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貴族小學的作文課:100字日記教出懂思考會溝通的孩子

日本貴族小學的作文課:100字日記教出懂思考會溝通的孩子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山口纪生 著
图书标签:
  • 教育
  • 亲子
  • 写作
  • 思维训练
  • 沟通能力
  • 小学教育
  • 日本教育
  • 家庭教育
  • 日记写作
  • 儿童成长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世茂出版社
ISBN:9789866097690
商品编码:16063729
包装:平裝
出版时间:2012-11-27
页数:176
正文语种:繁體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日本超人气LCA国际贵族小学,首创小学生100字日记写作法大公开培养孩子的学习力,从「只要把看到的东西写出来」开始!孩子就会越来越会写作,脑力资优发展!小小写作成功经验,促进学习全面提升的好循环!小学生100字日记,训练写作力,打造孩子资优学习力!日本妈妈都在用,教孩子写作文的第一本书!有《日本貴族小學的作文課:100字日記教出懂思考會溝通的孩子》不用上贵族小学、私立小学、作文补习班,孩子作文满级分!

作者简介

  山口紀生,日本第一家以股份公司名義設立的小學「LCA國際小學」的校長,與「LCA國際幼兒園」的園長。除了聘請外籍講師負責英語教學外,也致力於日語作文的指導,希望透過寫作,培養孩子的思考能力,與能確實傳達個人意見的能力。自橫濱國立大學教育學系畢業後,便在公立小學執教鞭。

目录

前言

第1章只要寫出「看到的事物」,就能逐漸培養出寫作能力
「討厭寫作」會剝奪孩子們的思考習慣
利用100字日記建立孩子喜歡學習的基礎
討厭寫作的孩子也能寫出豐富的內容
只要「寫出所見事物」即可的100字日記
不論是日記還是作文,最重要的是「個性」
培養「寫字的持久力」,發展「思考的持久力」
只要將看到的事物化為語言,就能養成思考能力

第2章利用親子對話,引導出孩子的「寫作能力」
利用聽寫筆記,讓不會寫作的孩子變得會寫作
由媽媽提問,引導孩子說出「看到的事物」
從「看見的事物」當中尋找「可以寫的內容」
對於不會寫的孩子,可由媽媽代筆增加他的自信
100字日記是激發鬥志的絕佳機會
認真看待孩子的主動發言
不問「怎麼樣?」,要有效使用「是○○嗎?」的問題
以引導孩子畫圖的方式提問,孩子的想像力會更豐富
培養有別於大人的、孩子獨特的感性

第3章100字日記讓寫作變快樂的關鍵
幫助孩子成長的日記「讚美重點」
不要寫「很大」,要試著表現出大的程度
只要使用「好像~」「就像~」就可以表達得更清楚
戶外體驗最適合作為運用五感寫文章的訓練
不要拘泥於100字,「一口氣」能寫多少就寫多少
「猜動物遊戲」可以培養掌握特徵的觀點
利用「咻~」「嘩啦」等狀聲詞創造臨場感
只要使用連接詞,文章就升級了!
思考文章開頭要如何抓住讀者的心
100字日記可有效增加字彙量

第4章思考能力與會話能力突飛猛進
情感是寫不出來的,只能自然萌芽
即使發現「孩子之間的糾紛」,也不要著急
孩子的「謊言」是促進成長的契機
訓練揣摩對方心情的想像力
嘗試寫「不要.討厭日記」
面對孩子的「為什麼」,並一起思考
朝著「夢想」踏出一步的經驗,會成為一種財產
讓親子之間保持在隨時都能談論「幸福是什麼?」的關係

後記
《日式匠心:探寻传统工艺中的现代智慧》 内容简介 本书深入剖析了日本传统工艺领域中蕴含的深刻哲学、精湛技艺与时代适应性。它并非一本单纯的技艺手册,而是一部关于“物哀”与“侘寂”美学如何在世代传承中不断重塑自我,并与当代生活语境对话的文化探索之旅。我们将跟随手工艺人的脚步,从遥远的奈良时代说起,追溯木工、染织、陶艺、金缮乃至和纸制作等核心工艺的历史脉络与精神内核。 第一章:匠心之源——历史的沉淀与精神的基石 本章聚焦于日本传统工艺的起源与早期发展,探究其如何深受本土自然观和佛教思想的影响。我们考察了奈良和平安时期的贵族审美如何催生出细腻、内敛的技艺风格。重点分析了“道”的概念,即技艺如何被提升至一种修行层面——每一次的切割、每一次的烧制,都是对心性的磨砺。 1.1 土地与信仰:工艺的地理学 探讨了不同地区(如京都的西阵织、美浓的和纸)因地制宜发展出的独特工艺体系,强调自然环境对材料选择和审美倾向的决定性作用。 1.2 侘寂美学与物质载体 深入解析“侘”(Wabi)与“寂”(Sabi)如何渗透到工艺的每一个环节:对不完美、不对称和时间痕迹的珍视,如何指导匠人对待材料的态度。 1.3 师徒制度的传承密码 详细描述了江户时代确立的严苛师徒制度(“暖簾分け”与“親子盃”),以及这种制度如何确保了技术的精准无误传递,同时也带来了其固守传统的挑战。 第二章:核心技艺的解构与重塑——工艺的物质世界 本章细致描绘了几项最具代表性的日本工艺,不仅记录其操作步骤,更侧重于其背后的科学原理和哲学考量。 2.1 木之魂:木工中的“継ぎ手”艺术 剖析了日本木结构建筑和家具中对钉子依赖性极低的“接合技术”(如鸠尾接、渡顎接)。讨论这种技术如何体现了对木材生命力的尊重,以及对动态平衡的追求。 2.2 土与火的对话:陶艺的“土味”与“釉色” 考察了乐烧、信乐烧等流派的特色,重点阐述了陶艺家如何通过控制火候与气氛,实现对“偶然性”的精准驾驭,以及如何通过釉药的化学变化来表达自然意境。 2.3 染织的叙事:从绞染到刺绣的纤维语言 详细介绍了友禅染的复杂套色过程,以及它与穿着者、场合之间的隐性契约。探讨了靛蓝(蒅)的反复浸染过程,如何象征着时间积累的深度。 2.4 留住破碎:金缮的哲学升华 将金缮(Kintsugi)从简单的修复技术提升到哲学思辨层面。分析了用黄金填补裂痕的行为,如何反向强化了器物的使用价值和情感价值,而非试图掩盖创伤。 第三章:跨越时代的张力——传统工艺的现代化转型 在全球化和工业化的冲击下,传统工艺面临生存危机。本章探讨了日本匠人们如何以创新思维激活古老技艺的当代生命力。 3.1 材料的革新与界限的模糊 记录了当代手工艺人如何大胆引入新型材料(如碳纤维、树脂)与传统材料结合,创造出既有历史厚重感又不失现代功能性的作品。 3.2 数字化时代的辅助工具 讨论了3D扫描、CAD设计等现代技术如何被引入到传统设计环节,辅助提升复杂图案的精确度,同时确保最终成品的手感与温度不被削弱。 3.3 功能的再定义:从祭器到日常设计 考察了传统工艺品如何从特定仪式用途转向更广阔的家居设计、时尚配饰领域。分析了“极简主义”审美如何为日本传统工艺提供了天然的国际对话平台。 第四章:未来之像——可持续性与全球价值 本书的最后部分着眼于未来,探讨日本传统工艺在全球可持续发展语境下的独特价值和面临的挑战。 4.1 慢工出细活:对抗“快消”文化的实践 论述了传统工艺所代表的“慢生产”模式,如何成为批判现代过度消费主义的一种有力方式。强调其产品寿命长、修复性强所蕴含的环保价值。 4.2 文化软实力:工艺的国际交流 分析了日本工艺设计如何通过国际设计展和高端合作项目,成为国家文化形象的重要输出。讨论了知识产权保护与传统知识共享的复杂性。 4.3 培养新一代的“继承者” 探讨了教育体系改革的必要性,如何在保持尊重师承传统的同时,为年轻一代提供更具商业意识和国际视野的培养路径,确保这些世代相传的智慧得以延续。 结语:永恒的动态平衡 总结全书观点,日本传统工艺的生命力不在于对过去的僵硬模仿,而在于其持续的“改良”与“再解读”能力。它提供了一种平衡的视角:既深深扎根于历史的厚土,又敏锐地感知着时代的风向。 本书适合所有对设计哲学、文化传承、手工艺历史及可持续生活方式感兴趣的读者。它提供了一个深入理解日本文化深层结构的独特窗口,揭示了那些看似古老的事物是如何以最智慧的方式,面向未来。

用户评价

评分

翻阅全书,能感受到一种深沉而内敛的教育哲学。它反对浮夸的辞藻和空洞的堆砌,推崇的是对真实体验的忠实记录和对个体情感的尊重。这种对“真”的追求,是很多应试教育体系中缺失的一环。书中通过对不同类型日记的分析,展示了如何将日常琐事提炼出哲理,如何将一闪而过的灵感固化成隽永的文字。它传递给读者的信息是:每一个平凡的瞬间都值得被认真对待,每一个孩子都有其独特的视角。这种鼓励个体差异、珍视生活细节的教育观,令人感到非常温暖和鼓舞。它让教育回归到关注“人”本身的轨道上来,而非仅仅追求分数上的胜利。

评分

这本书的排版和设计也值得称赞,它没有采用那种密密麻麻、让人望而生畏的学术风格。相反,它留白恰当,字体舒适,阅读起来非常放松。这种体贴读者的设计,体现了作者在设计内容时也贯彻了“以学习者为中心”的理念。书中穿插的一些小故事和生活片段,读起来轻松愉悦,仿佛是邻家学识渊博的长辈在分享经验,毫无距离感。对于那些害怕阅读教育类书籍的父母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个非常友好的入口。它没有宏大的理论口号,只有脚踏实地的操作指南和充满人情味的案例剖析,让人觉得,原来培养一个有思想的孩子,可以是一件如此自然而然、充满乐趣的事情。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设计非常巧妙,它不像传统教材那样教条刻板,反而像一位循循善诱的导师,带着读者一步步探索语言表达的奥秘。我尤其欣赏作者在阐述复杂概念时所采用的类比手法,那些来自日本文化背景的精致比喻,不仅增添了浓厚的地域色彩,更使得抽象的写作技巧变得具体可感、易于理解。例如,它将“结构”比作房屋的梁柱,将“细节描写”比作室内陈设的点缀,这样的比喻极大地降低了学习门槛。读罢此书,我不再将“写作文”视为一项艰巨的任务,而是看作一种记录生活、梳理心绪的美妙体验。书中的许多小练习,虽然篇幅简短,却着实考验了观察的敏锐度和思维的清晰度,让人体会到“少即是多”的精髓。它真正做到了“授人以渔”,教会的不是如何写出完美的范文,而是如何培养一套扎实的思维框架。

评分

从一个家长的视角来看,这本书的价值远远超出了单纯的写作指导范畴,它更像是一份关于“有效沟通”的手册。现代社会,信息爆炸,我们反而越来越难以进行有深度的交流。书中强调的“用最少的文字,表达最核心的意思”,正是当下我们最缺乏的能力。它不仅仅训练孩子的文字组织能力,更是在重塑他们的逻辑顺序和表达意愿。我试着将书中的某些方法应用到日常与孩子的交谈中,惊讶地发现,原本需要长时间拉锯才能达成的沟通,现在变得更加直接和高效。那种清晰的表达,源自于清晰的思考,这本书正是从源头入手,引导孩子将混乱的思绪梳理成条理分明的脉络。这对于培养未来职场中所需的简报能力和清晰陈述能力,无疑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评分

这部作品的文笔流畅,行文如溪水般自然地流淌,读起来丝毫没有枯燥感。作者巧妙地将教育理念融入一个个生动的场景之中,让人在不知不觉中领略到深层次的思考。特别是对于如何引导孩子观察生活、捕捉细微情感的描述,简直是入木三分。我印象最深的是其中关于“倾听的力量”的那一部分,它并非空洞的说教,而是通过具体的对话范例展示了如何通过耐心的倾听,激发孩子内心深处的想法。这种“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方式,比起那些高高在上的理论指导,更能让人心悦诚服。它不像很多育儿书籍那样,只提供标准答案,而是更注重激发读者的自我反思,让我们重新审视自己与孩子日常的互动模式。全书的节奏把握得恰到好处,读完后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仿佛心里堆积已久的困惑被轻轻拨开了一角,露出了清晰的前路。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