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书名: | 少年维特的烦恼(名著英汉双语版) |
| 出版社: | 清华大学出版社 |
| 出版日期: | 2017 |
| ISBN号: | 9787302431237 |
| 《少年维特的烦恼》是欧洲启蒙运动时期伟大的作品之一。少年维特受过良好的教育,他热爱自然、多愁善感、坦诚可爱、向往平等。为了追求自由的生活,他来到一个风景宜人的偏僻山村。在一次乡村舞会上,维特对天使一般的少女夏洛蒂一见钟情,夏洛蒂也喜欢他,然而她却已经订婚。维特陷入了尴尬和痛苦,为了忘掉这段不可能有结果的感情,他毅然离开此地,去了一个很远的地方任低官员。然而,鄙陋的环境、污浊的人际关系、压抑个性、窒息自由的现存秩序,都使他无法忍受。维特愤然辞职并回到夏洛蒂生活的地方,而此时的夏洛蒂已结婚。爱情的挫折、理想与现实的冲突把他逼入了绝望,困境中的维特后用自的方式结束了自己年轻的生命。该书一出版即风靡整个欧洲大陆,掀起了一股“维特热”,并很快成为部产生重大影响的德国文学作品。两个世纪以来,该书被译成世界上几十种语言。书中所展现的苦涩爱情故事震撼了一代又一代青少年的心灵。无论作为语言学习的课本,还是作为通俗的文学读本,本书对当代中国的青少年都将产生积极的影响。 |
| [德] 歌德 著 |
|
本书的英文部分选自原著。原著有些词汇是老式的写法,现在的英汉词典大多已不再收录。为了忠实于原著,本次出版时以不修改为宜。望读者阅读时留意。 |
|
目 录 部 1 五月四日 1 五月十日 2 五月十二日 2 五月十三日 3 五月十五日 3 五月十七日 4 五月二十二日 5 五月二十六日 6 五月二十七日 7 五月三十日 8 六月十六日 9 六月十九日 14 六月二十一日 15 六月二十九日 16 七月一日 16 七月六日 19 七月八日 20 七月十日 21 七月十一日 21 七月十三日 22 七月十六日 22 七月十八日 23 七月十九日 23 七月二十日 23 七月二十四日 24 七月二十五日 24 七月二十六日 24 七月三十日 25 八月八日 26 八月十日 26 八月十二日 27 八月十五日 31 八月十八日 31 八月二十一日 33 八月二十二日 33 八月二十八日 33 八月三十日 34 九月三日 35 九月十日 35 第二部 39 十月二十日 39 十一月二十六日 39 十二月二十四日 40 一七七二年一月八日 41 一月二十日 42 ........ |
|
|
222222222222
我最近沉迷于阅读《霍乱时期的爱情》,马尔克斯真是个讲故事的大师,光是这个书名就带着一种浪漫又病态的吸引力。这本书的叙事节奏处理得极其高明,它不是平铺直叙的爱情故事,而是跨越了半个多世纪的执着与等待。弗洛伦蒂诺·阿里萨的爱,那种近乎偏执的忠诚与耐心,在现代社会看来简直是天方夜谭,但他对费尔明娜的感情却又如此的真挚动人。书中对拉丁美洲那种湿热、充满生命力的氛围描写得太到位了,感觉隔着书页都能闻到那种热带特有的气息。而且,它探讨的不仅仅是爱情,还有时间对人的磨损、疾病的恐惧、以及人类情感中那种既脆弱又坚韧的两面性。比起年少轻狂的激情,这本书更像是在赞美一种历经风霜沉淀下来的,近乎永恒的陪伴。读完后,心里暖洋洋的,对“时间”这个概念也多了一层温柔的理解。
评分刚放下手的《局外人》,加缪的文字风格真是如同阿尔及利亚的烈日一般,简洁、直接、毫不留情。默尔索这个人物,他对世界的反应总是慢半拍,或者说,他的“真实”与社会规范格格不入,这种疏离感在开篇描述母亲葬礼那里就体现得淋漓尽致。我特别欣赏加缪那种冷峻的观察视角,他没有对默尔索进行道德审判,只是冷静地记录下他如何一步步被卷入荒谬的境地。尤其是最后那段对太阳的控诉,那种爆发性的情绪宣泄,让人深刻体会到人与世界之间那道无法逾越的鸿沟——存在主义的精髓在那一刻得到了完美的体现。这本书的篇幅不长,但其后劲十足,每次合上书本,都会让我停下来思考自己对周遭发生的事情,究竟是真正“感受”到了,还是仅仅在机械地“扮演”一个社会角色。那种“局外人”的视角,比任何说教都有力量。
评分我必须得提一下最近看过的《追忆似水年华》,普鲁斯特的这部巨著,说实话,阅读体验相当有挑战性,但一旦你适应了那种绵长、繁复、几乎没有尽头的长句,就会被里面对“时间”和“记忆”最精微的剖析所震撼。他对于感官细节的捕捉简直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比如那块著名的玛德莱娜蛋糕浸在茶水里的味道,能瞬间唤醒主角尘封已久的童年回忆,那种从味觉引发的“非自愿记忆”,简直是文学史上最伟大的瞬间之一。我常常需要放慢速度,有时甚至要读上两三遍才能跟上他那层层嵌套的从句和复杂的内心独白。但正是这种对内在世界的极致挖掘,让这本书超越了单纯的小说范畴,更像是一部关于意识流哲学的巨著。它教会了我,真正的生活不是我们实际度过的那些事件,而是我们如何将它们内化、记忆并赋予意义。那种对逝去时光的眷恋与探寻,非常触动我这个同样喜欢在回忆里打转的人。
评分咳,我刚读完《罪与罚》,陀思妥益夫斯基的笔力真是太强悍了,简直是心理分析学的先驱。拉斯柯尔尼科夫的内心世界简直是一团无法解开的乱麻,他那套“超人哲学”的理论构建,以及实施谋杀后的那种精神折磨,写得让人喘不过气来。这本书的妙处在于,它不是简单地讲述一个犯罪故事的侦破过程,而是将焦点完全聚焦在了罪犯的精神审判庭上。我跟着拉斯柯尔尼科夫在圣彼得堡的闷热街道上游荡,感受他那份焦虑、自负和恐惧,那种感觉比我自己经历什么都要真实。尤其是索尼娅这个角色,她代表着一种近乎神性的救赎力量,与拉斯柯尔尼科夫的理性主义形成了强烈的张力。阅读这本书需要极大的专注力,因为它深入挖掘了人性的黑暗面、道德的边界,以及最终救赎的可能性。读完之后,感觉像是经历了一场对灵魂深处的洗礼,久久不能平静。
评分天哪,最近读完的那本《百年孤独》简直让我魂牵梦绕,马尔克斯的文字像一张无边无际的网,将马孔多的兴衰、布恩迪亚家族七代人的命运紧紧地编织在一起。那种魔幻现实主义的笔法真是神乎其技,你明明知道有些情节荒诞得不合逻辑,比如奥雷里亚诺上校的那些小金鱼,或者丽翠卡升天的场景,但它们又如此真实地触动人心,仿佛你亲眼目睹了那个被遗忘的角落里发生的一切。我尤其喜欢他叙事时的那种冷静克制,即便是写到最惨烈的死亡和最深刻的孤独,语调依然像是在讲述一个古老的传说,带着一种宿命的悲凉感。这本书的阅读过程,与其说是阅读,不如说是一种沉浸式的体验,仿佛时间在书页间扭曲、循环,让你忍不住去思考历史的重复性,以及人面对宿命时的无力与抗争。每次翻开,都会有新的感悟,关于爱、战争、记忆的消逝,还有那永恒的孤独。它不是一本能轻松读完的书,但读完之后,你的世界观似乎被某种宏大的叙事力量重新校准过。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