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书五经 [春秋]孔子 漓江出版社 9787540782061

四书五经 [春秋]孔子 漓江出版社 9787540782061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四书五经
  • 春秋
  • 孔子
  • 经典
  • 国学
  • 历史
  • 文化
  • 漓江出版社
  • 儒家
  • 古代文献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学人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漓江出版社
ISBN:9787540782061
商品编码:29978379517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 名:四书五经
作 者:
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08
版  次:
页  数:0
ISBN :9787540782061
定价:45 元 本店价:27 元
折扣:【60】 节省:18 元
分类:  →  
货号:1722738
图书简介 四书是指《论语》《孟子》《大学》和 《中庸》,五经是指《诗经》《尚书》《礼记》《周易》和《春秋》,《四书五经》是中国古代最重要、最权威的典籍之一,记载了孔子、孟子的哲学思想及夏商至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历史、文学、民俗等诸方面的情况,表达了古代思想家对社会、人生的思索,在社会规范、人际交流、社会文化等方面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是光照千秋的文化瑰宝。时至今日,《四书五经》所载内容及哲学思想仍对我们现代人具有积极的意义和重要的参考价值,是美好家庭必备的思想读物。本书是《四书五经》的选本,精选了该书中最经典的部分,对其中的每篇文章、每段文字做了准确而传神的翻译,对书中艰深的字词、人名地名、称谓、典故等做了注释。", 作者简介 目   录 插图和节选
翰墨流光:中华文化瑰宝撷英录 本书是一部旨在系统梳理和深入解读中华文化核心典籍的集大成之作。它并非专注于某一部特定的经典,而是致力于为读者构建一个宏大而清晰的文化知识图谱,涵盖了自先秦至近现代,影响深远的思想、文学、历史、哲学等诸多领域的代表性著作。本书力求以严谨的学术态度和通俗易懂的阐释方式,带领读者领略中华文明绵延数千年不绝的智慧光芒。 第一编:思想的源流与精神的基石 本篇聚焦于塑造中华民族核心价值观与思维模式的哲学思想体系。我们不局限于儒家学说的单一面向,而是广泛涉猎诸子百家的精髓。 1. 道家哲学的无为与自然之境: 我们将深入探讨老庄思想的精妙之处,解析“道”的本体论意义,以及“无为而治”在治国理政和个人修养层面的实践价值。重点阐释《道德经》中辩证的智慧,如刚柔相济、祸福相依的观念,并辅以魏晋名士对道家思想的阐发,展现其在文人精神生活中的渗透。 2. 法家集权与制度的构建: 剖析以商鞅、韩非为代表的法家思想,重点梳理其“以法治国”的核心理念,包括对“法、术、势”的系统论述。本书将分析法家思想如何在秦朝完成大一统的结构性建设中发挥的关键作用,并探讨其对后世政治运作留下的深刻印记与反思空间。 3. 墨家兼爱与尚同的社会理想: 重新审视被历史长河一度淹没的墨家学说。本书将详细解读“兼爱”、“非攻”的伦理主张,考察墨家在军事技术、逻辑学(墨辩)以及朴素的功利主义色彩方面的贡献,展现其作为古代社会改革派的独特风貌。 4. 阴阳五行与宇宙观的构建: 本编还将探讨中国古代特有的宇宙模型——阴阳五行学说。这不是作为玄学来介绍,而是将其视为古代自然科学和朴素唯物主义思维的萌芽。分析这些概念如何渗透到医学、历法、卜筮乃至艺术审美之中,构建起古人对天地万物运行规律的整体认知。 第二编:文学的璀璨与诗歌的意境 这一部分将梳理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阶段和标志性成就,着重分析不同文学体裁的演变及其承载的时代精神。 1. 诗歌的漫长序曲: 从《诗经》中质朴的劳动歌谣、爱情叹息和政治讽喻开始,探究中国叙事诗和抒情诗的源头。随后,转向《楚辞》中屈原瑰丽、浪漫的想象力,分析其“香草美人”的象征手法和对个体精神世界的深刻挖掘。 2. 汉赋的铺陈与唐诗的鼎盛: 详细介绍汉代辞赋如何从宫廷的颂扬走向地方的铺陈,体现大一统帝国的恢弘气象。唐诗部分则进行精细划分,从初唐的宫廷气象,盛唐的边塞豪迈与田园恬静(李白、杜甫、王维、孟浩然),中晚唐的沉郁顿挫与唯美婉约(白居易、李商隐、杜牧),分析不同流派的风格形成及其社会背景的呼应。 3. 宋词的婉约与豪放: 探讨宋词如何从音乐的附属品发展成为独立的文学高峰。重点解析苏轼开创的豪放派与柳永、李清照代表的婉约派在题材、格律和情感表达上的差异与互补,展现宋代市民文化与文人情怀的交融。 4. 小说的兴起与世情百态: 追溯唐传奇的精巧叙事与宋元话本的民间色彩,最终聚焦于明清白话小说的“四大名著”及其代表性作品的文学成就。分析《红楼梦》对人情人性的洞察、《三国演义》对历史叙事的艺术化处理、《水浒传》对江湖义气的赞颂,以及《西游记》的神魔想象与讽刺意味。 第三编:史学的开端与政治的智慧 本篇着眼于中华文明的史官传统和对历史经验的总结,理解“以史为鉴”的民族特性。 1. 史传文学的奠基: 追溯早期史书的编纂体例,重点解析司马迁《史记》的伟大意义,不仅在于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的宏大视野,更在于其将人物命运融入历史洪流的叙事艺术,确立了中国纪传体史学的典范。 2. 历史的演进与朝代更迭: 系统梳理从夏商周到清代的朝代更迭脉络,但侧重点不在于事件的罗列,而在于对重要历史转折点的分析,例如秦汉的郡县制确立、隋唐的科举制度的成熟、宋代的文官政治的强化,以及明清的专制顶峰及其内在矛盾。 3. 历代政治思想的精粹: 选取历代著名政治家和思想家在治国方略上的关键论述,例如汉代对黄老之术的取舍,唐代的“贞观之治”的经验总结,宋代“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的理念,以及清代君主集权制度的运作机制,分析其历史合理性与局限性。 第四编:科技、艺术与生活美学 此部分旨在拓宽读者的视野,展示中华文明在具体物质生产和精神生活层面的创新。 1. 古代科技的辉煌成就: 介绍中国古代在农学、水利工程、冶金技术等领域的突破,特别是对古代天文学、数学(如勾股定理的早期应用)的梳理,展示中国古代科学的实用性和系统性。 2. 艺术的符号与意境表达: 探讨中国传统艺术(绘画、书法、园林、音乐)的独特审美范畴。强调“气韵生动”、“留白”、“计白当黑”等概念,如何体现了中国哲学中对“空”与“有”、“动”与“静”的理解,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3. 经世致用与人文关怀: 探讨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群体如何将学术研究与社会责任相结合,从明清时期的实学思潮,到近代知识分子的救亡图存,展现学问最终要回归到经世济民的实践层面。 本书以严谨的结构和广博的视野,旨在提供一套深入理解中华文明精神谱系的导览图,帮助读者建立起对本土文化体系的整体认知和批判性继承的思维框架。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精装本的《道德经》简直是哲学思辨的饕餮盛宴!打开扉页,那沉甸甸的质感就让人心生敬畏。我尤其喜欢它对“道”的阐释,那种似有若无,却又无所不在的境界,初读时如同雾里看花,需要反复咀嚼。作者寥寥数语,便勾勒出一个宏大而又精微的宇宙图景,让人不得不停下来,沉思自己与天地万物的关系。书中的注释做得非常到位,不是那种生硬的、打断阅读流畅性的解释,而是恰到好处地在关键概念旁点拨一二,既尊重了原著的古朴,又为现代读者架起了一座理解的桥梁。记得有一次读到“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那一瞬间,我感觉自己对人生的起伏有了更深刻的体悟,不再为一时的得失而过分忧喜。漓江出版社的排版也值得称赞,留白恰到好处,墨色深沉有力,读起来眼睛非常舒服,即使是深夜昏黄的灯光下,也能保持阅读的愉悦。这本书不适合快速翻阅,它需要你放慢脚步,像品一杯上好的老茶,细细品味其中回甘无穷的韵味。它更像一位智者,静静地坐在那里,等你主动去叩问生命的真谛。

评分

不得不说,这本关于量子力学入门的科普读物,彻底颠覆了我对“物理世界”的基本认知。起初我对“薛定谔的猫”这类概念是持怀疑态度的,觉得那都是高深莫测的理论。然而,作者用极其生动和贴近生活的比喻,将那些抽象的波函数、不确定性原理,甚至是多世界诠释,解释得清晰易懂。我最欣赏的是,他从不回避理论的“怪异性”,反而鼓励读者拥抱这种不确定性。比如,书中对比了经典物理学的“确定性”与量子力学的“概率性”,这种对比就像是把我们从一个清晰的二维世界突然拉入了充满无限可能的立体空间。阅读过程中,我感觉自己的思维也跟着被拉伸、扭曲,然后重新塑形。书中的案例分析,特别是涉及到信息技术和新材料开发的部分,让我看到了理论研究如何切实地改变我们的日常生活。它不是那种故作高深的学术专著,而是真正致力于点亮普通人好奇心的灯塔。读完后,我不再觉得物理学是遥不可及的象牙塔,反而觉得它就在我们每一次心跳和每一次光线的折射之中。

评分

我最近沉迷于这本关于古罗马帝国衰亡史的著作,简直让人欲罢不能。作者的叙事功力炉火纯青,他没有将历史写成一堆枯燥的年代和人名堆砌,而是像讲一个波澜壮阔的史诗故事。我常常想象自己就是坐在罗马元老院里,听着那些慷慨激昂的辩论,感受着帝国末期那种由内而外的腐朽与挣扎。特别精彩的是关于财政崩溃和军事边防的论述,作者巧妙地将宏观的经济数据和微观的士兵生活联系起来,让人清晰地看到一个庞大机器是如何一步步走向衰败的。书中的插图和地图制作得极其精良,那些手绘的行军路线图和城市布局图,极大地帮助我构建了那个时代的地理概念,读起来代入感极强。我特别欣赏作者批判性的眼光,他既肯定了罗马文明的辉煌成就,也毫不留情地揭示了其体制性的弱点。这本书读完后,我不再仅仅将“衰亡”视为一个简单的历史事件,而是一个复杂的、多重因素耦合作用的漫长过程。对于任何对西方文明源头感兴趣的人来说,这都是一本不容错过的案头必备之作,比我之前看过的几本同类书籍都要深刻和全面得多。

评分

我最近入手了一本关于19世纪法国印象派绘画发展的文集,简直是视觉和文字的双重享受。这本书的装帧设计本身就是一件艺术品,采用哑光纸张,使得每一张画作的复制品都能最大程度地还原原作的色彩和笔触质感,那种油彩堆叠的肌理感仿佛都能透过纸面传出来。内容上,它没有仅仅停留在对莫奈、雷诺阿等几位大师的简单介绍,而是深入挖掘了他们所处的社会背景——工业革命带来的城市面貌的剧变,以及摄影术的出现对绘画本体的冲击。特别是对“光影”这一主题的探讨,作者分析了艺术家们如何挣脱传统工作室的束缚,转而在户外的瞬间光线下捕捉自然的生命力,这种对“瞬间”的迷恋,是那个时代精神的集中体现。我特别喜欢其中一篇分析德加芭蕾舞者系列的作品,不仅关注了色彩和构图,更深入剖析了作品中流露出的对劳作和舞台背后艰辛的观察。这本书让我对印象派的理解从单纯的“好看”提升到了对时代精神的深刻共鸣。它引导我重新审视艺术如何作为社会变迁的敏感记录者。

评分

这本关于古代中国园林艺术的典籍,简直是园林爱好者心中的“武功秘籍”。我一直对苏州园林的“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意境心向往之,但苦于没有系统性的理论指导。这本书则从山石的掇山之法,到水系的引流布局,再到花木的配置哲学,进行了百科全书式的梳理。作者的文字功底极为深厚,他能够用极具画面感的语言来描述那些看似简单的造园手法。例如,书中对“借景”手法的阐释,不仅仅是告诉我们如何将远处的山峰纳入视野,更是阐述了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东方哲学观,即“不出此门,而坐享千里之胜”。我特别喜欢它对亭台楼榭的命名艺术的分析,每一个名字背后都蕴含着文人雅士的情怀和对自然意象的提炼。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教你如何“看”园林,更教你如何“读懂”园林所承载的文化内涵和精神追求。翻阅它的时候,我仿佛能闻到那青苔的湿润气息,听到潺潺的流水声,极大地丰富了我对传统审美境界的理解和想象。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