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还有哪些手艺人,他们生活和工作的现场是怎样的,是我们想象中那般落寞和清苦吗?或者如想象中那样依然有手工时代的朴素、古典的浪漫?……翻开由浅草著的这本《手艺与禅心(寻找中国匠人之旅)》,它将让在快速变革的社会中成长起来的年轻人感受手艺独特的魅力,让手艺中的匠心与禅心刻进*多人的心中。
浅草著的这本《手艺与禅心(寻找中国匠人之旅 )》的主角是十五六位手工艺人和他们的独特技艺。
这些手工艺人生活于喧嚣的现代商业社会,却年复一 年沉浸在繁复、寂寞的手造艺术中,其专注一心、淡 泊宁静,接近禅的境界。巧夺天工的玉器,灵秀内蕴 的陶瓷,数月乃至数年才成一件的古琴、折扇,华丽 高贵的緙丝以及一针一线手工缝制的旗袍……令人怦 然心动的,不止是精美的物品,还有时光与技艺沉淀 出的静谧。
浅草,本名汪君艳 80后,水瓶双鱼座 毕业于南开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 曾经的杂志人,近年来游走全国寻找传统手工艺人 立志于手工艺文化和生活美学的传播与推广
建水陶匠 吴白雨
活泼泼的文人情怀
越窑青瓷复兴者 顾少波
学霸”青年和他民宅里的研究所
颀琴师 马岳思
隐匿在荷塘与菜地间
翡翠雕刻 王俊懿
太过执着就是偏离纯粹
舟山核雕 谢才元 锺秀琴
神雕”侠侣的四手联弹
老裁缝 褚宏生
与旗袍为伴的喜乐人生
缂丝艺人 王玉祥
纬线穿过经线的一百种方法
瓷胎竹编艺人 谭代明 张德明
青白绕指 与瓷成说
折扇制作师 王健
水磨是一个形容词
龚扇 龚道勇
五代人手掌的记忆
银匠 寸发标
新华村的千年小锤之声
乌铜走银 袁昆林
行走的白银
个旧锡器 赖庆国
锡制的桃源理想
滇滕古纸 龙占先
树皮纤维里手的温度
团扇 李晶
手艺人的生活方式,又好又快乐
紫砂壶 徐雯
每样日用之器都包含热爱
桃花坞年画 顾志军
思考半年再去动手
精细竹编 澄怀格物
一只花了四年时间的杯子
苏绣 王丽华
拿起针线就不要放下
玉雕 许永刚
让精神有依靠,让玉有吉祥
后记
这本书的阅读体验非常独特,它不像那些教科书那样提供标准答案,更像是一场开放式的智力游戏。作者在记录每一次拜访时,都会留出大量的空间给读者进行联想和思考。他不会直接告诉你“什么是禅心”,而是通过对匠人日常琐碎却极具仪式感的行为的捕捉,让你自己去体会那种“心物合一”的状态。比如,对一次陶艺烧制过程的记录,从泥土的揉捏到火候的掌控,再到出窑后那细微的釉色变化,作者的描述充满了戏剧张力,让你仿佛能闻到窑炉的热浪,感受到那种屏息等待的煎熬。而且,书中对地域文化的挖掘也非常到位,那些散落在各地的手工艺品,不仅仅是物品,更是当地风土人情的凝结。作者的地图意识很强,他能精准地把这些工艺和特定的山川河流、气候物产联系起来,让读者在阅读时,脑海中会同步构建起一个立体的中国传统文化地理图谱,这种知识的密度和趣味性的结合,处理得非常到位,让人爱不释手。
评分说实话,在翻开这本书之前,我对“匠人”这个词的理解还停留在“手艺人”的层面,比较直观和具象。但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的认知框架。它探讨的已经超越了具体的“制作过程”,而深入到一种“心性修养”的层面。作者似乎在用一种近乎人类学的视角,去解读这些传统手艺背后所承载的道德规范和世界观。比如,书中提到的一位木雕师傅,他对手中木料的敬畏感,认为每块木头都有其自身的“脾气”和“纹理”,不能强行扭曲,而必须顺应。这种对“物”的尊重,体现了一种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东方智慧。读到此处,我感触极深,这与当下社会追求效率最大化、资源快速消耗的理念形成了鲜明的对照。作者的笔调虽然平实,但字里行间流淌出的那种对“慢工出细活”的执着和坚守,像一股清流,洗涤了我们被快餐文化污染的心灵。这本书更像是一次精神上的“返璞归真”之旅。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布局非常巧妙,它不像一般的旅行随笔那样只是简单的流水账记录,而是构建了一个宏大的文化脉络。作者在穿梭于不同地域、接触不同匠人的过程中,始终保持着一种历史的纵深感。我特别喜欢他如何将单个匠人的故事与更广阔的时代背景联系起来。例如,当他描述某项传统编织技术面临失传的困境时,他没有停留在抱怨,而是追溯了这项技艺在历史上鼎盛时期的社会功能和文化地位,这种对比和反差,极大地增强了作品的厚重感和紧迫感。语言上,作者的文字功底毋庸置疑,他擅长使用比喻和象征,将抽象的“匠人精神”具象化为看得见摸得着的物件和动作。书中有些段落,读起来简直就像是在品尝一杯陈年的老酒,初尝略显苦涩,但回味无穷,蕴含着深层次的况味。尤其在描绘那些年过花甲的老师傅们,他们手上那些布满老茧的痕迹,在作者笔下不再是劳作的印记,而是对技艺不懈追求的勋章,这种情感的投射,非常打动人。
评分这本新书的封面设计简直太抓人了,那种带着岁月痕迹的纹理和低调的色彩搭配,让人一拿到手里就感觉沉甸甸的,仿佛能触摸到时间的厚度。内容上,我特别欣赏作者的叙事视角,那种深入骨髓的观察力,捕捉到了许多常人容易忽略的细节。比如,他对某个古老技艺流程的描摹,那种繁复的步骤,作者没有用枯燥的说明文笔调去堆砌,而是将其融入了一种近乎冥想的节奏中,读起来既有知识的充实感,又不失文学的韵味。特别是其中关于材料选择的部分,作者花费了大量笔墨去阐述为什么特定产地的木材、特定矿石的颜料才能最终成就一件作品,这种对“本源”的追溯,让读者不只是在看“手艺”,更是在理解“哲学”。我感觉,这本书就像是一座精心搭建的梯子,引导我们一步步向上攀登,去触碰那些被现代工业快节奏生活所遗忘的、需要时间去打磨的“慢美学”。阅读过程中,我经常需要停下来,回味作者描绘的匠人工作时的神态,那种专注到近乎忘我的境界,真的让人肃然起敬,也促使我反思自己日常生活的匆忙与浮躁。
评分我对这本书中对“传承”这个主题的探讨非常感兴趣。它不是简单地讲述“如何把手艺传下去”,而是更深入地触及了“为什么值得传下去”的哲学困境。作者没有回避现代社会对手艺人的冲击和挑战,他坦诚地描绘了年轻一代在面对高薪诱惑时产生的动摇,以及老一辈匠人内心的无奈与坚持。这种真实不做作的描写,使得这本书具有了强烈的现实意义。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对比中展现出的洞察力:现代社会似乎拥有一切工具和技术,但我们却在不断失去对“创造过程”的耐心和敬畏心。这本书提供了一种强有力的反思:真正的价值,往往是那些耗费了时间、心血和生命感悟才能沉淀下来的东西。它不是一本教你如何做东西的书,而是一本教你如何“对待生活”的书。读完后,我感到自己对周围那些看似寻常的物件,比如一个搪瓷杯、一把木勺,都多了一层理解和尊重,仿佛它们背后都有一个沉默而坚韧的灵魂在守护着。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