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给大忙人父母的图解家教书--爸妈,请这样跟孩子说话
定价:29.80元
作者:杨亮亮,丁苗 绘
出版社:化学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05-01
ISBN:9787122166104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孩子取得好成绩时,“孩子,你做得很棒!但是要继续努力才行啊!”
孩子犯错时,“自己的过错,要自己承担,逃避不能解决问题”
“每个人都有价值,不能妄自菲薄,找到自己的长处尽情发挥吧!”
“孩子,昨天已经过去,再懊悔下去,就要耽误今天的时间了。”
……
语言改变一点点,沟通效果大不同
内容提要
没有不好的孩子,只有不对的教育方法。作为父母可曾知道,孩子们无数次地想说:“爸妈,你们爱我,我知道;你们的苦心,我理解,但是,请这样和我说话!”本书结合孩子不同年龄段的成长特征,运用相关理论和大量事例探讨如何针对问题、有效地教育子女,强调父母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理解孩子,帮助孩子,与孩子沟通和交流。让家长学会和孩子平等对话,进而帮助孩子健康、快乐成长。
目录
作者介绍
杨亮亮,中国青年政治学院,研究员,杨亮亮就读于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思想政治教育学专业,主要研究教育学和青年学领域相关理论知识,了解各国教育模式,善于结合理论总结分析各国教育特点。
文摘
序言
第一段评价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确实很吸引眼球,色彩搭配明快,给人一种轻松愉悦的感觉,这对于那些时刻处于“战斗状态”的父母来说,无疑是一种视觉上的安慰。我当时在书店里犹豫了很久,最终决定把它带回家,主要是被封面上那句“高效沟通,事半功倍”的小标语所打动。我希望它能提供一些立竿见影的技巧,让我能够在每天忙碌的工作和接送孩子之间,挤出几分钟真正有效的亲子时间。内页的排版也相当清爽,大量的图示和信息图表,让原本可能枯燥的育儿理论变得直观易懂,即使是囫囵吞枣地翻阅,也能捕捉到一些关键点。不过,说实话,我更期待的是一种“一招鲜,吃遍天”的万能钥匙,而这本书似乎更侧重于引导我们转变思维模式,这需要时间和持续的努力,对我这种追求即时反馈的人来说,阅读过程中的耐心考验是相当大的。总体而言,这本书的“颜值”很高,适合那些喜欢用视觉方式学习的家长。
评分第二段评价 我对这本书的期待值其实是建立在“图解”这个卖点上的,毕竟对于我们这种常年被会议、邮件和KPI压得喘不过气的人来说,阅读长篇大论简直是一种奢望。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不错,它用大量的漫画和场景模拟,把那些复杂的心理学概念,比如“积极倾听”或者“共情表达”,转化成了我们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的对话片段。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情绪急救”的那一章节,它提供了一套非常实用的脚本,当我儿子因为玩具坏了而大哭不止时,我试着套用里面的句式去安抚他,效果出奇地好,至少那场“灾难”被迅速控制住了。但话说回来,图解有时候也会带来一些局限性,某些深层次的情感需求,仅仅靠几个夸张的表情符号很难完全捕捉到位,有时候我会觉得图画把情境简化得有点过了,让我错失了捕捉孩子更微妙信号的机会。它是一个很好的入门向导,但要深入挖掘,可能还需要更扎实的理论支撑。
评分第五段评价 这本书的装帧和纸张质量倒是挺出乎意料的精良,摸上去手感很好,这让它看起来不像是一本纯粹的实用工具书,更像是一本可以放在客厅茶几上展示的“品位之选”。从内容结构上看,它似乎有意将“理解”和“行动”做了清晰的分层。前一部分侧重于倾听的艺术和观察的细节,这部分内容比较偏理论,需要静下心来研读;后半部分则开始提供具体的对话框架和情境应对,这部分阅读起来相对轻松。我特别欣赏作者在某一页中提到的一个观点,即“孩子的每一次负面表达,都是一次未被满足的需求的求救信号”,这个视角极大地改变了我对“不乖”行为的看法。它把“管教”的概念,悄悄地替换成了“引导”和“支持”。如果说有什么遗憾,那就是对于“如何与伴侣在教养理念上达成一致”这一关键问题,这本书着墨不多,似乎默认了父母双方是一致战线上的,但现实是,夫妻双方的沟通风格差异往往是亲子沟通问题的最大障碍之一。
评分第三段评价 说实话,这本书的标题很有迷惑性,它让你以为这是一本专门针对“忙碌到没时间思考”的父母设计的速成手册,但读完前几章我才意识到,它本质上还是一本关于人际关系处理的书,只不过主角从同事变成了孩子。它强调的沟通技巧,比如“非暴力沟通”的核心理念,放在成人世界里同样适用,这让我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我开始反思自己对待伴侣、对待下属的方式,很多导致冲突的根源,其实都指向了无效的指责和预设的判断。这本书没有给我什么“育儿黑科技”,反而逼迫我停下来,审视自己的沟通惯性。这种自我反思的过程是痛苦但必要的。它更像一面镜子,而不是一个工具箱。那些抱怨孩子不听话的父母,可能首先需要看看自己是不是一直在用“命令式”的语气说话,这本书成功地把我拉回了自我审视的起点,虽然这可能不是它最主要的宣传点。
评分第四段评价 我购买这本书的时候,对它抱持着一种“救急”的心态,希望能迅速解决孩子进入青春期后那道“沟通的高墙”。然而,书中的案例大多集中在学龄前到小学低年级的场景,比如吃饭挑食、写作业拖拉这类问题。虽然作者努力将原理普适化,但面对我儿子那种冷漠的回应和“随便你”的态度,书里那些温和的提问技巧似乎显得有些力不从道,或者说,在实践中执行难度太高了。我得承认,要做到书里描述的那种“即使生气也要保持冷静和好奇心”,对普通人来说简直是反人性操作。它提出的标准太高了,几乎是要求父母成为一个没有情绪的机器人。所以,这本书更像是一本“理想中的父母行为指南”,而不是一本“现实中挣扎的父母指南”。它让我看到了可能达到的彼岸,但通往彼岸的路,恐怕比预想的要崎岖得多,尤其是在孩子进入叛逆期后,书中的许多方法论似乎没有得到充分的拓展和深化。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