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好詞好句好段名人名言歇後語諺語詞典
定價:30.00元
作者:漢語大字典編纂處
齣版社:四川辭書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7-06-01
ISBN:9787557901943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精裝
開本:64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一本在手,作文無憂;視角廣闊,立目經典
內容提要
本書分為好詞好句好段、名人名言、歇後語、諺語四個部分,好詞好句好段有寫人篇、寫景篇、狀物篇;名人名言有12個小類,2000餘條;歇後語有18個小類,3000餘條;諺語有9個小類,1000餘條。每個部分按條目的意義分類編排,包含生動的語言素材,古今中外的名人名言,民間口口相傳的歇後語,各民族的經典諺語,讓學生吸收正能量。本詞典功能完備,信息量大,實用性強,是學習語文的工具書。
目錄
作者介紹
《漢語大字典》編纂處的成員由全國從事語言文字研究的專傢、學者組成,他們具有豐富的字典編纂經驗,編纂齣版瞭一批的工具書,所編《漢語大字典》先後榮獲國傢圖書奬、中國圖書奬奬項。
文摘
序言
如果要用一個詞來形容我閱讀《言辭的藝術》這本書的感受,那就是“酣暢淋灕”。它不像一本正經的學術專著,倒像是一場精彩絕倫的辯論賽的完整記錄,充滿瞭思想的交鋒和語言的張力。這本書聚焦於“說服力的構建”,它不是教你如何花言巧語,而是深挖邏輯的骨架和情感的說服力是如何協同作用的。書中通過對曆史演講、經典案例的拆解,清晰地展示瞭論點如何層層遞進,證據如何巧妙嵌入,以及情感的高潮點應該齣現在哪裏。我發現,那些我一直覺得“說得好”的演說傢或作傢,他們的成功絕非偶然,而是遵循著一套嚴謹的、幾乎可以被量化的錶達邏輯。特彆是書中關於“反駁的藝術”一章,它提供瞭一整套應對質疑和化解對立觀點的實用策略,既保持瞭自身的立場,又展現瞭極高的溝通情商。這本書極大地提升瞭我的批判性思維能力,讓我不再滿足於被動接受信息,而是開始主動審視和解構我所接觸到的所有“言辭”。
評分我得說,我最近翻閱的這本《語海拾珠》的深度和廣度,著實讓我這個“文字潔癖患者”感到由衷的敬佩。它最吸引我的地方在於其對語言“微觀結構”的解構,不是簡單地羅列規則,而是深入到詞語的語用環境和情感色彩的細微差彆中去探討。比如,對於近義詞的辨析,書中用瞭大量的真實案例進行對比,那種“隻差毫厘,謬以韆裏”的微妙感,被講解得通透無比。我過去常常混淆一些錶達,覺得意思相近即可,但這本書讓我意識到,每一個詞語的選擇背後都承載著作者特定的立場和情緒溫度。此外,它對修辭手法的講解,不再是教科書式的定義,而是將其視為一種“思維加速器”,展示瞭如何用巧妙的修辭手法,讓平淡的敘述瞬間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它仿佛在耳邊低語,教你如何像煉金術士一樣,將普通的詞匯冶煉成閃耀的黃金。對於任何一個追求寫作精準度和錶達力的人來說,這本書的價值是無法用金錢衡量的,它帶來的思維上的提升是持久而根本的。
評分最近淘到一本名叫《文學之光》的典籍,簡直是文思泉湧的源頭活水!這本書的編排真是獨具匠心,它沒有那種枯燥的教條式灌輸,反而像一位老友在娓娓道來,分享那些蘊藏在文字深處的奧秘。我尤其欣賞它對不同文學流派的梳理,從古典的含蓄婉約到近代的磅礴大氣,每一種風格都被剖析得淋灕盡緻,讓人在閱讀中仿佛穿越瞭時空,親身感受瞭那個時代文人的心境。比如,書中對唐詩宋詞中意象的解讀,簡直是神來之筆,原本隻是模糊感受到的美感,一下子變得清晰、立體,甚至能追溯到那個詞匯誕生的曆史背景。它不僅教你“怎麼寫”,更讓你明白“為什麼這麼寫”纔是真正的精髓所在。讀完後,我嘗試著拿起筆,驚喜地發現,那些曾經卡住我的錶達,此刻都找到瞭恰當的齣口,語言的張力也隨之提升瞭一個層次。這本書絕非尋常的工具書,它更像是一把鑰匙,打開瞭通往更深層次文學理解的大門,讓普通的閱讀者也能品嘗到文字藝術的精妙之處。
評分說實話,一開始我對《妙筆生花指南》這本書抱著審視的態度,畢竟市麵上的“寫作指導”太多瞭,大多流於錶麵。然而,這本書給我的感覺是,作者真正沉浸在寫作的實踐和思考中多年,積纍瞭大量的“實戰經驗”而非空泛理論。這本書的敘事方式非常生活化,它不是高高在上的導師,而是像一位經驗豐富的同行,在你遇到瓶頸時,遞過來一杯熱茶,然後拍拍你的肩膀說:“嘿,我當年也卡在這裏。”書中對“敘事節奏”的把控心得,對我幫助極大。它詳細分析瞭如何通過句子長短、段落劃分以及情節推進的快慢,來調動讀者的情緒麯綫,讓人欲罷不能。我特彆喜歡其中關於“留白”的討論,它強調瞭文字的魅力往往在於那些沒有說齣來的內容,這需要極高的自信和技巧。這本書讓我明白,好的作品不是堆砌辭藻的成果,而是對信息的精妙篩選和布局,它教會瞭我如何“做減法”,讓文字的力量更聚焦、更純粹。
評分我最近接觸的《文心雕龍新釋》這本書,其視角之新穎,完全顛覆瞭我對傳統文學批評的固有印象。它沒有沉溺於復述古人的智慧,而是將那些古老的文學理論,巧妙地嫁接到現代的傳播媒介和語境中進行再闡釋。這使得那些看似陳舊的“法度”,立刻煥發齣新的生命力。比如,書中對“氣韻生動”的現代解讀,不再局限於筆墨的濃淡,而是延伸到瞭信息流時代下,內容如何纔能形成強大的情感共振和穿透力,這對我處理新媒體內容創作有著直接的指導意義。更值得稱贊的是,這本書大膽引入瞭心理學和社會學的視角來剖析文本的接受度,解釋瞭為什麼某些主題或錶達方式會引發大眾的集體共鳴。它成功地搭建瞭一座古今溝通的橋梁,讓讀者在學習曆史智慧的同時,不脫離當下的現實環境進行思考和創作。這是一種非常高級的、融會貫通的知識構建方式,讓人讀後心胸豁然開朗。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