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讓天賦自由
定價:66.90元
作者:肯·羅賓遜 盧·阿羅尼卡
齣版社:浙江人民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7-08-01
ISBN:9787213081217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膠訂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l 排名*的TED演講人,全球知名教育傢肯·羅賓遜,教育創新五部麯之一!
l 你認為自己有天賦嗎?你的天賦是什麼呢?你在如何度過自己的一生?在如何教育自己的孩子?又在如何管理自己的公司?本書將幫助你換個角度審視自己,使你更瞭解自身的天賦與愛好!
l 你天生就應該成就某項事業,而不是渾渾噩噩煎熬度日。閱讀本書,你就可以在作者的引領下探索自己的天賦,實現更高的人生目標與價值!
l 湛廬文化齣品。
內容提要
l 找到自己的天賦,對於你瞭解自己至關重要。人類生來就具有獨特的天賦,但隨著在現實世界中的閱曆增長,人們就會喪失很多潛能,造成這一後果的主要原因是教育,我們迫切需要在教育領域發起一場變革!
l 天賦是每個人的專屬禮物,隻有運用自己的創造力,沉浸於天賦指引的世界,與同“部落“的小夥伴相互支持,勇於突破自己的舒適區,找到一位人生的導師,我們就可以隨時隨地發現自己的天賦,過上幸福自由的人生!
目錄
推薦序 做教育創新真正的引領者
前 言 發現你的天賦
引 言 畫上帝的小女孩
第1章天賦,天資和熱情的完美結閤?
案例:舞動中的思考
案例:無聊美術課上的漫畫天纔
案例:演講後的“重生”
? 學校的過失
? 擁抱你的天賦
第2章 天賦,每個人專屬的禮物
案例:數學,音樂天纔
? 衝破觀念的藩籬
給你的智力評級
智力萬花筒
第3章 用創造力激發生命的奇跡
案例:在被子上作畫的藝術傢
給你的創造力評級
把想象力提升為創造力
創造力的助推器
第4章 置身於忘我之境?
? 案例:戰無不勝的颱球選手
? 忘我的境界
心流的體驗
成為你自己
第5章 尋找讓你看見自己的部落
? 案例:梅格·瑞恩的電影部落
?領域與圈子
部落裏的靈感與激勵
神奇的創意團隊
第6章 發現天賦的三個約束圈?
案例:用牙齒咬住畫筆
? 突破個人的限製
掙脫社會的偏見
跳齣文化的約束
第7章 幸運源自你的態度
? 案例:一場爆炸誘發的革命
?態度與天賦
人生的另一種可能
堅韌的毅力
第8章 找到屬於你的導師
?案例:人生的伯樂
?“重新認識自己
導師的四大作用
導師指導的意義
第9章 隻要動身,永遠都不會晚
?案例:現在齣發晚不晚
?人生的“第二中年期”
如何界定“真實年齡”
永遠投入,永遠年輕
第10章 選擇職業還是愛好
?案例:斜杠青年
?專業+業餘=“專業餘”
專業餘代言人
愛好會讓你富有嗎
第11章 未來的教育,實現天賦的教育
?案例:逃離學校的創業傢
?象牙塔內外
誤入岐途的教育改革
教育轉型的先行者
緻 謝
譯者後記
作者介紹
肯·羅賓遜
l 1950年齣生於英國利物浦。1968年進入利茲大學學習英語和戲劇。1981年進入倫敦大學攻讀博士學位,研究方嚮是戲劇教育和教育劇場。
l 1989—2001年,任英國華威大學教育學教授;2003年,因具有傑齣貢獻被英國女王伊莉莎白二世封為爵士;被譽為全球具影響力教育傢。
l 2011年,入選“全球具影響力50大商業思想傢”排行榜。
l 排名的TED演講人。截至2017年6月,通過TED網站觀看羅賓遜《學校扼殺創造力》演講的人次超過5 000萬。創造瞭TED大會創立以來的高紀錄。
文摘
環境危機
我前陣子去瞭自然曆史博物館,這是一個非常迷人的地方,對不同種類的生物都有單獨的房間陳列展示。一個房間裏在舉辦蝴蝶展,所有的蝴蝶標本都被放在精美的玻璃盒子裏,它們的身體被固定住,並被精心地貼上瞭標簽,但都是一排排死的蝴蝶。博物館按照類型和大小對它們進行瞭分類,上麵是較大的,下麵是較小的。在另一個房間,甲蟲也同樣被按照類型和大小進行瞭排列展覽。還有一個房間裏也用同樣的方法陳列著蜘蛛。將這些生物進行分類,並將它們放在不
同的櫥窗裏,展現瞭一種人類對它們的思考方式,這是非常有用的,但並不代錶它們在自然世界裏的秩序。走齣博物館,你看到的蝴蝶不會按標本的排列順序飛來飛去:大的在前麵,小的在後麵;也不會看到蜘蛛嚴格按照標本的順序行進,真實環境中的甲蟲纔不會相互保持一定的距離呢。在自然狀態下,這些生物都是彼此交錯的,它們生活在復雜的、相互依存的環境中,它們的命運也彼此相關。人類社會也是完全一樣的,我們現在也麵臨著與自然生態環境一樣的危機,兩者之間的相似性非常強。
生物係統的關係和我們普遍缺乏的對它們的瞭解,這就是《寂靜的春天》( Silent Spring )的主題,蕾切爾·卡森(Rachel Caron)齣版於 1962 年 9 月的這本書給我們敲響瞭警鍾。她認為,農民用來改善作物生長和殺蟲的化學製劑、殺蟲劑會帶來意想不到的災難性後果。這些有毒的化學物質滲透到地裏將會汙染水循環係統,危害海洋生物。由於不加選擇地殺死昆蟲,農民們也破壞瞭許多生物賴以生存的精密生態係統,包括需要昆蟲為其授粉的植物,以及不計其數的以昆蟲為食的鳥類。如果鳥類滅絕瞭,我們就再也聽不到自然界的歌聲瞭。
蕾切爾·卡森是引導我們改變對自然生態思考的先鋒之一。從工業時代開始,人類似乎認為自然界是一個能無限為工業生産和生活需要提供資源的倉庫。我們開采地球的煤炭和鐵礦,通過基岩鑽孔開采石油和天然氣;為瞭放牧,我們砍伐森林、清除草場。所有這一切看起來都理所當然,方便快捷,然而其中也存在著巨大的問題:300 年後,我們可能會導緻自然界的資源陷入枯竭,現在我們也麵臨著利用地球自然資源的重大危機。
這方麵的證據非常清楚,以至於一些地質學傢認為我們進入瞭一個新的地質時代。上一個冰河時代結束於一萬年前,地質學傢將那時以來的世代稱為全新世(Holocene epoch),也有人將這一新的地質時期稱為“人類世”(Anthropoceneage),來源於希臘語中“人”(anthropos)這個單詞。他們說,人類活動對地球地質和自然係統的影響催生瞭這個新的地質時代,這些影響包括海洋酸化、新型沉積物、地球錶麵的侵蝕和腐蝕,以及多個動植物物種的滅絕。科學傢認為,這場危機是真實存在的,我們要想避免災難,就必須在未來幾代人的時間裏做齣一些深刻的改變。
序言
這本書給我帶來的最大衝擊,是一種“結構性反思”的震撼。它沒有聚焦於某一個具體的教育技巧或者考試對策,而是將火力對準瞭整個教育係統的“底層代碼”。我開始意識到,很多我們認為是“自然規律”的教育現象,其實是特定曆史時期和特定社會需求下被“設計”齣來的結果。作者的分析非常犀利,他像一個拆解機器的工程師,把教育這颱龐大而復雜的機器的每一個齒輪——從課程設置到評估體係——都拿齣來審視瞭一遍,並指齣瞭它們是如何協同作用,最終將個體的創造力“磨平”的。這種宏觀的、係統性的審視,遠比那些小修小補的建議來得更有價值。它讓人明白,真正的教育變革,需要的不是修補現有的框架,而是需要勇氣去想象一個全新的、完全不同的係統藍圖。讀完後,我感覺自己看待學校和社會的運作方式都多瞭一層“透視鏡”。
評分這本書的行文風格非常具有鼓動性,它不是那種溫和的勸說,而是帶著一種強烈的、近乎革命性的熱情。作者似乎對現狀的不滿已經積纍到瞭一個臨界點,所以他的文字充滿瞭能量,能夠迅速點燃讀者的反思和行動欲望。雖然它探討的是深奧的教育哲學問題,但它卻能用最直白、最富有畫麵感的語言去錶達,讓人感覺自己仿佛正在參與一場關於人類未來的重要對話。尤其是在討論如何真正釋放學習的內驅力時,作者的觀點非常鼓舞人心,他強調的是一種發自內心的“好奇心驅動”的學習模式,而不是外部奬勵或懲罰下的被動服從。這種對學習本質的迴歸,讓我對“教”與“學”的關係有瞭全新的理解,不再將兩者視為一種單嚮的灌輸,而更像是一種共同探索、共同發現的過程。這本書真正做到瞭,既提供瞭深刻的批判,又留下瞭光明的希望。
評分這本書的文字有一種令人沉醉的敘事力量,讀起來完全不像是在啃一本嚴肅的理論著作,更像是在聆聽一位經驗豐富、又帶著點叛逆精神的長者在娓娓道來。它的結構布局非常巧妙,不是那種生硬的論點堆砌,而是通過一係列生動的案例和富有洞察力的觀察,層層遞進地構建起它的核心論點。我特彆欣賞作者那種直擊人心的幽默感,很多時候,那些看似嚴肅的教育睏境,在作者的筆下被描繪得既荒誕又真實,讓人在會心一笑的同時,也感到一陣後背發涼。這種“寓教於樂”的錶達方式,使得那些晦澀的教育學概念變得觸手可及。更難能可貴的是,它沒有止步於批判,而是巧妙地引導讀者去探索“可能性”——如果不是這樣,那會是怎樣?這種積極的、麵嚮未來的探索精神,是這本書最打動我的地方。它不是在抱怨現狀的沉重,而是在為我們描繪一個更值得奮鬥的教育願景。
評分坦白說,起初我以為這又是一本“雞湯式”的教育書,無非是鼓勵傢長多陪陪孩子、多給孩子空間。但很快我就發現自己錯瞭。這本書的論證邏輯非常嚴密,它構建瞭一個強大的批判框架,把我們過去對“成功”的定義徹底顛覆瞭。作者似乎有著深厚的跨界背景,他的分析常常能從看似不相乾的領域——比如藝術、商業、甚至是神經科學——找到強有力的佐證,來支撐他關於教育改革的觀點。這種跨學科的視野,讓它的論點顯得格外堅實和立體,而不是空中樓閣。特彆是對於“天賦”的重新定義,這本書提供瞭一個非常解放性的視角,它不再將天賦局限於傳統意義上的“智力”或“學業成績”,而是將其擴展到更廣闊的人類潛能譜係中。讀完後,我感覺自己看待身邊每一個獨特個體的方式都發生瞭微妙的轉變,更加尊重那種“非主流”的閃光點。
評分這本書的視角真的非常獨特,它沒有落入那種陳詞濫調的教育口號裏,而是直接切中瞭問題的核心:我們到底在用什麼樣的思維模式去培養下一代?讀完後,我有一種醍醐灌頂的感覺,仿佛之前那些睏擾我的教育焦慮一下子找到瞭源頭。作者似乎非常善於解構那些根深蒂固的、我們習以為常的教育體製的假設。比如,關於“標準”和“效率”的執念,這本書提齣瞭一個尖銳的質問:追求統一的、可測量的成果,是不是正在無形中扼殺掉人類最寶貴的財富——多樣性和創造力?我印象最深的是它對於“學科壁壘”的批判,那種將知識硬生生地切分成互不關聯的模塊的做法,與現實世界中復雜問題的解決方式是多麼格格不入啊。它不是空泛地呼籲“創新”,而是提供瞭一種思維工具,讓我們能更清晰地審視當下教育結構的“不閤理性”。這種深刻的洞察力,讓這本書超越瞭一般的教育類書籍,更像是一本關於“心智解放”的宣言。它迫使我重新思考,教育的終極目標究竟是培養“閤格的螺絲釘”,還是培養“有能力應對未來不確定性的個體”。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