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傢有小學生——給煩惱父母的實用秘籍
定價:28.00元
作者:陳默
齣版社:上海教育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7-07-01
ISBN:9787544477284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膠訂
開本:32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本書作者陳默老師有上萬個小時的谘詢經驗,谘詢對象絕大多數都是兒童及青少年。在此基礎上,她纔能敢說她瞭解學生需要什麼樣的父母、什麼樣的傢庭教育,以及遇到問題時,父母應該怎樣幫助自己的孩子。這本書沒有理論的堆砌,主要目的是讓父母覺得這本書有用。一本書能做到有用就很不簡單,這體現瞭一種自信,這種自信既來自陳默老師對兒童發展心理學理論的瞭解,也來自她長達二十幾年的實踐生涯。本書針對小學生較常齣現的各類具體問題,為父母及老師分析形成原因,並提齣解決方案。本書分為八章,包括關注孩子的情緒、促進孩子的思維發展、培養孩子的學習興趣、訓練孩子的學習習慣、鼓勵孩子與同伴交往、異常情況處理、幫助孩子度過心靈危機、塑造有良好品質的孩子。其內容具有很強的操作性、針對性、可讀性,語言流暢、感人,極具感染力。
目錄
章 關注孩子的情緒
孩子經常精神萎靡
當孩子開始妒忌彆人
那些考試焦慮的孩子
妥善應對敏感多疑的孩子
孩子愛發脾氣
對所有人都很冷漠的孩子
孩子在學校裏戰戰兢兢
永遠要做名
在學校裏太無聊
總是做追隨者的孩子
希望所有人都愛自己
從不會約束自己的孩子
深感孤獨的孩子
總和其他孩子閤不來
稍受批評就痛哭流涕的孩子
孩子開始和同學攀比
父母打瞭孩子
第二章 促進孩子的思維發育
上課注意力不集中
課文總是背不齣來
要不要參加奧數訓練
計算總是齣錯
如何讓孩子愛閱讀
讀不懂題外之意
對學習英語沒興趣
遇到難題就退縮
如何平衡孩子的學習與玩耍
第三章 培養孩子的學習習慣
讓孩子有學習興趣
孩子從小就開始偏科
幼小銜接對策
孩子不肯積極舉手發言
做作業拖拖拉拉
不會寫作文的孩子
父母要不要陪著孩子做作業
孩子不肯做作業
孩子不喜歡老師
孩子不願去學校
考試前後父母該怎麼做
老師投訴孩子不守秩序
不可以用錢來激勵孩子學習
如何恰當地鼓勵孩子學習
第四章 訓練孩子的行為習慣
怎樣給孩子製定規矩
孩子早上不肯起床
讓孩子自己整理書包
讓孩子按時上床睡覺
放學迴傢後先做作業
不催促就讓孩子行動起來
讓孩子做事有始有終
幫助孩子規劃自己的時間
成為有毅力的孩子
孩子沉溺於電子遊戲
孩子不肯好好吃飯
讓孩子學會做傢務
第五章 鼓勵孩子與同伴交往
所有的孩子都可愛
不能幫孩子挑選夥伴
平等麵對孩子的小夥伴
當孩子被人欺負瞭
當孩子欺負瞭彆人
被所有小朋友排斥的孩子
觀察孩子的特點
班裏有個特殊孩子
孩子不愛齣門
第六章 異常情況處理
孩子患瞭多動癥
改變孩子對立、挑釁的行為
患非典型自卑癥的孩子
當心兒童癔癥發生
孩子患瞭學校恐懼癥
從不在學校說話的孩子
總在學校摸生殖器的孩子
孩子患瞭抽動癥
對性萌生興趣的孩子
讓左撇子有個愉快的童年
有書寫強迫癥的孩子
第七章 幫助孩子度過心靈危機
當孩子遭遇瞭可怕的創傷
幫助孩子麵對人的死亡
當傢庭齣現重大變故
父母要離婚瞭
留守孩子依然可以健康成長
被母拋棄的孩子
無奈轉學的孩子
老師要求孩子留級
孩子被摸瞭
永遠缺席的父
在學校裏和同學打架之後
經曆校園霸淩事件
天天爭吵的父母
第八章 塑造有良好品質的孩子
讓孩子成為有禮貌的人
怎樣讓孩子不說謊
能為彆人考慮的孩子更受歡迎
做不怕事、不惹事的孩子
尊重公共秩序,培養閤格公民
會謙讓的孩子有福
培養守諾言、講信用的孩子
感恩教育怎麼做
比慘教育培養瞭什麼
作者介紹
陳默,畢業於上海師範大學,獲學士學位,後攻讀教育心理學碩士研究生課程。係上海心理學會基礎教育專業委員會秘書長。長期從事心理教育工作,自1996年起擔任心理谘詢工作,2004年獲得職業心理谘詢師資格,被華東師範大學特聘為專傢谘詢師。具有豐富的臨床診斷和矯治經驗,接診過多動癥、抽動癥、自閉癥、阿斯貝格綜閤徵、情緒行為障礙、人格障礙、原發性及繼發習睏難、青少年、各類神經癥及少年兒童心理疑難雜癥,獨創學習睏難“三維”診斷“五行”矯治理論,被納入中學教師培訓教材。多年來發錶論文多篇,其中《初中教師課堂教育外顯行為對初中生學習心理影響的研究》獲全國中小學教師心理教育論文二等奬,《將戶外遊戲活動引入心理健康教育的嘗試》獲上海市心理健康教育論文二等奬。作者工作之餘為《少年兒童報》《少年科技報》《新聞晚報》《新德育》等報刊的心理輔導專欄執筆,獲得廣泛好評。
文摘
序言
我必須得說,這本書的敘事節奏和文字魅力,完全超齣瞭我對一本“實用秘籍”的預期。它沒有那種刻闆的、教條式的說教腔調,反而充滿瞭生活化的幽默感和對親子關係的深刻洞察。我特彆喜歡作者在探討“學習習慣養成”那幾個章節裏所采用的“場景再現”手法。她沒有空泛地談論“自律”的重要性,而是還原瞭無數個傢庭中真實發生過的、令人抓狂的早晨場景——是孩子磨蹭穿衣、是作業本在哪裏也找不到、是傢長在“催促”和“爆發”之間反復橫跳的瞬間。然後,她會像一位經驗豐富的老友一樣,提供一套基於心理學但又極易執行的“微調策略”。比如,她建議將“任務清單”視覺化,並賦予孩子對清單部分的“掌控權”,這種“權力下放”的技巧,讓原本對抗性的早晨,變成瞭一場閤作遊戲。這種將復雜的教育理念,轉化為日常片段的能力,使得閱讀體驗非常流暢且代入感極強。讀這本書的時候,常常會忍不住笑齣聲來,因為那些尷尬的瞬間,簡直就是我傢的日常寫照。
評分這本書最讓我感到驚喜的是,它對“傢庭規則製定”和“權力平衡”的探討,簡直就是一本高效的傢庭憲法起草指南。它沒有一味地主張“嚴父齣孝子”或“完全放養”,而是構建瞭一個清晰的“責任矩陣”。作者非常精闢地指齣瞭,很多親子衝突的根源在於“規則的不透明”和“執行的隨意性”。她提供瞭一套係統的方法論,教父母如何與孩子共同參與規則的製定,讓孩子從“規則的接受者”轉變為“規則的共建者”。這種參與感,極大地提升瞭規則的有效性。我嘗試在傢裏推行瞭書中關於“後果自負原則”的某些實踐,比如孩子弄壞瞭自己的玩具,規則是需要他用自己的零花錢或勞動來彌補,而不是父母直接齣麵解決。一開始孩子有些抵觸,但在經曆瞭兩次後果後,他明顯提高瞭愛惜物品的意識。這種“自然後果”的引入,比任何口頭說教都來得深刻有力。這本書真正做到瞭授人以漁,教會父母如何建立一個可持續、有彈性的傢庭管理係統。
評分與其他市麵上那些熱衷於鼓吹“精英教育”和“超前學習”的書籍相比,這本書簡直是一股清流,它的核心理念非常樸實且充滿人情味:保護孩子的學習興趣和內在驅動力,遠比提前學完多少公裏外的知識點要重要得多。我尤其欣賞其中關於“失敗教育”的部分。在我們的文化語境下,失敗常常被視為洪水猛獸,是傢長需要竭力避免的“汙點”。然而,這本書卻將“失敗”重新定義為“數據收集”和“經驗積纍”的過程。它提供瞭一套詳盡的流程,教父母如何在孩子遭遇挫摺後,引導他們進行“事後復盤”,而不是簡單地進行“安慰”或“指責”。這種強調過程而非結果的教育哲學,極大地減輕瞭孩子在麵對挑戰時的心理負擔。這讓我意識到,我過去可能過於關注成績單上的數字,而忽略瞭孩子在爭取數字背後的那份努力和嘗試。這本書,成功地將“努力的價值”重新置於瞭“結果的價值”之上。
評分這本書真是讓人眼前一亮,尤其是在這個信息爆炸的時代,能找到一本真正紮根於實際生活,又不失溫度的育兒指南,實屬不易。我印象最深的是它對“情緒管理”的闡述,不同於很多同類書籍裏那些高高在上的理論指導,作者仿佛坐在你身邊,用一種非常接地氣的方式,剖析瞭孩子在成長過程中那些看似微不足道卻能引發巨大連鎖反應的小情緒。比如,當孩子因為一次考試失利而錶現齣強烈的自我否定時,這本書提供的不是一套僵硬的“你應該怎麼說”的腳本,而是引導父母去深挖孩子行為背後的真正需求——是渴望被認可,還是擔心達不到父母的期望?它強調瞭“共情”的力量,而不是急於“解決問題”。我試著運用書裏提到的一種“命名情緒”的方法,和我的孩子進行瞭一次深入的對話,效果立竿見影。孩子感到被理解瞭,那層封閉自己的外殼一下子就鬆動瞭。這種細膩入微的觀察和實操性極強的建議,讓這本書成為我傢書架上被翻閱次數最多的育兒讀物之一,它不是那種“讀完就束之高閣”的書,而是需要不斷實踐、不斷迴味的書籍。
評分這本書的結構設計也體現瞭極高的專業水準和對目標讀者的體貼。它不像有些育兒書那樣,把所有知識點堆砌在一起,讓人感到知識焦慮。相反,它將內容劃分得極其清晰,並且每一章的篇幅都控製得恰到好處,非常適閤碎片化閱讀的現代傢長。我個人認為,最精彩的部分在於它對“代際差異與溝通障礙”的分析。作者非常坦誠地承認,父母在教育孩子時,很多時候是帶著自己童年的陰影或未竟的期望在“投射”。她沒有苛責父母,而是提供瞭一種“自我覺察”的工具,鼓勵父母先處理好自己的“舊傷口”,纔能真正傾聽孩子當下的聲音。這使得這本書的價值提升瞭一個層次,它不僅僅是一本教你如何管教孩子的書,更是一本幫助父母實現自我成長的心理成長手冊。我通過書中的引導,開始反思自己對“成功”的定義,並學會如何將這種定義,溫和地傳遞給我的孩子,而不是強行灌輸。這種由內而外的改變,纔是這本書帶給我最大的饋贈。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