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輏纪行校笺(上下) [清]姚莹 上海古籍出版社 9787532582501

康輏纪行校笺(上下) [清]姚莹 上海古籍出版社 9787532582501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康輏纪行
  • 姚莹
  • 清代文献
  • 古籍
  • 游记
  • 地方志
  • 上海古籍出版社
  • 文化史
  • 历史地理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学人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上海古籍出版社
ISBN:9787532582501
商品编码:2997838854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 名:康輏纪行校笺(上下)
作 者:
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08
版  次:
页  数:0
ISBN :9787532582501
定价:128 元 本店价:102.4 元
折扣:【80】 节省:25.6 元
分类:  →  
货号:1717258
图书简介 该书对英法历史,英俄、英印关系,印度、尼泊尔、锡金入藏交通要道,以及喇嘛教、天主教、回教源流等问题,都有所阐述。《康輶纪行》一书中最具特色、最能体现时代精神的内容是对西方社会的了解和介绍。", 作者简介 目   录 插图和节选
好的,这是一份针对《康輏纪行校笺(上下)》的不包含该书内容的详细图书简介,旨在描绘其他具有学术价值或历史意义的著作的特点,字数控制在1500字左右。 --- 《大明会典》:典章制度的宏大集成与权力运行的史诗 作者: 明朝政府 钦定编纂 出版社: (此处省略具体出版社,以示非特定版本介绍) ISBN: (此处省略,以示非特定版本介绍) 引言:明代制度的百科全书 当我们步入中国古代浩瀚的典籍海洋时,总有一些巨著以其规模、系统性和对后世影响的深远性,成为我们理解特定历史时期的关键。《大明会典》,正是这样一座巍峨的制度丰碑。它并非一部叙事性的小说,亦非抒发个人情怀的笔记,而是一部由国家机器最高层策划、组织、审订,旨在全面记录和规范大明王朝(1368-1644年)各项政务、法律、礼仪、军事和财政运作的百科全书式官修典籍。 若要深入探究明代的政治结构、社会管理逻辑以及中央集权达到顶峰时的运行细节,绕开《大明会典》是不可想象的。它如同一个被精心解剖开来的王朝机体,详细展示了皇帝如何通过六部、都察院、大理寺等机构进行统治,并通过这些制度的相互制约与配合,维系着一个庞大帝国的运转。 卷帙浩繁的组织架构与内容广度 《大明会典》历经数次重要修订,其最著名的版本通常以永乐、弘治、嘉靖、万历诸朝的版本为代表,每次修订都反映了当时政治环境的变化和对既有制度的调整与补充。全书结构宏大,层级分明,通常按照“礼、乐、射、御、数”的传统分类法进行基础划分,但核心内容则围绕国家核心职能展开。 一、 典章制度的核心:政治与行政 本书最引人注目的部分,在于其对中央官制和地方行政体系的精确描摹。读者可以从中清晰地看到朱元璋和朱棣如何废除丞相制度,强化皇权。六部——吏、户、礼、兵、刑、工——的职权划分被详尽记录,每一部的具体职能、下设司、科的权限范围,乃至官员的选拔、考核、升迁、罢黜的具体流程,都以条文形式固定下来。 例如,在“吏部”部分,不仅记录了文官的品级制度,还保存了大量的选官条例,包括京官与外官的调任规则,以及应对地方官员渎职、贪腐的处置办法。对于研究明代官僚体制的严密性、低效性与权力制衡(或失衡)的学者而言,这是最原始、最权威的依据。 二、 礼仪规范与意识形态的巩固 明朝对“礼”的重视,是其维护儒家正统和君权神授的基石。在《会典》中,“礼”的部分占据了显著篇幅,详细记录了祭祀天、地、社稷、太庙的仪轨,皇帝大婚、册立太子、百官朝贺的规范,乃至丧葬的等级制度。这些繁复的礼仪不仅是外在形式,更是国家意识形态的载体,确保了整个社会的行为模式都围绕着以儒家伦理和皇权至上为核心的价值观运转。通过研读这些记载,可以直观感受权力如何通过“仪式化”渗透到日常生活中。 三、 经济命脉的掌控:户与兵 户部和兵部的职能记载,直接关乎国家的生存与发展。《会典》中对于赋税制度的记载尤其细致,包括田土的丈量、赋税的征收标准(如《黄册》、《鱼鳞图册》的相关制度)、盐铁专营的许可与管理细则。这为我们提供了研究明代财政收入结构和国家财富分配的第一手材料。 同时,兵制部分则展示了明初卫所制度的建立及其后期形同虚设的过程。从招募、屯田、军官世袭到兵器制造、军饷发放的条文,都揭示了这支曾经强大的武装力量是如何一步步走向衰弱的。 四、 法律框架与司法实践的侧影 刑法部分并非《大明会典》的主体,但其中收录的律例判例,是理解明代司法实践的重要补充。它与《大明律》相互参照,体现了“律为常科,会典为变通”的原则。了解特定罪名在不同历史阶段的处罚尺度变化,有助于把握法律的灵活性与保守性。 研究价值:历史学的“探针” 《大明会典》的价值不在于其阅读过程的愉悦性,而在于其无与伦比的“信息密度”和“制度完整性”。它要求读者具备扎实的古代官僚制度知识,以应对其高度专业化和程式化的语言风格。 对于历史学者而言,《会典》是: 1. 校勘与考证的基础: 它是后续地方志、官员奏折、私人文集进行比对、校勘、修正其记载失误的“标准本”。 2. 社会史的侧面写照: 制度的制定往往滞后于社会现实。制度中出现的新增条款或修订,往往暗示了当时社会出现了哪些新的矛盾或挑战。 3. 权力运作的还原: 它是理解皇帝决策的工具箱,展示了决策流程如何被制度化、流程化,以降低对个体决策者的依赖性,同时也是集中权力的工具。 总之,《大明会典》是一部关于如何治理一个庞大帝国的“操作手册”。它沉稳、严谨、客观地记录了一个时代的面貌,是构建明代历史全景图不可或缺的基石。阅读它,如同在故宫的档案库中,亲手触摸着塑造了数百年历史的制度脉络。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上下册分装,从物理上就给予了阅读体验一种仪式感,仿佛在阅读一部鸿篇巨制,而不是随手翻阅的小册子。我个人对古籍的“版本学”颇有研究兴趣,姚莹的这部作品,其不同版本的流传和内容差异,本身就值得玩味。上海古籍出版社选择出版这个“校笺本”,想必是集成了当时学界对不同底本的细致比对成果。这种精益求精的态度,是保障文本可靠性的基石。我常常思考,在没有现代导航和即时通讯的时代,古人如何保持记录的精准性?他们的记忆力、对细节的敏感度,以及如何处理道听途说和亲历亲见之间的辨析,都凝聚在了这本“纪行”之中。阅读的过程,与其说是读姚莹的故事,不如说是学习他“如何观察”和“如何记录”的方法论。这对于任何从事历史或地理研究的人来说,都是一堂生动的实践课,让人不禁对昔日学者的严谨治学精神深感佩服。

评分

这本《康輏纪行校笺》的装帧设计,光是捧在手里的触感就让人心生敬意。上海古籍出版社的出品,向来是品质的保证,这套书的纸张厚实,墨色沉稳,体现了对经典文本的尊重。我一直对清代士人的游记抱有特殊的偏爱,他们笔下的山川河流,不仅有地理的描摹,更蕴含着时代的精神和个人的感怀。姚莹这位名字在历史长河中或许不那么耀眼,但他的记述,往往能从一个独特的视角,带我们窥见那个时代的风貌。光是“校笺”二字,就暗示了其中包含了大量的考据和注释工作,这对于我们这些想深入了解原文的读者来说,简直是福音。阅读这些古籍,最怕的就是遇到晦涩难懂的词句或地名,而详尽的校笺恰恰能架起一座桥梁,让我能轻松地跨越时空的阻隔,与作者进行一次无碍的对话。我尤其期待那些关于边疆见闻的记录,那份未经粉饰的真实,远比官方文献来得动人。每一次翻开,都像是在进行一场精致的考古发掘,从字里行间寻找历史的碎片与温度。

评分

提到“纪行”文学,总免不了与同时代的其他游记进行比较。但我相信《康輏纪行》必然有其独树一帜之处,可能在于其所“輏”之处的特殊性——也许是罕有人至的秘境,也许是战略要地。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揭示一些鲜为人知的社会侧面,比如民间对朝廷政策的反应,或者在特定地理环境下形成的独特生存智慧。我期待着那些对地方语言、俚语、或是独特农耕技术的细致描摹,这些往往是正史中缺失的“烟火气”。校笺的意义就在于,当姚莹写下一个现在已经消失的物事或习俗时,校注者能提供及时的注解,帮助读者脑海中构建出清晰的图像。这种穿越时空的知识传递,令人着迷。它让历史不再是抽象的年代标签,而是一幅幅由真实人物亲手绘制的生活画卷,细腻、生动,且充满不可复制的时代气息。

评分

最近读完了一篇关于清代中后期士人“壮游”的学术文章,恰好提到了姚莹的一些行迹,这更激起了我对《康輏纪行校笺》的探究欲。这本书的价值,绝不仅仅是记录了一次简单的旅行,它更像是一份深度田野调查报告的雏形。在那个交通不便、信息闭塞的年代,一位官员或文人走出去,所见所闻都是极其宝贵的“一手资料”。我关注的重点在于其对地方风俗、物产、乃至军事防御体系的观察角度。姚莹的身份背景,使得他对这些事务的关注点必然不同于纯粹的文人墨客,他会带着一种治理者的审慎和实用主义的眼光去看待他所考察的区域。这种多维度的观察,使得游记不再是风花雪月的堆砌,而是充满了历史信息量。我猜想,校注者一定花费了巨大的精力去核对沿途的地名更迭,这本身就是一部微型的清代地理变迁史。能够拥有这样一部资料详实的版本,对我理解清代的地方治理和边疆政策,无疑是一次极大的助益。

评分

作为一名爱好者,购入这样一套精装的古籍,不仅仅是为了阅读,更是一种收藏和传承的仪式。它代表了对传统文脉的尊重与守护。这套书的价值,可以从几个层面来衡量:首先是文献学价值,体现在校勘的严谨性上;其次是历史地理价值,记录了特定时期的空间认知;最后,也是最打动我的,是人文情怀的投射。一个人的行迹,往往折射出他内心的波澜。在遥远的旅途中,姚莹如何排遣孤独?他对自然景观的审美体验,是否与我们今日有共通之处?这些都是藏在文字背后的、需要用心去体会的“潜文本”。上海古籍出版社的排版设计,通常会考虑到阅读的舒适度,不会让厚重的知识负担压垮读者的眼睛。我设想,在一个安静的午后,泡一壶茶,慢慢品读,让思绪随着姚莹的足迹,一同踏上那条漫长而充满发现的康輏之路,那将是一种极大的精神享受和知识洗礼。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