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小史(吕思勉著)

中国文化小史(吕思勉著)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吕思勉 著
图书标签:
  • 中国史
  • 文化史
  • 吕思勉
  • 通史
  • 历史
  • 中国文化
  • 史学
  • 传统文化
  • 文化
  • 历史读物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致公出版社
ISBN:9787514511543
版次:1
商品编码:12340366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8-05-01
用纸:轻型纸
页数:320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1、为什么久于官场的人,就有些官僚气;世代经商的人,就有些市侩气;向来读书的人,就有些迂腐气。难道他是生来如此的么?无疑,文化环境是重要影响因素。
2、畅销70余年,重印190多次,想要了解文化因素如何影响国民性,读这一本就够了。
3、吕思勉是钱穆很敬重的授业恩师,易中天品三国言必称吕思勉,李敖佩服他头脑新。
4、他是华人世界公认的史学大家,在通史、断代史和专题史方面均有杰出贡献。
5、对于历史爱好者来说,吕思勉是绕不过的高山。读历史巨著前,请先来吕先生的作品里储备历史常识。
★★★★★推荐阅读
《三国历史的教训》
《中国政治五千年》

内容简介

这是一本专讲文化的通俗史书,分门别类讲述18种文化现象。比如,婚姻是从零禁例开始,其后逐渐增加禁例,缩小通婚范围而演变成今日的一夫一妻制;关于族制,古代因为劳力重于资本,丁多即可致富,而今日却在某些情况下成为穷困的原因;官僚阶级,总是以自利为先,国事为后,若不防势必导致泛滥不可收拾。
文化本是人类控制环境的工具,环境不同,文化自因之而异。而反过来,文化不同又使得环境不同,身处不同文化环境中的人自然就养成不同的性情。

作者简介

吕思勉(1884—1957)字诚之,笔名驽牛、程芸、芸等,江苏常州人。中国近代历史学家、国学大师。
与钱穆、陈垣、陈寅恪并称为“现代中国四大史学家”
钱穆很敬重的授业恩师
易中天品三国,言必称吕思勉
顾颉刚赞他开创中国通史写作新纪元
李敖佩服他头脑新、思维开阔
代表作有《中国文化小史》《中国政治五千年》《白话本国史》《宋代文学》《中国民族史》《中国制度史》等。

目录

目录
第一章
婚 姻 / 001
第二章
族 制 / 022
第三章
政 体 / 037
第四章
阶 级 / 052
第五章
财 产 / 069
第六章
官 制 / 089
第七章
选 举 / 103
第八章
赋 税 / 120
第九章
兵 制 / 137
第十章
刑 法 / 158
第十一章
实 业 / 175
第十二章
货 币 / 192
第十三章
衣 食 / 206
第十四章
住 行 / 223
第十五章
教 育 / 239
第十六章
语 文 / 252
第十七章
学 术 / 267
第十八章
宗 教 / 297

精彩书摘

第四章 阶 级(节选)
古代部族之间,互相争斗;胜者把败者作为俘虏,使之从事于劳役,是为奴隶;其但收取其赋税的,则为农奴。古代奴婢之数,似乎并不甚多(见下)。最严重的问题,倒在征服者和农奴之间。
国人和野人,这两个名词,我们在古书上遇见时,似不觉其间有何严重的区别。其实两者之间,是有征服和被征服的关系的。不过其时代较早,古书上的遗迹,不甚显著,所以我们看起来,不觉得其严重罢了。
所谓国人,其初当系征服之族,择中央山险之地,筑城而居。野人则系被征服之族,在四面平夷之地,从事于耕耘。所以(一)古代的都城,都在山险之处。国内行畦田,国外行井田。(二)国人充任正式军队,野人则否。上章所讲大询于众庶之法,限于乡大夫之属。“乡”是王城以外之地,“乡人”即所谓国人。厉王的被逐,《国语》说:“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然则参与国政,和起而为反抗举动的,都是国人。若野人,则有行仁政之君,即歌功颂德,襁负而归之;有行暴政之君,则“逝将去汝,适彼乐土”,在可能范围之内逃亡而已。所以一个国家,其初立国的基本,实在是靠国人的,即征服部族的本族。
国人和野人之间,其初当有一个很严的界限;彼此之间,还当有很深的仇恨。后来此等界限,如何消灭?此等仇恨,如何淡忘呢?依我推想,大约因:(一)距离战争的年代远了,旧事渐被遗忘。(二)国人移居于野,野人亦有移居于国的,居地既近,婚姻互通。(三)征服部族是要朘削被征服的部族以自肥的,在经济上,国人富裕而野人贫穷;又都邑多为工商及往来之人所聚会,在交通上,国人频繁而野人闭塞。所以国人的性质较文,野人的性质较质。然到后来,各地方逐渐发达,其性质,亦变而相近了。再到后来,(四)选举的权利。(五)兵役的义务,亦渐扩充推广,而及于野人,则国人和野人,在法律上亦无甚区别,其畛域就全化除了。
征服之族和被征服之族的区别,可说全是政治上的原因。至于职业上的区别,则已带着经济上的原因了。
古代职业的区别,是为士、农、工、商。士是战士的意思,又是政治上任事而未有爵者之称,可见古代的用人,专在战士中拔擢。至于工商,则专从事于生业。充当战士的人,虽不能全不务农,但有种专务耕种的农民,却是不服兵役的。所以《管子》上有士之乡和工商之乡(见《小匡篇》)。《左传》宣公十二年说,楚国之法,“荆尸而举(荆尸,该是一种组织军队的法令),商、农、工、贾,不败其业”。有些人误以为古代是全国皆兵,实在是错误的。士和卿大夫,本来该没有多大的区别,因为同是征服之族,服兵役,古代政权和军权,本是混合不分的。但在古代,不论什么职业,多是守之以世。所以《管子》又说:“士之子恒为士,农之子恒为农,工之子恒为工,商之子恒为商。”(《小匡》)政治上的地位,当然不是例外,世官之制既行,士和大夫之间,自然生出严重的区别来,农、工、商更不必说了。此等阶级,如何破坏呢?
其在经济上,要维持此等阶级,必须能维持严密的职业组织。如欲使农之子恒为农,则井田制度,必须维持。欲使工之子恒为工,商之子恒为商,则工官和公家对于商业的管理规则,亦必须维持。然到后来,这种制度,都破坏了。农人要种田,你没有田给他种,岂能不许他从事别种职业?工官制度破坏了,所造之器,不足以给民用,民间有从事制造的人,你岂能禁止他?尤其是经济进步,交换之事日多,因而有居间买卖的人,又岂能加以禁止?私产制度既兴,获利的机会无限,人之趋利,如水就下,旧制度都成为新发展的障碍了,古代由社会制定的职业组织,如何能不破坏呢?
在政治上:则因(一)贵族的骄淫矜夸,自趋灭亡,而不得不任用游士(参看第七章)。(二)又因有土者之间,互相争夺,败国亡家之事,史不绝书。一国败,则与此诸侯有关之人,都夷为平民。一家亡,则与此大夫有关的人,都失其地位。(三)又古代阶级,并未像喀斯德(caste)这样的严峻,彼此不许通婚。譬如《左传》定公九年,载齐侯攻晋夷仪,有一个战士,唤作敝无存,他的父亲,要替他娶亲,他就辞谢,说:“此役也,不死,反必娶于高、国。”(齐国的两个世卿之家)可见贵族与平民通婚是容易的。婚姻互通,社会地位的变动,自然也容易了。这都是古代阶级所以渐次破坏的原因。

前言/序言

自 序
我在上海光华大学,讲过十几年的本国史。其初系讲通史。后来文学院院长钱子泉先生说:讲通史易与中学以下的本国史重复,不如讲文化史。于是改讲文化史。民国二十七年,教育部颁行大学课程;其初以中国文化史为各院系一年级必修科,后改为通史,而注明须注重于文化。大约因政治方面,亦不可缺,怕定名为文化史,则此方面太被忽略之故。用意诚甚周详。然通史讲授,共只一百二十小时,若编制仍与中学以下之书相同,恐终不免于犯复。所以我现在讲授,把它分为两部分:上部以文化现象为题目,下部乃依时代加以联结,以便两面兼顾。此意在本书绪论中,业已述及了。
此部(编者注:《中国文化小史》)系居孤岛上所编,参考书籍,十不备一;而时间甚为匆促。其不能完善,自无待言。但就文化的各方面加以探讨,以说明其变迁之故,而推求现状之所由来;此等书籍,现在似尚不多,或亦足供参考。故上部写成,即付排印,以代钞写。不完不备之处,当于将来大加订补。此书之意,欲求中国人于现状之所由来,多所了解。故叙述力求扼要,行文亦力求浅显。又多引各种社会科学成说,以资说明。亦颇可作一般读物。单取上部,又可供文化史教科或参考之用。其浅陋误谬之处,务望当代通人,加以教正。

民国二十八年九月二十八日(1939年)
吕思勉识
《中国文化小史》:一部洞悉民族精神的智慧读本 吕思勉先生的《中国文化小史》并非一本充斥着枯燥年代和帝王将相的史书,它更像是一面多棱镜,折射出中华民族千年以来思想、习俗、制度以及生活方式的变迁与传承。本书以一种更加宏观和人文的视角,深入浅出地勾勒出中国文化发展的脉络,旨在让读者在最短的时间内,把握中国文化的精髓,理解中华民族之所以为中华民族的独特气质。 本书的价值在于,它避开了传统史书过于侧重政治军事的弊端,将目光聚焦于“文化”这一更为广阔和深刻的领域。吕思勉先生以其深厚的学养和敏锐的洞察力,将繁复庞杂的中国文化梳理得井井有条。他并非机械地罗列史实,而是善于从宏观层面探究文化现象背后的深层动因,分析不同历史时期文化特征的形成原因及其相互影响。 通读《中国文化小史》,你会发现,它所讲述的并非是遥远而陌生的故事,而是与我们每个人息息相关的精神印记。从古代先贤的哲学思想,到历代文人的诗词歌赋,再到社会生活中的伦理道德、风俗习惯,本书都以一种别具一格的方式呈现出来。它让你明白,我们今天的许多思维方式、价值观念,乃至日常生活的细节,都深深地烙印着历史的痕迹。 书中对中国文化的解读,充满了理性与温情。吕思勉先生在叙述中,既有对历史的客观分析,又不乏对民族优秀传统的赞美和对某些落后观念的批判。他引导读者去思考,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中国文化是如何在吸收外来文明的同时,保持自身独特的面貌;又是如何在内部不断自我革新,适应时代发展的。 《中国文化小史》的语言风格质朴而典雅,充满了智慧的光芒。吕思勉先生避免使用晦涩难懂的学术术语,而是以平易近人的语言,将深邃的文化内涵娓娓道来。这使得本书不仅是学者研究的参考,更是普通读者了解中国文化的绝佳入门读物。无论你是对中国历史感到好奇的学生,还是希望深入了解自身文化根源的成年人,都能在这本书中找到共鸣和启发。 阅读《中国文化小史》,你会逐渐认识到,中国文化并非是一个静止的概念,而是一个生生不息、不断演进的有机体。它在历史的长河中,经历过辉煌,也遭遇过挑战,但其核心的精神内核却得以代代相传,塑造了中华民族独特的民族性格和世界观。本书帮助我们拨开历史的迷雾,看到中国文化内在的生命力,以及它对塑造现代中国社会所起的关键作用。 总而言之,《中国文化小史》是一部值得反复品读的经典之作。它提供了一个理解中国文化的全新视角,帮助读者构建起对中华文明的整体认知。它是一本能够启迪思想、温润心灵的读物,让你在阅读中,不仅增长知识,更能深刻理解“我是谁”、“我从哪里来”等根本性问题,从而更加坚定和自信地走向未来。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中国文化小史》,吕思勉先生的著作,我拿到手里的时候,首先是被它简洁朴素的书名所吸引。没有那些花里胡哨的副标题,也没有故弄玄虚的引言,仿佛一位温厚的前辈,轻轻地拍了拍你的肩膀,说:“来,我给你讲讲我们老祖宗的故事。”读这本书,最大的感受就是吕先生的笔触是如此的温润与沉静,不像某些历史著作那样,堆砌着繁复的典故,或者以批判的姿态居高临下,而是像一位慈祥的长者,娓娓道来。他笔下的中国文化,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渗透在日常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从衣食住行到婚丧嫁娶,从思想观念到艺术审美,都仿佛跃然纸上,变得鲜活起来。尤其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他并没有将文化的演变描绘成一条单向度的直线,而是展现了其复杂性、多样性以及不同地域、不同阶层之间的差异,这让我对中国文化的理解不再是刻板的印象,而是多维度、更立体。这本书带来的,是一种润物细无声的启迪,让我在阅读的过程中,不自觉地反思自身与历史的联系,体会到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以及其中蕴含的生命力。它不是一本需要你绞尽脑汁去理解的学术巨著,而是一本能让你在轻松愉悦的阅读中,收获满满的启蒙之作。

评分

《中国文化小史》这本书,读起来有一种奇特的静谧感,仿佛置身于一个古老的庭院,微风拂过,带来阵阵历史的低语。吕思勉先生的叙述方式,我个人觉得非常适合我们这些对中国文化有兴趣,但又非专业研究者。他处理历史材料的手法,不像某些史学家那样,一上来就抛出惊世骇俗的论断,而是以一种循序渐进、抽丝剥茧的方式,带领读者一层一层地剥开历史的真相。我尤其喜欢他对于一些日常细节的描绘,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生活习俗,在吕先生的笔下,却被赋予了深刻的文化内涵,让你惊叹于古人的智慧和创造力。比如,他讲到古代的服饰,不仅仅是介绍了形制,更是将其与当时的社会等级、审美情趣紧密联系起来,让你感受到服饰背后所承载的文化密码。又比如,他对古代饮食文化的阐述,也让我大开眼界,原来一碗饭,一个菜,都蕴含着丰富的地域特色和历史演变。这本书没有华丽的辞藻,也没有冗长的理论,而是用朴实无华的语言,勾勒出中国文化发展的脉络,让人在不知不觉中,对中华文明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感悟。它就像一杯陈年的老酒,初尝平淡,回味悠长。

评分

《中国文化小史》这本书,给我最大的震撼,在于它展现了中国文化强大的生命力与韧性。吕思勉先生的视角非常宏大,但落笔又极其细腻。他并非仅仅梳理了文化的发展脉络,更重要的是,他揭示了文化在漫长历史长河中,如何在一次次变革与挑战中,得以延续和发展。我特别注意到他对于“变”与“不变”的辩证思考。许多看似固化的传统,在吕先生的笔下,也展现出了其背后灵活的适应性和演变性,这让我对“传统”有了更深的理解,不再是刻舟求舟的教条,而是活生生的、不断生长的有机体。同时,他对不同时期、不同区域文化特质的区分,也让我认识到中国文化的多元性,避免了将“中国文化”简单化、同质化的误读。这本书的价值,不仅在于知识的传授,更在于它引发的深刻思考:在飞速发展的现代社会,我们应该如何看待和传承我们的文化?吕先生用他严谨而富有洞察力的笔触,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宝贵的视角,去重新审视和理解我们赖以生存的文化根基。

评分

拿到《中国文化小史》这本书,本以为会是一本枯燥的学术著作,但出乎意料的是,它读起来格外生动有趣。吕思勉先生的文笔,有一种不动声色的力量,将浩瀚的中国文化史,浓缩成了一部易于理解、引人入胜的叙事。他不像一些学者那样,喜欢用晦涩的术语和复杂的理论来“武装”自己,而是用最朴实、最贴近生活的语言,将那些抽象的文化概念,化为可感可触的现实。我尤其喜欢他对于细节的挖掘,那些看似不经意的生活片段,都被他赋予了深厚的文化意义,让你在阅读的过程中,不仅增长了见识,更收获了对古人生活方式的理解和共鸣。他笔下的中国文化,不是高高在上的阳春白雪,而是渗透在寻常百姓家,融于一粥一饭、一颦一笑之中。这本书带给我的,是一种温和的启蒙,让我在轻松阅读的同时,逐渐认识到中华文化那深厚的底蕴和独特的魅力,仿佛一位智慧的老者,在我耳边轻语,诉说着古老的故事,让我对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有了更真切的感受。

评分

说实话,最初拿起《中国文化小史》这本书,心里是有那么点忐忑的,毕竟“文化史”这三个字,在我看来总是带着点学术的距离感。但读着读着,那种顾虑就烟消云散了。吕思勉先生的写法,简直是把一本厚重的历史著作,变成了一部引人入胜的文学作品。他没有故作高深,也没有故弄玄虚,而是用一种非常贴近生活化的语言,讲述着中国文化那些看似遥远,实则近在咫尺的故事。我最欣赏的是他对中国文化的“人性化”解读。他不是把文化当成一套僵化的规则,而是将其看作是人民生活方式、思想情感的体现。比如,他讲到古代的节日习俗,不是冷冰冰地列出日期和活动,而是会让你感受到其中蕴含的喜怒哀乐,以及一代代人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再者,他对中国文化的“兼容并包”有着非常独到的见解,展现了中华文化在与其他文化的交流碰撞中,如何不断吸收、融合,最终形成自己独特的魅力。读完这本书,你会觉得,中国文化其实并不遥远,它就在我们身边,在我们每一个人的血液里流淌。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