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以來幾米作品的製作幕後故事。
◎最多讀者想知道的幾米創作的故事,還有幾米對於繪本的思索。
◎關於幾米創作時最深沈的思考與取捨,是幾米創作方法的祕笈,全面公開。
我有很多故事想說,我有很多圖想畫,每天都被這些故事和圖畫搞得團團轉
越來越多讀者會問起幾米關於創作概念上的問題,有些讀者也想了解他的作品發想過程,在本書幾米分享他創作時的思考,或許可以給想入門的朋友些許參考,也希望給讀者進一步探索繪本的可能。
《故事的開始》是關於幾米創作繪本從一九九八年至二〇〇七年的幕後點滴,《故事團團轉》接續著來與大家聊聊二〇〇八年至二〇一三年的創作歷程。《故事團團轉》裡少有《故事的開始》裡的那種大喜大悲的故事——人生的大悲大喜不要那麼多比較好呀——而更重視在日常的狀況下,一位如上班族般工作的創作者,攤開空白畫紙怎麼去把作品畫出來,怎麼利用畫面去組構成一個故事,怎麼不斷推翻自己的故事又重新建立,把故事和自己的人生與思考搭建起來,並與讀者的感受產生關聯。
越進入創作的核心,越能感覺創作的神祕與龐大,了解自己的渺小。希望幾米小小的關於創作繪本經驗的新階段分享,可以讓你下次觀看任何作品時,跟幾米一樣體驗到那廣闊的美好。
這本書的製作過程辛苦程度完全不下於幾米的繪本,三年前開始談好要做這本書,研究了架構,兩年多前開始與幾米透過問答訪談方式記錄下他的創作思考。每隔兩周我們就在咖啡廳裡面討論、記錄,幾米常常笑說:「怎麼辦?我都忘了。」但就像創作無形間逼使創作者面對潛意識裡探索不到的領域,即便遺忘的事,都慢慢浮現了。兩年多斷斷續續整理,結果整理出來的內容語氣又太疏離,太像訪談,於是幾米又全盤重新寫來。認識幾米的朋友應該知道,他寧願畫一百張圖換取要他寫一百個字的任務,就知道這是什麼樣等級的辛苦。當編輯的一邊要鼓勵,一邊要協助整理,一邊要裝可愛,一邊要鞭策,比編繪本辛苦太多太多,喔不,編繪本是另一種等級的可怕。但就像幾米說的,創作者總是自找麻煩一樣,希望這本我們彼此摧殘找自己麻煩的小書,能讓大家更了解、更喜歡繪本,那一切就值得了。(遠目)(拭淚)
幾米(Jimmy Liao),繪本作家。一九九八年開始出版繪本,把原先童書領域的繪本延伸到普羅讀者群裡,開成人繪本創作之先,至今出版各式作品達五十種。幾米的作品被翻譯成英、法、荷、西、葡、義、日、希、德、韓、泰、俄、波蘭、愛沙尼亞、瑞典等多種語言,也與英國、美國、日本的出版社合作原創繪本。
幾米多部作品被改編成音樂劇、電視劇及電影,《微笑的魚》改編動畫曾獲柏林影展獎項。幾米曾被Studio Voice雜誌選為「亞洲最有創意的五十五人」之一,亦為Discovery頻道選為「台灣人物誌」六位傑出人物之一。
幾米作品得過多座金鼎獎肯定,也獲得比利時維塞勒青少年文學獎(Le Prix Versele)、西班牙教育文化體育部主辦的出版獎之藝術類圖書年度首獎,也入圍瑞典林格倫紀念獎,是國際上大的兒童及青少年文學書籍獎項。
每天都能夠畫自己喜歡的圖,跟讀者好好分享作品,是幾米覺得創作最快樂的事。
《躲進世界的角落》
進入了創作的狀態
《躲進世界的角落》是我在《壹週刊》專欄作品集結的第一本書。
2002年我開始在台灣《壹周刊》雜誌有個跨頁版面的專欄,專欄名叫「甜美生活」,但其實那時的生活狀態一點都不甜美。當時一邊想著要持續創作長篇繪本,一邊還要分心畫兩個專欄和應付許許多多報紙雜誌的插畫。時間的壓力、題材的繁雜,和真氣亂竄的狂想靈感,都讓我感到痛苦難耐。
但每個星期三早上,不管生活如何混亂腦袋如何昏沈,我都必須安靜地坐在書桌前開始專心地畫這個專欄,畫一張38×56公分的大彩圖,順利的話一天結束,通常需要兩天,但常常也胡搞到第三天。這樣的日子持續了六年。
雖然專欄設定了主題,但每個禮拜還是都不知道要畫些什麼?說些什麼?但神奇的是,當我把紙鋪出來,握著鉛筆的手就開始畫了,誇張說起來有點像乩童,準備好就被附身了。
我喜歡畫樹林、草原、岩石、水流、湖泊、落葉、花朵、氣球、房子、公路,和個行走其間的小孩。
我喜歡畫一切不在我都市生活的現實場景,所有的美好都在遠方。
我喜歡畫可以隨性塗鴉的背景和一個無所事事面容寂寥的小孩。
我喜歡畫很大隻的動物,睜開很大的眼睛無辜地看著圖畫裡需要愛的小孩。
我喜歡用繽紛的色彩,繁瑣的筆觸營造莫名的孤寂。
但若是要細問每張圖為什麼要這樣畫?人物和環境間搭配的選擇是什麼?色彩筆觸質感的道理何在?我無法條理式地具體說明,只能說下筆時進入了一種「狀態」。在那種狀態下,直覺的感受。
時過境遷後,要仔細回去推敲當初為什麼會畫出這樣的畫面,我無法解釋。有些作品超出你一開始的想像,畫完自己也都感到驚訝開心;有些作品不是很滿意,但在當下的能力和狀態下,也只能沮喪地昧著良心去交稿。
2008年春天我決定將專欄作品集結成書,厚厚一大疊,累積了近三百多張的作品,完全不知道該如何將它們收編變成一本書。
在充滿故事的雜誌上創作沒有故事的畫
怎麼會想到做這樣的書?我不明白。
這本書到底想要傳達什麼呢?我不知道。
書裡的這些圖畫有什麼故事要講嗎?我也不清楚。
你做書一開始都是這樣模模糊糊,不知所云嗎?嗯,好像都是如此。
你希望讀者從你的書得到什麼?(沈默。)
序
故事團團轉
我坐在工作室雜亂的書桌前,喝著超商買來的黑咖啡,無心聽著收音機裡不斷播放的古典樂,無神地翻閱著眼前一張張一疊疊長篇作品的草圖,一遍又一遍,一遍又一遍??
我的肩膀疼痛已經持續五年了,腰最近也開始不對勁,怎麼坐都不舒服。我每個禮拜固定的時間去整脊復健,每次都好害怕被整脊的老師數落說:「如果再不調整工作時間和份量,自己再不去運動,我也救不了你了!」
最近我常常感到困惑,或者是常常緬懷當初創作時勇往直前、勢如破竹、靈光籠罩的美好時光為何一去不回頭?
為什麼創作了十六年——嚴格說起來二十六年——之後,一切都沒有變得更簡單?
我不是應該變得更棒、更駕輕就熟嗎?
我的畫技更成熟精煉,我的工具更昂貴完備,我的思緒更周全縝密,我的經驗更豐富老道,但為什麼我覺得創作愈來愈困難,愈來愈讓人困惑迷惘?
噢,老了。真的只是這個原因嗎?我沮喪低頭,不敢直視眼前的作品,想逃。
我需要找個有經驗的人談一談。
編輯大人說:「你已經算是很有經驗了。」
我需要找個同行談一談。
編輯大人說:「許多同行也想和你談一談。」
我常常神情嚴肅地對著想要創作的朋友說:「創作不需要那麼多廢話道理,只要日日低頭實作,自然就會找到最動人的答案,眼前就會浮現一條幽靜絕美的小路,沿途開滿了香氣四溢的花朵,遠方會有溫暖的光??」
但,現在咧?花朵逐漸凋謝,小路被生猛野草掩埋,遠方的微光瞬間暗去。
我像一顆逐漸失去動力的陀螺,眼看就要倒下了,一切都無法挽回嗎?
我需要勇敢承認,我的創作力已大不如前嗎?實在是太遜了!
我必須羞愧坦白,我的腦波每一天都浮現「放棄!放棄!」的訊號?
可是就要這樣輕易妥協嗎?
我搖頭,猛烈搖頭!不!我跟你拚了!
每天我依然坐在更雜亂書桌前,一口一口喝著黑咖啡,耳邊傳來莫扎特、布拉姆斯、馬勒、貝多芬、蕭邦悠美的樂音,我埋頭努力畫著一張張一疊疊的草圖,一遍又一遍,一遍又一遍??
要不然呢?要宣告失敗嗎?我很要面子呢!
來吧!來吧!
這本書來談談過去這五年的出版的創作始末,很多細節都已經忘記了,很多記憶重新拼貼,痛苦的都忘了,美好的一談再談。
畫吧畫吧!寫吧寫吧!故事轉吧轉吧!
幾米
二〇一四年六月
坦白讲,这本书的开篇略显沉闷,需要一定的耐心才能进入状态。但一旦度过了最初的几章,你会发现自己被卷入了一个逻辑严密、细节丰富的世界观构建之中。这个世界的规则设定精巧绝伦,充满了奇思妙想,但所有“奇”的部分都建立在坚实可靠的内在逻辑之上,没有那种为了奇幻而奇幻的空洞感。它成功地将宏大的政治斗争与微小的个人情感编织在一起,让读者在关注国家兴亡的同时,也为两个小人物之间的无声守护而动容。作者在处理信息量巨大的设定时,表现出了高超的技巧,通过人物之间的对话和回忆碎片,潜移默化地完成了背景的铺陈,避免了枯燥的说明书式介绍。这本书的价值不仅在于它讲述了一个精彩的故事,更在于它提供了一个可以让人沉浸其中、进行深度思考的另一个“宇宙”。
评分这本书简直是一场关于“选择的代价”的深刻探讨。我感觉自己像是一个旁观者,目睹着一连串的蝴蝶效应如何在历史的长河中激起滔天巨浪。作者构建了一个复杂的多线叙事结构,不同人物的命运看似毫无关联,却又在冥冥之中相互牵引。我最欣赏的是,作者没有将任何一个角色脸谱化,即便是那些被定义为“反派”的角色,也能在其行为动机中找到人性的合理性,这使得整个故事的道德光谱变得极其丰富和灰色。阅读过程中,我时常停下来,反复咀嚼某些段落,思考如果我是书中的人物,我会做出怎样的抉择。这种强烈的代入感和道德拷问,是许多同类作品所欠缺的。而且,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极其多变,时而如诗歌般优美,时而如利刃般精准,显示出作者极高的语言驾驭能力。
评分老实说,初翻开这本书时,我还有些疑虑,担心它会陷入某种故作高深的文学泥潭。然而,这本书以一种极其克制又充满力量的笔触,展现了一种返璞归真的叙事魅力。它没有用华丽辞藻堆砌篇幅,反而是在看似平淡的日常对话和场景描绘中,暗藏着深刻的哲思。作者对“时间”的理解尤其独到,它不再是单纯的度量衡,而是一种可以被感知、被扭曲、甚至是被角色利用和反噬的力量。这种对时间流逝和停滞的探讨,让整个故事笼罩着一层淡淡的忧郁和宿命感。特别是作者处理冲突的方式,不落俗套地采用激烈的正面冲突,而是通过微妙的心理博弈和信息差来制造紧张感,这种“静水流深”的处理方式,极大地考验了读者的耐心,但回报却是丰厚的——每一次的顿悟都来得既突然又必然。我个人非常欣赏这种不急于求成的叙事节奏,它给予了读者足够的空间去品味文字背后的言外之意。
评分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感受是那种近乎残酷的真实感。它没有给我们提供廉价的希望或唾手可得的救赎,而是直面了生活和命运中那些无法被轻易克服的障碍。我喜欢作者敢于直面人性的阴暗面和不堪一击的脆弱性。故事中的高潮部分处理得极为克制,没有使用夸张的戏剧手法,而是让情感在人物紧绷的沉默中爆发,这种“无声的呐喊”比任何声嘶力竭的控诉都更具穿透力。此外,这本书的结构安排也十分精妙,它采用了非线性的手法,但每一次时间线的跳跃都服务于揭示某个关键的因果关系,使得整个阅读体验像是在拼凑一幅破碎的巨型镶嵌画,乐趣无穷。读完后,我感觉自己经历了一场漫长而深刻的洗礼,对许多习以为常的观念都有了新的认识和审视。
评分这本小说以其磅礴的叙事结构和细腻的人物刻画,着实让人眼前一亮。作者似乎对人性的幽微之处有着近乎本能的洞察力,笔下的人物并非扁平的符号,而是活生生地呼吸着、挣扎着,每一个选择都带着沉重的分量。特别是主角在面对命运的巨大转折时,那种内心的挣扎与外在的抗争,被描绘得淋漓尽致,让人仿佛能感受到他胸腔里每一次心跳的节奏。故事的推进并非一帆风顺的线性发展,而是充满了意想不到的转折和铺垫,像一张精心编织的网,将读者牢牢地困在其中,直到最后一页才恍然大悟,原来所有的线索早已埋下,只是我们沉浸于眼前的风景而未曾察觉。书中对于环境的描写也极为出色,无论是古老城市的喧嚣,还是荒野之地的寂静,都被赋予了独特的生命力,与人物的情感交织在一起,构筑了一个既真实又带着魔幻色彩的宏大背景。读完之后,那种意犹未尽的感觉久久不能散去,迫不及待地想要与人分享这份阅读的震撼与思考。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