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让天赋自由
定价:66.90元
作者:肯·罗宾逊 卢·阿罗尼卡
出版社:浙江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08-01
ISBN:9787213081217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l 排名*的TED演讲人,全球知名教育家肯·罗宾逊,教育创新五部曲之一!
l 你认为自己有天赋吗?你的天赋是什么呢?你在如何度过自己的一生?在如何教育自己的孩子?又在如何管理自己的公司?本书将帮助你换个角度审视自己,使你更了解自身的天赋与爱好!
l 你天生就应该成就某项事业,而不是浑浑噩噩煎熬度日。阅读本书,你就可以在作者的引领下探索自己的天赋,实现更高的人生目标与价值!
l 湛庐文化出品。
内容提要
l 找到自己的天赋,对于你了解自己至关重要。人类生来就具有独特的天赋,但随着在现实世界中的阅历增长,人们就会丧失很多潜能,造成这一后果的主要原因是教育,我们迫切需要在教育领域发起一场变革!
l 天赋是每个人的专属礼物,只有运用自己的创造力,沉浸于天赋指引的世界,与同“部落“的小伙伴相互支持,勇于突破自己的舒适区,找到一位人生的导师,我们就可以随时随地发现自己的天赋,过上幸福自由的人生!
目录
推荐序 做教育创新真正的引领者
前 言 发现你的天赋
引 言 画上帝的小女孩
第1章天赋,天资和热情的完美结合?
案例:舞动中的思考
案例:无聊美术课上的漫画天才
案例:演讲后的“重生”
? 学校的过失
? 拥抱你的天赋
第2章 天赋,每个人专属的礼物
案例:数学,音乐天才
? 冲破观念的藩篱
给你的智力评级
智力万花筒
第3章 用创造力激发生命的奇迹
案例:在被子上作画的艺术家
给你的创造力评级
把想象力提升为创造力
创造力的助推器
第4章 置身于忘我之境?
? 案例:战无不胜的台球选手
? 忘我的境界
心流的体验
成为你自己
第5章 寻找让你看见自己的部落
? 案例:梅格·瑞恩的电影部落
?领域与圈子
部落里的灵感与激励
神奇的创意团队
第6章 发现天赋的三个约束圈?
案例:用牙齿咬住画笔
? 突破个人的限制
挣脱社会的偏见
跳出文化的约束
第7章 幸运源自你的态度
? 案例:一场爆炸诱发的革命
?态度与天赋
人生的另一种可能
坚韧的毅力
第8章 找到属于你的导师
?案例:人生的伯乐
?“重新认识自己
导师的四大作用
导师指导的意义
第9章 只要动身,永远都不会晚
?案例:现在出发晚不晚
?人生的“第二中年期”
如何界定“真实年龄”
永远投入,永远年轻
第10章 选择职业还是爱好
?案例:斜杠青年
?专业+业余=“专业余”
专业余代言人
爱好会让你富有吗
第11章 未来的教育,实现天赋的教育
?案例:逃离学校的创业家
?象牙塔内外
误入岐途的教育改革
教育转型的先行者
致 谢
译者后记
作者介绍
肯·罗宾逊
l 1950年出生于英国利物浦。1968年进入利兹大学学习英语和戏剧。1981年进入伦敦大学攻读博士学位,研究方向是戏剧教育和教育剧场。
l 1989—2001年,任英国华威大学教育学教授;2003年,因具有杰出贡献被英国女王伊莉莎白二世封为爵士;被誉为全球具影响力教育家。
l 2011年,入选“全球具影响力50大商业思想家”排行榜。
l 排名的TED演讲人。截至2017年6月,通过TED网站观看罗宾逊《学校扼杀创造力》演讲的人次超过5 000万。创造了TED大会创立以来的高纪录。
文摘
环境危机
我前阵子去了自然历史博物馆,这是一个非常迷人的地方,对不同种类的生物都有单独的房间陈列展示。一个房间里在举办蝴蝶展,所有的蝴蝶标本都被放在精美的玻璃盒子里,它们的身体被固定住,并被精心地贴上了标签,但都是一排排死的蝴蝶。博物馆按照类型和大小对它们进行了分类,上面是较大的,下面是较小的。在另一个房间,甲虫也同样被按照类型和大小进行了排列展览。还有一个房间里也用同样的方法陈列着蜘蛛。将这些生物进行分类,并将它们放在不
同的橱窗里,展现了一种人类对它们的思考方式,这是非常有用的,但并不代表它们在自然世界里的秩序。走出博物馆,你看到的蝴蝶不会按标本的排列顺序飞来飞去:大的在前面,小的在后面;也不会看到蜘蛛严格按照标本的顺序行进,真实环境中的甲虫才不会相互保持一定的距离呢。在自然状态下,这些生物都是彼此交错的,它们生活在复杂的、相互依存的环境中,它们的命运也彼此相关。人类社会也是完全一样的,我们现在也面临着与自然生态环境一样的危机,两者之间的相似性非常强。
生物系统的关系和我们普遍缺乏的对它们的了解,这就是《寂静的春天》( Silent Spring )的主题,蕾切尔·卡森(Rachel Caron)出版于 1962 年 9 月的这本书给我们敲响了警钟。她认为,农民用来改善作物生长和杀虫的化学制剂、杀虫剂会带来意想不到的灾难性后果。这些有毒的化学物质渗透到地里将会污染水循环系统,危害海洋生物。由于不加选择地杀死昆虫,农民们也破坏了许多生物赖以生存的精密生态系统,包括需要昆虫为其授粉的植物,以及不计其数的以昆虫为食的鸟类。如果鸟类灭绝了,我们就再也听不到自然界的歌声了。
蕾切尔·卡森是引导我们改变对自然生态思考的先锋之一。从工业时代开始,人类似乎认为自然界是一个能无限为工业生产和生活需要提供资源的仓库。我们开采地球的煤炭和铁矿,通过基岩钻孔开采石油和天然气;为了放牧,我们砍伐森林、清除草场。所有这一切看起来都理所当然,方便快捷,然而其中也存在着巨大的问题:300 年后,我们可能会导致自然界的资源陷入枯竭,现在我们也面临着利用地球自然资源的重大危机。
这方面的证据非常清楚,以至于一些地质学家认为我们进入了一个新的地质时代。上一个冰河时代结束于一万年前,地质学家将那时以来的世代称为全新世(Holocene epoch),也有人将这一新的地质时期称为“人类世”(Anthropoceneage),来源于希腊语中“人”(anthropos)这个单词。他们说,人类活动对地球地质和自然系统的影响催生了这个新的地质时代,这些影响包括海洋酸化、新型沉积物、地球表面的侵蚀和腐蚀,以及多个动植物物种的灭绝。科学家认为,这场危机是真实存在的,我们要想避免灾难,就必须在未来几代人的时间里做出一些深刻的改变。
序言
这本书的文字有一种令人沉醉的叙事力量,读起来完全不像是在啃一本严肃的理论著作,更像是在聆听一位经验丰富、又带着点叛逆精神的长者在娓娓道来。它的结构布局非常巧妙,不是那种生硬的论点堆砌,而是通过一系列生动的案例和富有洞察力的观察,层层递进地构建起它的核心论点。我特别欣赏作者那种直击人心的幽默感,很多时候,那些看似严肃的教育困境,在作者的笔下被描绘得既荒诞又真实,让人在会心一笑的同时,也感到一阵后背发凉。这种“寓教于乐”的表达方式,使得那些晦涩的教育学概念变得触手可及。更难能可贵的是,它没有止步于批判,而是巧妙地引导读者去探索“可能性”——如果不是这样,那会是怎样?这种积极的、面向未来的探索精神,是这本书最打动我的地方。它不是在抱怨现状的沉重,而是在为我们描绘一个更值得奋斗的教育愿景。
评分这本书的行文风格非常具有鼓动性,它不是那种温和的劝说,而是带着一种强烈的、近乎革命性的热情。作者似乎对现状的不满已经积累到了一个临界点,所以他的文字充满了能量,能够迅速点燃读者的反思和行动欲望。虽然它探讨的是深奥的教育哲学问题,但它却能用最直白、最富有画面感的语言去表达,让人感觉自己仿佛正在参与一场关于人类未来的重要对话。尤其是在讨论如何真正释放学习的内驱力时,作者的观点非常鼓舞人心,他强调的是一种发自内心的“好奇心驱动”的学习模式,而不是外部奖励或惩罚下的被动服从。这种对学习本质的回归,让我对“教”与“学”的关系有了全新的理解,不再将两者视为一种单向的灌输,而更像是一种共同探索、共同发现的过程。这本书真正做到了,既提供了深刻的批判,又留下了光明的希望。
评分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最大冲击,是一种“结构性反思”的震撼。它没有聚焦于某一个具体的教育技巧或者考试对策,而是将火力对准了整个教育系统的“底层代码”。我开始意识到,很多我们认为是“自然规律”的教育现象,其实是特定历史时期和特定社会需求下被“设计”出来的结果。作者的分析非常犀利,他像一个拆解机器的工程师,把教育这台庞大而复杂的机器的每一个齿轮——从课程设置到评估体系——都拿出来审视了一遍,并指出了它们是如何协同作用,最终将个体的创造力“磨平”的。这种宏观的、系统性的审视,远比那些小修小补的建议来得更有价值。它让人明白,真正的教育变革,需要的不是修补现有的框架,而是需要勇气去想象一个全新的、完全不同的系统蓝图。读完后,我感觉自己看待学校和社会的运作方式都多了一层“透视镜”。
评分这本书的视角真的非常独特,它没有落入那种陈词滥调的教育口号里,而是直接切中了问题的核心:我们到底在用什么样的思维模式去培养下一代?读完后,我有一种醍醐灌顶的感觉,仿佛之前那些困扰我的教育焦虑一下子找到了源头。作者似乎非常善于解构那些根深蒂固的、我们习以为常的教育体制的假设。比如,关于“标准”和“效率”的执念,这本书提出了一个尖锐的质问:追求统一的、可测量的成果,是不是正在无形中扼杀掉人类最宝贵的财富——多样性和创造力?我印象最深的是它对于“学科壁垒”的批判,那种将知识硬生生地切分成互不关联的模块的做法,与现实世界中复杂问题的解决方式是多么格格不入啊。它不是空泛地呼吁“创新”,而是提供了一种思维工具,让我们能更清晰地审视当下教育结构的“不合理性”。这种深刻的洞察力,让这本书超越了一般的教育类书籍,更像是一本关于“心智解放”的宣言。它迫使我重新思考,教育的终极目标究竟是培养“合格的螺丝钉”,还是培养“有能力应对未来不确定性的个体”。
评分坦白说,起初我以为这又是一本“鸡汤式”的教育书,无非是鼓励家长多陪陪孩子、多给孩子空间。但很快我就发现自己错了。这本书的论证逻辑非常严密,它构建了一个强大的批判框架,把我们过去对“成功”的定义彻底颠覆了。作者似乎有着深厚的跨界背景,他的分析常常能从看似不相干的领域——比如艺术、商业、甚至是神经科学——找到强有力的佐证,来支撑他关于教育改革的观点。这种跨学科的视野,让它的论点显得格外坚实和立体,而不是空中楼阁。特别是对于“天赋”的重新定义,这本书提供了一个非常解放性的视角,它不再将天赋局限于传统意义上的“智力”或“学业成绩”,而是将其扩展到更广阔的人类潜能谱系中。读完后,我感觉自己看待身边每一个独特个体的方式都发生了微妙的转变,更加尊重那种“非主流”的闪光点。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