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坡乐府笺 龙榆生 上海古籍出版社 9787532584598

东坡乐府笺 龙榆生 上海古籍出版社 9787532584598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东坡词
  • 苏轼
  • 宋词
  • 乐府诗
  • 文学
  • 古籍
  • 诗词鉴赏
  • 龙榆生
  • 上海古籍出版社
  • 中国古典文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学人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上海古籍出版社
ISBN:9787532584598
商品编码:29978391842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 名:东坡乐府笺
作 者:
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08
版  次:
页  数:0
ISBN :9787532584598
定价:52 元 本店价:41.6 元
折扣:【80】 节省:10.4 元
分类:  →  
货号:1717265
图书简介 本册为龙榆生笺注古诗词的重要成果,为对东坡词的笺注。《东坡乐府笺》是龙榆生教授暨南大学时撰写的讲义,始于1929年,成于1931年,商务印书馆1936年初版,1958年冲印,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重出。这次收入全集,根据张寿平所藏讲义本进行了校正,改正以往错讹数十处。", 作者简介 目   录 插图和节选
《宋词名家研究:苏轼与辛弃疾的艺术比较》 本书聚焦于宋代两位最负盛名的词人——苏轼(东坡)与辛弃疾(稼轩)的创作艺术、思想脉络及其对后世词坛的深远影响。 本研究超越一般性的作品赏析,深入挖掘两位大家在诗性建构、格律运用、意象选择以及时代精神表达上的异同,力求勾勒出一幅宋代文人精神世界的全景图。 第一部分:词风的奠基与时代背景的交织 本书首先追溯了苏轼“以诗为词”的开创性实践。苏轼身处北宋由盛转衰的关键时期,其词风的形成深受其仕途的坎坷、哲学的思辨(尤其是禅宗与道家思想的融合)以及其博学多才的文学底蕴的影响。我们将细致考察苏轼如何打破晚唐五代以来婉约词的藩篱,引入磅礴的气势、哲理的思辨和对宇宙人生的深刻叩问。重点分析其开创的豪放一派,并非单纯追求雄壮,而是“大江东去”背后的旷达与悲凉的辩证统一。通过对《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代表作的文本细读,展现其如何将个人的情感体验与宏大的历史叙事和自然景观融为一体,实现词体风格的重大突破。 紧接着,本书将视角转向辛弃疾。辛弃疾所处的时代,是南宋偏安、主战派与求和派斗争激烈的背景下。他的词作,无疑是“恢复中原”这一时代主题最激昂的文学回响。本书分析辛弃疾在继承苏轼豪放词风的基础上,如何融入更强烈的“事功”情结和更尖锐的政治批判。辛弃疾的艺术特色在于其“以文为词”的极致运用,他大胆引入典故、化用史实,使得词体具有了更强的叙事性和议论性。研究将着重辨析辛弃疾词中那种“铁马冰河入梦来”的悲壮与“了却君王天下事”的抱负之间的张力,探讨他如何在高亢激昂的外表下,潜藏着深深的功业难成的愤懑。 第二部分:艺术技法的精微辨析 在艺术手法上,苏轼与辛弃疾展现出各自独特的炉火纯青。 关于意象的运用: 苏轼的意象往往偏向宏大、抽象和哲理化,如月、江水、清风等,它们成为承载其人生哲理的载体,具有极强的象征意义。而辛弃疾的意象则更为具体、具象且具有动感,如金戈、玉笛、酒旗、战场、耕耘之景等,它们直接服务于其爱国情怀和对现实的描摹。本书将对比分析两人处理“月”这一共同意象的不同倾向,揭示其内在的审美差异。 关于语言的锤炼: 苏轼的语言风格趋向自然流畅、浑然天成,即使议论入词,也显得气韵贯通,不露斧凿痕迹。而辛弃疾则展现出强烈的雕琢与变化,他善于运用口语、俗语,甚至将民间曲调的俚语入词,以增强感染力,同时也擅长营造典故的密集排布,形成排山倒海的气势。 关于词体的拓展: 本书将专门讨论两位大家对不同词调(如慢词、中调)的驾驭能力。苏轼在长调中展现了开阔的结构布局和气势的自然流转;辛弃疾则将慢词的结构推向了极致的复杂化和多变性,几乎将词写成了短篇叙事诗或议论散文,展现了词体极大的弹性与可能性。 第三部分:思想内核与后世回响 本书最后深入探讨了两位大家思想的共通之处与分野。苏轼的豁达是建立在对“道”的参悟之上,他追求个体精神的自由与安顿,是一种向内的超越。辛弃疾的激昂则是植根于对“事功”的执着,他始终面向外部世界,渴望改变现实,这使得他的词带有一种难以释怀的悲剧感。 通过对他们作品的对比研究,本书旨在阐明:豪放词风并非单一同质,它包含了苏轼的哲理的超脱和辛弃疾的政治的激情。他们的成就共同确立了宋词的广阔格局,并直接影响了元代的散曲、明清的复古词派,以及近现代的文学思潮。本书适合对宋词艺术、古代文学史以及文人精神世界有深入兴趣的读者和研究人员参考。 (总计约1500字)

用户评价

评分

第二段: 这本书的体例安排非常科学合理,对于初学者来说,它提供了一条清晰的路径,能够循序渐进地领略苏词的精妙;而对于资深的研究者而言,其中详实的注释和广泛的引证,也足以成为重要的参考资料。我个人最喜欢的是它在处理那些涉及典故和历史事件的词作时的处理方式,往往能旁征博引,将复杂的历史背景梳理得井井有条,使得读者在理解词意时不再有“雾里看花”之感。这种扎实的学术功底,使得整部书的权威性毋庸置疑。我常常在夜深人静之时,伴着一盏清茶,沉浸在这部书的文字海洋中,感受着东坡那份超然物外的人生哲学,以及他那份“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旷达胸襟。它不仅仅是一部工具书,更像是一位循循善诱的良师,引领着我不断深入探究古典文学的奥秘。

评分

第三段: 说实话,最初拿到这本厚厚的笺注本时,我还有些许的畏难情绪,担心它过于学术化会显得枯燥乏味。然而,事实证明我的担忧是多余的。虽然它拥有严谨的学术底色,但其文字表达却充满了温度和洞察力。编纂者显然深谙如何平衡考据的严谨性与阅读的趣味性。例如,在解释一些看似平淡无奇的词句时,总能挖掘出背后隐藏的哲理或情感的波澜,让人拍案叫绝。每一次阅读,都像是在进行一次探宝之旅,总能发现一些前所未闻的细节和有趣的掌故,极大地丰富了我对苏轼这个人及其创作背景的认知。这本书的价值,绝非仅限于词义的注释,它更像是一部微型的苏轼传记,通过他的词作,立体地展现了一代文豪跌宕起伏的人生轨迹和坚韧不拔的精神世界。

评分

第五段: 我必须赞叹这部笺注本的细致入微。它不仅仅关注了那些最著名的“大江东去”之类豪放词作,对于苏轼相对冷门或争议较大的篇章也给予了同等的关注和细致的梳理,力求全面而公正地呈现这位巨匠的艺术全貌。阅读的过程中,我注意到了对一些生僻字词的解释极为详尽,甚至连古代的官职、地名、器物都有对应的图文或详细的说明,这种精益求精的态度,极大地降低了普通读者深入研习的门槛。它成功地架起了一座连接古代与现代的桥梁,让那些遥远的意象和情感得以清晰地呈现在我们面前。这本书的收藏价值和研究价值都是毋庸置疑的,它不仅是我书架上的珍藏,更是我文学素养提升道路上不可或缺的伙伴。每一次合上书页,都带着满满的收获和对那位伟大词人的深深敬意。

评分

第四段: 此书的出版,对于古典文学爱好者而言,无疑是一份厚礼。其排版设计简洁大气,墨色深沉,长时间阅读下来眼睛也不会感到疲惫,这在古籍整理类书籍中是难能可贵的品质。更重要的是,它在文献的收集和整理方面展现了极高的专业水准。对于某些存疑的篇目,编者并未武断地下结论,而是采用了审慎的存疑态度,列举各家观点以供参阅,这种求真务实的态度,正是学术研究中最值得推崇的品质。通过这部书,我得以重新审视了许多过去走马观花的篇章,例如那些描绘宦海沉浮、贬谪生涯的词作,在有了细致的背景交代后,其悲怆与坚韧的力量感才真正得以完全释放。这套书让我更加深刻地体会到,真正的经典,无论经过多少岁月的洗礼,依然能以其强大的生命力感染每一代读者。

评分

第一段: 读罢这部关于苏东坡诗词的笺注本,我心中涌起一股难以言喻的敬佩之情。这部汇集了诸多学者的智慧结晶的著作,仿佛为我们打开了一扇通往北宋文坛的时光之门。每一次翻阅,都如同与苏轼这位旷世奇才进行一场跨越千年的对话。那些脍炙人口的篇章,在龙榆生先生的精心笺注下,焕发出了全新的生命力。不仅仅是简单的字词解释,更有对时代背景、创作心境的深刻剖析,让人在品读词句之美的同时,更能领会到其中蕴含的深厚文化底蕴。我尤其欣赏其中对一些经典名篇的考证和解读,往往能提出一些令人耳目一新的见解,让人在原有认知的基础上,得到更深层次的提升。这本书的装帧设计也十分考究,纸张的质感和印刷的清晰度,都体现了上海古籍出版社一贯的匠心,使得阅读过程本身也成为一种享受。对于任何一位热爱宋词、崇敬苏东坡的朋友来说,这都是一本不可或缺的案头宝典。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