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经济的法律规制

共享经济的法律规制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甘培忠 著
图书标签:
  • 共享经济
  • 法律规制
  • 平台责任
  • 消费者权益
  • 新型商业模式
  • 法律挑战
  • 监管政策
  • 风险防范
  • 社会影响
  • 经济发展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法制出版社
ISBN:9787509393888
版次:1
商品编码:12357729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8-04-01
用纸:胶版纸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席卷时代的共享经济是否有法律的边界?如何让网约车、共享单车、共享民宿、互联网众筹等新型经济模式合规运行?

本书从监管、信息披露、协调竞争、公共政策实施等方面给予“共享经济”法律规制理念。


内容简介

在提供经济效率和生活便利的同时,共享经济也带来了消费者权益保护、劳动纠纷、金融监管等法律领域的诸多问题。对于共享经济带来的法律挑战,现有法律必须予以调整,以规范共享经济的发展。本书主要围绕“共享经济基础理论”“共享出行”“共享民宿”“共享金融”等主题展开,对共享经济带来的法律问题予以全面的探讨。同时也在结合国内外共享经济监管理论和实践的基础上,提出了颇多针对性的监管建议。

作者简介

中国商业法研究会成立于1993年,现为中国法学会领导下的全国性学术团队。中国商业法研究会名誉会长是北京大学法学院刘瑞复教授,会长是北京大学法学院甘培忠教授,现有理事200余人。中国商业法研究会自成立以来,先后举办了多届学术研讨会,对物流领域、共享经济领域的多个主题进行研讨,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推动了相关领域的理论研究。

目录

  共享经济

  共享经济下的消费者权益保护问题探究 / 3

  一、“共享经济”与“分享经济”的特征思考 / 4

  二、共享经济中出现的消费者保护问题 / 5

  三、共享经济下保护消费者权益的几点建议 / 9

  四、结语 / 11

  共享经济商业模式之边界 / 12

  一、问题的提出 / 12

  二、共享经济商业模式之商品与服务的合法性边界 / 13

  三、共享经济商业模式之产业规制边界 / 14

  四、共享经济商业模式之手段正当性边界 / 15

  五、共享经济商业模式之行为反垄断边界 / 16

  六、结语 / 17

  共享经济法律基础的初步解读 / 18

  一、问题的提出 / 18

  二、对共享经济的初步理解 / 18

  三、共享经济与市场经济之间的关系 / 22

  四、共享经济对“所有权”概念的影响 / 25

  五、小结:共享经济的自治理念 / 28

  共享经济蜕变背景下共享平台的法律性质问题分析 / 30

  一、共享经济的内涵与认识 / 30

  二、共享经济平台 / 34

  三、共享经济平台的分类及其法律性质 / 35

  四、共享经济平台法律性质的认定理念与法律适用 / 38

  五、结语 / 41

  共享经济中个人信息保护的民事立法研究 / 42

  一、共享经济面临的民商事法律问题 / 42

  二、国外个人信息保护立法模式比较研究 / 47

  三、我国的个人信息保护民事立法模式的探讨 / 51

  四、结语 / 56

  论共享经济的法律规制 / 57

  一、如何理解共享经济 / 57

  二、共享经济为什么要规制 / 58

  三、共享经济的规制之路 / 59

  共享经济的数量规制 / 61

  一、共享经济与数量规制 / 61

  二、数量规制的缘由 / 63

  三、共享经济数量规制的手段 / 69

  四、数量规制的缺陷 / 72

  五、结论:慎用数量规制 / 74

  共享医疗的模式分析及监管方向 / 76

  一、共享医疗的产生背景 / 76

  二、共享医疗的商业模式与盈利模式 / 78

  三、共享医疗的法律属性 / 83

  四、共享医疗的问题及监管 / 86

  五、结语 / 96

  共享出行

  将共享单车市场纳入法治轨道的思考与建议 / 101

  一、共享单车的发展态势与内在风险分析 / 101

  二、共享单车要骑得更远、更稳必须纳入法治轨道 / 102

  三、建议打造消费者友好型的共享单车市场协同共治体系 / 103

  共享单车保险的反思与重构 / 107

  一、问题的提出 / 107

  二、现行共享单车保险条款之检讨 / 108

  三、共享单车保险问题扩展:多重赔偿 / 116

  四、结语 / 119

  从“网约车”到“共享单车”看共享经济与社会公共治理的耦合 / 121

  一、引言 / 121

  二、“网约车”和“共享单车”政府监管的比较 / 123

  三、共享经济与社会公共治理的耦合 / 127

  四、完善社会公共治理?促进共享经济发展 / 132

  五、结语 / 135

  共享单车押金问题及其法律对策研究 / 136

  一、共享单车发展现状 / 136

  二、共享单车押金概述 / 137

  三、共享单车押金存在问题分析 / 140

  四、共享单车押金问题的法律对策 / 143

  五、结语 / 146

  共享单车“底线竞争”问题探究及防治 / 147

  一、关于底线竞争及其危害性理论研究 / 148

  二、共享单车运营中的底线竞争问题 / 153

  三、底线竞争的预防及纠偏 / 156

  四、结语 / 160

  共享经济背景下社会信用体系构建之省思 / 161

  一、背景与问题 / 161

  二、共享经济与信用的逻辑关联 / 163

  三、从法律结构省察共享单车治理的主要问题 / 165

  四、社会信用体系构建的着眼点 / 172

  五、结语 / 178

  共享单车政府规制研究 / 180

  一、共享单车的负外部性与规制的谦抑性 / 180

  二、多重规制目标下的配额与积分制 / 184

  三、利益平衡和押金的相对安全 / 188

  四、结语 / 194

  关于共享单车押金的法律思考 / 196

  一、共享单车押金监管的必要性 / 196

  二、共享经济的定义及特点 / 196

  三、共享单车押金的现状 / 197

  四、共享单车押金的风险分析 / 198

  五、押金的法律性质 / 199

  六、共享单车押金所有权归属及使用权问题分析 / 203

  七、监管建议 / 206

  八、结语 / 208

  反垄断法视角下的共享出行市场 / 209

  一、界定“相关市场”是反垄断分析的基础 / 209

  二、对网约车“相关市场”的界定是否过于狭窄 / 211

  共享民宿

  纽约州对Airbnb的法律规制 / 215

  一、Airbnb共享经济模式及特征 / 215

  二、Airbnb在纽约州面临的法律风险 / 217

  三、纽约州对Airbnb的法律规制 / 220

  四、对我国共享民居的法律规制建议 / 226

  五、结语 / 228

  共享民居法律规制问题及思考 / 229

  一、界定共享经济与共享民居概念 / 230

  二、共享民居的现有国内法律规制框架 / 233

  三、共享经济法律规制的思考 / 239

  共享酒店或者民居(Airbnb)的法律问题及对策 / 246

  一、我国在线短租商业模式类型 / 246

  二、我国在线短租存在的问题 / 247

  三、其他国家和地区对于在线短租的立法例 / 249

  四、我国在线短租的未来发展趋势 / 250

  五、完善我国在线短租的法律对策 / 251

  共享金融

  共享金融,何以可能 / 257

  小额信贷、普惠金融及其中国实践 / 261

  一、国际小额信贷是普惠金融的最早探索 / 262

  二、如何监管小额信贷 / 265

  三、对国际小额信贷认识的分野 / 267

  四、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是小额信贷理论在我国的最新实践 / 271

  五、普惠金融的中国实践与未来发展——以浙江省为例 / 275

  智能投顾的法律规制 / 281

  一、智能投顾的法律界定 / 282

  二、智能投顾的中外实证考察 / 285

  三、智能投顾在我国面临的法律风险 / 290

  四、我国智能投顾的监管路径建议 / 300

  五、结语 / 309

  共享金融的法律问题 / 310

  一、“共享金融”概念下网络借贷的界定 / 310

  二、P2P网络借贷纠纷对传统民商法的挑战 / 311

  三、从网络借贷纠纷看金融创新中的法律适用 / 317

  四、结语 / 318

  股权众筹平台对发行人信息披露的审查责任探析 / 319

  一、问题的提出 / 319

  二、

  美国股权众筹平台对发行人信息披露的审查责任规定以及对我国的

  启示 / 322

  三、我国股权众筹平台对发行人信息披露审查的必要性分析 / 326

  四、完善我国股权众筹平台对发行人信息披露的审查责任建议 / 328

  我国股权众筹法律风险及立法完善 / 331

  一、引言 / 331

  二、股权众筹的运作模式及一般理论 / 331

  三、我国股权众筹的法律与道德风险 / 333

  四、域外股权众筹的发展现状及立法评析 / 338

  五、我国股权众筹法律规制及完善建议 / 344

  六、结语 / 353

  对新修《反不正当竞争法》法律责任规定的思考 / 355

  一、新法法律责任章的改变 / 356

  二、新法法律责任章的再思考 / 358

  三、新法对竞争执法与司法的积极影响 / 367

  四、结语 / 370

  论形成判决视角下的物权变动合同撤销 / 371

  一、引言 / 371

  二、《物权法》第28条形成判决的含义 / 372

  三、《物权法》第28条形成判决是否包括物权变动合同撤销 / 375

  四、物权变动合同撤销规范与《物权法》第28条的适用关系 / 379

  五、结语 / 382


前言/序言

2017年10月27日至29日,中国商业法研究会2017年年会暨“共享经济与法律”研讨会在浙江省宁波市举行。本次研讨会由中国商业法研究会主办,宁波青藤酒店集团有限公司协办,来自国内外的100余位法学专家出席了会议。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移动智能终端已经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得到普遍使用,共享经济模式逐渐从萌芽初生走向茁壮成长,并呈现出旺盛的生命力。共享经济是一种所有权与使用权相分离的经济形态,它利用互联网技术提高分散闲置资源的利用效率,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便利,提升了全社会的整体经济福利。网约车、共享单车等共享出行模式有效弥补了公共交通的不足,共享民宿等在线短租模式为旅行者提供了不同于酒店的住宿体验,P2P、互联网众筹等共享金融模式提高了金融资源的配置效率。此外,共享汽车、共享雨伞、共享充电宝等新型共享经济模式也在不断涌现。可以说,共享经济为我国经济的转型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各类经济元素特别是重要经济资源的共享时代已经到来。

我国正处于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和新旧动能转换的关键时期,共享经济作为一种新的经济形态,正逐渐成为推动产业创新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力量,对稳定经济发展前景有着重要影响。早在2015年世界互联网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便指出“共享经济”将作为国家经济战略加以推动。2017年7月3日,国家发展改革委等八部门联合印发《关于促进分享经济发展的指导性意见》,明确表示,各级政府在对共享经济进行监管时应当坚持包容审慎的原则,为共享经济的健康稳定发展扫清障碍。党的十九大报告也明确提出,应当将“共享经济”培育成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和“新动能”。

然而,共享经济在提升生活便利度和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催生了一系列法律问题。例如,网约车司机是否应该被认定为劳动法上的劳动者?共享民宿是否应该适用旅馆业的监管规则?共享单车押金及预付资金的监管规则是否适当?互联网众筹平台在信息披露上应该负有何种责任?共享经济中个人信息安全应该如何保障?共享经济中社会信用体系应该如何构建?传统法律建构的理论观念和实际规则很难对这些问题作出回应。这些问题如果不能在法律上加以回答和解决,既不利于维护共享经济模式中各方参与者的正当权益,也不利于共享经济的健康发展。

面对共享经济带来的冲击,法律理论和法律实践应该积极应对,从监管、强制信息披露、协调竞争、评价公共政策实施、平衡各方权益等诸方面穿透研究和思考。有鉴于此,中国商业法研究会将本次研讨会的主题确定为“共享经济与法律”,并且确定了“共享经济的法律监管”“共享出行法律问题”“共享民宿法律问题”“共享金融法律问题”等子议题。本次研讨会希望汇集众多法学专家对这些问题的真知灼见,形成对共享经济法律规制理念和具体规则的学界意见,从而为我国共享经济治理提供理论支持。

为了更好地展现本次研讨会的学术成果,中国商业法研究会决定将收集的部分论文编辑出版。我们相信本文集将有助于促进我国共享经济法律规制领域的学术交流,也有助于深化学术界对共享经济法律规制领域的研究工作,更有助于提升实践中政府运用法律对共享经济进行适度规制的能力。

我们真诚地感谢中国法学会为本文集的出版提供了精神和物质的支持,感谢中国法制出版社的任乐乐编辑付出的辛勤劳动。由于时间紧迫,本文集可能存在疏漏之处,还望各位读者理解并不吝指正!

甘培忠

二〇一七年十二月六日


资本的边界与社会的契约:新经济形态下的财产、劳动与治理重塑 (一)引言:巨变时代的法律哲学困境 二十一世纪以来,以平台化、去中心化、共享互助为核心特征的新经济模式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席卷全球。这种模式深刻地挑战了传统工业时代的法律范式,特别是关于“财产所有权”、“劳动者身份界定”以及“市场秩序维护”的核心假设。本书并非聚焦于某一特定经济现象的细枝末节,而是旨在进行一次宏观的、跨学科的法律哲学梳理,探讨在技术驱动的连接性社会中,既有的法律工具箱如何失效,以及我们应当如何重构现代法治的基础框架,以应对资本与劳动关系的深刻裂变。 我们首先必须直面一个根本问题:当“拥有”的概念被“使用权”取代,当“雇佣”被“零工合同”稀释时,法律体系如何确保个体尊严与社会公平?本书的视角是批判性与建设性并存的,它批判了将新技术应用简单套用旧有法律框架的惰性,并试图在宪法、民法、刑法乃至行政法的交汇点上,构建一套适应数字治理时代的伦理与规范体系。 (二)数字时代的财产本质:从物权到数据权 传统民法奠定了现代私有财产权的基石,它建立在有形资产的可排他性占有之上。然而,在新经济形态中,数据(Data)已成为最重要的生产资料和价值载体,其价值实现依赖于大规模的连接与共享,而非传统的封闭式排他占有。 本书将深入剖析“数据所有权”的法律模糊性。数据是“谁的”?是生成数据的用户,是采集和处理数据的平台企业,还是基于算法模型计算出的洞察?我们考察了包括欧盟《通用数据保护条例》(GDPR)中的“被遗忘权”和“数据可携权”在内的一系列前沿立法实践,分析这些权利如何试图在个人信息控制权与平台运营效率之间架设一道法律天平。 我们认为,僵硬的“物权”模型无法完全容纳“数据权”的复杂性。数据权更接近于一种受限的、可转移的、附带使用责任的“信息信托权”。本书详细论述了建立“数据信托结构”的必要性,主张将数据在不同参与者之间的流动视为一种有偿的、可追溯的“使用许可链”,而非简单的买卖或免费获取。这需要对合同法中关于授权和许可的界限进行重新界定,以防止平台利用其技术优势,将用户对自身数据的控制权,通过冗长而模糊的服务条款,转化为企业的无限支配权。 (三)劳动法的重构:身份的消融与保障的重建 新经济形态最显著的社会影响之一,是“雇佣关系”的瓦解和“平台工人”(Gig Worker)群体的崛起。这些劳动者通常被平台认定为“独立承包商”,从而规避了传统劳动法所规定的最低工资、社会保险、工伤赔偿等核心义务。 本书拒绝接受“平台工作即自由选择”的简单论断,转而深入研究劳动关系的实质性特征,而非形式上的合同措辞。我们借鉴了美国、欧洲及拉美地区针对“假自雇”(Misclassification)的司法判例,重点分析了平台对劳动过程的控制力(Control Test)、排他性(Exclusivity)以及风险承担(Risk Bearing)的程度。 我们提出,法律必须建立一套“弹性身份识别体系”。当平台通过算法(如派单优先级、绩效考核、价格设定)对劳动过程实施了实质性管理时,法律应推定存在一种“类雇佣关系”。因此,本书探讨了如何在不扼杀平台创新灵活性的前提下,通过“分级保障”或“比例责任”的模式,强制平台承担部分社会保障成本,例如引入基于工作时长的“可携带福利账户”制度,确保劳动者在平台间流转时,其健康、养老等权益不受中断。这要求劳动法从关注“工作地点”和“固定工时”转向关注“对劳动过程的实质性控制”这一核心要素。 (四)治理的挑战:算法的黑箱与行政的边界 新经济的运营依赖于高度复杂的、自我学习的算法(Algorithms)。这些算法不仅优化了效率,也成为了事实上的市场监管者和决策者,它们决定了谁能获得工作、谁能看到信息、以及商品的价格。这种“算法治理”对传统行政法和竞争法构成了严峻的挑战。 本书的重点在于“算法的问责制”(Algorithmic Accountability)。当一个歧视性的定价策略或一个不公正的封禁决定是由机器自动生成时,谁应当承担法律责任?平台作为设计者和运营者,其责任边界在哪里?我们研究了“可解释性”(Explainability)的法律需求,主张在涉及公民基本权利(如信贷、就业、服务获取)的决策中,平台有义务向监管机构和受影响方提供可理解的、非技术性的决策逻辑说明。 此外,我们探讨了竞争法在数字平台时代的适用困境。传统反垄断法侧重于限制市场支配地位带来的价格垄断和产量限制。但在数据驱动的市场中,关键的垄断在于网络效应和数据护城河。本书分析了如何运用“行为约束”和“互操作性要求”等工具,防止平台通过锁定用户数据或控制关键接口来固化其垄断地位,从而维护市场活力和竞争的公平性。 (五)结论:迈向适应性法律框架 本书的核心论点是:面对以技术为燃料的新经济浪潮,法律不能采取被动防御的姿态,而必须主动演化,形成一套适应性、前瞻性的法律框架。这种框架必须在维护市场效率与保障社会契约精神之间找到新的平衡点。它要求司法机构具备更强的实质审查能力,要求立法者具备更深入的技术理解力,更要求社会对财产、劳动和治理的传统定义进行一次深刻的反思。本书旨在为这一复杂而紧迫的法律重塑工作,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石和多维度的分析视角。

用户评价

评分

我一直觉得,法律的生命在于实践,而这本书恰恰体现了这一点。作者在探讨法律规制时,并没有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而是展现了对共享经济实际运作的深刻洞察。书中对不同类型共享经济业态的法律风险进行了细致的梳理,这一点让我受益匪浅。我非常想了解,对于那些新兴的、尚未被传统法律框架完全覆盖的共享经济模式,例如共享办公空间、共享充电宝、甚至是共享宠物等,作者是如何分析其潜在的法律风险的?书中是否能够提供一些风险防范的建议,或者提出一些能够适应这些新模式的法律解决方案?例如,在共享充电宝方面,用户在使用过程中是否存在人身财产安全风险?如果发生意外,责任如何划分?这些都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可能遇到但又不太清楚法律界定的问题。我希望本书能够为我们提供一些实用的指导,让我们在享受共享经济带来的便利的同时,也能更好地规避风险,维护自身权益。

评分

这本书的论证逻辑非常清晰,层次分明,读起来令人感到流畅且富有启发性。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分析法律规制时,并没有局限于僵化的条文解释,而是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书中对共享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典型法律纠纷的案例剖析,是我非常期待的。我希望能看到书中能够深入研究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案例,比如网约车司机与平台的劳动关系认定,以及由此引发的社会保障问题。还有,共享住宿平台上的房东与租客之间的合同纠纷,以及其在房地产租赁管理方面的法律挑战。这些具体的案例分析,能够帮助我更直观地理解抽象的法律概念,并且看到法律是如何在现实生活中发挥作用的。我希望作者能够提供一些关于如何平衡创新活力与既有法律秩序的深刻见解,也许书中会探讨一些“沙盒监管”或“柔性执法”的模式,为共享经济的健康发展提供新的思路。

评分

从这本书的整体结构来看,作者显然对共享经济的法律规制有着非常系统和深入的研究。我一直对政府在共享经济发展中所扮演的角色感到好奇,因此,书中关于监管政策的分析是我特别关注的部分。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深入探讨不同国家和地区在制定共享经济相关法律法规时所遵循的原则和策略。例如,政府是如何在鼓励创新和维护公共利益之间找到平衡点的?在监管过程中,又面临哪些挑战?书中是否会提及一些创新的监管工具或方法,例如通过技术手段来提升监管效率,或者建立多方参与的协商机制?我非常想了解,在这样一个瞬息万变的领域,法律规制如何才能做到既能有效约束不当行为,又不扼杀新兴业态的生命力。这本书是否能为我们勾勒出一种更加灵活、更具适应性的法律规制框架,从而为共享经济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非常吸引人,深邃的蓝色背景搭配简洁的白色字体,给人一种专业而又不失现代感的感觉。书名“共享经济的法律规制”精准地传达了核心主题,让人立刻对其内容产生好奇。我一直对共享经济的飞速发展感到既兴奋又担忧,特别是围绕着它产生的各种法律争议和监管挑战。从网约车平台的合规性到民宿的租赁限制,再到共享单车的停放管理,这些都涉及到复杂的法律问题。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深入剖析这些现象背后的法律逻辑,提供清晰的视角和理性的分析。我想了解,在这样一个快速变化的时代,法律是如何试图跟上技术革新的步伐,又是如何平衡创新与秩序之间的关系的。这本书是否能够为我们揭示这些法律框架的构建过程,探讨其有效性与局限性,甚至提出一些前瞻性的思考?我对书中可能涉及的案例研究和理论框架充满了期待,希望它能为我理解共享经济的法律图景提供一个坚实的基础,并且能够启发我思考未来可能的解决方案。

评分

翻开这本书,我立刻被其严谨的学术风格所吸引。作者在引言部分就点明了研究的宏大背景,即共享经济作为一种颠覆性的商业模式,对传统法律体系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我特别感兴趣的是,作者是如何界定“共享经济”这个概念的,因为在我看来,这个词语的边界似乎有些模糊,包含了多种不同的业态。本书是否能够为我们提供一个清晰、可操作的分类体系,从而更好地理解不同类型的共享经济活动所面临的法律挑战?我希望作者能深入探讨关于平台责任、数据隐私、消费者权益保护以及竞争法等核心议题。例如,在平台责任方面,当共享经济平台上的服务提供者出现问题时,平台应承担怎样的法律责任?是作为信息中介,还是作为服务提供者?对于数据隐私,大量的用户数据在平台上的收集、使用和共享,如何才能符合现有的数据保护法规?这些都是我迫切想从书中找到答案的问题。此外,我还期待书中能涉及一些国际视野,比较不同国家和地区在共享经济法律规制方面的经验与教训,这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地认识这一全球性现象。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