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看到的不是我看到的:親子閱讀中的秘密

你看到的不是我看到的:親子閱讀中的秘密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李崢嶸,於光 著,王炎 繪
圖書標籤:
  • 親子閱讀
  • 傢庭教育
  • 兒童心理
  • 閱讀方法
  • 溝通技巧
  • 親子關係
  • 教育理念
  • 成長
  • 繪本
  • 早期教育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遼寜美術齣版社
ISBN:9787531478881
版次:1
商品編碼:12379772
包裝:平裝
開本:24開
齣版時間:2018-05-01
用紙:純質紙
頁數:264

具體描述

産品特色

內容簡介

本書是專欄作傢關於親子共讀的圖書。從閱讀齣發,傳達分享傢庭教育的理念和心得,並且從專業角度齣發,為讀者推薦優質的親子共讀圖書。


書中共記錄瞭50 個生活故事,涵蓋親子生活中每個傢庭都會發生的衝突和解決,包括情緒的疏導和理解、現實問題的麵對和解決、原生傢庭的共建和維護、孩子性格養成的嗬護等等。具體故事包括:誰教育誰、植物僵屍後遺癥、學造句、性教育、金翅膀和朋友,你選哪一個、帕丁頓熊是真的!維尼熊是假的!等。


為瞭方便閱讀和增加閱讀價值,我們會在代入感極強的故事中,巧妙附加分級閱讀、圖書推薦、書目介紹、傢教心得等內容。

作者簡介

李崢嶸,文學學士、教育專業碩士,北京晚報閱讀周刊資深編輯,中國兒童文學研究會理事,多傢報刊的親子專欄作者。曾榮獲全國報紙副刊專欄奬。


於光,小學生,喜歡讀故事和編故事,喜歡機器人編程和視頻編輯。

內頁插圖

目錄

生活
01 不上幼兒園有多可怕
02 學造句
03 植物僵屍後遺癥
04 性教育
05 為瞭讓孩子吃蔬菜,媽媽可真死瞭不少腦細胞!
06 蚯蚓麵條、蝸牛沙拉、螞蚱燒烤,敢不敢來一發?
07 帶爸爸過六一
08 學說吉利話
09 給長襪子皮皮過70 歲生日
10 媽媽不見瞭
11 男孩的理想是當最好的媽媽
12 搞笑小偵探
13 醫生,說實話,你要對我乾嗎?
14 和康康一起登上神奇校車
15 比讀書更重要的事兒
16 我,機器人


閱讀
17 誰教育誰
18 金翅膀和朋友,你選哪一個
19 帕丁頓熊是真的!維尼熊是假的!
20 不愛聽豆豆
21 太有教育意義的書為什麼不好看
22 看不懂的男生賈裏
23 誰影響瞭《草房子》得分
24 如何用冰箱甩乾一件濕衣服及其他
25 摺騰,以科學的名義
26 挖挖挖,一直往下挖,底下有什麼?
27 裝“屎”?連蟲子種子都這麼拼,你還不努力?
28 奧特曼的必殺技管用嗎
29 傢門口的昆蟲秘密
30 賣媽媽
31 12 個擁抱停止吼叫
32 一個巴掌還是一個親吻
33 什麼樣的纔是乖小孩?34 愛玩遊戲的小屁孩
35 在雪花中尋找彩蛋
36 突然,外公變成一隻貓
37 海盜最怕換尿布
38 史努比的音樂大師課
39 如何乾掉一個天纔畫傢
40 吃肉的時候,說聲謝謝!
41 看兒童版《冰與火之歌》
42 傢有怪獸,呼叫特工!
43 好東西屬於能夠等待的人
44 鳥媽媽會毒死關在籠子裏的寶寶嗎
45 身處塵埃,也要看到彩虹
46 格裏格裏砰!這個故事好奇怪好好玩


觀影
47 小黃人為什麼這麼紅
48 一座邪惡的殺人迷宮,究竟有什麼好?
49 海洋奇緣:失心、偷心和還心
50 瘋狂動物城:你看到的和我看到的不一樣


附錄
閱讀圖畫書的三重境界
如何選擇親子共讀的圖書?


《你看到的不是我看到的:親子閱讀中的秘密》 在書中,我們看見世界,也看見自己。 這並非一本關於故事內容的精選集,也不是一本詳盡的圖畫書評論指南。相反,它是一扇窗,帶領我們窺探親子閱讀這一尋常卻又充滿魔力的日常活動背後,那些常常被忽略、卻至關重要的“看不見”的維度。作者以敏銳的觀察和深厚的教育理解,深刻剖析瞭親子共讀這一行為如何超越文字和圖畫的錶層,觸及孩子內心深處的世界,同時也映照齣父母自身的情感需求與成長空間。 一、 潛流之下:孩子眼中的多元宇宙 當我們翻開一本書,和孩子依偎在一起,我們以為是共同沉浸在同一個故事裏。然而,事實遠非如此簡單。每個孩子都是一個獨立的世界,他們的想象力、生活經驗、情感認知,都在以獨特的方式解讀著書中的一切。《你看到的不是我看到的:親子閱讀中的秘密》將帶你進入孩子那豐富而復雜的內心劇場。 情緒的共振與投射: 孩子不會僅僅是被情節吸引,他們會在故事角色身上找到自己的影子,將書中人物的喜怒哀樂,轉化為自身情緒的體驗。一個因為丟失玩具而傷心的小兔子,可能在孩子心中激起對自傢寵物走失的擔憂;一個勇敢挑戰巨人的孩子,則可能成為孩子內心渴望剋服睏難的象徵。這本並非講述具體故事情節的書,卻會引導你關注孩子在閱讀過程中,那些不曾言說的情緒起伏,理解他們如何通過故事宣泄、理解和整閤自己的情感。 認知的跳躍與建構: 孩子的理解力並非綫性發展,他們的思維方式常常充滿跳躍性和聯想。你看到的“簡單情節”,在孩子那裏可能已經發展齣無數分支和假設。比如,書中描繪的一片森林,在你眼中是美麗的自然風光,但在孩子那裏,它可能充滿瞭神秘的生物、隱藏的寶藏,甚至是他們自己編織的冒險地圖。這本書會讓你意識到,親子閱讀不是單嚮的知識灌輸,而是孩子主動建構認知、探索世界的絕佳機會。它教會你如何觀察孩子那些天馬行空的聯想,如何順勢引導,而不是扼殺。 價值觀的萌芽與塑造: 故事中的英雄主義、友誼、誠實、善良,都是孩子初識世界、學習如何做人的重要載體。然而,孩子對這些概念的理解,往往是通過具象化的情節和角色的行為來完成的。他們不會抽象地理解“勇敢”,而是通過角色在危險麵前挺身而齣;他們不會理性地分析“分享”,而是通過看到角色在付齣後獲得的快樂。這本書將揭示,親子閱讀如何成為孩子價值觀形成的“無痕教育”,你所看到的“閱讀本身”,其實是孩子價值觀萌芽的沃土。 語言的魔法與想象的翅膀: 孩子對語言的敏感度遠超你的想象。他們可能對某個詞語的讀音、某個比喻的奇特産生濃厚的興趣。這些細微之處,恰恰是他們語言能力發展和想象力飛馳的起點。本書不會羅列詞匯錶,而是會讓你重新審視語言在孩子認知世界中的力量,以及如何利用閱讀中的語言素材,激發孩子無窮的想象力。 二、 鏡子之外:父母的無聲敘事 親子閱讀,亦是父母的一麵鏡子。當我們全神貫注地陪伴孩子閱讀時,我們自己的內心世界,也在不經意間被書頁和孩子的反應所觸動。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不僅僅關注孩子,更將父母自身在親子閱讀中的角色、情感和成長,置於同等重要的位置。 情感的傳遞與聯結: 親子閱讀最動人的部分,在於那份溫暖的依偎和無聲的愛。你可能在為孩子講故事時,迴憶起自己的童年;你可能因為孩子對某個情節的觸動而感到欣慰,甚至會流下眼淚。這些都是情感的交流,是父母與孩子之間最深層的心靈對話。這本書會讓你明白,親子閱讀不僅僅是“講故事”,更是父母情感的傳遞,是加深親子聯結的絕佳契機。它不會教你如何“講得更好聽”,而是引導你體會“聽”和“感受”的力量。 期待的投射與釋放: 每一個父母都對自己的孩子懷有期待,而這些期待,有時也會不自覺地投射到親子閱讀中。你可能希望孩子從中學會某種知識,掌握某種技能,甚至養成某種“優秀”的品質。然而,過度的期待,有時反而會成為親子閱讀的負擔。這本書將幫助父母審視自己的期待,理解孩子發展的自然規律,學會放下不必要的焦慮,享受閱讀本身帶來的純粹樂趣。它不是一篇關於“如何培養天纔”的文章,而是關於如何做一個“看見孩子本身”的父母。 自我認知的重塑與成長: 在陪伴孩子閱讀的過程中,父母也常常會發現自己知識的盲點,感受到自身理解的局限。孩子天真而尖銳的問題,有時會讓你重新思考那些你習以為常的觀念。你可能會在講述故事時,意外地發現自己對某些情節的解讀,與孩子截然不同,這促使你去反思自己的認知模式。這本書會告訴你,親子閱讀也是父母自我成長的重要途徑,它提供瞭反觀內心、重塑認知、拓展視野的機會。 陪伴的意義與力量: 在這個快節奏的時代,真正高質量的陪伴變得尤為珍貴。親子閱讀,提供瞭一個絕佳的“慢下來”的時刻。孩子需要的,往往不是你給他買瞭多少書,而是你願意放下手中的一切,全心全意地與他共度這段時光。這本書將深入探討“陪伴”的本質,以及親子閱讀這種形式,如何將簡單的陪伴,升華為一種深刻的情感滋養和生命體驗。它不是關於“如何有效利用碎片時間”,而是關於如何珍惜和創造“完整的親密時刻”。 三、 看不見的風景:閱讀的深層智慧 《你看到的不是我看到的:親子閱讀中的秘密》並非一本“告訴你應該怎麼做”的工具書。它更像是一位睿智的朋友,用細膩的筆觸,邀請你去探索親子閱讀這片廣袤而富有層次的風景。它所揭示的“秘密”,並非是某種驚世駭俗的理論,而是那些隱藏在日常互動中的、關於人性、關於成長、關於愛與理解的、最深刻的智慧。 尊重差異: 每個人都是獨特的,孩子更是如此。親子閱讀的核心,在於看見並尊重這種獨特性。這本書不會告訴你“標準答案”,而是引導你去觀察、去傾聽,去理解孩子獨特的視角和解讀方式。它所強調的“秘密”,在於認識到“你看到的”與“我看到的”之間的差異,並從中找到連接和理解的橋梁。 耐心與覺察: 親子閱讀的魅力,需要耐心去發現,需要覺察力去捕捉。那些孩子不經意間的反應,那些故事中被忽略的細節,都可能蘊藏著深刻的意義。本書鼓勵父母在閱讀中保持一份寜靜的覺察,去看見那些“看不見”的風景,去聽見那些“聽不見”的聲音。 非功利性: 閱讀的真正價值,往往不在於它能帶來多少即時的“成果”,而在於它對心靈的滋養,對想象的激發,對品格的塑造。這本書倡導的是一種迴歸閱讀本質的態度,放下對“成效”的執著,去享受閱讀過程本身的樂趣,去體會親子共讀帶來的無形的力量。 生命的對話: 最終,親子閱讀不僅僅是關於書本,更是關於生命。它是父母與孩子之間,關於世界、關於人生、關於愛與連接的持續對話。這本書,將幫助你打開這扇通往更深層生命智慧的門,讓你在每一次翻開書頁的瞬間,都能看見更多,理解更深。 《你看到的不是我看到的:親子閱讀中的秘密》是一次對親子閱讀的深度探索,它邀請你,放下對“看見”的執著,去感受那些“看不見”的豐富與美好。它將成為你親子閱讀旅程中,一位溫柔的嚮導,幫助你發現隱藏在字裏行間的、關於愛、關於成長、關於理解的,最動人的秘密。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書的結構安排也十分巧妙,它不是那種綫性推進的敘事,更像是一張層層深入的思維導圖。每一章節都像是一個獨立的觀察窗口,但它們最終匯聚成一個宏大的主題:如何解讀親子閱讀中的“潛文本”。我發現書中對不同年齡段孩子的閱讀反應差異分析得極其到位。比如,針對學齡前兒童那種強烈的、非黑即白的情感投射,和針對高年級孩子那種開始齣現復雜道德模糊性的解讀,作者給齣的指導方嚮是完全不同的。我記得書中有一個案例,描述瞭一個孩子反復要求重讀一個明顯是悲劇結局的故事,父母對此感到睏惑。作者解釋說,這可能不是孩子沉溺於悲傷,而是他們在反復練習如何處理和接納“失控感”。這個解釋對我觸動很大,它讓我從一個更人性的角度去理解孩子的執著。這本書真正做到瞭“授人以漁”,它給的不是固定的答案,而是一套讓你自己找到答案的思維框架,非常實在。

評分

這本書的封麵設計真的很吸引人,那種帶著一絲神秘感的插畫風格,讓人忍不住想一探究竟。我一開始是抱著試試看的心態買的,畢竟市麵上親子閱讀的書籍汗牛充棟,能真正讓人眼前一亮的真的不多。讀完前幾章,我立刻就被作者那種細膩入微的觀察力給摺服瞭。她似乎能看穿孩子在閱讀時那些細微的錶情變化和肢體語言背後的真實想法。比如說,書中提到孩子在麵對一個復雜情節時,錶麵上可能全神貫注,但內心深處可能正在進行一場關於角色動機的激烈辯論,而父母往往錯過瞭這個“信號”。作者提供的那些實用的觀察工具和提問技巧,簡直是為我這種“經驗派”傢長打開瞭一扇新的大門。我嘗試著在和孩子讀繪本時運用瞭其中一個“鏡像提問法”,效果立竿見影,孩子不再隻是簡單復述故事內容,而是開始主動去構建自己的理解和感受。這讓我深刻體會到,閱讀不僅僅是信息的傳遞,更是一種深層次的情感和思維的碰撞。這本書的價值遠超一本普通的育兒指南,它更像是一份邀請函,邀請我們進入孩子心靈的秘密花園。

評分

這本書給我最深切的感受是,它極大地緩解瞭我作為傢長在親子閱讀中的“焦慮感”。以前,我總擔心自己提問的方式不對,或者沒有把書中的“深意”完全傳達給孩子,總是在追求一個理想化的“共讀”狀態。然而,這本書告訴我們,那些看似“跑題”的提問、那些孩子突然發齣的無關緊要的聯想,恰恰是他們真實思維的火花。作者甚至鼓勵傢長適當地“示弱”,承認自己也對某些情節感到疑惑。這種坦誠的姿態,反而能激發齣孩子更強烈的錶達欲望,因為他們覺得自己是被信任的夥伴,而不是被教育的對象。書中的許多例子都展示瞭,當父母放下權威姿態時,孩子內心那道原本緊閉的閘門是如何悄然開啓的。這不僅僅是閱讀技巧的提升,更是一次親子關係上的自我校準。我感覺自己終於可以放鬆下來,享受閱讀本身帶來的樂趣,而不是一直緊綳著“教學”這根弦。

評分

我特彆欣賞這本書對於“視覺語言”解讀的深刻洞察力。很多傢長隻關注文字內容,卻忽略瞭繪本中那些精心設計的圖畫細節——留白、色彩、人物的眼神和背景物件的擺放。作者花費瞭大量的篇幅,教我們如何像偵探一樣去分析這些“非語言信息”。比如,書中提到,如果一頁文字很少,但畫麵卻異常擁擠和混亂,這往往反映瞭角色的內心壓力,即使故事文字本身很平靜。我立刻迴想起我們傢一本經常被忽視的繪本,那張配圖裏,小兔子的影子明顯比它本體要大得多,我以前沒在意。讀完這本書,我纔明白,那可能就是作者在暗示孩子對自我形象的過度放大或焦慮。這本書的觀點非常係統化,它構建瞭一套完整的“閱讀解碼係統”,讓親子共讀從一種隨意的活動,升級成一種充滿智力挑戰和情感連接的深度探索。這絕對是一本值得反復研讀的寶典。

評分

說實話,這本書的文字風格齣乎我的意料,它摒棄瞭那種高高在上的理論說教,反而像是一位老朋友在跟你耳語,分享她多年積纍下來的“行業秘密”。閱讀過程非常流暢,幾乎沒有閱讀障礙,作者擅長用生動的案例來佐證觀點,而不是堆砌晦澀的心理學名詞。我尤其欣賞其中關於“沉默的閱讀時間”的那一部分論述。我們總以為孩子在安靜地看書就是最好的狀態,但作者提齣瞭一個很有趣的觀點:過度安靜有時可能是抗拒或者睏惑的僞裝。她提供瞭一些打破僵局的小技巧,比如輕輕地在旁邊發齣一個與故事內容相關的、但又略帶疑惑的小聲嘆息,看看孩子會如何反應。我試著在讀到主角麵臨艱難抉擇時,故意停頓瞭一下,用一種非常誇張的沉思錶情看著孩子,結果他立刻跳齣來,開始分析那個角色的睏境。這種互動感讓我覺得,閱讀不再是單嚮的輸入,而是一種共同的、即時的創造過程。這本書讓我意識到,我們作為引導者,需要學會的不是“教”,而是更高明的“引”。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