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章 新生篇 1
*1节 初生*1次 3
*二节 清洁是艺术 7
第三节 对错“老经验” 11
第四节 新生常见病 16
第五节 黄疸是麻烦 20
*二章 喂养篇 25
*1节 母乳醉可靠 27
*二节 奶粉怎么用 30
第三节 辅食和断奶 34
第四节 贫血与缺钙 38
第五节 口腔的秘密 42
第三章 发育篇 47
*1节 身高和体重 49
*二节 “三围”与“三浴” 53
第三节 运动进行时 58
第四节 心理巧发育 62
第五节 校对“生物钟” 66
第四章 发热篇 77
*1节 发热的公式 79
*二节 发热的价值 82
第三节 高热的危害 87
第四节 发热与退热 91
第五节 洗浴退热* 95
第五章 咳嗽篇 99
*1节 “麻烦制造者” 101
*二节 咳嗽的“秘密” 105
第三节 “感冒”不简单 110
第四节 肺炎怎么办 114
第五节 奇怪的咳嗽 118
第六章 皮疹篇 123
*1节 自助辨皮疹 125
*二节 湿疹挺常见 129
第三节 幼儿急疹说 133
第四节 反复荨麻疹 137
第五节 出疹传染病 141
第七章 呕吐篇 145
*1节 宝宝也呕吐 147
*二节 呕吐这样做 151
第三节 紊乱与炎症 155
第四节 “多”“少”都是病 159
第五节 *心肠套叠 163
第八章 腹泻篇 167
*1节 怎样算腹泻 169
*二节 细菌性痢疾 173
第三节 秋季腹泻病 177
第四节 便秘细调养 181
第五节 腹痛有玄机 186
第九章 疫苗篇 191
*1节 *1类疫苗 193
*二节 *二类疫苗 197
第三节 病du传染病 201
第四节 细菌传染病 205
第五节 远离传染病 209
第十章 实战篇 213
*1节 看病全指导 215
*二节 血尿便常规 219
第三节 家庭急救* 223
第四节 实用小药箱 228
第五节 旅行保平安 233
显示全部信息对错“老经验”
有句善意的笑话,叫“你妈觉得你冷”,确实,在生活中,我们的父辈用自己磕磕碰碰的人生积累了很多的宝贵经验,然后毫无保留的分享给我们,心意固然是好的,只不过某些“经验”,有时候未必准确,更未必正确。
就拿新生宝宝的养护来讲,现在的他自然是重点保护对象、全家人生活的核心,不过,年轻的爸爸妈妈和有着丰富传统经验的祖父母外祖父母经常会在如何照顾新生宝宝这1重大“课题”上产生分歧,甚到还会有意见相左的时候,那么“老经验”是否更*威、更可靠呢?
“老经验1”——宝宝刚出生时可不能1哭就抱!
这个“经验”非常正确。
宝宝啼哭原因各有不同,有时是因为感到饥饿,有时是源于身体不舒服,有时则只是想“要”找人“陪伴玩耍”,1味采取1哭就抱的方式是不可取的,还会养成宝宝用啼哭磨人的“坏xi惯”,1旦“诡计”得逞,从此以后,妈妈就不得不24小时把宝宝抱在怀里了。
宝宝啼哭时该做些什么?
宝宝啼哭时SHOU先要看看小家伙的脸色是否红润,精神状态如何,然后检查纸尿裤或尿布的状况,注意查看与上1次喂奶时间间隔的长短,此外还可以采取轻柔的抚触方式来安慰宝宝。
“老经验2”——月子里的宝宝不能外出。
这个“经验”表述不够清晰。
应该说,尽量不要带月子里的宝宝外出,更不要安排宝宝出远门或刻意到外面去玩耍。与此同时,还应尽量减少亲戚朋友对宝宝的“探视”。因为这样会让宝宝遭遇到不必要的危险、感染病原微生物,不过倘若为了预防接种或必须带着宝宝到医院就诊的话,也不能因噎废食,不带宝宝去呐。
爸爸妈妈该怎样带宝宝外出呢?
带新生宝宝外出1定要全副武装,除了穿好婴儿服、戴好婴儿帽、包好斗篷外,还应准备奶瓶、水瓶、纸尿裤(尿布),醉好是车接车送,选择白天出行,远离污浊的空气、吹拂的风和灼热的阳光。
“老经验3”——给新生宝宝用红色尿布和小被褥……
这个“经验”是错误的。
新生宝宝在出生后的2到3天,由于血中胆红素水平增高,沉积于皮肤、黏膜及巩膜表面,可以出现全身黄染。黄染出现过早、程度过重、持续时间过长、消退后再次加重等,均应考虑病理因素所致的可能,而红色尿布和被褥会干扰对宝宝肤色的判断。
该怎样做才方便观察宝宝皮肤颜色?
生理性黄疸1般在生后4到6天达到高峰,7到10天逐渐消退,观察宝宝肤色时应将窗帘打kai,在充足的自然光下,用手指轻压宝宝额头然后快速抬起,以此时看到的肤色为准。
何时宝宝需要睡枕头?
有的新生宝宝因胃肠发育不完善,造成漾奶明显,此时可遵医嘱借助枕头将宝宝的小床垫成头高脚低的30度斜坡状;有的宝宝则因为头型睡偏了,要采用专用的婴儿枕予以矫正。
“老经验4”——“小马牙”磨1磨就没了!
这个“经验”是*对错误的。
所谓“小马牙”多见于生后4到6周的宝宝,是由上皮细胞堆积而成,属于正常的生理现象,生后数月便可逐渐脱落,本不需要医治。如果采用外力摩擦或挑破,反而会导致牙龈破溃、感染,病原菌进入血液形成败血症,甚到造成颅内感染。
怎样做能保证宝宝的口腔卫生?
关注宝宝的口腔健康要从细微处入手,母乳喂养者应注意乳头的清洁,采用奶制品喂养者要及时消du奶具,奶后可轻柔擦净宝宝口唇、嘴角、颌下的奶渍,保持皮肤粘膜干净清爽。
“老经验5”——将宝宝用棉被包紧,避免O型腿……
这个“经验”并不正确。
因为O型腿的产生主要是由于宝宝缺乏维生素D,从而引起体内钙、磷代谢的紊乱,进而导致骨骼钙化不良,属于佝偻病后遗症期常见的症状之1,与棉被包裹紧不紧没有什么直接关系,而且用棉被包裹宝宝还可能造成肢体局部血液循环不畅或堵塞口鼻。
怎样保证宝宝远离O型腿?
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坚持母乳喂养宝宝,合理的晒太阳。从满月kai始,遵医嘱每天补充适量的维生素D,必要时加服钙剂,按时添加辅食,注意不要让宝宝过早站立以免影响腿型。
“老经验6”——宝宝满月要剃胎发。
这个“经验”没有科学依据。
人们可能认为剃胎发能使宝宝头发和眉毛将来长得浓密、乌黑,其实宝宝毛发长得如何与营养状况和遗传基因有关。新生宝宝肌肤很薄、也很娇嫩,1旦在剃胎发时误伤、损害毛囊,轻者可能引发皮肤感染,重者甚到会影响到将来宝宝的毛发生长,所以剃胎发不是必须。
宝宝理发需要注意什么?
给宝宝*1次理发,1定要选择专业的理发师,理发环境应*干净而舒适,理发完毕应等宝宝情绪平复、没有汗渍再离kai,如果宝宝头部有比较严重的湿疹,先别剃发,以免感染。
&xbsp;“老经验7”——胎脂应*全部擦去!
这个“老经验”是*对错误的。
在刚出生的宝宝皮肤上有1层乳白色、分布不是非常均匀的油脂样的东西,在医学上被称为“胎脂”,这可是对宝宝健康有利的保护层。出生qiax,在妈妈的肚子里它能使宝宝的肌肤避免被羊水浸润;出生后,它可以帮助宝宝维持体温的恒定。
什么情况下要处理新生宝宝的胎脂?
胎脂具有保护皮肤、防止细菌感染及保温的作用,且大多在宝宝生后1到2天就会自行吸收,因此不必干预,仅需要对胎脂过厚的皮肤皱褶处略加擦拭,以免因强刺激引发糜烂。
“老经验8”——洗澡后,宝宝臀部和大腿根部要涂爽身粉。
这个“经验”并不正确。
爽身粉固然能吸收汗液、滑爽皮肤、减少痱子发生,但由于其主要成分是滑石粉、硼酸、碳酸镁和香料,且容易被吹入眼睛、耳朵、口腔、鼻腔内,因此并不特别适合用在新生宝宝身上,尤其对于女宝宝而言,更要*防滑石粉通过外阴逆行进入卵巢。
那么该如何呵护新生宝宝的外阴呢?
宝宝的皮肤非常娇嫩,尤其是臀部更应加倍呵护,平常要选择透气、柔软、吸力强的尿不湿或柔软的棉布,注意便后用温水及时清洗外阴,勤换尿布以保持臀部干燥,必要时可以使用专用护臀膏。
显示全部信息我家宝宝是个特别容易生病的孩子,每次生病都让我心力交瘁,一方面担心宝宝的身体,一方面又觉得自己经验不足,不知道该怎么做才最好。这次我入手了《儿科主任说-宝宝生病这么办》,真的是一本非常实用的书,让我感觉自己不再是那个手足无措的妈妈了。这本书最大的亮点在于它的“具体化”和“场景化”。它不是泛泛而谈,而是针对宝宝可能出现的各种具体情况,给出详细的应对方案。比如,书里专门有一章讲“宝宝便秘怎么办”,里面不仅介绍了可能的原因,还提供了多种方法,从饮食调整到按摩手法,都写得非常具体,让我可以对照着操作。我还记得,有一次宝宝突然出现腹泻,我当时特别紧张,赶紧翻到书里关于腹泻的章节,书中详细介绍了如何判断腹泻的严重程度,如何给宝宝补充水分和电解质,以及哪些食物适合腹泻期间的宝宝食用,这些信息对我来说简直是雪中送炭。而且,书里还强调了“不要盲目用药”的原则,详细解释了哪些情况下可以使用非处方药,哪些情况下必须咨询医生,这让我对用药有了更清晰的认识,避免了不必要的恐慌。书中还包含了一些关于“如何识别宝宝危险信号”的内容,列出了需要立即就医的紧急情况,这让我对宝宝的健康有了更强的安全感。总的来说,这本书就是一本“保姆式”的育儿指南,让我能够更从容地面对宝宝的各种小状况。
评分作为一个新手妈妈,我一直被宝宝偶尔出现的小病小痛弄得心烦意乱,恨不得时时刻刻都守在医院,生怕错过了什么。这次拿到《儿科主任说-宝宝生病这么办》,感觉像是找到了救星。书的封面设计就很亲切,没有那种冷冰冰的医学术语感,反而透着一股温和的力量。翻开第一页,我被里面详尽的目录吸引住了。从新生儿的黄疸、红屁股,到幼儿的感冒发烧、腹泻呕吐,几乎涵盖了宝宝成长过程中会遇到的绝大多数常见病症。更让我惊喜的是,这本书并不是简单地列出病症和对策,而是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儿科主任在耳边娓娓道来,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解释了这些疾病的发生原因、典型症状,以及最重要的——家长在家应该如何应对。书中关于如何区分普通感冒和流感,如何判断宝宝是否需要就医,如何在家进行物理降温,这些实用性极强的建议,让我感觉自己不再是束手无策的“小白”。特别是有几个关于宝宝夜间哭闹、喂养问题引发的肠胃不适的章节,写得特别细致,连我平时观察到的宝宝的一些微妙信号都给点明了,让我豁然开朗,原来之前我一直担心的一些问题,在书中都有了合理的解释和指导。而且,书里还强调了预防的重要性,给出了一些日常的护理建议,比如如何增强宝宝免疫力,如何做好家庭卫生等等,这让我觉得这本书不仅仅是“救急”,更是“防患于未然”,非常全面。我迫不及待地想把书中的内容消化吸收,以后宝宝再生病,我心里就能多一份底气了。
评分作为一个比较细致的妈妈,我总是喜欢把宝宝的各种情况都记录下来,包括他的饮食、睡眠、活动,甚至是大小便。所以,当我看到《儿科主任说-宝宝生病这么办》这本书的时候,我立刻就被它吸引住了,因为它非常注重“细节”。书中对于宝宝各种疾病的症状描述,都非常详细,比如,关于“流鼻涕”,书中就区分了清鼻涕、黄鼻涕、绿鼻涕,并解释了它们可能代表的不同情况,这让我能够更准确地观察和判断宝宝的病情。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宝宝睡眠问题”的章节,它详细列出了宝宝在不同年龄段可能出现的睡眠障碍,以及如何通过调整作息、营造良好的睡眠环境来改善,这对我来说太有用了,因为宝宝的睡眠问题一直是我比较头疼的事情。书中还提到了很多关于“宝宝口腔护理”、“宝宝眼部护理”等日常护理细节,这让我意识到,很多疾病其实都可以通过日常的细致护理来预防。而且,书中还非常强调“家庭环境”对宝宝健康的影响,比如空气湿度、室内温度等等,这些细节都写得非常到位,让我觉得这本书不仅关注疾病本身,更关注宝宝的整体健康。这本书就像是我的“育儿百科全书”,让我能够全面地了解宝宝的健康需求,并且做到有条不紊地应对。
评分我一直对儿童健康充满了好奇,但又苦于缺乏专业的知识,所以平时在育儿方面,我总是在摸索和试探。这次读了《儿科主任说-宝宝生病这么办》这本书,感觉就像是打开了一扇新世界的大门。这本书的科学性非常强,但又表达得非常浅显易懂,完全没有那种令人望而生畏的医学术语。我特别欣赏书中对于“为什么”的解释,不仅仅告诉你“怎么做”,还告诉你“为什么这么做”。比如,关于宝宝咳嗽,书中就详细解释了不同类型的咳嗽产生的原因,以及为什么某种咳嗽需要某种治疗方法,这让我能够真正理解背后的原理,而不是死记硬背。书中关于“如何判断宝宝是否需要去医院”的章节,更是我的“救命稻草”。之前我总是容易过度紧张,只要宝宝有一点咳嗽就想去医院,现在我明白了,很多时候,居家护理是完全可以的,而且过度就医反而可能引起交叉感染。书中还提到了很多关于宝宝生长发育的知识,以及不同年龄段宝宝的正常生理指标,这让我能够更好地了解我的宝宝,从而更准确地判断他的健康状况。我还喜欢书中关于“家长心态调整”的建议,这让我意识到,育儿不仅仅是照顾宝宝的身体,更是调整自己的心态,保持冷静和理性。这本书为我提供了科学的知识,也给予了我心理上的支持,让我感觉自己不再孤单地面对育儿的挑战。
评分一直以来,我对宝宝的健康问题都抱着一种既想自己处理好,又怕弄巧成拙的心态,所以一旦宝宝有什么风吹草动,我就会坐立不安。当我拿到《儿科主任说-宝宝生病这么办》这本书的时候,我真的像是抓住了救命稻草。这本书的优点真的太多了,最让我赞叹的是它对“度”的把握。它不像有些育儿书那样,把所有的疾病都说得危言耸听,让你过度焦虑,也不像有些书那样过于简单化,让你掉以轻心。它非常科学地指导家长如何判断宝宝的病情程度,什么时候可以居家观察,什么时候必须及时就医。书中关于“宝宝发烧的度”的讲解,就让我印象深刻。它详细列出了不同体温下的处理方式,并且强调了观察宝宝的整体精神状态,这一点太重要了!很多时候,体温只是一个数字,宝宝的精神状态才是更关键的指标。我之前总是死死盯着体温计,现在我学会了从更全面的角度去评估宝宝的状况。另外,书中对于“宝宝感冒分型”的解释也让我茅塞顿开。原来感冒也有很多种类型,不同的类型有不同的表现和处理方式,这本书让我避免了“一刀切”的处理方法,而是能够根据宝宝的具体情况来选择最合适的护理方式。书中还提到了很多关于宝宝喂养和睡眠习惯如何影响宝宝健康的内容,这让我意识到,很多宝宝生病,其实与日常的护理息息相关。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生病了怎么办”,更是关于“如何让宝宝更健康”的指导,非常全面。
评分作为一名对科学育儿充满热情的年轻家长,我一直在寻找一本能够真正帮助我理解宝宝身体的健康书籍。《儿科主任说-宝宝生病这么办》这本书,无疑是我的最佳选择。这本书最大的特点在于它的“循证医学”的精神。书中很多建议都是基于科学研究和临床实践,并且非常清晰地解释了这些建议的科学依据。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疫苗接种”的章节,它详细解释了不同疫苗的作用原理、接种时间表以及可能出现的副反应,这让我能够更科学、更理性地做出疫苗接种的决定。书中还提到了很多关于“宝宝的过敏”的知识,比如如何识别过敏原,如何进行饮食调整,以及如何应对过敏反应,这对于我这样一个担心宝宝过敏的家长来说,是非常宝贵的指导。我还喜欢书中关于“宝宝的视力、听力发育”的章节,它详细介绍了不同年龄段宝宝的视听能力发育特点,以及如何通过日常的互动来促进宝宝的视听发展。这本书让我看到了育儿的科学性,也让我对宝宝的成长充满了信心。它不仅是一本关于“生病了怎么办”的书,更是一本关于“如何科学地养育一个健康的宝宝”的宝典。
评分最近家里有个小家伙,整天不是流鼻涕就是咳嗽,时不时还会闹点小肚子不舒服,弄得我和他爸焦头烂额,简直比我们自己生病还紧张。朋友推荐了这本《儿科主任说-宝宝生病这么办》,一开始我以为就是一本普通的育儿书,没想到打开一看,惊喜连连。这本书的内容实在是太丰富了,而且特别接地气。我最看重的是它对于各种常见病症的解析,不仅仅是告诉你“怎么做”,更重要的是告诉你“为什么这么做”。比如,对于发烧,书中详细解释了不同体温下的应对措施,什么时候需要物理降温,什么时候需要就医,甚至还区分了不同原因引起的发烧可能带来的影响,这对于我们这些非专业人士来说,简直是太宝贵了。我之前总是抱着“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心态,只要宝宝有点不舒服就立刻去医院,现在读了这本书,我才明白,很多时候,宝宝的小毛病是可以居家护理的,过度紧张反而会给孩子带来不必要的负担。书中还提供了很多关于如何观察宝宝症状的细节,比如宝宝的精神状态、食欲、大小便情况等等,这些都是判断宝宝病情的重要指标,书中都给出了非常清晰的指导。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家庭小药箱”的建议,列出了哪些是居家常备的药品,以及使用剂量和注意事项,这让我感觉平时准备工作做得更充分了,心里也更踏实了。而且,书中的语言风格非常温和,就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长辈在耐心教导你,没有那种居高临下的感觉,读起来很舒服,也很容易理解。
评分育儿的道路上,总是充满了未知和挑战,而《儿科主任说-宝宝生病这么办》这本书,就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老朋友,在我迷茫的时候给予我指引。这本书的视角非常独特,它不仅关注宝宝的疾病本身,更关注“家庭”。书中有很多关于“如何营造健康家庭环境”、“如何帮助宝宝建立良好生活习惯”的内容,这让我意识到,宝宝的健康与家庭的整体氛围息息相关。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宝宝心理健康”的探讨,它详细解释了不同年龄段宝宝的情绪特点,以及家长如何通过沟通和陪伴来支持宝宝的心理成长。这让我觉得,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关于疾病的指导书,更是一本关于“如何养育一个健康快乐的孩子”的全方位指南。书中还提供了很多关于“宝宝户外活动”的建议,比如如何为宝宝选择合适的运动,如何预防运动损伤等等,这让我认识到,运动对于宝宝的健康成长至关重要。而且,书中还倡导“亲子互动”,鼓励家长多花时间陪伴宝宝,通过游戏和交流来增进亲子感情,这让我觉得非常温暖。总的来说,这本书让我看到了育儿的更多可能性,让我不仅仅是关注宝宝的身体健康,更是关注他的全面发展。
评分作为一名朝九晚五的上班族,我平时工作已经够忙了,回家还要照顾家里的小宝贝,简直是分身乏术。所以,当宝宝生病的时候,我最需要的就是一本能够快速、准确地告诉我该怎么做的指南。《儿科主任说-宝宝生病这么办》这本书,恰好满足了我的需求。这本书的编排非常合理,每一章节都针对一种常见的宝宝疾病,从症状描述、居家护理到何时需要专业就诊,都有条理地展开。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于“宝宝是不是真的生病了?”这个问题的探讨,有时候宝宝只是玩累了或者闹脾气,家长容易过度解读,这本书就教会了我如何理性地判断。比如,关于咳嗽,书中就区分了干咳、湿咳的不同原因,以及各自的应对方法,这比我自己上网查各种信息要靠谱多了。我还记得有一次宝宝半夜突然发高烧,我当时特别慌乱,幸好翻到了书里关于高烧的章节,里面详细列出了紧急处理措施,让我冷静下来,按照步骤进行物理降温,并且判断出宝宝的精神状态尚可,暂时不需要去急诊。这本书不仅提供了解决当前问题的方案,还强调了对病情的长期观察和记录,让我意识到,了解宝宝的身体状况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书中还包含了一些关于宝宝常见皮肤问题的处理方法,比如湿疹、尿布疹,这些都是新手父母经常会遇到的难题,有了这本书的指导,我感觉自己处理起来就游刃有余了。总的来说,这本书就像是我的“随身儿科医生”,让我随时都能获得专业的建议。
评分我家宝宝是一个精力充沛的小家伙,但有时候也会因为一些突发状况让我措手不及。《儿科主任说-宝宝生病这么办》这本书,就像是我家里的“常备药箱”,随时能帮我解决燃眉之急。我最喜欢这本书的一点是它的“实操性”。书中的很多建议,都是可以直接拿来用的,比如,关于“宝宝摔倒后的紧急处理”,书中就详细列出了观察要点和处理步骤,让我知道在紧急情况下应该如何保持冷静,并采取正确的措施。我记得有一次宝宝在玩耍的时候不小心碰到了头,当时我心里一惊,赶紧翻到书里关于头部受伤的章节,书中给出的指导让我镇定了下来,并判断出宝宝只是轻微磕碰,不需要过度担心。书中的“居家疗法”部分,也给我提供了很多灵感,比如,对于宝宝的轻微咳嗽,书中提供了一些食疗的方法,既健康又有效,让我觉得育儿也可以充满生活情趣。而且,书中还提到了很多关于“如何与医生沟通”的技巧,这对于我这样一个不太擅长表达的人来说,非常重要,让我能够更清晰地向医生描述宝宝的病情,从而得到更准确的诊断。这本书不仅仅是告诉我“怎么做”,更是教会了我“如何思考”和“如何判断”,让我变得更加自信和从容。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