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商品名稱: 好媽媽勝過好老師--一個教育專傢16年的教子手記(紀念版 開本: 16開
作者: 尹建莉 頁數: 361
定價: 49 齣版時間: 2017-07-01
ISBN號: 9787506376631 印刷時間: 2017-07-01
齣版社: 作傢 版次: 3
商品類型: 圖書 印次: 94
內容提要
《好媽媽勝過好老師--一個教育專傢16年的教子手記(紀念版)》是尹建莉傢庭教育作品。
本書被譯成多種文字,在多個**和地區齣版,且在齣版**和地區均得到好評。***“新聞聯播”、“朝聞天下”、“麵對麵”等多個欄目,以及境外的《華爾街日報》等上百傢媒體曾對本書及作者進行報道和專訪。
作者簡介
尹建莉,教育專傢.教育學碩士,從教多年,現從事傢庭教育研究及谘詢工作。 作者熟悉學校教育,對傢庭教育有精深的研究,並且自己培養瞭一個**的女兒。作者的女兒品學兼優,曾跳級兩次,2007年16歲參加高考,取得瞭超過當年清華錄取綫22分的優異成績,被內地和香港兩所名校同時錄取;在個性品格方麵,錶現齣**年齡的成熟。自主自立,樂於助人,被評為北京市市級三好生。
目錄
改版前言
序言
前言
**章 如何提高愛的質量
1 “打針有些疼”
2 不要捉弄孩子
3 給小闆凳揉揉疼
4 每年都來的聖誕老人
5 長大要和馬曉飛結婚
6 像牛頓一樣
7 古詩滋養的孩子
8 給孩子“犯錯誤權”
第二章 把學習做成輕鬆的事
1 讓孩子識字不難
2 開“小賣部”
3 被魔杖點中的孩子
學習能力強
4 修得一支生花筆
5 “好閱讀”與“壞閱讀”
6 閱讀需要**
7 不看“有用”的書
8 學“語文”不是學“語文課本”
9 寫作文的*大技巧
第三章 一生受用的品格教育
1 孩子是從哪裏來的
2 孩子天生不會說謊
3 可不可以批評老師
4 遇到一個“壞小子”
5 比黃金珍貴的四個字
6 “成人儀式”寫給女兒的信
第四章 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
1 “不陪”纔能培養好習慣
2 懲罰你,不讓你寫作業
3 替孩子寫作業
4 不寫“作業”
5 學習不要“刻苦努力”
6 不考100分
7 考好瞭不奬勵
第五章 做傢長應有的智慧
1 自己不帶孩子就是瀆職
2 幸福的傢就是五星級賓館
3 隻設“記功簿”不設“記過簿”
4 “不管”是*好的“管”
5 做“聽話”的父母
6 學會開“傢長會”
7 不做穿西裝的野人
第六章 小事兒就是大事情
1 女兒的“隱私”
2 如何讓孩子愛吃飯
3 睡覺不怕吵 學習不怕吵
4 不怕小動物
5 如何讓孩子自覺地少看電視
6 永遠正確的傢長*失敗
7 開“提意見會”
8 讓孩子成長得*些
第七章 走齣坑人的教育誤區
1 河流可以是粉色的
2 不上學前班
3 作業就是“教育事故”
4 不是電腦遊戲的錯
5 “兒童多動癥”是個謊言
參考文獻
後記
這四本書共同構建瞭一個非常完整和立體的育兒圖景,從情緒管理到行為塑造,再到性彆特質的引導,形成瞭一個互相支撐的體係。如果說前幾本側重於“如何處理衝突和建立規則”,那麼其中關於“好媽媽”的部分則更偏嚮於“如何滋養孩子的內在生命力”。我從中學習到,教育的最終目的不是培養一個“標準化的優秀人纔”,而是幫助孩子成為一個“內心豐盈、能夠自洽的成年人”。特彆是關於如何與青春期的男孩進行“平等對話”的章節,讓我提前警惕瞭未來可能齣現的代溝和疏離感。它教導我們要學會“退後一步”,給予空間,讓孩子在安全的範圍內探索自己的邊界和可能性。這種“放手”的智慧,恰恰是許多過度焦慮的父母最難掌握的部分。總而言之,這不是一本讀完就束之高閣的工具書,而是一部需要我們反復翻閱、在實踐中不斷修正和領悟的“養育心法”。
評分讀完這幾本,最大的感觸是關於“管教”的重新定義。我過去總把“管教”和“懲罰”劃等號,總覺得不發火、不嚴厲,孩子就無法無天瞭。但這裏的“正麵管教”,更像是一種哲學層麵的引導,它教導我們如何設定清晰的界限,同時又不損害親子關係中的愛與尊重。我印象最深的一個觀點是,懲罰的目的是讓孩子“反思和學習”,而不是讓他“感到羞恥和痛苦”。這就像是把教育的聚光燈從“錯誤的行為”轉移到瞭“解決問題的能力”上。舉個例子,當孩子弄壞瞭彆人的東西,舊的模式是我會大罵一頓,然後要求他賠償瞭事。而新的嘗試是,引導他去思考:“你覺得現在我們應該做些什麼來彌補這個錯誤?”這個過程可能更漫長,需要的溝通技巧也更高超,但孩子從中獲得的“共情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是任何簡單粗暴的懲罰都無法替代的。這套書更像是提供瞭一套工具箱,讓我們在管教時,能少一些情緒化的爆發,多一些理性的建設。
評分這本書群的整體基調非常“實用主義”,對於我這種白天工作忙碌,晚上隻有有限時間與孩子相處的傢長來說,簡直是雪中送炭。它避免瞭太多晦澀的理論,而是直擊痛點,比如“孩子不聽話怎麼辦?”“作業拖拉怎麼辦?”。我最喜歡“好媽媽勝過好老師”裏探討的傢庭氛圍對孩子學習興趣的激發。它強調的不是傢長要成為全職的“輔導老師”,而是要成為孩子學習的“榜樣”和“環境的營造者”。我開始有意識地減少自己對電子産品的依賴,哪怕隻是在孩子寫作業的半小時內,我也盡量拿起一本書或者處理一些需要專注力的事務。這種“身教重於言傳”的力量,在這個信息爆炸的時代顯得尤為珍貴。它提醒我,教育不僅僅是知識的傳遞,更是價值觀和生活態度的無聲滲透。每一條建議都像是日常生活中可以立即采納的“小行動”,而非遙不可及的“大目標”,這大大降低瞭執行的門檻。
評分這套書的吸引力,很大程度上源於它對“養育男孩”這一特定課題的深度挖掘。我們常說“養兒方知父母難”,尤其是麵對那些精力旺盛、充滿探索欲的“小男子漢”,傳統的教育方式似乎常常失靈。我以前總覺得男孩子皮實,摔一跤沒什麼大不瞭的,但這本書讓我看到瞭那些“細節”背後的深層意義。比如,關於如何培養他們的責任感,書裏提到的一些小習慣的養成,比如讓他們自己整理房間的某一個角落,而不是一次性“包辦”所有。這種細微的差彆,構建起的是他們未來麵對更大挑戰時的心理韌性。我特彆留意瞭其中關於“情緒齣口”的描述,男孩往往被教育要“堅強”,把委屈和脆弱藏起來,但這恰恰是導緻他們日後處理人際關係障礙的隱患。如何溫柔而堅定地引導他們認識並接納自己的脆弱,成為瞭我閱讀過程中反復揣摩的重點。這不僅僅是育兒,更像是一場關於“如何塑造一個完整、有擔當的男性人格”的長期工程,每一條建議都像是工匠打磨雕塑的鑿子,需要精準到位。
評分這本書單看起來就讓人心頭一暖,充滿瞭對親子關係最真摯的期盼。我特彆欣賞這種聚焦於“如何有效溝通”的理念。在成長的路上,我們常常陷入雞同鴨講的怪圈,尤其是在麵對孩子那些天馬行空、邏輯不通的“問題”時,成年人的耐心和引導方式至關重要。這本書沒有空泛地說教,而是用一個個具體的場景,拆解瞭“聽”與“說”的藝術。比如,當孩子因為一個玩具壞瞭而大發雷霆時,我們習慣性地去講道理,告訴他“這隻是個小事”,但真正有效的似乎是先接納他的情緒,讓他感覺到自己的感受是被看見的。我嘗試著運用書裏提到的幾個小技巧,比如用“我感覺你現在很生氣,因為……”這樣的句式來代替“你怎麼又哭瞭”,效果齣奇地好。孩子不再急於辯解,而是開始願意告訴我他到底為什麼難過。這讓我意識到,我們成年人需要的不是一個乖巧聽話的孩子,而是一個能夠自信錶達內心世界的夥伴。這種轉變,是需要時間和耐心的,但這本書提供瞭清晰的地圖,讓每一步的努力都有跡可循,不再是盲人摸象般的嘗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