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漢詞匯理據對比研究
作 者: 趙宏 著作 定 價: 35 齣?版?社: 上海外語教育齣版社 齣版日期: 2013-08-01 頁 數: 348 裝 幀: 平裝 ISBN: 9787544633840 ●XX章導論...........................................................................1 ●XX節語言理據研究的意義2 ●1.1.1 理據現象的廣泛性和復雜性.......................................2 ●1.1.2 理據研究揭示語言的內在規律....................................4 ●1.1.3 理據研究的理論意義................................................6 ●1.1.4 理據研究的應用價值................................................9 ●第二節語言理據研究的方法................................................11 ●1.2.1 共時與曆時相結閤................................................... 11 ●1.2.2 內部與外部相結閤................................................... 12 ●1.2.3 中學與西學相結閤................................................... 13 ●1.2.4人文與科學相結閤................................................... 15 ●第三節本研究的概述......................................................... 16 ●1.3.1 本研究的選題......................................................... 16 ●1.3.1.1 詞匯理據......................................................... 16 ●1.3.1.2 英漢對比......................................................... 17內容簡介
本書將語言理據定義為譯言形式及其演變與各種內外部因素的聯係,分彆從漢語共時詞匯係統的內部和外部対比拼究瞭兩種語言在理據類型和理據程度上的異同。本書指齣,理據是塑造詞匯係統基本麵貌的重要力量之一,英語共時詞匯係統的根本屬性是任意性,漢語詞匯則是一個理據性占地位的係統,英漢詞匯智不少共同的理據機製,但理據類型和程度的不同也是導緻英漢詞匯係統諸多差異的根源之一。
從一個純粹的文學愛好者角度來看,這本書簡直是一部關於“語義美學”的深度探索。我一直認為,語言的美感往往隱藏在那些最常用的、最不被注意的詞匯的“曆史包漿”之中。作者敏銳地捕捉到瞭這一點,並用科學的分析方法將其揭示齣來。書中對那些富有詩意或獨特意境的錶達的解析,簡直像是在為我們打開一扇扇通往不同思維世界的窗戶。比如,對某些自然現象的命名差異,清晰地勾勒齣瞭不同民族對世界的感知差異,那不僅僅是語言學的範疇,更是一種哲學層麵的洞察。我讀到一些關於時間、空間概念在不同語言中被如何“物化”或“抽象化”的章節時,感到極大的震撼。這本書提供瞭一種全新的方式來欣賞和體驗語言的豐富性,它讓我意識到,每一次與外語的接觸,都可能是一次對自身認知邊界的拓展。這本書讓“學習”變成瞭一種“發現”的樂趣,它不僅僅是一本關於詞匯的書,更是一部關於人類心智如何通過語言來構建世界的史詩。
評分說實話,我剛拿到這本“外語”學習資料時,心裏是有些忐忑的,因為我一直覺得市麵上很多同類書籍都過於側重於死記硬背和實用口語,缺乏那種能夠引發思考的深度。然而,這本書完全顛覆瞭我的預期。它沒有給我現成的答案,而是提供瞭一套分析問題的工具和視角。我尤其欣賞作者那種“求真”的態度,他並沒有迴避語言演變過程中的那些模糊地帶和爭議點,反而坦然地將其呈現齣來,並邀請讀者一同參與到對這些未解之謎的探討中。書中對某些習語來源的考證部分,簡直是精彩絕倫的偵探小說,作者利用曆史文獻和語言學證據,將那些曾經模糊不清的“典故”清晰地還原瞭齣來。閱讀過程中,我常常需要停下來,在腦海中反復咀嚼作者提齣的那些精妙觀點,然後將這些觀點與我自身的語言經驗進行比對,這種主動的思考過程,遠比被動接受知識來得有效得多。這本書無疑為那些真正想掌握一門外語的“學者型”學習者,提供瞭一把開啓寶藏的鑰匙,它教會你的不是如何說,而是“為什麼”要這麼說。
評分這本書的封麵設計著實引人注目,那種深邃的藍色調配上古樸的字體,一下子就抓住瞭我的眼球。我是一個對語言學曆史特彆著迷的人,尤其是探究詞匯背後那些錯綜復雜的文化根源。翻開第一頁,那種撲麵而來的學術氣息是毋庸置疑的,作者在引言中構建瞭一個非常宏大的理論框架,仿佛在邀請讀者進行一場穿越時空的語言探險。我特彆欣賞作者在論述方法上的嚴謹性,他不僅僅是羅列現象,而是深入挖掘瞭不同文化背景下,人們是如何構建和理解“意義”的。比如,書中對於某些核心概念在不同語言中錶述差異的分析,簡直是教科書級彆的剖析,那種層層遞進、抽絲剝繭的論證過程,讀起來酣暢淋灕。我讀到關於色彩詞匯在東西方文化中象徵意義演變的那一章時,感覺自己仿佛置身於曆史的長河中,領略瞭語言是如何作為文化的載體,默默記錄下人類文明的每一次轉身與飛躍。這本書的價值絕不僅僅停留在詞匯的對譯層麵,它更像是一麵鏡子,摺射齣不同民族思維模式的深層結構,讓我對語言的魅力有瞭更深層次的敬畏與理解。
評分這本書的裝幀和排版,雖然是學術著作,卻也做到瞭讓人賞心悅目,這在很多專業書籍中是很難得的。字體選擇適中,行距和頁邊距都處理得恰到好處,即便是需要查閱大量引文和注釋,也不會讓人感到視覺疲勞。內容上,作者對文獻的引用極為紮實,旁徵博引,卻又不失個人思想的連貫性。我特彆欣賞作者在處理那些具有爭議性的語言現象時所錶現齣的那種剋製與審慎,他很少使用絕對化的語言,而是傾嚮於構建一個概率模型,讓讀者自行判斷最有可能的解釋。這種對待知識的謙卑態度,是真正優秀學者風範的體現。我常常帶著筆做筆記,書頁的空白處很快就被我的思考和疑問填滿瞭,這說明這本書成功地激發瞭我內在的批判性思維。它不是一本可以快速翻閱的書,更像是一部需要慢品、反復咀嚼的佳釀,每一次重讀,似乎都能品嘗齣新的滋味和更深的意境。
評分作為一個長期在跨文化交流一綫工作的人士,我深知“詞不達意”的尷尬與代價。我買過無數本關於跨文化交際的書籍,但大多都停留在“入鄉隨俗”的錶層建議上。這本書的齣現,為我的工作帶來瞭一股清新的理論之風。它深入到語言的肌理之中,去探究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詞匯背後所蘊含的巨大文化張力。我特彆喜歡書中關於“語境依賴性”的討論,作者通過大量的實例,展示瞭即便兩個詞語在字典中被定義為同義詞,在實際使用中,它們所能引發的情感共鳴和文化聯想卻是天壤之彆。這種細緻入微的觀察,極大地提升瞭我對細微語境變化的敏感度。讀完這本書後,我發現自己在閱讀外文原著時,那些曾經讓我感到彆扭或不自然的錶達,現在似乎都能找到閤理的解釋,這不僅僅是詞匯量的增加,更是一種“心領神會”的境界提升。它讓我明白,真正的交流,是兩個文化心智的深度對接,而語言,正是那個最精密的接口。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