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松掌握翻转课堂“互联网+教育”的践行者,集一线教师多年教学经验之大成,融合大数据、AI,精选大量教学案例,全方位、多角度解读翻转课堂教学,帮助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作者:李永
定价:46元
印次:1-1
ISBN:9787302494621
出版日期:2018.02.01
印刷日期:2018.01.31
目 录
章 教育的挑战与机遇 1
节 正在巨变的世界 1
一、什么是“互联网+” 1
二、没有汽车的出租车公司 2
三、平台型公司与传统公司 3
四、小结 4
第二节 教育不变行吗 5
一、传统教育的困境 5
二、写入国家战略的教育变革 6
三、信息技术背景下的教育尝试 8
四、教育信息化的“表”和“里” 9
第三节 正在兴起的教育变革 9
一、MOOC对高等教育的冲击 9
二、翻转课堂对基础教育的冲击 11
第二章 迅速了解翻转课堂 14
节 翻转课堂是怎么来的 14
一、国外的探索与发展 14
二、国内的探索与发展 16
三、小结 16
第二节 什么是翻转课堂 17
一、初探内涵与本质 17
二、站在学习理论的视角解读
翻转课堂 19
三、小结 22
第三节 翻转课堂真的有效吗 22
一、翻转课堂带来的教学改变 23
二、北京四中网校翻转课堂教学
实践 30
三、小结 31
第三章 轻松掌握翻转课堂 32
节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总体架构 32
一、三翻与二段 33
二、十环节 33
第二节 任务,高效完成课前自学 35
一、一次备课,整体设计 36
二、准备资源,发布任务 37
三、任务,自主学习 39
四、反馈交流,促进自学 41
五、获取学情,发现问题 45
六、确定目标,二次备课 53
第三节 有效组织,成功进行吸收内化 58
一、展示交流,培养方法 58
二、合作释疑,学会协作 63
三、检测提升,实践创新 67
四、总结...
老实说,我一开始对这类“指导书”抱持着一丝怀疑,总觉得它们大多是堆砌概念,缺乏实操性。但是,这本书彻底扭转了我的看法。它的结构安排非常精妙,从宏观的教育理念转变,到微观的课程资源准备,再到具体的课堂互动设计,层层递进,逻辑性极强。最让我称赞的是,它非常注重“翻转”后的“课堂”环节的设计。很多资料只强调课前预习,却忽略了最宝贵的线下时间该如何最大化利用。这本书里详细阐述了如何设计基于项目的学习(PBL)和基于问题的学习(Inquiry-based learning),并说明了技术如何辅助教师在这些高阶思维活动中扮演“促进者”而非“讲授者”的角色。这对于提升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协作能力至关重要。读完后,我感觉自己对“有效教学”的理解得到了质的飞跃,它提供了一套完整的、可操作的思维框架,让“翻转课堂”不再是一个时髦的口号,而是一套实实在在的教学方法论。
评分这本书简直是教育领域的一股清流,尤其对于那些对新技术抱有好奇心,却又苦于不知如何下手的老师们来说,简直就是一剂强心针。我花了整整一个周末沉浸其中,那种感觉就像是迷路已久终于找到了向导。它没有那种高高在上的理论说教,反倒是非常接地气地展示了如何将日常的教学场景与前沿的教育技术进行有机结合。特别是关于如何设计那些能真正“翻转”学习过程的活动,书里给出的案例分析极其到位,每一个步骤都拆解得清清楚楚,让你觉得“原来我可以这样玩!”。我特别欣赏作者那种务实的态度,不一味追求炫酷的技术,而是强调技术为人服务的核心理念。阅读过程中,我脑海中已经构思了好几个可以立即投入实践的小项目,这种即时反馈和创造欲被极大地激发了。如果你期待的是一本能让你立刻行动起来,而不是只停留在口头讨论的工具书,那么这本书绝对值得你入手,它真正做到了“授人以渔”,而不是“授人以鱼”。
评分作为一名已经尝试过几次翻转课堂的实践者,我发现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对“持续改进”的强调。很多早期的指导材料都停留在“如何成功实施第一次翻转”的阶段,但这本书却深入探讨了如何将这种模式固化下来,并融入到长期的课程规划中。特别是关于数据驱动的反馈闭环构建部分,提供了非常系统化的流程图和检查清单。它让我意识到,翻转课堂不是一次性的活动,而是一个持续收集、分析、调整的循环过程。书中对“大数据”在评估学习投入度和掌握程度上的应用探讨,非常深刻,它帮助我从模糊的经验判断转向更加客观的证据支持。这本书的布局非常周到,既能满足初次接触的教育者,也能为有一定经验的同行提供更深层次的优化思路,绝对是案头必备的参考资料,随时翻阅都能找到新的启发点,强烈推荐!
评分这本书的视角极其开阔,它没有仅仅局限于某一个单一的技术应用,而是将“互联网+”、“大数据”以及“人工智能”这些看似高深的词汇,巧妙地编织成了一个完整的教育生态图景。我最震撼的是关于学习分析(Learning Analytics)的部分,作者没有用复杂的统计学术语来唬人,而是通过一系列贴近课堂实际的例子,说明了如何利用学生在平台上的行为数据,来精准诊断学习难点,并及时调整教学策略。这对我这种习惯于凭直觉授课的老师来说,简直是打开了一扇新世界的大门。它让我意识到,我们的教学效果是可以被量化、被优化的,而不是完全依赖于课后主观的考试成绩。读完后,我感觉自己对整个教学过程的掌控力提升了一个量级,不再是被动地等待结果,而是主动地去塑造和引导学习的路径。这本书的文字风格沉稳而富有洞察力,读起来非常顺畅,知识密度高却不枯燥,强烈推荐给所有致力于提升教学效能的教育工作者。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有一种独特的魔力,它既有专业书籍的严谨性,又不失一线教师的亲切感,读起来完全没有压力。我尤其喜欢它在介绍工具和平台时的那种“玩味”,它不是简单地罗列功能,而是将每一个技术特性都嵌入到一个具体的教学场景中去演示其价值。举个例子,关于如何利用某个在线协作工具来收集即时反馈并进行全班讨论的章节,作者描述得细致入微,甚至连学生可能出现的不同反应和老师应该如何应对都考虑进去了。这种全方位的预见性,让这本书的指导价值远超一般的操作手册。它不仅仅是教你“怎么做”,更重要的是让你明白“为什么这样做有效”。对于我这种需要平衡教学改革和日常工作量的教师来说,这种高效率的知识传递方式,简直是太重要了,让我感觉每花一分钟阅读,都能转化为课堂上实实在在的提升。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