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 為什麼你那裡有頭髮? 101個解答孩子性與愛的問題指南

媽媽, 為什麼你那裡有頭髮? 101個解答孩子性與愛的問題指南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凱特琳娜.馮.德蓋特 Katharina von der Gathen 著,安可.庫(Anke Kuhl) 绘,林吉莉 译
图书标签:
  • 性教育
  • 亲子沟通
  • 儿童心理
  • 两性知识
  • 家庭教育
  • 儿童性发展
  • 健康成长
  • 父母指导
  • 成长困惑
  • 科普读物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寶瓶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ISBN:9789864060160
商品编码:16074347
包装:平裝
开本:25开
出版时间:2015-06-08
页数:224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跟理性的德國父母學習回答性問題!
風靡德國的兒童性教育智慧箱!
書中收集的101個問題,便是來自德國小學生的好奇提問,孩子問得天真,但每一個都是他們應該「現在就知道」的觀念。

◎【全彩插圖.說明淺顯!】
簡單明瞭的專業說明,引人深思的有趣插圖,面對孩子毫不遮掩的好奇,正可以幫助父母大大方方地回應。

◎【爸媽照著念就會回答!】
德國小學生提出的101個千奇百怪「性與愛」問題,性教育專家回應的101個專業淺白「愛與尊重」答案。

◎孩子的第一本性問題指南!爸媽的第一本愛解答百科!
在第一個令你臉紅的「為什麼」冒出來之前,就要先做好準備。

◎親子之間最親密的交流!
從正視自己的身體開始,讓孩子學會愛護自我、尊重他人,更進一步避免危險,並將性與愛的討論,當作親子之間最親密的交流!

全彩插圖.說明淺顯
跟理性的德國父母學習回答性問題!
孩子的第一本性問題指南,
爸媽的第一本愛解答百科!
風靡德國的兒童性教育智慧箱!

在第一個令你臉紅的「為什麼」冒出來之前,
就要先做好準備。

人為什麼要親來親去?
什麼是自慰?
我的胸部什麼時候會開始長大?
我怎麼知道我已經是大人了?
身體為什麼會長毛?

當孩子張大雙眼拋出這些疑問的瞬間,也是你最尷尬的一刻。於是,媽媽推給爸爸、爸爸推給媽媽,最後的結論總是:「等你長大就知道!」

一提到性與愛,大人老是這樣紅著臉搞神祕。

其實,你只需要直接回答!

以理性著稱的德國父母認為,與其欲言又止讓孩子自己猜,還不如「老實說」,才能教給他對的方向。

本書作者是著名的兒童性教育專家,書中收集的101個問題,便是來自德國小學生的好奇提問,孩子問得天真,但每一個都是他們應該「現在就知道」的觀念。
簡單明瞭的專業說明,引人深思的有趣插圖,面對孩子毫不遮掩的好奇,正可以幫助父母大大方方地回應。

就從正視自己的身體開始,讓孩子學會愛護自我、尊重他人,更進一步避免危險,並將性與愛的討論,當作親子之間最親密的交流!

本書使用建議

有了這本書,不必再尷尬推說「等你長大就知道」!

【睡前共讀】
在彼此最輕鬆自在的狀態下,隨意翻開一頁,進入孩子的天真提問,和你的孩子一起學習,如何自然地開口談性說愛。

【緊急求助】
當孩子突然問出:「為什麼你那裡有頭髮?」「保險套是什麼東西?」你不用在心裡尖叫,因為你知道,這本書讓你有救了。

【成長陪伴】
許多性與愛的奧妙連大人都一知半解,因為長大後,並不會自然就知道。透過本書,將幫助孩子更了解、尊重,自己和同伴每個成長階段的身心變化。

作者简介

■作者簡介

凱特琳娜.馮.德蓋特(Katharina von der Gathen)
德國的性教育專家,主修特殊教育,擁有性教育學家的學位。
她常年在德國各地中、小學間巡迴演講,在學校裡,針對孩童及青少年成立了「啟蒙工作室」。為了關於性教育的專題計畫,製作一個箱子,收集了所有小學生不具名寫下的內心疑問,這本書便由此而生。

專業知識加上常年在第一線面對兒童及青少年,使她深刻地了解兒童的想法,更善於回答並解釋他們心裡的種種問題。

■繪者簡介

安可.庫(Anke Kuhl)
1970年出生於德國法蘭克福,是德國知名的童書繪者,1999年成為「實驗室」聯合工作室創辦人之一。她繪製過多本童書,其中,作品《家庭》(Alles Familie!)於2011年獲得了「德國最佳青少年文學書籍獎」。

■譯者簡介

林吉莉
當過六年出版社編輯,接著在兩岸《FHM》、《GQ》、《美麗佳人》、《ELLE》簡體中文版、《Rich Man》、《摩登紳士》等時尚雜誌圈中打滾八、九年,專職負責封面專題策劃、明星藝人和美酒、跑車的採訪工作。著有電影小說《女湯》、《極速》。

現居德國南部,現職為華語教學,並且是報導歐洲旅遊和翻譯為生的文字工作者。同時,她也是德國媳婦,及一個精力充沛小男孩的母親。

精彩书评

◎聯合推薦
親子心理專家、臨床心理師/王意中
親子作家/李偉文
親子作家/陳安儀
犀利爸爸&嚴謹媽媽/寶爺&葳姊

「『爸爸,你會不會看A片?』被讀國小的姊姊突然一問,當下,我深深吸了一口氣,好掩飾心中的尷尬。『當然會,而且……』

面對這一題,我多少還能勉強接招。但如果是其他的犀利問題呢?恐怕就不得而知了。面對孩子性與愛的發問,總是讓爸媽有如走在鋼索上,膽顫心驚,深怕被拋出的問題擊倒。很幸運,現在有了這一本《媽媽,為什麼你那裡有頭髮?》,你將能從容、優雅地面對孩子的無所不問。」
--親子心理專家、臨床心理師/王意中

「在這個媒體過度開放,以致於性誘惑太過氾濫的時代,如何引導孩子擁有正確性觀念與性知識,不會被網路上流傳的誇張聳動的訊息誤導,恐怕是家長們的新課題。

有時候很感慨,似乎全世界所有人都可以對著孩子侃侃而談性愛關係,偏偏陪伴在他們身邊的父母與老師羞於啟齒,我想,主要原因大概是不知道如何談起吧?這本書是家長們最好的祕笈,當然,若你還是不好意思直接跟孩子聊的話,沒關係,買回來擺在家裡,孩子自然就會發現了。」
--親子作家/李偉文

「在現今偶像劇、網路、媒體……充斥情色、裸露與性暗示的世代,我們的下一代無可避免地必須提早面對『性』的各種問題。
與其讓他們暗自摸索,不如坦蕩蕩地把他們該知道的問題,好好地教給他們。
德國的性教育家德蓋特老師,用非常開明、客觀,且不具任何宗教色彩、有色眼光的觀點,配合有趣的插圖和淺顯的語言,將『愛』與『性』做了最好的講解,不但解決了父母的尷尬,也解決了孩子的疑惑!是一本非常棒的性教育啟蒙書籍。」
--親子作家/陳安儀

「感謝這些孩子,讓大人有機會不再用一貫模糊而曖昧的態度來看待人『性』。
大人們常常都忘記,年幼時候的自己也曾經那樣的懵懵懂懂在探索自己和異性的身體,而且當時並不以為恥。
經歷了身體和心理的成長蛻變之後,大人們都懂了,卻竟對孩子們羞於啟齒了。
是因為已經習慣用衣服來遮蔽身體尋求安全感?習慣用迂迴來繞過尷尬?
讓我們從這本書開始,重新學習對待身體與人性的態度。
從給孩子們答案開始,重新向孩子學習坦承與自在。」
--犀利爸爸&嚴謹媽媽/寶爺&葳姊

目录

1 為什麼我們的身體很重要呢?

2 陰莖長得都不一樣嗎?

3 女生為什麼有陰道?

4 陰莖有多長?

5 小女孩就已經有陰蒂了嗎?

6 子宮有多大?

7 為什麼男生的陰莖後面,有兩個陰囊?

8 為什麼有人說陰部是「鮑魚」?

9 一個男人可以產生多少精子?

10 一顆精子大概有多大呢?

11 身體為什麼會長毛?

12 賀爾蒙是什麼東西?

13 為什麼要有青春期?又為什麼需要那麼久?

14 為什麼青春期要叫「青春期」?

15 有沒有人不會進入青春期?

16 我怎麼知道我已經是大人了?

17 為什麼有些人談到性的時候,陰莖會變硬?

18 什麼是射精?

19 女人的陰道為什麼會流血?

20 月經來了,會不會麻煩到讓人抓狂?

21 我的胸部什麼時候會開始長大?

22 為什麼乳房會下垂?

23 為什麼人會有欲望?

24 為什麼有些人不承認他們做過愛?

25 人為什麼要親來親去?

26 談戀愛是什麼感覺?

27 為什麼一想到性愛這件事,就會有一種奇怪的感覺?

28 為什麼男生都是一副白癡又很壞的樣子?

29 為什麼女生都那麼恰北北?

30 做愛是什麼樣的感覺?

31 有沒有可能在做愛的時候死掉?

32 是什麼原因讓做愛這麼有趣?

33 做愛會很搞笑嗎?

34 性愛有那麼重要嗎?

35 有多少詞是在講「做愛」這件事?

36 是誰發明「性」這個字的?

37 誰是這個世界上第一個做愛的人?

38 動物是怎麼做愛的?

39 做愛一定要脫光光嗎?

40 當陰莖太大,陰道卻太窄、太小,這兩個地方尺寸不合,但兩個人又想做愛的時候,該怎麼辦呢?

41 到底愛該怎麼做?

42 大人到底都是在什麼時間做愛?

43 大人大概多常做一次愛?

44 做愛的時候,誰該在上面?誰又該在下面?

45 大家都是在婚前就有性行為,還是婚後?

46 屁股或耳朵可以做愛嗎?

47 不做愛也可以有小孩嗎?

48 每一次做愛都會生出小孩嗎?

49 保險套是什麼東西?

50 為什麼小孩子不可以做愛?

51 在水裡面也可以做愛嗎?

52 為什麼做愛的時候,會有鬼吼鬼叫的聲音?

53 什麼是自慰?

54 為什麼有的時候會懷孕,有的時候卻又不會?

55 懷孕的時候會不會痛?

56 一個人最多可以生幾個小孩?

57 女人的懷孕期有多長?

58 阿嬤也可以懷孕生小孩嗎?

59 為什麼有些人會失去她的小寶寶?

60 當我們在媽媽肚子裡的時候,看起來是什麼樣子呢?

61 在懷孕第幾個月的時候,我們可以知道是寶寶是女生還是男生?

62 小寶寶在媽媽的肚子裡會放屁嗎?

63 為什麼有那麼多雙胞胎長得很像?

64 為什麼生小孩的時候會那麼痛?

65 寶寶要出生的時候,為什麼要一直「推」他?

66 小寶寶也可能會從屁股跑出來嗎?

67 生產的時候,陰道會流血嗎?

68 什麼是剖腹生產?

69 把一個小寶寶從肚子裡生出來,需要花多長的時間?

70 為什麼乳房裡面會有奶?

71 小孩子一出生就很聰明了嗎?

72 什麼是同性戀?

73 女人和女人、男人和男人是怎麼做愛的?

74 女同性戀能生小孩嗎?男同性戀能生小孩嗎?

75 小男孩就有可能是同性戀了嗎?

76 動物有沒有可能是同性戀?

77 什麼是網路虛擬性愛?

78 「幹」是什麼意思?

79 十一歲、十二歲就生小孩很不好嗎?

80 什麼叫做「性感」?

81 「屌」是什麼意思?

82 「婊子」是什麼?

83 男人如何成為精子捐贈者?

84 什麼是性騷擾?

85 小寶寶在肚子裡的時候,是怎麼變成殘障的?

86 大人都在情趣用品店裡做什麼?

87 如果一個女人懷孕了,但是她並不想要小孩怎麼辦?

88 為什麼每個人都長得不一樣,可是有些人卻又那麼相像?

89 有多少人已經有過性經驗了呢?

90 青春期到了,感覺會很奇怪嗎?

91 什麼是強暴?

92 當小孩比較好?還是當大人比較好?

93 做愛會傳染疾病嗎?

94 人為什麼會長痘痘?

95 為什麼看見別人的陰莖和陰部會感到尷尬呢?

96 一個人沒有性欲的話,會怎樣嗎?

97 為什麼抓住一個人的心,要先抓住他的胃?

98 做愛會不會讓人很尷尬?

99 寶寶在媽媽的肚子裡吃什麼?是不是因為這樣,懷孕的媽媽需要吃特別多的東西?

100 如果懷孕的媽媽吸菸,會怎麼樣?會影響她肚子裡的小寶寶嗎?

101 到了青春期,是不是就可以做愛了?
拥抱成长的每一刻:家庭沟通与亲子关系深度指南 这是一本旨在赋能家长,帮助他们在孩子成长过程中,以开放、坦诚和充满关爱的方式,构建牢固亲子联结的实用手册。 在孩子的成长旅途中,家长们会面临无数令人措手不及的时刻。从蹒跚学步的“为什么”开始,到青春期的沉默与疏离,每一个阶段都对父母的沟通技巧和情感储备提出了新的要求。本书并非局限于解答某个特定主题的疑问,而是深入剖析了当代家庭动态中,父母与孩子之间如何有效地进行情感交流、价值观传递以及应对日常挑战的系统性方法。 本书将引导您穿越亲子关系的复杂地貌,提供一套以理解为核心、以尊重为基石的沟通哲学。我们深知,许多父母在面对孩子的困惑、愤怒或不当行为时,往往感到力不从心,甚至在无意中造成了情感上的隔阂。因此,我们从心理学和发展学的最新研究出发,结合资深家庭教育专家的实践经验,为您构建一个全面而实用的工具箱。 第一部分:重建沟通的桥梁——倾听的力量与非暴力表达 成功的亲子关系始于有效的沟通。本部分致力于打破父母与孩子之间常见的“说教式”或“评判式”交流模式,转而倡导一种双向、平等的对话机制。 深度倾听的艺术: 我们将详细解析“积极倾听”的层次。这不仅仅是保持沉默,更是学会识别孩子话语背后的情绪信号——焦虑、兴奋、挫败感。通过具体的案例分析,学习如何使用反射性回应(Reflective Responses)来确认孩子的情感体验,让他们感受到被看见、被理解。例如,当孩子抱怨学校的某个规定不公平时,父母不应立即评判对错,而是先确认“听起来你对这个规定感到非常生气和无助,是这样吗?” 非暴力沟通(NVC)在家庭中的实践: 借鉴马歇尔·卢森堡的理论,本书将NVC的四个核心要素——观察、感受、需要和请求——融入日常亲子冲突的解决中。重点教授家长如何使用“我信息”(“当我看到你把玩具扔向妹妹时,我感到很担心,因为我需要家庭里有安全感。你是否愿意告诉我你当时需要什么?”)来表达自己的立场,而不是使用带有指责性的“你信息”。 应对“沉默期”与“情绪爆发”: 针对青少年常见的拒绝交流或突发的情绪风暴,本书提供了“情绪降温”的实用步骤。这包括为自己和孩子创造“冷静空间”,以及在事后如何进行富有建设性的“情感修复对话”,确保冲突不会演变成情感创伤。 第二部分:培育自驱力与责任感——从“管教”到“引导”的转变 许多家长习惯于“控制”孩子的外在行为,但这往往压抑了他们内在的动机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本部分探讨了如何通过智慧的引导,将孩子培养成具备内在驱动力和责任感的个体。 自然与逻辑后果的应用: 我们将区分“惩罚”与“后果”的本质差异。惩罚侧重于让孩子痛苦以达到服从,而后果(无论是自然发生的还是人为设定的逻辑后果)则旨在让孩子体验其选择的直接结果,从而学习因果关系。例如,如果孩子选择不收拾书包,逻辑后果就是第二天上学时找不到需要的课本,而不是父母的额外说教。 赋权与选择: 本部分强调给予孩子“有意义的选择权”,即便在小事上。这能有效减少权力斗争。例如,与其命令孩子穿衣服,不如提供两个适合天气的选择,让孩子在可控范围内行使自主权。 培养成长的思维模式(Growth Mindset): 探讨卡罗尔·德韦克的研究,教导父母如何将焦点从“结果”(你考了多少分)转移到“努力和策略”(你为这次考试付出了哪些努力,下次可以如何改进)。这种思维模式的培养,是孩子面对未来挑战时最坚实的心理基础。 第三部分:理解发展里程碑——顺应孩子成长的节奏 每个年龄段的孩子都有其独特的发展需求、认知局限和社交挑战。本书提供了一份实用的发展路线图,帮助父母预见并支持孩子的关键发展阶段。 学龄前(2-6岁): 聚焦于自控力、想象力游戏的重要性,以及如何温和地引导分享与合作。深入解析依恋理论,确保孩子在探索世界的过程中,感受到安全可靠的后盾。 小学阶段(7-12岁): 重点关注友谊的建立、同伴压力的初现,以及孩子自我概念的形成。提供方法帮助父母在不干预的情况下,支持孩子处理学业压力和初期的社交挫折。 青春期(13岁以上): 这是关系重塑的关键期。本部分详细探讨青少年大脑发育的特点(冲动性与情感波动),提供策略来平衡对孩子隐私需求的尊重与必要的安全监督。核心在于从“管理者”转变为“顾问”。 第四部分:家庭情感环境的塑造——建立安全与归属感的港湾 家庭不仅是居住的地方,更是情感的孵化器。本部分关注家庭整体氛围的营造,确保每一个成员都能从中获得滋养。 处理家庭冲突与夫妻关系对孩子的影响: 探讨父母如何以身作则地管理自己的冲突,即便是夫妻间的意见不合,也应展现出相互尊重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孩子树立情绪管理的典范。 界限的设定与维护: 界限是爱的体现。本书详细区分了“情感界限”与“物理界限”的设定,并指导家长如何坚定而不失温柔地维护这些界限,帮助孩子理解尊重他人空间的重要性。 培养家庭仪式感: 探讨微小而一致的家庭仪式(如每周的“无电子设备晚餐”、睡前分享“今天最棒的三件事”)如何积淀成孩子内心深处安全感和归属感的基石。 总结而言,本书的目标是帮助家长超越对单一问题的焦虑,转而掌握一套灵活、富有同理心的亲子沟通框架。我们相信,每一个孩子都是一个独特的生命故事,而父母所需要的,是解锁与他们深度联结的钥匙,从而共同迎接生命中每一个充满未知与惊喜的成长时刻。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必须得提一下这本书在处理“负面”情绪和问题时的态度。很多时候,孩子问的那些问题,其实是他们内心焦虑、困惑或者感受到某种不公的投射。这本书的高明之处在于,它从不批判孩子的提问,而是把提问看作是孩子内心世界的求救信号。比如,当涉及到“为什么有些人看起来不一样”这类关于偏见和差异的问题时,书里的引导语是先接纳孩子的好奇心,然后再温和地解释“差异是自然界的常态,每一种差异都值得被尊重”。这种积极、包容的价值观输出,远远超越了简单的生理知识传授。我发现,自从我们开始用这本书里的思路来和孩子交流后,他变得更愿意主动分享他在学校听到的那些闲言碎语或者困惑,而不是藏着掖着怕被说“不懂事”。这建立的是一种信任感,一种“我的所有想法都是可以拿出来探讨的”安全感,这对孩子未来的心理健康发展无疑是巨大的助力。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设计非常巧妙,它没有采用传统的章节划分,而是更像一个问答档案库,每一页都是一个独立的“闪光点”。这对于我们这种工作忙碌的家长来说,简直是福音。我不需要花大块时间去啃读,可以在任何碎片时间里,随机抽取一个问题来学习和准备。我注意到,很多看似简单的问题背后,都藏着成人世界里都容易忽略的认知盲区。比如,“为什么有些家庭有爸爸,有些只有妈妈?”这种关于家庭结构多元性的探讨,让我的视野一下子被拓宽了。我们总以为孩子只关注眼前的表象,但他们对世界运行规则的探究欲远超我们想象。这本书教会我的,是不要用“等你长大了就懂了”来敷衍,而是要根据孩子现有的认知水平,给出最真诚、最恰当的解释。它的专业性体现在对不同年龄段儿童心理发展规律的精准把握上。我感觉自己像是在读一本高级的儿童心理学入门手册,只是它披着一层非常亲切的外衣,让我这个“半吊子”家长也能轻松上手,并且立刻就能应用到实践中去。

评分

说实话,我最初拿到这本书的时候,心里是有点打鼓的,毕竟现在市面上讲“性教育”的书多如牛毛,很多要么是冷冰冰的科普读物,要么就是过度美化情感的鸡汤文。但这本书,它走出了一条非常独特的路子。它没有刻意去淡化或者放大某些方面,而是以一种近乎哲学家的耐心,去剖析孩子的好奇心背后的“为什么”。我特别欣赏它处理“爱”的部分。很多家长在教导孩子时,往往把爱和占有、依恋混为一谈,但这本书清晰地阐述了“爱是尊重、爱是给予、爱是界限”的复杂多维概念。我记得有一章专门讲了“友谊中的界限”,这对我家那个有点黏人的孩子尤其受用。他以前总觉得好朋友就应该什么都分享,看了这本书后,他开始懂得区分什么是“我的”和“你可以分享的”。这种对人际关系边界感的早期培养,我觉得比单纯讲生理知识重要得多。作者的语言有一种穿透力,它不只是在回答孩子的问题,更是在和家长进行一场深层次的心灵对话,提醒我们,在孩子成长的每一个敏感节点,我们自己的心态是否足够成熟和开放。

评分

这本书简直是为我们家那位十万个为什么的小家伙量身定做的。从我打开封面开始,那种温暖又坦诚的语气就扑面而来,一点都没有那种高高在上或者故作深奥的感觉。我一直很头疼怎么跟孩子聊那些“敏感”话题,总怕说得太直白孩子听不懂,说得太含糊他又会追着问个没完。这本书最厉害的地方,就在于它真的站在孩子的视角去思考问题。比如,当孩子问到一些关于身体变化的好奇心时,作者的解答不是用那些拗口的医学名词搪塞过去,而是用生活中的例子来做类比,既保证了科学性,又让孩子觉得亲切。我记得有一次我正准备组织语言,结果孩子突然问了个特别刁钻的问题,我当时脑子一片空白,幸亏书里提到了一个“小秘密花园”的比喻,我顺着那个思路讲下去,孩子一下子就明白了,还咯咯地笑了。这种润物细无声的引导,比我生硬地灌输知识有效多了。而且,它不光是教我们怎么回答“是”或“否”的问题,更重要的是教会我们如何建立开放的亲子沟通渠道,让孩子知道,遇到任何困惑,父母永远是他们最安全、最值得信赖的港湾。这本书的排版也特别舒服,色彩柔和,不会让孩子产生阅读疲劳,我感觉我们家已经把它当成家庭“秘密武器”了,每晚睡前都会翻上几页,一起探讨一下今天遇到的新问题。

评分

这本书最让我感到惊喜的是,它并不是一本“标准答案”手册,而是一本“方法论”指南。它不只是告诉我们“该怎么说”,更重要的是,它在潜移默化中改变了我们作为父母的思维模式。它让我意识到,在面对孩子成长中必然会出现的各种关于“身体”、“情感”、“亲密关系”的探索时,我们不必感到羞耻或恐慌。相反,我们应该把它视为一个绝佳的教育契机。作者的笔触细腻到可以捕捉到孩子提问时的微表情和潜台词。例如,关于“为什么会怀孕”这类问题,书里不仅仅解释了生物学过程,还加入了“孕育生命的神奇与责任感”的探讨,这使得整个回答层次更加丰富和立体。我感觉这本书为我们打开了一扇窗,让我们能够更坦然、更自信地迎接孩子的成长挑战。它不是一本读完就束之高阁的书,而是一本需要时常翻阅、时常对照,陪伴我们和孩子一起成长的实用工具书。它的价值,在于它赋予了父母足够的力量和智慧,去引导孩子成为一个身心健康、充满爱与尊重意识的个体。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