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作为靠前很早从事儿童右脑开发事业的教育工作者之一,十余年来,钱铎教授发现同样的训练方法、同样的环境,在不同的孩子身上却效果迥异,这难道仅仅归结于孩子的天赋与能力么?通过对各类孩子的长期追踪与分析,一个似乎浅显而又极其重要的道理展示在我们面前:真正成功的儿童右脑开发教育,不仅仅在于让孩子采用了哪些训练方法,更重要的是家长是否创设了“良好的教育环境”,是否培养孩子用“正确的态度”去使用“正确的方法”。这本书的阅读体验堪称一气呵成,作者的叙事节奏把握得极佳,既有理论的高度,又有生活的温度。它成功地避开了当代教育焦虑的泥潭,转而引导读者思考“教育的终极目标究竟是什么”。在我看来,这本书并没有提供一个标准答案,而是提供了一系列有力的提问。例如,它质问我们:我们是在培养一个听话的“螺丝钉”,还是一个能独立思考的“问题解决者”?书中有一段关于“好奇心驱动的学习”的论述,非常打动我。它指出,当学习的驱动力来自于孩子自身强烈的“想知道”的欲望时,知识的吸收率和深度是任何外部灌输都无法比拟的。为了实现这一点,作者倡导家长要成为一个优秀的“环境设计师”,而非“内容提供者”。这包括精心布置家里的学习空间,选择激发兴趣的阅读材料,以及最重要的——保持对世界万物的好奇心,并与孩子共同探索。整本书读下来,我感到一种由内而外的放松和平静,它让我相信,教育是一场马拉松,更重要的是让孩子享受跑步的过程,而不是只盯着终点线上的奖杯。
评分拿到这本书时,我原本以为它会是一本充满操作指南、手把手教你如何进行某些训练的实用手册,但阅读下来,我发现它更像是一场关于“看见”的旅程。作者的文笔流畅而富有画面感,尤其擅长描绘儿童的内心世界。书中对于“情绪管理”的探讨,摆脱了以往那种“压抑负面情绪”的刻板说教,而是着重分析了情绪背后的需求信号。例如,一个孩子因为玩具被抢而大发脾气,书中并非简单地斥责其“不懂事”,而是引导家长去探究,这次发脾气背后,孩子真正想维护的是他的“所有权感”还是“被尊重感”。这种细致入微的观察,让我意识到,我们常常只看到了孩子行为的表象,却忽略了其深层的情感诉求。更让我欣赏的是,作者并不鼓吹完美父母,而是坦诚地分享了自己在教育过程中犯下的错误和反思,这极大地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让人感到亲切和真实。阅读过程中,我多次停下来,翻阅之前的章节,重新咀嚼那些关于“倾听”和“共情”的论述,感觉自己的教育视角正在悄然发生转变,从一个“管理者”逐渐向一个“陪伴者”靠拢。
评分对我来说,这本书最大的价值在于它挑战了我们社会中普遍存在的“快速成功”的教育观。我们总希望孩子能比同龄人跑得更快、学得更多,却往往忽略了“耐力”和“适应力”的重要性。书中花了大量的篇幅来探讨“延迟满足”的能力,但不是用说教的方式,而是通过分析那些在复杂问题面前轻易放弃的孩子,揭示了他们内心对失败的恐惧。作者认为,这种恐惧往往源于家长对结果的过度关注。书中建议家长应该培养孩子“过程导向”的思维,赞扬他们的努力、尝试和坚持,而不是仅仅聚焦于最终的成绩单。我尤其喜欢其中关于“培养挫折耐受力”的章节,它强调了“允许犯错”的重要性,并提供了一系列引导孩子从错误中学习的具体对话技巧。这些技巧非常实用,避免了“好了伤疤忘了疼”式的无效安慰。这本书让我深刻认识到,教育的深度,体现在我们如何帮助孩子建立起健康的自我认知和应对挑战的韧性。
评分这本新近读到的教育类书籍,给我的触动非常深,尤其是在如何看待孩子“天性”与后天培养的平衡上,提供了许多值得深思的视角。作者并没有一味地推崇某种单一的教育模式,而是巧妙地穿插了大量鲜活的家庭案例和教育心理学的理论支撑。我印象最深的是其中关于“创造性思维”培养的一章,它不再将创造力视为少数天才的专利,而是深入剖析了日常生活中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细节——比如,孩子在玩积木时,家长是否提供了“不设限”的空间,而不是急于给出“正确”的搭建图纸。书中提到,很多时候我们过度关注知识的灌输和技能的训练,反而扼杀了孩子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和探索欲。书中举了一个例子,一个孩子因为痴迷于观察蚂蚁搬家,被老师批评“不务正业”,最终导致他开始隐藏自己的兴趣。读到这里,我反思了自己在面对孩子突发奇想时的反应。这本书更像是一个温和的提醒,提醒我们教育的本质是激发,而不是塑造。它鼓励父母放下焦虑,真正去“看见”孩子在做什么,而不是“我们希望”孩子做什么。这种对教育哲学的深度探讨,让这本书的价值超越了一般的育儿指南,更像是一本自我成长的手册。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编排非常巧妙,它没有采用传统的按年龄段划分的方式,而是围绕几个核心的教育误区展开论述,使得即使是不同年龄段孩子的家长,也能从中找到共鸣点。我特别欣赏作者对于“学习动机”的分析。书中提出,外部奖励(如分数、表扬)在短期内有效,但长期来看,它会侵蚀孩子内在的学习驱动力。作者引入了一个非常有趣的对比实验,说明了当奖励机制被移除后,孩子对活动的兴趣度会发生怎样的变化。这个论点对我启发很大,因为我过去常常陷入“不奖励就不学习”的怪圈。书中提供的解决方案不是教你如何设计更精妙的奖励机制,而是教你如何构建一个让孩子“自愿投入”的环境,比如,将学习任务与孩子的兴趣点巧妙地结合起来,或者将学习过程本身设计成一场有趣的“探险”。语言风格上,这本书的论述逻辑严密,但绝不枯燥,穿插的社会学和认知科学的知识点都经过了精炼,使得复杂的理论易于理解和应用。它不是那种读完就扔的书,更像是一本需要时常翻阅的工具箱。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