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全面升华版)9787512505162 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李跃儿

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全面升华版)9787512505162 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李跃儿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李跃儿 著
图书标签:
  • 儿童心理
  • 亲子关系
  • 教育方法
  • 家庭教育
  • 儿童成长
  • 幸福感
  • 情绪管理
  • 行为习惯
  • 育儿指导
  • 李跃儿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悟元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ISBN:9787512505162
商品编码:29517117177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3-07-01

具体描述

   图书基本信息
图书名称 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全面升华版)
作者 李跃儿
定价 32.00元
出版社 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ISBN 9787512505162
出版日期 2013-07-01
字数
页码
版次 1
装帧 平装
开本 16开
商品重量 0.499Kg

   内容简介

与其说这是一部关于教育的书籍,不如说这是一部用心血凝成的关于爱育的宣言。
教育与爱育的*差别在于:教育往往是居高临下的,而爱育则是平等自由的。居高临下通常会带来压抑、束缚,甚至会扼杀孩子的创造力;而平等自由却能大大发挥孩子生命中巨大的原创潜能。
李跃儿,这位由酷爱艺术的女画家,到有心将自己的常识传授给下一代的老师和母亲,在经历了太多传统教育的失败之后,终于大彻大悟;终于从高于孩子的“教育宝座”,回到了自己也曾拥有过的蓝天乐土;终于以平等的姿态,来看待孩子的成长;终于开始享受孩子们创造的多彩世界……


   作者简介

李跃儿,知名美术教育家、油画家;李跃儿教育创始人,李跃儿芭学园创办人;后由美术教育转入幼儿教育,上海行健职业学院学前教育系特聘教授;曾为《父母》杂志教育答疑专家、央视少儿频道签约专家。
2004年,李跃儿荣获第三届中国国际家庭教育论坛“华表奖”和“形象大使”称号。
2006年荣获“2006年中国幼儿教育百优十杰””(名)称号。
2009年荣获“2009中国民办幼儿教育十大杰出人物”称号。
2013年1月22日,李跃儿老师作为“教育创新者”的代表之一,参加了搜狐教育的2012年度盛典,并获得“教育木兰奖”。


   目录

PART 1

天使,是上帝

节 天使,还是上帝

1.身后的小影子

睡着了

醒来了

一声鸟鸣

雨过花开

此花非彼花

的送礼方式

身后的小影子

欣赏美丽心灵

2.天使,还是上帝

感悟童心

在爱的基础地上

当婴儿如饥似渴的时候

心中的莲花

天使,还是上帝

第二节 棍棒之下出逆子

1.柔情如钢

柔情如钢

儿子的打工生涯

爸爸,我想对你说

2.棍棒之下出逆子

大案背后

棍棒之下出逆子

谁发动了二次世界大战

灵魂的逃亡

3.智慧的爱与愚昧的爱

浪子为何不回头

智慧的爱与愚昧的爱

希特勒的成因

4.驯养儿子

穿越精神的时空隧道

一只等待被爱的小狐狸

驯养儿子

第三节 回头一瞥的时刻

1.爱的里程碑

女人为什么要长奶糕糕

男人长的是鸡鸡

老师,我有个办法

爱的里程碑

2.鸡毛掸子

鸡毛掸子

他是英雄

幸福港湾

3.回头一瞥的时刻

猴群忽至

大限将临

回头一瞥的时刻

砸 枪

山谷里剩下一堆白骨

用爱占有孩子的灵魂

PART 2

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

节 审问我们的价值观

1.本 是人才吗

本 是人才吗

人才公式

人格豆芽菜

四面楚歌的中国学生

2.审问我们的价值观

审问我们的价值观

人先得是个人

头顶上面的红樱桃

绿化人心

3.漏网之鱼

土村人

他的神色像罗马教皇

驴粪蛋飘满天空

漏网之鱼

第二节 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

1.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

老师,我们不幸福

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

在错误中成长

种菜的秘密

2.六重苦难

天才在花丛中颤抖

六重苦难

围剿与反围剿

从心中长出众多的眼睛

托着狗脸唏嘘感叹

地下党人走进迷宫

第三节 把孩子脸上的笑容找回来

1.一对惊恐的大眼睛

乞丐的启示

幸福的概念

一对惊恐的大眼睛

请鲁迅走出坟墓

2.孩子七岁在偷“情”

偷窃者

孩子七岁在偷“情”

精神食粮

3.把孩子脸上的笑容找回来

王欢不会笑

魔鬼方程

把孩子脸上的笑容找回来

第四节 幸福的小篮子

1.把心带回家

忙碌的鸽子

幸福成了品

把心带回家

2.用阳光化掉乌云

找来的痛苦

一条河与一缸水

用阳光化掉乌云

3.幸福的小篮子

幸福的小篮子

我的阿依夏

风景中没有陌生人

PART 3

拯救,还是教育

节 摧残,还是拯救

1.摧残,还是拯救

孩子心中的“好时光”

喂鸡的原理

摧残,还是拯救

2.“望子成龙”的挽歌

生命不能承受之重

“望子成龙”的挽歌

第二节 拯救,还是教育

1.拯救,还是教育

拯救,还是教育

二二为什么得四

公式化的道德教育

2.天 职

天 职

两难命题

内心指引与理智判断

走出心灵的峡谷

在仇人与病人之间

“天职”的另外一种解释

3.司马光砸缸

拿着瓦片走进课堂

急中生愚

请把抢救写成故事

圈圈来了大吃一圈

司马光砸缸

愉快的认字方式

第三节 教育,还是招数

1.上帝安排的音乐

打骂来自打骂的惯性

惯性来自心中的蒙昧

蒙昧制造不良的后果

上帝安排的音乐

你今天真酷

2.工厂流水线上

千分比、万分比

卡尔 威特

工厂流水线上

“奉献”编织的怪圈

我不愿做哈佛女孩

3.贪求永无止境

鱼籽事件

贪求永无止境

与全家举杯庆贺

迷彩衣

框架之中

4.教育,还是招数

在底色前面

教育,还是招数

附 文

李跃儿致家长的信

代 跋

家有傻妻李跃儿


   编辑推荐
畅销十年的教育经典 三十年心血之作,190个经典案例分享 感动千万读者的《窗边的小豆豆》在中国*生动的实践 读着这本书,我被书中的故事感动着,我被书中的情感感染着,我被书中的思想教育着,我被书中那浓得不能化解的爱融化着。李跃儿是一个用心去感受生活、用情去滋养生活、用爱去升华生活的人,所以她的书里处处捕捉到的是生活中令人心颤的实例。更多同类好书: 《爱育宣言:激发孩子生命中的潜能》(全两册,李跃儿作品) 《把幸福还给孩子》(《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姊妹篇) 《关键期关键帮助》(李跃儿作品,尹建莉作序推荐)《**就要身体棒:让孩子成为真正的“动”物》 《成长比成功更重要:刘墉谈读书与做人》

   文摘

   序言

《点亮心灵:解锁孩子内在的无限潜能》 一部关于爱、理解与成长的深刻探索 在这纷繁复杂的世界里,每个孩子都是一颗独一无二的星辰,蕴藏着无限的可能性。然而,在成长的道路上,他们常常会遇到迷雾,感到困惑、焦虑,甚至迷失方向。我们该如何帮助他们穿透层层乌云,找到内心的光明,点亮属于自己的璀璨星空?《点亮心灵:解锁孩子内在的无限潜能》正是这样一部充满智慧与关怀的作品,它将带领家长、教育者以及所有关心孩子成长的人们,踏上一段深刻的自我探索与心灵启迪之旅,去理解孩子,更去理解我们自己。 本书并非仅仅是一本关于儿童心理学的理论读物,它更像是一次温馨而真挚的对话,邀请你一同审视在养育和教育过程中,那些容易被忽视却至关重要的情感与连接。作者以其深厚的理论功底和丰富的实践经验,摒弃了生硬的术语和枯燥的分析,而是通过大量生动、 relatable 的真实案例,将抽象的心理学概念转化为触手可及的生活智慧。这些案例,或许就在我们身边,或许就是我们曾经经历过的,它们细腻地描绘了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各种挑战,以及家长在面对这些挑战时的挣扎与反思。 《点亮心灵》的核心,在于强调“内在的力量”。它引导我们超越仅仅关注孩子的行为表现,而是深入挖掘行为背后的情感需求、思维模式以及潜藏的内在动力。书中深入浅出地阐述了,孩子看似“不听话”的叛逆、令人头疼的拖延、难以控制的脾气,抑或是社交场合的胆怯,都可能是一个更深层次的信号,指向了他们未被满足的情感需求、自我认同的困惑,或是面对压力时的无助。作者并非简单地提供“如何改正”的技巧,而是邀请我们去“理解”,去“看见”,去“接纳”。 本书花了相当大的篇幅去探讨“情感联结”的力量。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安全、稳定、充满爱的亲子关系,是他们探索世界、建立自信、发展健全人格的基石。作者深刻地指出,许多时候,我们过于关注孩子的学业成绩、技能培养,却忽视了给予他们最基本的情感滋养——倾听、理解、陪伴与无条件的爱。书中通过一个个感人的故事,展现了当家长能够真正放下评判,用一颗敞开的心去倾听孩子内心的声音时,奇迹是如何发生的。一个被看见的孩子,更容易表达真实的自己,也更有勇气去面对困难。 《点亮心灵》也深刻地剖析了“自主性”和“自我效能感”在孩子成长中的关键作用。作者认为,过度的保护、包办代替,虽然是出于爱,却可能扼杀孩子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让他们在未来的人生道路上显得力不从心。书中鼓励家长放手,给予孩子尝试的机会,即使他们会犯错,即使过程不那么完美。因为每一次尝试,每一次跌倒后的站起,都在为孩子的心灵注入强大的力量,让他们相信自己有能力应对挑战,也让他们学会承担责任。 除了对亲子关系的深度挖掘,本书还触及了“情绪管理”这一当代儿童成长中的重要议题。作者并非教导孩子压抑情绪,而是引导他们认识、理解并健康地表达自己的情绪。通过解析各种情绪产生的根源,以及家长如何成为孩子情绪的“安全港”,书中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方法,帮助孩子学会与愤怒、悲伤、焦虑等情绪和谐相处,而不是被它们所控制。这种能力,不仅对孩子的童年至关重要,更是他们未来适应社会、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必备技能。 《点亮心灵》也为家长们提供了一面镜子,反思自身在成长过程中可能存在的“未完成情结”,以及这些情结如何不自觉地影响到对孩子的养育方式。书中鼓励家长进行自我关怀,认识到只有先照顾好自己的心灵,才能更好地去滋养孩子。当家长能够接纳自己的不完美,并积极地寻求成长时,他们将成为孩子最 inspiring 的榜样。 本书的语言风格亲切而富有感染力,它仿佛是一位经验丰富的朋友,在你耳边低语,分享着关于育儿的智慧和感悟。作者避免了空洞的说教,而是通过一个个细腻的场景描绘,让你身临其境地感受到孩子的情感世界,也让你在反思中找到属于自己的答案。书中的每一个观点,都建立在对儿童心理发展的深刻理解之上,并经过了无数实践的检验。 《点亮心灵:解锁孩子内在的无限潜能》是一份送给所有家长和教育者的珍贵礼物。它不仅仅是关于如何“教育”孩子,更是关于如何“陪伴”孩子,如何与孩子一同成长,如何共同构建一个充满爱、理解与尊重的家庭环境。阅读这本书,你将会获得全新的视角,更深刻地理解孩子,更自信地面对养育过程中的种种挑战,并最终点亮孩子那颗独一无二、闪耀着无限光芒的心灵。它将帮助你认识到,真正的幸福,源于内心的丰盈与力量,而这份力量,是我们可以共同给予和唤醒的。

用户评价

评分

读完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是它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情感地图”的绘制工具。以前我总觉得孩子的情绪变化莫测,难以捉摸,读完后才明白,那些看似无理取闹的行为背后,其实隐藏着未被满足的深层需求。作者的文字极具穿透力,她用生动的故事和深刻的洞察力,将复杂的人类情感梳理得井井有条。特别是关于“界限”的论述,不再是冰冷的规则,而是一种充满爱的、保护性的结构。我过去常常在“顺从”和“对抗”之间摇摆不定,这本书帮助我找到了那个微妙的平衡点——既尊重孩子的自主性,又不失为人格成熟的引导者。那种在字里行间流淌出的对生命的敬畏和对成长的耐心,让人读起来心悦诚服,仿佛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友在耳边娓娓道来,没有说教,只有温柔的启发。

评分

从专业角度来看,这本书的理论基础扎实,却又处处流露出超越理论的智慧光芒。它不是那种一本通用的“万能钥匙”,而是提供了一套分析问题的“思维框架”。面对市场上琳琅满目的育儿锦囊,这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教会我们“提问”,而不是直接给出“答案”。比如,书中关于“规则的建立与协商”的部分,逻辑清晰,层层递进,它强调了规则的灵活性和维护性,而非僵硬的执行力。这使得我们在实际操作中,可以根据孩子的具体发展阶段和家庭的文化背景,灵活地去构建适合自己的教育蓝图。这本书就像一位高明的教练,它点燃了我们自身去发现潜能的火焰,而非仅仅提供一剂临时的兴奋剂。它让我对教育这件事,从焦虑转向了笃定和一份深沉的喜悦。

评分

这是一部真正意义上“成人自我疗愈”的指南,而非单纯的育儿手册。很多育儿书只关注“如何管教孩子”,这本书却大胆地将聚光灯打在了父母自身的“未完成的童年”上。作者对原生家庭影响的剖析极其犀利,直指现代人许多行为模式的症结所在。我不得不承认,书中描述的很多我惯用的应激反应,正是童年时期某些经历投射到现在的结果。这种自我觉察的过程是痛苦的,但又是极其必要的。它不是要求我们成为完美的父母,而是鼓励我们成为一个更完整、更自由的个体,因为只有父母先成长了,孩子才能真正获得自由成长的空间。这种自上而下的积极改变,才是这本书最核心的价值所在,它比任何技巧都来得更为持久和深远。

评分

这本书的文字结构和叙事节奏非常流畅,阅读体验极佳,仿佛在跟随一位哲学家进行一次漫长而深入的对话。它摒弃了那种堆砌理论、枯燥乏味的学术腔调,转而采用了一种更具人文关怀的笔触来探讨教育的本质。我特别欣赏其中对“游戏”和“大自然”在儿童发展中不可替代地位的强调。在当下这个被电子屏幕过度占据的时代,作者的呼吁显得尤为及时和振聋发聩。它提醒我们,真正的学习和幸福感,往往来源于最朴素、最本真的生命体验。书中对“无聊”的重新定义,更是让我醍醐灌顶——无聊不是时间的浪费,而是创造力萌芽的前奏。这种对生命本能的尊重,让我对未来的亲子相处模式充满了新的期待和积极的想象。

评分

这本书真是让人眼前一亮,完全颠覆了我对传统育儿书籍的认知。作者的视角非常独特,她没有沉溺于那些老生常谈的“方法论”,而是深入探讨了现代父母在亲子关系中普遍存在的困境与迷思。我尤其欣赏她对于“放手”的深刻见解,那种不是简单地撒手不管,而是一种充满智慧的赋能,让孩子在安全的范围内去探索、去试错,最终构建起内在的驱动力。书中对“权威”的解构也非常到位,它提醒我们,真正的教育不是等级森严的控制,而是平等基础上的相互滋养。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像是卸下了一副沉重的精神枷锁,对“好父母”的定义也变得更加人性化和宽容。这种由内而外的松弛感,对于我这样时常焦虑的家长来说,简直是久旱逢甘霖。它教会我如何更好地看见孩子,同时也更好地接纳自己的不完美。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