。这不仅仅是对一段历史的回顾,更是对理解当下中国与世界关系,以及文化认同构建的重要启示。

用户评价

评分

《非常的东西文化碰撞:近代中国人对“黄祸论”及人种学的回应》这本书,给我带来的震撼是多层次的。首先,它打破了我过去对近代中国对外交流认知的局限性。我原以为中国人更多地是被动接受西方思想,或者仅仅是模仿学习,但这本书让我看到了更为复杂和主动的一面。面对“黄祸论”这样的恶意标签,中国人并非一味地沉默或绝望,而是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和有力的回应。这种回应不仅仅是简单的辩驳,更是一种智识上的较量,涉及到对自身文化的反思、对西方理论的辨析,以及对民族未来命运的考量。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将“人种学”这样一个在西方语境下常与种族歧视挂钩的学科,与中国人的回应联系起来。这让我很好奇,中国人是如何理解和运用人种学的?他们是否试图通过人种学的视角来重新定义“中国人”的身份,或者反击西方基于人种学的偏见?书中对这些问题的探讨,无疑是具有开创性的。我尤其期待书中能够详细阐述不同学派、不同个体在面对这些挑战时所展现出的不同立场和策略,从而构建出一幅丰富多元的思想图景。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仅是对历史事实的梳理,更是对近代中国人思想韧性和智慧的赞歌。

评分

《非常的东西文化碰撞:近代中国人对“黄祸论”及人种学的回应》这本书,以其精准的选题和深刻的分析,为我打开了一扇了解近代中国思想史的新窗口。我一直对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的精神世界充满好奇,尤其是当他们面对西方世界的强大冲击和刻板印象时,内心会经历怎样的波澜,又会产生怎样的思想火花。这本书将“黄祸论”这样一个带有强烈负面色彩的标签作为核心,这本身就极具吸引力。我很好奇,中国人是如何理解和消化这个充满侮辱性的概念的?他们是仅仅进行简单的反驳,还是将其视为一次深刻的自我审视的机会?更让我感到耳目一新的是,作者还将“人种学”纳入了讨论范畴。在西方人种学常常被用来划分等级、制造偏见的时代,中国人是如何运用或反驳人种学的?他们是否试图从中找到能够支持自身文化和民族尊严的论据?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够细致地梳理出那些具体的思想人物和他们的论述,让我能够更真切地感受到近代中国人思想的复杂性、韧性和创造性。这本书不仅是对历史的回顾,更是对一个民族如何在外部压力下,不断构建自身主体性的生动写照。

评分

这本《非常的东西文化碰撞:近代中国人对“黄祸论”及人种学的回应》真是让我大开眼界!作为一个对历史和思想史略有涉猎的读者,我一直对近代中国如何在全球化浪潮中定位自身,以及如何回应西方日益膨胀的优越感和歧视性观念抱有浓厚兴趣。这本书无疑提供了一个绝佳的视角。作者的切入点非常有意思,不再是泛泛地谈论“东西方文化交流”,而是聚焦于一个具体且极具冲击力的概念——“黄祸论”。这个词本身就带着强烈的压迫感和恶意,我很好奇近代中国人是如何在这样的语境下,用怎样的智慧和勇气去反驳、去构建自己的话语体系的。更让我惊喜的是,书中还将“人种学”这一新兴但充满争议的学科纳入了讨论范围。人种学在当时被不少西方学者用来“科学地”论证种族等级,而中国人又是如何理解、挪用甚至颠覆这种理论的呢?这其中的智识斗争和思想较量,想想就令人振奋。我尤其期待书中能够深入剖析具体的思想家、作家,甚至普通知识分子是如何在这种双重压力下,既要抵抗外部的污名化,又要内部寻求民族认同和文化自信的。这本书的内容似乎不仅是历史的回溯,更是一场关于主体性构建的深刻反思,它能否为我们今天面对新的文化摩擦和身份认同困境提供一些启示,这一点也让我十分期待。

评分

读完《非常的东西文化碰撞:近代中国人对“黄祸论”及人种学的回应》,我仿佛置身于那个波澜壮阔的时代,亲历了无数中国知识分子在思想的战场上奋勇搏杀的场景。作者并非简单地罗列事实,而是以一种非常具象化的笔触,将那些抽象的理论和观念变得生动鲜活。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于“黄祸论”的解读,它不仅仅是对一个西方政治宣传的揭露,更是对背后所隐含的种族主义逻辑、历史偏见以及文化傲慢的深刻批判。中国人并非被动地承受,而是积极地分析,试图理解其根源,并从中提炼出反击的力量。而当我们将目光投向“人种学”时,这本书的价值就更加凸显了。西方人种学在当时为“黄祸论”提供了所谓的“科学”依据,但这本书揭示了,中国的知识分子是如何在接受和质疑之间寻求平衡,他们是如何利用人种学的概念来反证自身的合理性,甚至是如何将其转化为民族团结和文化复兴的动力。我特别想知道,书中是否引用了大量的原始文献,比如当时报刊杂志上的文章、学者们的著作、甚至是演讲稿,以便让我们更真切地感受到他们的声音和思想。这本书无疑是一扇窗,让我们得以窥见近代中国思想史的另一番景象,它并非只有悲情和屈辱,更有智慧、有反抗、有自信的闪光点。

评分

这本书《非常的东西文化碰撞:近代中国人对“黄祸论”及人种学的回应》的魅力在于其深刻的洞察力和独特的切入点。作者没有选择宏大叙事,而是聚焦于一个具体且极具象征意义的议题——“黄祸论”以及与此相关的“人种学”讨论。我一直觉得,一个民族在面对外部压力时,其思想的回应往往最能体现其内在的活力和创造性。而“黄祸论”无疑是将中国人推到了一个极端的位置,在这种极端压力下,他们是如何挣扎、反思、甚至反击的?这其中的过程一定充满着智慧和勇气。书中将“人种学”作为一个重要的参照系,这让我非常好奇。在西方人种学被用来论证种族优劣的语境下,中国知识分子是如何理解并回应的?他们是否试图借用人种学的某些概念来反驳所谓的“黄祸”,或者构建自身的种族叙事?我期待书中能够深入挖掘这些思想的细微之处,揭示出近代中国人思想的复杂性和多面向性。这种研究方式,能够让我们更清晰地看到,中国人在全球化早期,是如何在思想的洪流中,努力为自己找准定位,并发出自己的声音。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