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為未來賈伯斯需要的觀看力!
面對不確定未來,這樣看,練出孩子的靈活腦、創意眼
●6-10分鐘讀畫術,練出孩子的創造力、觀察力、專注力、思考力
●學校不教的觀看力,成為未來賈伯斯需要的好眼力
●沒條理、沒創意、死讀書,孩子注定輸在起跑點
●「看」得見的思考,讓人看得不一樣、想得更靈活
●美國藝術教育革命之作,哈佛「零計畫」多元智能奠基大作
●看畫10分鐘,是有效的思考練習,更是最簡單的藝術觀賞之道
你是否常常抱怨孩子想事情囫圇吞棗,腦子不夠靈活?對於所學的內容,不好好消化?遇到問題,總是後知後覺,只會心慌,理不出頭緒?為什麼明明花了這麼多時間學數理,思考起來還是掉漆、沒條理?
「全美教育進步評鑑」發現孩子對於學習內容,通常不花腦筋好好理解。聰明的人,雖然IQ高,但這只代表他對於熟悉的情況可能有很好的判斷,當情況改變,超乎經驗外,思考力往往就遇到瓶頸。邏輯思考有什麼限制?什麼才是未來競爭的關鍵實力?
四十多年來,出身數學系的大衛˙柏金斯一直關心著創造力和思考力的連結。他發現啟動感性和理性的有效方法,原來就在「看藝術」!藝術充滿了人的七情六慾,如同日常生活的縮影,充滿着弦外之音,等待我們抽絲剝繭,找出真相。看藝術有什麼好處?為什麼藝術能途破邏輯盲點,讓思考從A到A+?
藝術沒有標準答案,觀看藝術時會動用我們理性和感性的所有能量,作者提出「10分鐘讀畫術」,從梵谷的「星夜」到現代藝術,引導孩子透過徹底的觀看,導引出個人的創造力,並佐以日常生活實例說明,將這套思考方法應用在日常生活中。在誘發創造力的同時,更培養孩子面對問題時不可或缺的觀察力和解決力。
本書由美國提倡藝術教育最知名的蓋提美術館規劃出版,作者大衛.柏金斯 (David Perkins) 為美國當代最傑出的藝術教育學家,與另一位台灣熟悉的霍華.嘉德納(Howard Gardner)同為哈佛教育研究所「零計畫」(Project Zero)的負責人。多年來兩人致力於開發個人理性與感性的多樣才華。這一套重視兒童創造力與學習力的教育方式,如今已成為世界各國教育改革的重要取向。
【陪孩子一起,學會6-10分鐘讀畫術】
第一分鐘:把時間交給眼睛
第二分鐘:多花時間看,讓問題浮現
第三分鐘:浮現更多感覺
第四分鐘:尋找驚奇
第五分鐘:尋找動作
第六分鐘:找出作品的主題和個性
【看藝術的9大重點】
1、有沒有看不懂的地方
2、那些地方讓你驚奇
3、人如作品,藝術家可能是什麼樣的個性,作品有什麼調性?
4、藝術家有留下什麼訊息嗎
5、找出生動的動作
6、猜猜作品的時間或空間
7、想想作品中的文化和歷史的關聯
8、找出空間和虛空間
9、找出作品中特殊的技術
【藝術適合練習思考的原因:】
藝術可以讓飄浮的感覺停泊鎖定。在我們思考、談論和學習的時候,有個實質的物體可以聚焦。這是藝術與生俱來的本質,你可以採用原作或複製品。
藝術可以隨時進入。同樣的,藝術作品的存在,可讓你隨時觀看、凝視、或從另一個角度觀察,藉此檢視各種論點,或探尋新的想法。
藝術可以讓人專注投入。藝術品的創作目的就是要吸引觀看者的注意力,讓他們久久難忘。這種特質可以讓觀看者反覆思索作品的意義。
藝術可以培養稟性氛圍。我們的目標是培養思考稟性,也就是寬廣的態度、傾向和思考習性。藝術往往會產生一種氛圍,有助於強化我們的思考稟性。
藝術可以促進廣泛的認知能力。雖然習慣上,我們總以為藝術主要是一種視覺現象,但是以深思熟慮的方式觀看藝術,卻需要動員各式各樣的認知能力──視覺處理、分析思考、提出問題、驗證假設、語言推理等等。
藝術可以建構多元連結。藝術往往容許豐富的連結性,並鼓勵多元串接,包括社會的論題、哲學的謎團、形式結構的特色、個人的憂慮和洞見,以及歷史的模式等等。
※原書名《看藝術學思考:看得不一樣、想得更靈活的創意思考技術》
我必须承认,起初我对“看画”就能提升“竞争力”这个说法是持怀疑态度的。毕竟,我们常说的竞争力,不都是和编程、英语、奥数这些硬技能挂钩吗?然而,这本书颠覆了我的固有认知。它巧妙地将艺术欣赏与核心素养的培养无缝对接起来。我特别欣赏它对“专注力”的解析,它不是简单地要求孩子“坐好别动”,而是通过引导孩子去捕捉那些转瞬即逝的画面信息——比如,在一些复杂的构图中,你必须忽略掉那些干扰项,才能找到隐藏的关键元素。这个过程,就是对注意力的深度训练。我发现,当我用书中的方法去和孩子讨论一幅画中的矛盾点时,比如“画里的人在笑,但他的影子看起来却很长很孤单”,孩子需要同时调用观察力、情感理解力和逻辑推理能力。这种多维度的信息整合能力,才是未来社会最需要的“软实力”。它不是教孩子如何画画,而是教孩子如何“深度阅读”这个世界。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对日常生活的理解都提升了一个层次,因为我开始下意识地去分析我看到的每一个场景背后的“叙事结构”。这简直是一本思维升级指南,而非单纯的亲子活动手册。
评分这本书真是让我眼前一亮!我一直想找一本能既不枯燥又能真正启发孩子潜能的书,市面上那些老生常谈的育儿经早就听腻了。这本书的切入点非常新颖,它没有用那些高深的教育理论来压我,而是直接落脚在“看画”这个日常活动上。我记得我小时候也特别喜欢看图说话,但长大后就越来越少机会这样做了。作者似乎抓住了我们现代家长和孩子之间的一种脱节——我们习惯于直接告诉孩子答案,却忘了引导他们自己去探索。书中对于如何引导孩子观察一幅画的细节,比如光影的变化、人物的表情、背景的隐喻,都有非常具体的操作指南。这不仅仅是艺术鉴赏,它更像是一种思维体操。我试着和我的小外甥用书里的方法去看一幅简单的自然风景画,他一开始只是敷衍地指着“树”“天”,但当我开始问他“你觉得这棵树为什么是倾斜的?”或者“阳光是从哪个方向照过来的?”时,他的眼睛一下子就亮了。他开始主动组织语言,甚至自己编造了一个小故事。这种从被动接受信息到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太令人兴奋了。这本书不是让你成为一个艺术评论家,而是让你成为一个更好的提问者和引导者,这比任何早教班都来得实在。它教会我的,是如何用最简单的方式,激活孩子内在的好奇心和逻辑链路。
评分这本书的编排方式非常人性化,完全没有那种高高在上的说教感。它更像是一个经验丰富的、很有耐心的老朋友在跟你分享他的独门秘籍。我最喜欢的是它提供的“情境化”练习。比如,书中会设计一些专门针对“批判性思考”的看画环节,它不会直接告诉你“这幅画表达了什么主题”,而是设置一个开放性的问题,迫使孩子去寻找证据来支持自己的观点。我记得有一个案例是关于一幅描绘古代集市的画作,作者引导我们去关注不同阶层人物的衣着细节以及他们之间的互动距离。通过这些细微的线索,孩子可以自己推断出当时的社会结构和人际关系。这个过程对孩子来说,是安全范围内的“社会实验”。而且,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轻松幽默,读起来毫无压力。它把复杂的认知心理学概念,转化成了日常对话。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提到“每一次的提问,都是一次微小的创新启动”。这让我意识到,我们父母的提问方式,对孩子想象力的扼杀程度,可能远超我们的想象。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给了我们工具,更重塑了我们与孩子沟通的底层逻辑。
评分坦白说,市面上很多声称能提升孩子创造力的书,最终都会导向一个结果——买更多的教具或者报更多的创意课程。但这本书的独到之处在于,它几乎不依赖任何物质投入,它依靠的是“看”和“问”的力量。它强调的是一种思维的路径依赖,而非技能的速成。我注意到,书中反复强调“留白”和“不确定性”在创造力培养中的重要性。很多家长(包括我)在面对孩子不确定的答案时,会感到焦虑,急于纠正。但这本书却鼓励我们拥抱这种不确定性,把它视为孩子个性化思考的标志。我试着在和孩子一起看一幅抽象画时,克制住自己想去解释画作意义的冲动,而是请他来“命名”这幅画。结果他给出的名字充满了荒诞和幽默感,那种完全不受成人逻辑束缚的表达,让我深感震撼。这本书真正教给我的,是如何为孩子的思维搭建一个自由生长的生态系统,而不是一个被精确规划的温室。它让我明白,真正的竞争力,来自于对未知领域的探索勇气和自我表达的清晰度。
评分这本书的内容结构非常扎实,它不是零散的技巧集合,而是一套完整的、循序渐进的“视觉思维训练体系”。我尤其欣赏它对“观察力”的细致拆解,它不像我们通常理解的那样,只是“看清楚”。作者将其分为了主动观察、对比观察和联想观察三个层次。例如,在练习对比观察时,书中会让你找两幅风格迥异的画作,让孩子去找出它们在构图、用色、情绪上的核心差异。这个过程,极大地锻炼了孩子的辨识能力和归纳能力。我过去总以为,孩子只要看得多,观察力自然就会提升,但这本书告诉我,没有方法论的“看”,只是走马观花。它提供的方法论,非常具有实操性,每种观察技巧后面都附带有明确的提问清单,家长可以立即上手。更重要的是,它让我意识到,这种训练是具有迁移性的。当孩子学会了如何系统地解构一幅静态的画作时,他们看待动态的新闻报道、复杂的数据图表,甚至是人际交往中的细微表情时,都会不自觉地运用这种系统化的分析框架。这本书,可以说是真正实现了“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