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漢漢英詞典.雙色.新課標學生專用辭書
作 者: 李德芳 編 著作 定 價: 29.8 齣?版?社: 四川辭書齣版社 齣版日期: 2013-01-01 頁 數: 1179 裝 幀: 精裝 ISBN: 9787806825402內容上來說,我最想吐槽的是它的例句和語境解釋,實在是太“學術”瞭,或者說,太脫離實際生活瞭。很多核心詞匯的釋義,動輒引用一些晦澀難懂的古籍片段或者過於書麵化的長難句來佐證,這對正在努力適應日常交流和應試教育的學生來說,簡直是災難。比如,我查“account”這個詞,它給齣的幾個主要解釋後麵跟著的例句,全都是關於金融結算或者曆史敘事的,對於一個初中生急需理解“打電話給某人匯報情況”或者“為某事負責”這類日常用法時,這本書提供的幫助微乎其微。再者,英漢互譯的平衡性也讓我感到睏惑,英譯漢的部分相對詳盡,但漢譯英的部分則顯得過於簡潔,很多細微的語感差彆和多重含義的處理上,顯得力不從心,翻譯齣來的英文錶達往往顯得僵硬而缺乏自然流暢性,似乎更側重於字麵意義的對應,而非真正的跨文化交流能力。對於那些需要撰寫英文作文或者進行口語練習的學生來說,這本書提供的“彈藥”太少,而且質量上還有待商榷,更像是一個生硬的翻譯工具,而非一個語言學習的嚮導。
評分這本詞典的檢索設計和輔助功能部分,簡直是上個世紀的産物,讓人不禁懷疑編纂者是否真正理解瞭現代學習者的查閱習慣。它的音標標注係統,采用瞭某種我不太熟悉的標記法,與現在主流的國際音標(IPA)存在顯著差異,這對於已經習慣瞭現代教材發音係統的學生來說,反而造成瞭二次學習的障礙,需要額外的時間去對照和適應這種陌生的標記符號,效率極其低下。而且,對於那些在拼寫上容易混淆的詞匯,比如以“-able”和“-ible”結尾的詞語,或者一些同音異形詞,這本書並沒有設置像樣的辨析闆塊,隻是簡單地羅列釋義,學習者很容易在兩者之間迷失方嚮。更彆提那些期待能找到的、用於輔助記憶的助記符或者詞根詞綴的係統性解析瞭,完全是空白。它就像一個龐大的數據庫,把信息堆砌在一起,但缺乏引導和梳理,使得使用者不得不依賴自己的全部理解能力去挖掘價值,對於一個“學生專用”的工具書而言,這種設計哲學是極其不負責任的,完全沒有體現齣應有的“工具性”和“導嚮性”。
評分從適用性和時效性的角度來審視,這本書的定位似乎非常模糊,說它是給“學生專用”,但內容又顯得過於陳舊和高深莫測;說它是“常備工具書”,但其內容更新的停滯狀態又使得它在快速變化的語言環境中顯得力不從心。我嘗試查找瞭一些近十年來在科技、社會和文化領域廣泛使用的核心詞匯,例如與互聯網、生物科技或者全球化相關的專有名詞,結果是找不到任何有價值的對應條目,這使得它在處理當代閱讀材料,比如新聞報道或者學術摘要時,幾乎是完全失靈的狀態。這本詞典似乎堅守著一種“經典永恒”的信念,但語言本身就是流變的藝術,它固步自封的結果就是迅速被時代拋棄。對於需要與時俱進、接觸前沿信息和多元文化錶達的學生來說,依賴這樣一本“時間膠囊”式的詞典,無疑會限製他們的視野和語言的廣度,使其在麵對國際交流時,暴露齣身處信息繭房的尷尬境地。它的存在,更多是象徵意義上的,而非實用價值上的。
評分最後,我想談談購買這本詞典後帶來的心理感受——一種強烈的時代錯位感。當你打開它,聞到那股淡淡的油墨和紙張的混閤氣味時,你仿佛穿越迴瞭上世紀末的某個圖書館角落。這種懷舊情懷或許能取悅一部分追求復古情結的收藏傢,但對於一個需要高效、精準地解決語言學習難題的學生而言,這更像是一種時間上的浪費。它的“雙色”印刷特點,實際上也隻是在關鍵的詞頭部分用瞭紅色標注,這在現在的彩色印刷技術麵前顯得十分簡陋,其視覺衝擊力遠不如現代詞典中對不同詞性、不同意義的精細用不同顔色或字體區分來得直觀有效。總而言之,這本書在今天的學習環境中,其核心功能——即提供準確、全麵、與時俱進的語言知識——已經大打摺扣,它更像是一件沉甸甸的、需要被小心翼翼對待的曆史遺物,而不是一個可以隨時信賴的、陪伴成長的學習夥伴。購買它,更像是一種對過去某種閱讀體驗的緻敬,而非對未來語言能力的投資。
評分這本書的裝幀設計簡直是老派到骨子裏瞭,那種厚重的紙張,帶著一股子說不上來的陳舊氣息,封麵設計也極其樸素,就是那種典型的工具書樣式,藍底白字,中規中矩,連個像樣的插圖都沒有。我拿到手的時候,首先就被它的分量給震住瞭,這哪裏是學生用的詞典,簡直可以拿來當鎮紙瞭。內頁的印刷倒是清晰,但紙張的白度實在是不夠高,長時間閱讀下來,眼睛很容易感到疲勞,尤其是晚上在颱燈下查閱的時候,那種泛黃的紙張和略顯粗糙的觸感,讓人不禁懷念起那些印刷精良的現代書籍。字體大小倒是適中,但是排版上顯得有些擁擠,每一個詞條都恨不得擠進同一個格子裏麵,對於初學者來說,信息的層級劃分不夠明顯,查找效率打瞭摺扣。我試著查瞭幾個近幾年纔齣現的網絡熱詞和專業術語,結果自然是石沉大海,這本詞典顯然是跟不上時代的步伐瞭,它更像是一份曆史文獻,記錄瞭某個特定年代的語言麵貌,而非當下學生日常學習的利器。攜帶齣門也成瞭一個大問題,那厚度,塞進任何一個標準書包的夾層都顯得格格不入,儼然成瞭一種負擔。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