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籍信息】
書名:教女遺規譯注
定價:32.00元
作者:陳宏謀
齣版社:中國華僑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3-12-01
ISBN:9787511338075
字數:254000
頁碼:240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58kg
★清代濛童教育教材、清末中學堂修身科教科書
★曾國藩、南懷瑾、淨空法師推薦、讀經、私塾、國學班必備教材
★童濛養正的必讀經典,父母、老師必讀之書
★教子為治平之本,而教女更為切要。蓋以世少賢人,由於世少賢母。有賢女,則有賢妻賢母矣。有賢妻賢母,而其夫與子之不為賢人者,蓋亦鮮矣。
【內容簡介】
《教女遺規》是清人陳宏謀先生所輯錄的《五種遺規》中的第二篇。 陳宏謀先生采錄前人關於養性、修身、治傢、為官、處世、教育等方麵的著述事跡,分門彆類輯為遺規五種,即《養正遺規》、《教女遺規》、《訓俗遺規》、《從 政遺規》和《在官法戒錄》,總稱《五種遺規》。 《教女遺規》采集曆代女教之經典,堪稱女子教育之集大成者。古人雲:“正天下,首正人倫;正人倫,首正夫婦;正夫婦,首重女德。”足見女子之教育,乃天下 太平之大根大本。此書實為今世女子之必讀。 然而這樣重要的一部典籍,由於種種原因,現在知道的人很少,更沒有白話譯注版本流通。為瞭讓讀者更方便地瞭解、學習本書,此前我們已經齣版流通瞭《養正遺 規譯注》一書。此次,編者繼續對《教女遺規》進行瞭譯注,同《養正遺規譯注》一樣,編者對其中的艱深字詞進行瞭詳盡注釋,並對每篇文章都做瞭淺顯易懂的翻 譯,以便今人更好地學習和閱讀!
【作者簡介】
陳宏謀,原名弘謀,晚年因避乾隆(弘曆)諱,改為宏謀。他是雍正元年(1723)進士,清代廣西桂林籍官員中,官位*高(宰相),任官時間*長 (48年),任官曆經省份*多(曾任江蘇按察使、湖南巡撫、雲南布政使等職,止東閣大學士兼工部尚書,外任30多年,曆12省,政績卓著),在民間影響*大的一位清官、名臣。在多年的任職經曆中,陳宏謀對各地民情風俗的得失利弊進行瞭研究,分明興革,逐條鈎考,加之勤奮學習,遂成為學識淵博、編著甚豐的學 者。主要編著有:《綱鑒正史約》(增訂)、《司馬文公年譜》(輯)、《三通序目》(錄)、《甲子紀元》(輯)、《培遠堂偶存稿》、《大學衍義輯要》 (輯)、《大學衍義補輯要》(輯)、《呂子節錄》(輯)、《女訓約言》、《培遠堂文集》、《手劄節要》、《課士直解》、《培遠堂文錄》、《湖南通誌》(監 修)、《五種遺規》(輯)、《陳榕門先生遺書補遺》等,著作總集有《培遠堂全集》和《陳榕門先生遺書》。
【書籍目錄】
捲 上
曹大傢《女誡》(有序)
蔡中郎《女訓》
宋尚宮《女論語》
捲 中
呂近溪《女小兒語》
呂新吾《閨範》(有序)
捲 下
王孟箕傢訓——禦下篇
溫氏母訓(有序)
史搢臣《願體集》
唐翼修《人生必讀書》
王朗川《言行匯纂》
女訓約言
【媒體評論】
★《五種遺規》,四弟須日日循之,句句學之。我所望於四弟者,惟此而已!我有三事奉勸四弟,一曰“勤”,二曰“早起”,三曰“看《五種遺規》”。四弟信此三語,便是愛兄、敬兄;若不信此三語,便是弁髦老兄。—— 《曾文正公全集》
★有一本書叫《五種遺規》,也要看看!古今中外名人的嘉言錄,都是寶貴的經驗纍積下來的。未來的時代,你們要開創事業都要注意,衣冠、儀態啊!連同 走路都要學。現在的教育從小就教壞瞭,所以這一輩的年輕人,連話都不會講,古代的教育先從灑掃、應對、談吐、待人接物上訓練。常常看到現代青年人的穿著, 好好的衣服穿在身上,東一塊,西一塊,就像什麼印象派的圖畫一樣,莫明其妙。辦公地點也一樣,桌上亂堆,堆得一塌糊塗,都是懶啊!懶得整理啊!一個公司看 看辦公室乾不乾淨,已經看齣一半瞭,從小看大,看它沒有生氣,就沒有發展啊!我看人很多,古今中外成功的人,都有他自己一套格調的,而且都很嚴肅,生活上 有他常常嚴謹的一麵,這點值得大傢多多注意。—— 南懷瑾
★清朝初期陳宏謀編的《五種遺規》,這是一部好書。那是一個有心人。陳弘謀是乾隆時候湖廣總督,是個讀書人,書念得很好,他將中國古聖先賢,對於社 會教導的寶貴教訓,搜集起來,集中起來編成一大冊。他第yi部分就是教小學的——《養正遺規》;第三部分——《訓俗遺規》,那就是我們今天講的社會教育,這 兩部分很重要。後麵有一些是講到政治教育,也就是說如何從政服務於社會,服務於國傢。這些東西對於現代社會非常有用處,值得大力提倡。 —— 淨空法師
【試讀章節】
教女遺規序
天下無不可教之人,亦無可以不教之人,而豈獨遺於女子也?當其甫離繈褓,養護深閨,非若男子齣就外傅,有師友之切磋,詩書之浸灌也。父母雖甚愛之,亦不過 於起居服食之間,加意體恤。及其長也,為之教針黹,備妝奩而已。至於性情嗜好之偏,正言動之,閤古誼與否,則鮮有及焉。是視女子為不必教,皆若有固然者。 幸而愛敬之良,性所同具,猶不盡至於背理而傷道。且有剋敦大義,足以扶植倫紀者。倘平時更以格言至論,可法可戒之事,日陳於前,使之觀感而效法,其為德性 之助,豈淺鮮哉?餘故於養正遺規之後,復采古今教女之書,及凡有關於女德者,裒集成編。事取其平易而近人,理取其顯淺而易曉,蓋欲世人之有以教其子,而更 有以教其女也。夫在傢為女,齣嫁為婦,生子為母。有賢女然後有賢婦,有賢婦然後有賢母,有賢母然後有賢子孫。王化始於閨門,傢人利在女貞。女教之所係,蓋 綦重矣。或者疑女子知書者少,非文字之所能教,而弄筆墨工文詞者,有時反為女德之纍,不知女子具有性慧,縱不能經史貫通,間亦粗知文義。即至村姑裏婦,未 盡識字,而一門之內,父兄子弟,為之陳述故事,講說遺文,亦必有心領神會,隨事感發之處。一傢如此,推而一鄉而一邑,孰非教之所可及乎?彼專工文墨,不明 大義,則所以教之者之過,而非盡女子之過也。抑餘又見夫世之婦女,守其一知半解,或習聞片詞隻義,往往篤信固守,奉以終身,且轉相傳述,交相勸戒,曾不若 口讀詩書,而所行悉與倍焉者。意者女子之性專一篤至,其為教尤有易入者乎。是在有閑傢之責者,加之意而已。
【注釋】
甫:剛剛,纔。
繈褓:背負嬰兒用的寬帶和包裹嬰兒的被子。後亦指嬰兒包。
養護:養育護持。
齣就外傅:離傢外齣就學於師。
浸灌:浸漬,熏陶。
加意:注重;特彆注意;特彆用心。
針黹:指縫紉、刺綉等針綫工作。
妝奩:古代婦女梳妝用的鏡匣。泛指嫁妝。
古誼:古賢人之風義。
固然:本來就這樣。
剋敦:剋,能夠;敦,注重、崇尚。
倫紀:倫常綱紀。
至論:高超的或正確精闢的理論。
淺鮮:輕微,微薄。
裒集:輯集。裒,音抔,聚集。
有以:猶有為。有所作為。
王化:天子的教化,聖賢的教化。
綦重:很重,極重。綦,音奇,很,極。
裏婦:同裏的婦人。
遺文:前代留下的法令條文、禮樂製度。
習聞:常聞。
意者:錶示測度,大概,或許,恐怕。
閑傢:指治傢從預防開始。閑,防也。
【譯文】
天下沒有什麼不可以教育的人,也沒有什麼不需要教育的人,又怎麼能獨獨遺漏女子不教呢?當女子在剛離開繈褓時,就被養育護持在深閨中。她們不像男子一樣, 可以離傢外齣就學於師,可以和老師學友相互研討勉勵,受到《詩經》《尚書》等聖賢經典的浸漬、熏陶。父母雖然很喜愛她們,但也不過是在起居飲食方麵,特彆 注意給予照顧;等到她們長大瞭,就隻教她們縫紉、刺綉等女工,為她們準備嫁妝而已。至於她們的性情、嗜好如果齣現瞭偏斜,便以正言來糾正她們,但是否能符 閤古賢人之風義,則很少有人能做到瞭。這就是認為女子不必教育,本來就應該如此的緣故。幸好親愛、恭敬的良好品性,是人的本性所共同具有的,即使她們性 情、嗜好有所偏斜,還不至於完全背理而有傷道義,況且她們中也不乏一些崇尚大義,足以維護倫常綱紀之人。如果平時再以格言或高超精闢的理論、可以效法或能 夠讓人警戒的事情,天天擺放於麵前,讓她們能夠看到,有所感觸而效法,這作為成就德性的助力,又怎麼會輕薄呢?我特意在《養正遺規》之後,再次采輯古今教 育女子的書,以及凡是有關於女德教育的書,輯集成編。書中所錄多選取平易近人之事,摘取其淺顯而易懂之理,是想讓世人對教育其子有所作為,而更對教育其女 有所作為!女子在傢未嫁時是女兒,齣嫁後是婦人,生子後是母親。隻有有瞭賢女然後纔會有賢婦,有瞭賢婦然後纔會有賢母,有瞭賢母然後纔會有孝賢子孫。聖賢 的教化從傢門開始,傢人的得利在於傢中女子貞節。所以,女子教育所關乎的,很重要啊。有些人認為,女子知曉經書的少,並非學習文字就能學會女德,而且擺弄 筆墨通曉文章詞語者,有時反而會成為學習女德的纍贅;他們不知道女子同樣具有性德智慧,縱使不能貫通經書史籍,間或也能粗略知曉一些文章大義。即使是鄉裏 村中,那些婦人未必全都能識字,但是隻要傢中的父兄子弟,能夠嚮她們陳述一些女德故事,講說一些前代留下的法令條文、禮樂製度,也必定會有讓她們心領神 會、隨事感發的地方。一傢如此,推而廣之到一鄉、一邑,哪有不是教化所不能到達的地方呢?那些專門學習文書辭章的人,卻不能通曉大義,那麼這就是教育她們 的人之過失瞭,而不全是女子的過錯啊。或許是我又見到現在的婦女,隻是保持著自己(對女德)的一知半解,或者是常常聽說的片詞隻義,往往就深信不疑,堅守 不放,終身信奉。況且她們又相互轉告、傳述,相互勸誡,不像是口讀詩書之人,但所做齣的行為卻更像是熟讀詩書之人。這大概是女子的性情專一深厚,這樣教育 她們女德不是更容易入手嗎?這樣做也是意在提醒那些肩負著治傢重責的人,應凡事以預防為主,多加留意罷瞭。
捲 上
曹大傢《女誡》(有序)
(曹大傢,姓班氏,名昭,後漢平陽曹世叔妻,扶風班彪之女也。世叔早卒,昭守誌,教子曹榖成人。長兄班固,作前《漢書》,未畢而卒,昭續成之。次兄班超, 久鎮西域,未濛詔還,昭伏闕上書,乞賜兄歸老。和熹鄧太後,嘉其誌節,詔入宮,以為女師,賜號大傢。皇後及諸貴人,皆師事之。著《女誡》七篇。)
【注釋】
大傢:古代對有德行和學問的女子的尊稱。“大傢”讀音為“太姑”。
平陽:古代地名,治在今陝西眉縣東北。
扶風:即今天的陝西省寶雞市扶風縣。
守誌:謂女子守節不改嫁。
曹榖:班昭的兒子。
伏闕:拜伏於宮闕下。多指直接嚮皇帝上書奏事。
和熹:當時皇後的謚號由兩個字組成,第yi個字是其皇帝丈夫的謚號,第二字則是皇後本人的謚號。此處“和”是鄧太後丈夫漢和帝的謚號,“熹”是她自己的謚 號,兩字連成她完整的謚號。“和熹”二字的意思《後漢書》注有解釋:“不剛不柔曰和”,“有功安人曰熹”。 “有功安人”就是有功於社稷,安定人心的意思。
貴人:女官名。後漢光武帝始置,地位次於皇後。曆代沿其名,而位尊卑不一。《後漢書皇後紀序》:“及光武中興,斲雕為樸,六宮稱號,唯皇後、貴人。貴人金印紫綬,奉不過粟數十斛。”
【譯文】
曹大傢,姓班,名字叫昭。是東漢平陽曹世叔的妻子,也就是扶風班彪的女兒。班昭的丈夫曹世叔很早就過世瞭,班昭早年守寡,教導兒子曹榖成人。長兄班固著前 《漢書》,沒有寫完就去世瞭,班昭繼承兄長的遺誌,繼續將《漢書》完成。二哥班超,長期鎮守西域,年紀已經很大瞭還沒有得到皇帝的恩準返迴。於是班昭就親 自上書皇帝,請求皇上恩準她的兄長(班超)告老還鄉。當時的和熹鄧太後贊賞班昭的誌嚮和節操,於是就命她入宮,做瞭後宮女子們的老師,並且賜號“大傢”。 從此皇後、皇妃們都以老師的禮節來侍奉班昭。班昭著有《女誡》七篇。
這本《教女遺規譯注》的譯注版本,讓我對傳統女性教育的脈絡有瞭更清晰的認識。從譯者的注解中,我能感受到那種跨越時代的努力,試圖將古老的智慧與現代的觀念進行對話。尤其是那些針對特定曆史背景的考據,讓我對書中每一條教誨産生的社會土壤有瞭更深的理解。它不僅僅是一本簡單的“規矩大全”,更像是一部濃縮的清代社會風俗史和女性思想史。書中對於閨閣之樂、持傢之道等方麵的論述,雖然在今天看來或許顯得有些陳舊,但其背後蘊含的對秩序、責任和內在修養的強調,依然具有啓發意義。我尤其欣賞譯者在保持原文精神不失真的前提下,所做的細緻闡釋,使得即便是對古代禮教不甚瞭解的讀者,也能順暢閱讀,並從中汲取到有價值的東西。讀罷全書,感覺像是與一位來自過去的智者進行瞭一次嚴肅而深刻的對話,收獲良多。
評分對於清代濛童教育的研究者來說,這本書無疑是一塊珍貴的礦藏。它以一種近乎田園牧歌式的筆觸,描繪瞭古代傢庭教育的日常場景。我喜歡它那種注重細節的敘事方式,比如如何教導孩子識字、如何培養品德,甚至是如何安排日常作息。這種細緻入微的描摹,讓我仿佛身臨其境,感受到瞭那種在儒傢倫理框架下,傢長對後代傾注的全部心血。書中的許多教育理念,比如“潤物細無聲”的熏陶,與現代的某些積極心理學觀點竟有異麯同工之妙。當然,也必須承認,其中一些過於強調順從和等級觀念的部分,需要我們用批判性的眼光去審視。但總體而言,它提供瞭一個理解清代基礎教育體係的絕佳窗口,遠比枯燥的官方文獻來得生動和可感。
評分令人驚喜的是,這本書的後半部分對清末中學堂修身教科書的引入,展現瞭一種教育觀念的劇烈轉型。從傳統的“閨閣規矩”到引入“國民品格”的現代思潮,這種過渡時期的文本對比,充滿瞭張力與曆史的厚重感。我能從中清晰地看到,在內憂外患的背景下,知識分子們是如何掙紮著,試圖用新的教育理念來重塑整個民族的靈魂。那些關於“公民責任”、“科學精神”的早期嘗試,雖然顯得稚嫩和不成熟,但其前瞻性令人肅然起敬。它不再是單嚮度的說教,而是充滿瞭與時代脈搏接軌的努力與探索,為我們理解近代中國的文化基因變遷,提供瞭生動的佐證材料。
評分這部匯集瞭五種遺規的譯注版本,其最大的價值在於提供瞭一個多維度的文化參照係。它不僅僅是關於“如何教導女兒”的文本,更像是一份關於“如何在特定社會結構下達成個體價值”的綜閤指南。從清初的倫理規範,到晚清的社會革新思潮,文本的跨度之大,內容之豐富,遠超我最初的預期。譯注者的工作是卓越的,他們搭建的橋梁使得這些跨越數百年的思想得以在當代讀者心中激蕩迴響。閱讀它,就像進行瞭一次深度的文化考古,令人在贊嘆古人智慧的同時,也對今日我們所處的時代和教育體係有瞭更深刻的反思。
評分傢庭教育的部分,尤其是關於“簡單教育”與“美好生活”的理念,觸動瞭我內心深處對理想生活的嚮往。它沒有追逐物質的奢華,而是強調精神的富足和人與人之間和睦的關係。這種返璞歸真的態度,在當今這個信息爆炸、節奏飛快的時代,顯得尤為珍貴。我從中學習到,真正的“美好生活”並非建立在擁有多少,而是建立在如何處理好自己的內心秩序和傢庭關係之上。書中的許多生活哲理,如知足常樂、珍惜眼前人,雖然樸素,但一旦付諸實踐,立刻能感受到生活質量的提升。這並非教人如何變得富有,而是教人如何成為一個內心寜靜、能夠享受簡單幸福的個體。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