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为梁涛讲《孟子》系列之一。
作者对《万章》的讲解通俗、富有新意,使读者对儒家尤其是孟子的思想有了新的理解。
《孟子?万章》主要记录孟子与万章的对话,内容涉及孝道、亲情、友情、出仕为官等。万章是孟子的弟子,参与编著《孟子》一书,擅长提问,对《孟子》成书有重要作用。
梁涛
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学学刊》执行主编。
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山东省泰山学者特聘教授,中国孟子研究院秘书长。孟子研究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荀子研究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
主要研究中国思想史、儒学思想史、经学思想史、出土简帛等。
代表作有:《郭店竹简与思孟学派》《孟子》《儒家道统说新探》《亲亲相隐与二重证据法》等。
导读 1
万章上 4
9.1大孝终身慕父母 4
9.2成圣之旅,从修己齐家开始 17
9.3门外之治,公正第一 25
9.4尽其所能为父母行孝 36
9.5有条件的禅让 46
9.6一切都是天意 59
9.7以正当的方式出仕 68
9.8尽人事以待天命 78
9.9邦无道可明哲保身 82
万章下 88
10.1孔子,合乎时宜者 94
10.2周代的爵位、俸禄 110
10.3友其德 117
10.4以道相交,以礼相待 127
10.5辞尊居卑,辞富居贫 138
10.6不仅养贤,更要尊贤 141
10.7义路礼门 150
10.8知人论世 159
10.9卿的职责 165
导读
《孟子·万章》篇是以孟子弟子万章的名字来命名的,他对《孟子》的成书做出了很大的贡献。据司马迁《孟子荀卿列传》,孟子晚年“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所以说,《孟子》实际上是孟子在弟子万章等人的帮助下编订而成的。我们今天能读到《孟子》,不应该忘记万章的贡献。
需要说明的是,《孟子》的成书与《论语》有一定的关系。我们知道,孟子一生最崇拜孔子。他曾说,“乃所愿,则学孔子”。我的愿望,就是向孔子学习。但是孟子生活的时代距离孔子已经一百多年了,他并没有机会亲自向孔子问学。孔子有个儿子叫孔鲤,没有太大的成就;但孔鲤有个儿子叫孔伋(jí),很了不得,是历史上一位著名的儒者。孔伋字子思,因此人们一般称他为子思。但是,子思离孟子时代也比较久远了,孟子也没有机会亲自向子思请教,但他“学于子思之门人”,通过向子思的弟子学习,来了解到孔子的思想。孟子说“予私淑诸人也”,我是私下从别人那里学习到孔子思想的。所以,孟子可以说是孔子的私淑弟子。
孔子在世的时候,并没有想着把自己的言论、思想编订成书。孔子去世之后,他的弟子们为他服丧三年,个别弟子像子贡等人,甚至服丧六年。这段时期,孔子的弟子各奔东西,或去讲学,或去经商,或去从政。弟子们说:“我们离开以后,老师的思想会不会就此失传了呢?不同人的理解会不会出现分歧呢?不行,我们要编一本书,那就编一本《论语》吧。”“论”是记载的意思,把孔子的思想、学说,和平时对弟子的教诲都记载下来。这就是《论语》这本书的由来。所以我们要知道,《论语》是在孔子去世后编订的。
孟子一生以孔子为榜样,立志向孔子学习,其中就包括编订一本类似《论语》的书。因此,《孟子》是孟子在世时编订的,并且他亲自参与了编订。既然是孟子在世时编订,那就不是等到了他晚年才开始撰写,而是把他对弟子的教诲,或与弟子及当时国君、大臣、士人的对话及时记录了下来。这些教诲和对话最初并没有以文字的形式记录下来,而是在孟子弟子中口耳相传,记录在他们头脑中,也有一部分可能已经记载在竹简上了。等孟子晚年与弟子编订《孟子》时,他们再将这些材料回忆、整理出来,编订成册。所以说,《孟子》和《论语》有很密切的关系。有学者提出,《孟子》在章节的安排、内容的编订上都有意模仿《论语》。大家读《孟子》时,可以自己体会一下,二者是否存在一种模仿的关系。
孟子编订《孟子》时,其弟子万章是参与其中的。《万章》篇主要记录了孟子与万章的对话,所以说《万章》是比较重要的篇章。不过,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个人对《万章》并没有感悟,更谈不上思想上的重视。我读《孟子》中的其他篇章时,如《知言养气章》《鱼我所欲也章》《大丈夫章》,感觉字字铿锵有力,振奋人心;然而,读《万章》却没有这种共鸣。这的的确确是我曾经的一个感受。《万章》主要讨论孝悌,尤其是天子舜的孝行,有些内容看上去甚至有些不近情理。所以,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对《万章》不重视,每次匆匆看一遍就过去了,因而获得的启发也不多。但到了最近几年,《万章》反而是我关注最多的一章,也是我用力最多的一章。我认为,如果想要全面了解孟子的思想,尤其是孟子思想的复杂性,非得认真阅读《万章》不可。
我们今天一起来读《万章》,看看它主要讨论了哪些内容,我们应当如何看待、评价这些内容。《万章》文字上的问题不多,我们只要简单梳理一下即可。篇中弟子万章对孟子提出的问题,以及孟子又如何回答这些问题是比较关键的部分,涉及了对经典文本的理解和感悟。
我来邹城前,美国耶鲁大学的金安平教授来清华大学讲学,后来我们一起吃饭时,她问我:“梁老师,你最近忙什么?”我说:“我要去邹城讲《孟子》,一共有七位学者,每人讲一篇。”“你讲哪一篇?”“讲《万章》。”她说:“very good!(太好了!)万章我很喜欢,very smart(非常聪明)。他很会提问题,一定要把我的意见带到会场去。”她说非常喜欢万章,因为万章很会提问题,我深有同感。
言归正传,现在我们进入《万章》的文本。读经典不是把文字读通就行了,关键是要了解经典中讨论的问题,这些问题对我们有什么启发,我们该如何理解这些问题,进而我们该怎样阅读《孟子》这样一本经典?
最近读完一本关于《孟子》的书,虽然书中探讨的是《孟子》中的“万章篇”,但它所引发的思考远不止于此,甚至让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对许多社会现象的看法。这本书给我最深刻的感受是,古代圣贤的思想并非高高在上,而是能够照进我们现实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书中对“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解读,结合当下的一些社会治理模式,让我不禁思考,真正的“民意”究竟是如何被体察和回应的?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个体声音,在集体决策中又扮演着怎样的角色?书中对“仁政”理念的阐述,也让我对领导者的素质有了更深的理解。一个有德行、有智慧的领导者,究竟应该如何去关怀民众,如何去构建一个长治久安的社会?这本书并非简单地复述古籍,而是试图将古老的智慧与现代社会进行对话,这本身就是一种极大的启发。它让我意识到,许多困扰现代社会的难题,在两千多年前的《孟子》思想中,或许就能找到深刻的洞见和解决的线索。读这本书的过程,更像是一次与古老智慧的深度交流,一次对自身认知边界的拓展。
评分这本书的优点在于,它并非枯燥地罗列经文,而是以一种非常生活化的方式,将《孟子》的“万章篇”内容剖析得淋漓尽致。读的时候,常常会有一种“原来是这样”的恍然大悟之感。书中对一些概念的解释,比如“义”和“利”的辨析,以及“不忍人之心”的论述,都非常到位。它没有回避这些概念在现实中的复杂性,而是通过一个个生动的故事和引人入胜的论证,让我们理解孟子思想的核心是如何在我们日常的言行举止中体现的。尤其是在探讨“君子”的品格时,书中并没有停留在抽象的道德层面,而是将其与具体的行为方式联系起来,例如如何对待他人、如何处理冲突、如何做出艰难的抉择等等。这让我感觉,学习《孟子》并非是为了成为一个不食人间烟火的“圣人”,而是为了成为一个更明智、更有担当、更懂得如何与世界和谐相处的人。这种接地气的解读,对于我这样对古代哲学不太了解的读者来说,无疑是一剂及时的“强心针”,让我能够真正领略到经典著作的魅力。
评分不得不说,这本书在对《孟子》“万章篇”的解读上,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而且这种见解非常富有启发性。它不是那种照本宣科的学术著作,而是充满了作者个人的思考和对现实的关照。比如,书中在解释“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时,并没有简单地将其理解为愚民政策,而是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和孟子的整体思想,进行了更加 nuanced 的分析,让我对这句话有了全新的认识。它让我明白,古人的智慧并非是僵化的教条,而是可以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被重新解读和应用的。另外,书中在探讨“君子”的修养时,也引用了大量的例子,让这些抽象的概念变得更加生动具体。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对“君子”的理解不再是遥不可及的道德符号,而是变成了可以努力去追求的一种生活态度和行为方式。它让我对人生的追求有了更清晰的方向,也让我对如何成为一个更好的人有了更具体的行动指南。
评分我一直认为,很多哲学经典之所以能够流传至今,是因为它们触及了人类永恒的命题。而这本书,虽然聚焦于《孟子》的“万章篇”,却巧妙地将这些古老议题与我们当下所面临的种种挑战联系起来。例如,书中对“告子性善论”的探讨,让我联想到现代社会中关于人性和教育的争论,到底是什么塑造了我们的品德?是天生的善良,还是后天的环境?孟子提出的“性善”观点,在今天听来,是否依然具有强大的说服力?它是否能为我们解决一些社会信任危机提供新的视角?另外,书中关于“道义”的阐述,也让我深思。在利益至上的时代,我们如何坚守道义?这种坚守,在现实中会付出怎样的代价?又会带来怎样的回报?这本书没有给出简单的答案,而是引导读者进行独立的思考。它就像一位循循善诱的老师,不仅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启发我们如何去独立地思考问题,如何去辨别真伪,如何去做出有意义的选择。
评分读这本书给我带来的一个显著变化,是对“知行合一”有了更深的理解。书中虽然主要阐述的是《孟子》的“万章篇”,但它所揭示的道理,让我觉得,学习任何知识,最终的目的都是为了指导实践。孟子关于“仁”的学说,以及如何将这种“仁”体现在政治和个人修养上,书中都有非常细致的分析。这让我意识到,许多时候我们之所以感到迷茫,并非是因为缺乏知识,而是因为我们没有将所学的知识转化为实际行动。比如,我们都知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但这在实际生活中,又有多少人能够真正做到?书中通过对“万章篇”的解读,帮助我理解了这些看似简单的道理背后所蕴含的深刻智慧,以及将它们付诸实践所需要付出的努力。它提醒我,学习不应该仅仅停留在“知道”的层面,更重要的是要去“做到”,去将这些智慧融入自己的生活,影响自己的行为。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