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怎样培养出一个自立的孩子
定价:29.80元
作者:木木
出版社: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出版日期:2014-01-01
ISBN:9787553434834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怎样培养出一个自立的孩子》用典型的案例以及一些切实可行、简单有效的小建议,帮助父母从误区中走出来。同时告诉父母,在家庭教育中,千万不要把自己当成主角,要把孩子当成中心人物。
内容提要
《怎样培养出一个自立的孩子》从父母常见的错误教子方式对孩子所产生的影响来入手,为大家详细介绍了生活中我们在教育孩子时容易涉足的心理误区以及有效应对的策略。在书中,作者所描述的案例,大部分都来自作者自己平时的教子生活故事,语言通俗易懂,贴近生活;围绕相应的案例,作者列举出了三到四种家长们的教子心理误区、对孩子的影响,非常具有普遍性和典型性;在心理误区分析的基础上,作者又提出一些切实可行、简单有效的小建议,帮助父母从误区中走出来,改变自己的教育方法。想要为自己的孩子营造一个美好未来吗?那就试着改变自己的教育方式,轻松享受教子趣味。
目录
Chapter 1 你是孩子的良师益友吗
听听孩子的心声:我讨厌妈妈
孩子犯错,父母究竟该怎么办
哪怕孩子进步一点点,也不要吝啬你的赞美
言教对抗身教,究竟哪个更重要
忠言,并不非要“逆耳”
爱孩子,也要留点爱给自己
Chapter 2 有良好品质的孩子才能有未来
让“我能行!”成为孩子的口头禅
斤斤计较的孩子将来会吃大亏
总把大拇指伸向自己的孩子更容易遭受失败
做事不专心,将来做什么都不会成功
给孩子选择的权利
讲诚信的孩子更容易在社会上立足
Chapter 3 有责任感的孩子将来才能担当大任
针扎不到肉,孩子就永远不会知道痛
把“小皇帝”贬为“小管家”,这种方法很有效
究竟该不该让孩子当班干部
孩子虽小,但也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培养孩子责任感的“钥匙”——亲情
别总以为社会责任感离孩子很远
Chapter 4 受过挫折教育的孩子将来坚强
比输赢本身更重要的是什么
战胜挫折的大“杀手锏”——勇敢
孩子,再难,也要学会笑一笑
即使失败100次,也要做01次的尝试
这样的激励方法更能让孩子终生受益
有意设置障碍,别让孩子走得太顺当
Chapter 5 有交际能力的孩子才能立足社会
孩子,只有学会分享,你才能拥有更多的朋友
单凭一根手指就能拿起东西吗
面对被同伴欺负的宝贝,你是怎样“出手”的
让孩子一生受用的好习惯——讲文明懂礼貌
千万别对孩子的现状听之任之
培养孩子的领导力
Chapter 6 能够自学、自律的孩子将来才有竞争力
让你的孩子成为中国爱迪生的大秘诀
为孩子营造好的学习环境,给他一间书房还远远不够
教你如何面对厌学的孩子的几大妙招
玩商带动智商,让会玩的孩子学习成绩更
千万别让孩子缺了这个关键的“指南针”
Chapter 7 让孩子成为一个“理财小达人”
孩子这么小,该不该和他谈钱,怎么谈
千万别小瞧了零花钱,它对孩子的影响深远
别再让你的孩子“拼爹”“斗富”
让孩子成为一个“理财小达人”的大诀窍
告诉孩子:赚钱,不仅是大人的事,也是你自己的事
Chapter 8 走出这些坑人的教子误区
宝贝,表现得不错!来,奖给你一百块钱
为了孩子,我们心甘情愿成为“孩奴”
家庭教育,就是在家里多逼孩子学习
听话的孩子才是好孩子
把“性”看作洪水猛兽,回避对孩子的性教育
一个对孩子唱“红脸”,一个唱“黑脸”
作者介绍
木木,本名柴宝辉,东北男人,1989年开家书店至今。对书情有独钟。热爱时尚、音乐和冒险。曾策划和主编《人生要耐得住寂寞》《人生别留遗憾》《人生何必太计较》《人生需要忍耐和等待》等畅销书。
文摘
序言
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与其说是学习,不如说是一场持续的自我反思和“除魅”的过程。作者在书中巧妙地揭示了现代社会对“完美童年”的集体焦虑是如何反噬我们与孩子的关系的。她把焦点从“孩子哪里做得不对”彻底转向了“我们作为父母,到底在害怕什么”。这一点我深有体会,因为我过去常常把对自身工作压力的不满,投射到对孩子学习进度的苛求上,而这本书让我清晰地看到了这个情感转移的机制。书中有一个关于“决策疲劳”的论述非常精辟,它指出父母替孩子做了太多选择,无形中剥夺了他们练习“判断力”的机会,最终导致他们在成年后反而更容易在小事上犹豫不决。作者提供的“有限选择权”策略,简直是解救我这个“微观管理者”的良方。她强调,真正的赋权不是放手不管,而是在明确的边界内给予充分的选择空间,让孩子体验到选择的重量和责任。这本书的结构安排非常紧凑,每一章节都像是对前一章节观点的深化和应用,使得阅读体验层层递进,最终指向的是父母心智的成熟。
评分这本书的文笔风格极其平实,像一位邻家长辈在午后的阳光下,泡着茶慢慢跟你拉家常,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故作高深的理论,但字里行间那种洞察世事的通透感,却让人无法抗拒。我尤其喜欢作者对“日常琐事”的关注,比如关于早餐的准备、整理书包的小事,她不是在教我们如何管理家务,而是如何通过这些微小的权力交接,来培养孩子的“掌控感”。有一个场景描写我至今难忘:作者描述孩子第一次自己洗碗时,水溅得到处都是,她内心的冲动是拿起抹布重做一遍,但她最终选择递给孩子一条干毛巾,让他自己处理“后果”。这个细节的力量是巨大的,它传递的信息不是“你做错了”,而是“我信任你能处理后续”。这种细腻的情感捕捉能力,让这本书摆脱了“理论说教”的窠臼。它更像是一本“生活哲学”的实践手册,教会我们如何用更放松、更具包容性的态度去面对孩子成长的“不完美”。读完后,我立刻放下了手机,去跟孩子一起收拾了那些“不完美”的玩具角落,而不是直接吼着让他们重做。这本书的实用性,恰恰在于它的“去工具化”——它让你回归到人与人之间最真诚的连接上。
评分这本书的视角真是独到,它并没有直接告诉你“该怎么做”,而是像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园丁,跟你聊起了植物生长的哲学。我特别喜欢作者在开篇对“依赖性”的解构,她没有用那种居高临下的批判口吻,而是细致地剖析了现代父母那种深埋骨髓的“恐惧感”——害怕孩子失败,害怕孩子受委屈,所以宁愿自己多做一步。这种细腻的心理描写,简直让我有种被看穿的感觉。我立马联想到了上周我因为孩子忘记带钥匙而在公司请假去送,当时我安慰自己是“爱”,但读完这部分,我意识到那份“爱”里可能掺杂了太多对自身控制欲的满足。书里提到一个观点,说真正的独立不是孩子不需要你,而是孩子在需要你的时候,能清晰地知道如何自己找到解决问题的路径。这启发了我,原来我们总想做孩子脚下的垫脚石,却忘了他们需要的可能是远方的灯塔。这本书更像是一本关于“松手艺术”的指南,它没有提供一键式的解决方案,而是提供了一套重新审视亲子关系的底层逻辑。我正在尝试书里提到的“延迟回应”策略,虽然过程充满挑战,但看到孩子开始主动思考而不是第一时间求助时,那种成就感是无可替代的。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让你从“救火队长”的角色中抽离出来,重新扮演“观察者”和“引导者”。
评分读完这册书的感受,简直就像经历了一次高强度的思维体操训练,作者的逻辑跳跃性和概念的引入速度非常快,要求读者必须全神贯注。它不像那种市面上常见的育儿工具书,给你列出“周一做什么,周二做什么”的清单,这本书的核心在于建立一个“系统思维模型”。我印象最深的是其中关于“失败的价值链重构”那章,它颠覆了我过去对“挫折教育”的粗暴理解。作者并没有鼓吹让孩子去硬碰硬地摔跤,而是强调了如何构建一个“安全的试错缓冲区”。她用经济学中的“风险溢价”概念来解释父母的过度干预成本,这个跨学科的引入让我耳目一新。而且,书中大量引用了认知心理学的前沿研究,比如关于“执行功能”的培养路径,讲得深入浅出,但绝不肤浅。我感觉自己不是在读一本育儿书,而是在研读一本关于人类发展心理学的入门教材。对于那些追求深度思考、不满足于表面说教的家长来说,这本书无疑是精神食粮。我特别欣赏作者对“自主性动机”的强调,她认为所有外在的奖惩机制都是暂时的,只有内化了的目标感才能驱动孩子终生学习和自我负责。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是烧脑的,但其带来的心智升级是持久而有效的。
评分这本书给我最大的触动在于其对“时间观”的重塑。很多育儿焦虑源于我们希望孩子在“规定的时间表”内达成“预期的成果”,而作者则花了很大篇幅去探讨“成长的非线性特征”。她引用了自然界中许多物种的生长周期来类比孩子的个性化发展节奏,这极大地缓解了我那种“邻家孩子都开始骑自行车了,我家孩子还没学会”的焦虑感。作者非常坦诚地承认,培养一个独立的孩子是一个漫长且充满“返工”的过程,不存在立竿见影的效果。她反对任何形式的“速成教育”,而是倡导父母要成为“长期主义者”。书中有一句话我特地抄在了笔记上:“我们种下的习惯,可能要很久才能开花,但只要根扎得深,花自然会开出最适合它的颜色。”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富有哲思,但又非常接地气,它不会用高深的术语吓唬你,而是用日常生活的场景来印证宏大的道理。它让我开始享受等待的过程,而不是急于催促结果。这本书,与其说是教我如何养育,不如说是教会我如何与“不确定性”和平共处,这对于我这个控制欲较强的家长来说,是最大的心灵解放。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